年輕人的酒文化和上兩代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不再喜歡酗酒和醉酒,而是喜歡小酌和微醺。
知乎、微博、社群裡常有人討論為什麼年輕人排斥酒桌文化。
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Z世代,既沒有長輩們的工作和應酬的壓力,又崇尚個性自由、無拘無束,早不崇尚和遵守「勸酒必喝」那一套。
但他們真的不喜歡喝酒?肯定不是的。CBNData發布的《2020年輕人群酒水消費洞察報告》是這麼寫的,「嘗試無邊界,年輕人在酒水的美妙世界中盡情探索」,他們有自己喜歡的喝法,白酒、葡萄酒和洋酒樣樣喜歡,而果酒、配製酒和露酒成為90/95後消費增速迅猛,位居品類第二名,僅次於國產白酒。
根據智研諮詢的數據,2019年我國果酒行業市場規模約698.2億元,同比增長5%。而中國果酒產業研究中心發起人鄒文武曾在2019年首屆國際果酒發展論壇上提到,「果酒正處於市場投資的風口,未來10年將達到1000億產值。」
2020年「白酒股」火了一年,「買股囤酒」成了大家討論的話題,但天天喝茅臺的人畢竟是少數,果酒才是「小酒鬼」的心頭好。
2019年京東公布的數據顯示,平臺上果酒銷售近5年年複合率超過200%,線上果酒品牌已超過300家;而到2020年的6.18期間和天貓55大促中,果酒類增長率分別超過了120%和400%,梅子酒增長超過1000%,其中梅見青梅酒、MissBerry、四月清等國產品牌脫穎而出。
天貓數據顯示,梅見青梅酒在618當天獲得了品牌榜和店鋪榜的雙榜第一。
青梅酒作為獨特的有著傳統文化內核的品類,「新瓶裝新酒」的故事開始了。
1
新人群、新場景、新產品
說來確實奇怪,雖然青梅酒雖然在中國誕生,但以前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卻大多來自日本。比如在日本本土的排名網站mybest就曾在東京實地購買本土銷量TOP的43款梅酒,包括紀州南高梅、鶯宿梅、白加賀等等。
這些青梅酒既有顏值又講究做工,在日本十分暢銷,深受年輕人歡迎。
其實哪裡的年輕人都一樣,只是中國過去「紅白黃啤」的觀念根深蒂固,而這四種酒基本也很難與「個性」和「自我表達」搭上邊。
相比之下,青梅酒這類果酒的飲用場景可以說是豐富有趣的多。在抖音搜索「青梅酒」或者「梅見」,能看到消費者自發拍的一些喝酒的短視頻,比如午餐、下午茶、宵夜、聚會、會談等等,從一人獨飲、到二三好友小酌到數十人的聚餐都非常適合。
#梅見#甚至一度成為抖音的熱門話題。
其他社交媒體和種草平臺如微博、小紅書上,梅見青梅酒的品牌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比如小紅書上有1w+梅見喝法及口味的筆記。
圖註:左起徐海喬、李藝彤、俞更寅、徐露
估計和果酒最受年輕消費群體喜歡有關,這類產品也經常會出在社交媒體、網絡綜藝和影視劇中。
近期,「梅見青梅酒」現身熱播劇《有翡》之中,在熱門影視IP和粉絲經濟的促進作用下,預計春節前梅見的銷量還能再往上走。
讓人好奇的是,果酒怎麼突然在2020年火了?
2
沒有細分市場的國內市場
隨便搜了下自己的朋友圈,果然消費領域KOL已經開始喝起了。
倪叔認為,果酒近幾年的走紅以及2020年的爆紅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政策清晰明朗
2020年5月,《果酒通用技術要求》行業標準正式出臺。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果酒行業長期缺乏行業統一標準,發展格局也相對「小、散、亂」。同時,此前果酒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主要借鑑葡萄酒,缺乏專門性的生產工藝和釀酒設備,同傳統糧食酒相比,國內果酒發展也不算成熟。
新規出臺之後,不僅填補了我國果酒技術標準的空白,完善了我國果酒產業創新體系,同時也為果酒行業的分析檢測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對我國果酒產業的專業化、技術化、規範化以及高新化發展有重要意義。未來,果酒行業的生產設備、生產規模等還會有進一步的飛躍,也將有利於有技術實力的企業穩紮穩打,脫穎而出。
2.整體市場環境已經形成
對於懂生產和釀造的人來說,做酒可能遠不如銷售難。酒類傳統線下銷售、代理渠道的建立是非常漫長,況且以前沒社交媒體、種草文化,也沒有直播、短視頻帶貨,產品再好銷售情況如果不佳,有時候還不如不對外拓展。
但現在電商成為基礎設施,果酒這樣的帶有社交符號的標品是適合在線上渠道售賣的。與此同時,供應鏈和物流還是品牌關注的重點,如何在配送過程中保持酒的風味和口感,是自己做前置倉還是找合作貨流、貨運或快遞公司,估計是各家品牌的秘密。
3.酒香真怕巷子深
看完前兩點,也就知道第三點。
品牌建設本身就是個長期的事情,有的企業願意,有企業不願意,選擇的路徑不同而已。像梅見這樣在品牌建設初期就花了大量時間和成本的企業,並不十分多見。
《青梅》這首品牌主題曲,很適合一邊喝酒,一邊放空的時候聽。
「青梅煮酒」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獨特的一種體現。宋代晏殊《訴衷情·青梅煮酒鬥時新》裡寫到,「青梅煮酒鬥時新。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梅見」既是諧音又是雙關,「好酒梅見」和「好久沒見」前後呼應,正是中國人好友見面那句「這麼久沒見了,走著,喝兩杯?」的詩意概括。梅見滿足了年輕用戶的英雄情結和暌違多年的中國審美。
話說回來,青梅酒確實有著不錯的口感和豐富的喝法,雖然果酒普遍味道不錯,但青梅酒的功效卻不是一般果味酒可比的。比如有機酸能開胃刺激食慾,有利腸道消化和肝臟排毒;枸櫞酸助消化促進體內代謝,幫助消化。而青梅的檸檬酸含量是檸檬酸的10倍,能夠幫助預防膽結石。
這估計也是「養生家」們愛喝青梅酒的原因之一,相比「白酒容易吐,啤酒會漲肚」,青梅酒看起來再健康不過。
幾種喝法:和烈酒1:2比例調配,適合喜歡喝高度酒的朋友;和綠茶1:1比例調配,更偏中國傳統風味,有不少調酒師這麼推薦;和枸杞搭配,適合各種養生局,無論是中年養生,還是朋克養生。
「選擇進入的市場,最好沒有巨頭。」吳曉波老師之前的這句話再貼切不過。紅白黃啤四種酒,可能還能有幾個頭部品牌打打架爭一爭第一第二,果酒類在這之前基本無人問津,有那麼幾個相對出彩的品牌也是曲曲折折走了不少彎路。
這大概也是不少飲料品牌在2020年推出「類酒類」產品的原因,奶茶行業也有不少殺了進來,比如喜茶的「醉醉桃桃」和「醉醉粉荔」,就是兩款果茶配朗姆酒;瀘州老酒和茶百道一起推出「醉步上道」;伏見桃山的「五十度灰」、「櫻井梅子酒」、「三顆布蕾冰百利甜」。
套用之前投資人朋友的話,「國內可能不存在像歐美那樣特別窄人群所形成的小眾賽道,畢竟中國再小的人群,比別人一個國家都多。」
有個上千萬人喝果酒,喝出幾家上市公司實在是太容易了。
3
市場空間巨大,誰在引領潮流?
倪叔查到了一組2018年的數據,供大家參考。
「日本酒造組合中央會」當時發了一份名為《日本人飲酒動向調查》,說日本年度酒水消費總量共計780萬噸,果酒消費量180萬噸,青梅酒是果酒的絕對主力,超過百萬噸,也就是至少佔到了12.5%。有專家估計日本青梅酒市場消費額近千億人民幣,而年輕人群的消費佔比排到酒類前三。
相比之下,中國市場顯然更有潛力和想像空間。
按照國內Z世代1995-2009年的定義,人群規模就達到2.75億,如果算上90後和85後,那就更大了。反觀日本,95後年輕人僅2800萬,十倍之差。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果酒消費量是人均6升,我國目前是0.2升至0.3升。
這就是資本特別看好果酒類項目的原因。近期就有品牌拿到了數百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數千萬元A輪融資等等。
可見這個賽道的熱鬧與潛力。
品牌想要成功產品和技術很重要,銷售和渠道也很重要,但消費者的反饋才是最重要的。
去年雙十一,梅見再次同時登陸天貓果酒類的品牌榜和店鋪榜。
對於新品牌和新類目而言,越是新的銷售方式效果可能會越好,因為大家之前沒有接觸過,並沒有固定的購買場所和購買習慣,快速搶到消費者心智是最大的成功。
除了前文提到的社交媒體,梅見在直播帶貨方面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之前,李佳琦直播間5分鐘賣出10萬瓶梅見;大家熟悉的吳曉波老師和羅永浩老師都曾為它帶過貨。
最後一個有趣的數據。《2020年輕人群酒水消費洞察報告》裡的數據,90/95後女性消費者已經佔據半壁江山,增速明顯高於男性,這就很符合青梅酒這樣的產品打法,先從中式佐餐酒場景切入,再通過社交媒體進軍年輕圈層包括女性,最終快速在Z世代中突圍。
這時候是不是突然想明白,為什麼梅見能在抖音那麼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