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於紫月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近視則為這扇窗蒙上了一層模糊的濾鏡,成為困擾兒童和成人的常見問題。
去年冬天暴發的新冠病毒疫情讓孩子們在家「超長待機」,卻沒有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網課、作業樣樣不少,玩遊戲、看手機的時間也大大增加。不少家長擔心,孩子近視怎麼辦?如何緩解?如何區分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眼鏡是否要堅持佩戴?哪些人適合做手術?有何注意事項?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中日友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陳思揚。
抗疫期間孩子視力大幅下降怎麼辦?
陳思揚:當兒童連續幾小時看手機、Pad等電子屏幕時,通常會感到眼睛乾澀疲勞,視力有所下降,這類短期內視力下降的情況往往可通過適當放鬆、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
在抗疫期間,兒童可能會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都保持著一種戶外活動量少、室內觀看電子屏頻率增加的狀態。這種較為長期的不良用眼方式如果導致視力下降,建議家長帶領兒童在第一時間內前往正規醫療機構檢測眼軸。
眼軸長度是真正反映眼睛器質性改變的重要指標之一。通常而言,成年人眼軸正常長度約為24毫米左右,兒童一般會小於24毫米。隨著近視加深,眼軸會越來越長,往往眼軸增長1毫米,就意味著增長近視約300度,同時發生視網膜脫落等併發症的風險也會越來越高。
除了檢測眼軸外,還建議進行散瞳驗光、眼底照相、角膜地形圖等項目,全面檢測兒童的視力情況、眼周是否病變等,從而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採取相關幹預措施。
學齡兒童平時如何「保養」視力?
陳思揚:良好的用眼習慣需要從小培養。近期全國各地中小學校陸續開學,學生在看書寫字時應注意保持「三個一」的科學用眼姿勢,即:一尺、一拳、一寸。讀書寫字時,眼睛和桌面要保持一尺的距離;身體和課桌之間保持一個小拳頭的間隔;握筆時手和筆尖要保持一寸的距離。
此外,用眼的時間也應合理控制。建議兒童看書寫字或玩手機時每隔30-40分鐘休息一段時間,如通過閉眼小憩、眺望遠處、按摩眼周穴位、做眼保健操等方式放鬆眼睛周圍肌肉,緩解眼部疲勞。
國際上主張兒童每天應有不少於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這對於緩解眼部疲勞、控制近視度數增長也大有裨益。再者,家長應注意室內燈具的照明度,建議使用防藍光的燈具,調節到自家兒童長時間用眼時較為舒適的亮度為宜。
市面上有很多機構推出眼周穴位按摩、眼球按摩、「擠眉弄眼」操、在眼周穴位貼中藥等方法,聲稱能夠緩解視力,這些方法靠譜嗎?
陳思揚:上述方式可以使眼睛短時間放鬆、緩解疲勞,但對於已經真性近視的人群幫助不大。
這就需要區別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的概念。
假性近視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睫狀肌的持續收縮、過度調節,使晶狀體屈光度增加,眼球處於近視狀態,通過放鬆、休息、散瞳幹預後可使視力恢復正常,不需要佩戴眼鏡。
真性近視則意味著眼球已經發生器質性改變,眼軸變長,平行光線入射眼球後,焦點落在視網膜前而不能成像清晰。
區分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可通過散瞳驗光與眼軸長度檢測相結合的方式。
真性近視很難自我調整恢復,通用的矯正方式是配鏡。未成年人可以選擇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度數的增長,成年人可以通過屈光手術恢復視力。
眼鏡是否要堅持戴?近視人群不戴眼鏡會有哪些危害?
陳思揚:被確診為真性近視或混合性近視(同時具有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的人群需要長期堅持佩戴眼鏡,尤其是兒童,否則會影響眼睛發育,反而造成近視度數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眼鏡往往存在鏡片磨損、框架變形問題,鏡片磨損易導致清晰度下降,框架變形則易造成眼睛不能準確通過光學中央視物,可能會產生頭暈、易疲憊的現象,甚至影響眼球發育。
因此,建議4-14歲的學齡兒童每三個月檢查一次眼鏡,約6個月更換一次眼鏡,14-18歲未成年人每年更換一次眼鏡,成年人雖然眼球發育已經基本完成,但仍建議每年檢查一次眼鏡,必要時及時更換。
哪些人群適宜做手術?有何注意事項?
陳思揚:通常來講,50歲以下的成年人視力穩定、不再快速增長(2年內,平均每年增長不超過 50度)時,若想摘掉眼鏡,可選擇屈光手術。一般不建議未成年人進行該手術,原因在於未成年人眼球器官組織尚在發育階段,近視度數改變也不甚穩定。
屈光手術大致分為兩類:眼內晶體手術和眼外角膜雷射手術。眼內晶體手術相當於在晶狀體前端「架入」一副微型眼鏡。眼外的角膜雷射手術則是通過削薄角膜層來矯正近視,包括準分子雷射手術、飛秒雷射手術等。
上世紀末期,屈光手術開始在國際上盛行,現階段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手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預測性、穩定性和有效性。當然,任何手術都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術後患者可能會出現眩光、夜間視力差、個別患者存留一定度數、乾眼症等副作用。但總體來看,手術人群的滿意度約為95%。
通常,晶體手術可對近視2000度以下、散光600以下人群進行矯正;角膜雷射手術可供近視1600度以下、散光600度以下的人群選擇。
術後往往兩天內能夠恢復正常視力,一周以內需注意傷口衛生,不要感染,如不要揉眼、注意眼內不可進水及其他外物等。再者,注意用眼衛生、避免用眼疲勞。術後1天、1周、1月各複查一次,此後建議每半年監測一次近視度數。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李俊霞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