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杏林子的故事

2021-02-19 平凡天路客

杏林子的故事

作者:佚名 | 出處:網上收集、書上摘抄

編者小語:有一天,幫四年級的兒子背課文,背到有一課《生命 生命》,我驚訝文章的深度和力量,看到作者是杏林子,是誰呀?網上查詢才知,竟然是如此不凡的一位姐妹!心生敬佩。在淘寶網上買來了她的《俠風長流——杏林子生命之歌》和《生之頌》,讀了,更加敬佩和感動。整理編寫了下面的文字,推薦給大家認識她,盼望她那份對生命的熱愛、對神的信靠也能感染你。

第一部分:杏林子的見證

(一) 童年和患病

杏林子原名劉俠,1942年2月28日出生,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人。她七歲離開故鄉到臺灣居住。12歲時,情天霹靂,非常活潑好動的她,罹患了罕見的「類風溼性關節炎」,這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的病,全身的關節不斷受到侵蝕、發炎、變僵硬,現代的醫學,仍未能醫治這病。

這個病的特徵是:「痛苦」,正如杏林子說:「事實上,你很難形容類風溼的痛是怎樣的痛法。有時是酸痛,一直酸到骨子裡;有時是麻麻鈍鈍的;有時仿佛一把火在裡頭悶燒;有時是脹痛,肌骨仿佛都要崩裂。動時固然痛,如果怕痛不動,又會變成僵痛,總之,『動輒得咎』。如果關節變形,不小心壓到神經,稍一牽動,就好像誰用刀片『刷』一聲划過去,痛得你當場跳起來。大部分的時間,你根本分不清楚是什麼痛。痛到極處,你所有的思想、意念全部被痛抓著,除了痛,你感覺不到任何事物。……病了整整五十年,除去中間少數幾年,我從未有一夜睡到天亮的福氣,一個晚上痛醒個三、四十次是家常便飯。」

她後來將筆名改為「杏林子」,其中原因除了記念自己故鄉「杏林鎮」外,也因為她多謝醫生,因她一生與醫生結下了不解緣。

(二) 信主的經歷

疾病帶來身體、心靈的痛苦,曾經使她暗暗與自己立下「三年約定」——如果三年後病未得治癒就結束自己的生命,三年到了,病不僅沒有好而且更重了。她猶豫了,有點不甘心,再給自己三年時間,如果還是沒有好,這次鐵定了心一定結束生命。三年時間沒有到,16歲時,她信了主,從此生命的路改變了。

但一開始她並非很確定認識神,直到一天夜裡,「我為到自己的情況獨自飲泣,突然,我感受到衪就在我身旁,雖然我看不見衪、聽不見衪,但我清楚地感到衪的存在,衪的撫慰和慈愛,使我心中豁然開朗」。(《生命頌》)。

從此,她不再怨天尤人。神將她得病時的消極思想轉化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生命對於我來說,是十分艱苦的,但正是如此,我才更體會到生命的寶貴。我明白,神容許苦難臨到我們身上,是要我們從患難中,學習我們應學的功課。凡是有價值的東西,都必須付代價,苦難是唯一鍛鍊我們信心和人格的工具。」(《生命頌》)

「作為一個基督徒最大的福份,就是:即使我們失去一切,也仍然有主可以憑藉、有主可以依靠、有主可以安慰。『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為此,我不該獻上比別人更多的感謝嗎?」(《生命頌》)

(三) 寫作生涯

杏林子曾說:「我的興趣是寫作、文學、音樂、美術、聊天、看電影。」 很難想像:一個身體長期受痛苦煎熬(這個病陪伴了她48年)、學歷只得小學畢業程度、執筆寫字對她來說要比常人難上多倍的杏林子,由1976年(34歲)開始寫作至離世,26年來,共寫作了散文、劇作等作品共80多部,除擁有廣大讀者外,文學界對她的作品評價甚高,看過的人,都能從中得到激勵。

「由於在病床上,只有書才能讓我忘卻疼痛,所以我的母親,總不辭勞苦的替我借書,使我由『看書人』成為『寫書人』」(杏林子) 她從沒嫌自己學歷低微,靠著不斷看書、聽收音機廣播,反省生命、信仰,她將她的經歷,很豐富,毫無保留地透過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這是她留給世人最寶貴的遺產之一。

她的作品「當中不乏心靈的掙扎——她的失望、難過;她的深情、真性;都透過細膩的文筆,一字一句、一情一境地打動人心,讓讀者觸及、體驗她胸懷裡蘊藏著的廣闊世界」;她的文章「如一面鏡子,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她那豐富、充實的心靈,更重要的,是它全面地呈現出基督徒的燦爛人生。」(宣道出版社編輯李秀芳姊妹)

(四) 遺愛人間

60歲生日時,她說:「我要活到90歲」。是的,生命太寶貴了,她無時間自怨,或者屈服在病魔底下,她還有很多書要寫,還有很多人等待她去關心,去向他傳福音。一次,名作家三毛探完杏林子後,在門外忍不住祈禱說:「神呀!杏林子太慘了!求你大發慈悲,早些接她到你那裡安息吧!」

後來,三毛將她這個自以為幫到杏林子的禱告說給她聽,杏林子聽後大吃一驚,連忙作出「修正禱告」:「神呀!關於這件事,你千萬不要聽三毛說,你還是聽我吧!我還未活夠,我寧可活到很老很老,我還有太多事未做完,死不得呀!」

她用一種豁達、幽默的態度去面對人生、苦難。苦難並不能勝過她,相反,她在苦難中看見神的真實及寶貴。1982年,她成立「伊甸基金會」,宗旨是「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所謂「雙福」,是指福音和福利,她堅持以基督的信仰,去服務那群被社會忽略的殘障人士,將福音帶給他們。

她並不是一個完全人,她形容自己「性格固執、霸道、好勝,在家中凡事都要過問,喜歡管別人閒事,愛挑人岔錯、毛病,表面謙卑,內心虛榮、自大,也很小氣及思想停留在舊社會裡」。

但她在基督裡找到人生目的及意義,並能把握資源、機會,善用有限人生,成為基督福音的代言人,及別人的祝福。2003年2月8日杏林子安息主懷,她生前說過:「除了愛,我一無所有。」

第二部分:杏林子散文選摘(摘自《生之頌》)

作品賞析

《生命 生命》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

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隻飛蛾不停地在我頭頂上飛來飛去,騷擾著我。趁它停下的時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動彈了。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欲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香瓜子,過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裡,包含了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僅僅活了幾天。

有一次,我用醫生的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 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這篇短文已選入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人教版教科書第17課。)

有一位朋友問我喜歡什麼,一時之間我竟不知道如何回答。

任何事物加上一個「最」字,便限制了它的範圍。而我偏偏喜歡的這樣多!我喜歡晨曦一如我喜歡晚霞!我喜歡萬裡無雲的藍天一如細雨濛濛的黃昏!我喜歡花。任何花都愛,它們和人一樣,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美!

我喜歡孩子。看到他們的小胖手小胖腳,就恨不得咬一口。從他們身上,我可以發現人性中至純至真的美善:他們總是教給我許多東西!我喜歡叫人意外驚奇的事。比如說,屋內突然跳進來一隻小蟋蟀,在我腳邊唱歌;比如說,深夜寫讀,驀然抬頭看到窗玻璃上幾隻螢火蟲,像綠寶石般閃耀著晶瑩光芒;比如說,百無聊賴中,久違的好友翩然來訪,那種乍然的驚喜!

我也喜歡一些令人動心的事。就好像看到一對白髮蒼蒼的阿公阿婆互相扶持,小心翼翼穿越馬路的情景!就好像看到沙達特到耶路撒冷去訪問,和他的死對頭擁抱歡笑的鏡頭,竟使我有種想流淚的感覺!

一本好書,一段好音樂,一部好電影常帶給我心靈極大的享受,我喜歡自己的心像是最敏銳的琴弦,一觸動便能發出共鳴的和弦!我喜歡在吃了一頓可口的飯菜後,誠心誠意地對媽媽說一聲「謝謝!」我喜歡看她臉上欣慰的笑容!

我喜歡和媽媽一起唱詩。儘管我們兩人都是「變調大王」,常常唱走了音,但和自己最親愛的人同聲讚美上帝,那是多麼美的感受!我喜歡讀信。每天午睡醒,我的第一句往往是「今天有信沒有?」我喜歡朋友的信,也喜歡讀者的信。雖然我們可能相距幾千裡,但借著信函,卻縮短了我們的距離,使我們心靈相通,分擔彼此的重擔,分享彼此的快樂!

我喜歡從鏡中看到自己快樂的臉,每天;清晨,當我注視這張神採煥發、光潔得沒有一絲皺紋的臉。心中竟然隱隱有種說不出的感動。疾病不曾使我消沉憔悴,相反的,我覺得自己多麼像是一隻剛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桃子,新鮮而飽滿!

我喜歡生命。生命是這樣的好,好到你可以細細去品嘗並享受它!即使在苦難中,你更能觸摸到生命的躍動,那一種掙扎之後的歡暢,奮鬥之後的欣喜,使你的心更接近天堂!

哦,我發現我喜歡的,簡直越數越多,多得數不清。所以,朋友,若是你再問我,我會告訴你,我「最」喜歡的是有顆足以包容這麼多喜歡的心!(附詩、禱文) 主啊!我喜歡玫瑰,也喜歡百合,我更喜歡野地的小花。它們總是歡歡喜喜地開遍了原野,從不因為長得不如玫瑰嬌豔、百合高雅,就放棄了它們生存的權利。只因為它們知道, 每一種花都是主你所創造的。

主啊!我喜歡畫眉, 也喜歡黃鶯, 我更喜歡樹林裡的麻雀。它們總是無憂無慮地從早唱到晚, 從不因為唱得不如畫眉宛轉、黃鶯悅耳,就放棄了它們生活的樂趣。

只因為它們知道, 每一隻鳥都是主你所創造的。  主啊!也求你教導我們, 不要因為才智的有限, 容貌的平凡,環境的狹窄,而自暴自棄, 怨天尤人。因為我們也是你所創造,你所喜悅的兒女。 

從小父親對我期望最深,因此我的病也最使他痛心惋惜,常嘆息說:「你要不生病的話,恐怕文學博士早拿到了!」真的,如果我一帆風順的長大,順利的求學深造,很可能有一天達到父親的願望,然後結婚生子、衣錦榮歸,像每一個少女所嚮往的那樣。但是,這樣人生是否就比現在的我幸福美滿呢?實在也很難下斷語,因為世上多的是具有這些條件而仍然不快樂、不滿足的人!

一位朋友常抱怨婚姻斷送了她少年的壯志雄心,家務、孩子幻滅了她的理想抱負;而另一位朋友卻遺憾年輕時過於專心學問、事業,以致年華老大,仍然形單影隻,時光如能倒流,她願意用一切去換取一個屬於自己的溫暖小窩。這兩位朋友彼此認識,每次見面,總是一面羨慕對方,一面埋怨自己,有趣的很。

人類最大的痛苦就是不滿現狀,我們總覺得環境辜負了我們,命運捉弄了我們,我們總好像走錯了路。在大陸北方,每年玉米快要成熟的時候,莊稼人就在田裡搭起茅棚,日夜看守,他們最怕山裡的野熊。野熊每次摘下玉米,就往腋下一挾,又貪心地去摘取第二顆,等第二顆摘到手,欲往腋下挾時,原先的那一顆已經掉了。就這樣不停地摘,不停地掉,一夜之間,大好的一片玉米田都叫牠們糟蹋光了,最令莊稼人頭痛冒火。

也許有人覺得野熊實在愚昧得可憐,為甚麼它們不知先吃手上的玉米,再去摘其它的呢?其實,大多數的人不都是如此嗎?終其一生,我們不停地渴望,不停地追求,不停地攫取,卻從不知珍惜手邊所擁有的幸福,到頭來一無所有,什麼也沒得著。

許多人看我病成這樣,認定我這一生免不了悲慘辛酸,奇怪的是我自己倒活得挺起勁呢!我相信人生的道路儘管各有不同,但幸福卻必須我們自己去掌握創造。問題不在我們走了什麼樣的路,而在於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去走。

人生的道路只能走一遍,那麼,不論這條路是否出於我們所選擇、所中意的,好歹都得打起精神,快快樂樂的走下去。別讓沮喪、怨言、悔恨、懊惱糟蹋了我們原本可以美好的一生。

(附詩、禱文) 主啊!請在你的懷中留下一個空位給我。當我為生活奔波,為事業忙碌, 為許多的失敗打擊,而感到精疲力盡的時候,主啊!求你讓我安歇在你的懷中,

放下我的重擔,恢復我的疲勞, 重新支取奮鬥的力量。  當我為感情的挫傷,為疾病的痛苦, 為許多不如意的事,而感到人生空虛乏味的時候,主啊!求你讓我依靠在你的懷中,

醫治我的憂傷,擦乾我的眼淚, 再度獲得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黃昏的鳥兒要回到自已的窩巢, 漂泊的小船要找一個避風的港口。我的主, 當我經歷了一生歲月,

我的腳步困頓,我的心布滿旅人的風塵, 請在你的懷中留下一個空位給我, 好做為我最後的歸宿。

 

相關焦點

  • 教學設計:杏林子《生命 生命》
    教學設計:杏林子《生命 生命》【課前學習活動設計】1. 自己讀通課文2. 記錄讀文感悟和疑問3.生命,父母的生命,孩子的生命,人的生命,一截小瓜苗的生命,一隻小飛蛾的生命…生命,生命是什麼呢?二、 通讀全文:請同學們輕聲地自由地通讀全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個事例?讓你產生了怎樣的思考?
  • 生命,生命 | 杏林子
    《生命,生命》杏林子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隻飛蛾不停地在我頭頂上飛來飛去,騷擾著我。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欲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香瓜子,過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裡,包含著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僅僅活了幾天。
  • 《生命生命》說課稿
    《生命生命》說課稿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生命生命》。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一、說教材《生命生命》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九課,本篇課文是臺灣作家杏林子所寫的,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事,傳遞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作者的生命體驗和感悟。這三個事件,反映了作者三種感慨:飛蛾求生體現了求生的欲望;磚縫中頑強生長的瓜苗,體現了生命的頑強;靜聽心跳,說明生命應該被認真對待。
  • 《生命 生命》教學設計
    《生命 生命》教學設計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所要表達的是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幾個小故事,得出了每個人珍視生命,不虛度光陰,要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這樣的道理。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生命生命》教案設計和構思
    4.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三個事例中蘊含的意思,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搜集自己喜歡的人生格言。
  • 感悟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讓生命的光和熱充分發揮出來
    《生命生命》,這篇課文寫了三件事情,第1件是飛蛾求生。即使那隻飛蛾早已知道逃不過人類的掌心,可它極力鼓動雙翅,沒有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第2件事,磚縫中長出瓜苗。即使那一截小瓜苗在沒有水分的磚縫中只活了幾天,但它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仍努力的生活。它短暫的一生是不懈奮鬥的一生。
  • 杏林子與三毛
    《生之歌》杏林子九州出版社偶然發現,臺灣名作家三毛和杏林子之間,居然有著鐵一般的姐妹關係。三毛自殺的時候,在各界哀悼聲中,也唯有杏林子發出不同的聲音。據說兩個好姐妹之間,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杏林子病情惡化,三毛前來探望她。看到杏林子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樣子,三毛看得不堪忍受。以至於在探完杏林子後,她在門外忍不住祈禱說:「神啊,杏林子太慘了,求您大發慈悲,早些接她到您那裡安息吧!」
  • 遺愛人間的天使——杏林子
    杏林子,原名劉俠,生於1942年4月12日,卒於 2003年2月8日,享年61歲。十二歲時罹患罕見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只有手指可以動。 自此身心飽受病痛煎熬。作品《生命 生命》已被選入小學語文四年級人教版教科書第19課。關於她的死,也是撲朔迷離。
  • 初中語文教案:《生命生命》
    【設計簡說】《生命 生命》一文從尋常生活小事入筆,引出對生命的思考,文章淺顯易懂,易於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本教學設計試圖從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發,循著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夯實閱讀基本功」、「研探領悟,激發主題探究欲」、「拓展導學,引導學生求發展」,使學生在教學中得到關愛生命的人文薰陶。【教學過程】一.
  • 四年級作文:生命生命
    生命是一首讚歌,每個人都是這首歌曲的一個音符;生命是一個故事,每個人都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題記初春,天氣還帶著幾分寒意,人們在長籲短嘆,談論天氣何時變暖中,磚縫中的野草卻早已冒出頭來,迎接春天的美好。
  • 杏林子:只要有愛,就能擁抱世界
    一個活蹦亂跳的少年,驟然病倒在床上,誰也承受不住這樣的擊打,杏林子對自己說:如果三年還沒好起來,我就不要活了。三年過去了,身體的狀況卻越來越差,那就再等三年吧,如果再不好,就真的不要活了。16歲那年,還沒等到第二個三年過完,母親幫杏林子看到了上帝,有了信仰後的杏林子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知,就是每一個生命,不管是老弱傷殘或貧富貴賤,在上帝眼中都是珍貴的!
  • 幼小罹患疾病的杏林子,怎樣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小學四年級時學過一篇課文,文章就叫《生命 生命》,我感慨於作家性格的堅韌,眼界的高超。生命本就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年輕時的杏林子杏林子在12歲時就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
  • 【信仰.見證】杏林子:除了愛,我一無所有
    生命的轉折點疾病帶來身體、心靈的痛苦,曾經使她暗暗與自己立下「三年約定」——如果三年後病未得治癒就了結自己的生命,三年到了,病不僅沒有好而且更重了。她猶豫了,有點不甘心,再給自己三年時間,如果還是沒有好,這次鐵定了心一定結束生命。三年時間沒有到,16歲時,她信了主,從此生命的路改變了。但一開始她並非很確定認識神,直到一天夜裡,「我為到自己的情況獨自飲泣,突然,我感受到他就在我身旁,雖然我看不見他、聽不見他,但我清楚地感到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撫慰和慈愛,使我心中豁然開朗」。從此,她不再怨天尤人。
  •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生命 生命》
    以下是四年級語文《生命 生命》的教案,一起來學習吧!   四年級語文下學期教案:《生命 生命》   學習目標   1、認識「擾、診」等5個生字,會寫「擾、欲」等8個生字。正確讀寫「鼓動、躍動、欲望、衝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聽診器」等詞語。
  • 熱愛生命 - 熱愛生命-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駐馬店唯一...
    □駐馬店實驗小學南區四(7)班任政旭樹,砍斷枝條還能重生;草,只要有根,即便燒了,第二年依然還能吐露新芽;一粒小小的種子,居然可以掀翻壓著它的石塊,努力汲取燦爛的陽光……在《觸摸春天》中,我認識了熱愛春光,熱愛生命的盲女安靜
  • 小學教師資格證面試或試講:《生命生命》備課、教案、試講、答辯
    hi,小鯨魚今天給大家整理了一份超全的案例——小學教師資格證面試或小學教學試講:《生命生命》備課、教案、試講、答辯。希望對各位新進入小學語文教育行業的老師有所幫助,也希望考生們能順利通過考試、早日成師。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備課紙1、題目:生命生命2、內容:《生命生命》杏林子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
  • 誰是杏林子? - 海口晚報數字報·海口網
    馬英九曾在演講中引用杏林子在《生之歌》中的話:「對一個成功的人來說,缺陷是一項得勝的榮耀」、「幸與不幸,全在你自己掌握」,期勉學子們不要放棄繼續努力。  誰是杏林子?杏林子本名劉俠,1942年生於西安杏林鎮,幼年隨著軍人身分的父親走遍大江南北,1949年遷至臺灣。她之所以取這個筆名,一則為紀念老家杏林鎮,二則為感念此生與醫院結下的不解之緣。
  • 生命的奇蹟.
    配合 Phil 本身清脆乾淨的嗓音,讓這首關於生命的讚歌更顯動人。在填詞人林若寧最後交出的這份畫卷裡,我們仿佛看見了天地萬物初生的圖景:剛孵出的一隻鸚鵡與剛生出的一吋禾草在泥土中擁抱,人們從黎明中甦醒,擦亮眼呼吸雨露帶來的新鮮空氣;剛開花的春分日,某戶人家迎來了一位可愛孩子,回家的路上正值黃昏,雲彩染上了奇特的光,夕陽那抹溫柔的色調將人們一天的疲乏清洗……臺灣勵志作家杏林子著有一出經典文學作品同樣名為「生之頌」,其在書中寫道:「這個世界往往就是這樣,有人認為生命是美好的
  • 【生命故事】生命的真光
    遇到挫折或人生瓶頸,我們是不是急於尋求人的意見和看法,卻看不見裡頭生命真光的引導? 太多時候,身旁的雜音使人分心,我們為了達不到世界的標準而焦躁不安,失去了該有的喜樂;感謝主給我們每個人讚美的能力,只要向祂發出頌揚與歌謳,前方道路的混沌不明就撥雲見日了。
  • 生命是一個說故事的人
    像湖水的波濤洶湧一樣,他們都投在生命的狂瀾裡,盡情享一日的歡樂。像那一大群人一樣,我也欣喜趕了一場熱鬧,那一天算是沒有虛度,卻感覺空虛寂寞者在此。大家不過是機械地受生命的動物的要求在鼓動驅遣,太陽下去了,各自回家,沙灘又恢復它的本來的清寂,有如歌殘筵散。而時而廣之,這世間一切,何嘗不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