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生鮮銷售渠道主要以農貿市場為主,但隨著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農貿市場供應鏈問題逐漸凸顯。以長遠的目光來看,農貿市場為主的生鮮消費渠道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對生鮮產品的品質需求。而農貿市場眼下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供應鏈,大批「農改超」、綜合型農貿市場還有著以管理運營為主的歷史遺留問題。
2016年以來,伴隨國內資本的推動,新型智慧農超的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不斷湧現。大量冠以「社區生鮮」為名的品牌被創立。而此類「社區生鮮」門店中,88%的品牌門店不超過100家,僅5%的品牌門店數量超過300家,但從專業角度與實際經營來看,這些品牌多為「百果園」、「水果先生」、「千鮮匯」等水果為主的專業連鎖店。
生鮮市場體量龐大,其高頻次、剛需求、短輻射的特性,使得符合各類屬性的模式能夠在該領域上超出同行業水平。但超萬億的體量不是哪一個體系、哪一種模式能夠一家獨大的。據國家數據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生鮮市場交易規模近1.4萬億;而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裡,生鮮市場保持著6%以上的增速、首次突破2萬億大關。據相關媒體分析,2020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或將達2.16萬億。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據調查,我國消費者平均每周購買生鮮3次,以高頻次的採購剛需生鮮商品來保證新鮮度。在過去,農貿市場往往以「前幾天的菜還擺在攤上賣」的刻板印象不敵超市、生鮮便利店。而在具備大數據統籌、物聯網聯通、網際網路技術領銜的智慧型農貿市場今天:菜品新鮮與否——查詢便知;果蔬安全可靠——溯源可查。通過科技的手段正在逐漸消除人們對農貿市場的偏見,一改「髒亂差」的風格,以智慧、科技、便捷的嶄新面貌面對消費群體。
當前,農貿市場作為新零售布局的重要標的,雖前有京東到家、天貓超市、外賣配送、叮咚買菜等主流加入,縱觀全局電商銷售的方式滲透率仍比較低。截至2019年10月,我國生鮮消費者主要購買渠道仍以農貿市場為主、超市次之(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公開內容)。
為什麼近年來這麼火爆的「線上買菜」,數據仍是這樣不溫不火?保守分析:
①由於「叮咚買菜」、「美團外賣」等新穎電商生鮮採購方式,其供貨、採買渠道依然是農貿市場,不過多了一層線上購買、實時配送的流通環節;
②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人口紅利消失,線上獲客成本攀升、競品泛濫,致使電商空間逐漸收窄。
最後讓我們來思考一下:農貿市場做到智慧化管理運營,是否就已經抵達到了經營模式的天花板呢?傳統商超配送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十分便利的,農貿市場可以借鑑嗎?農貿市場如何在新零售井噴發展的時代,堅守「一方之地」的同時,藉助電商的力量窺見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