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已裝不下年輕人的「秀」,vlog上的視頻日記才是用力的自我表達

2021-02-14 全媒派

一夜之間,北京讀研的臺灣女生肆零火了,不少網友熬夜看完她在B站上的所有視頻。人民日報公眾號《一位臺灣女生在「五線城市」的感慨》一文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她在中國甘肅的「廣和之行」,肆零表示自己「非常非常的訝異」,「只不過拍了個日常,竟被各大媒體報導了」。

而肆零口中所謂的視頻日常,正是千禧一代當中正悄咪咪流行的視頻日誌——vlog。

當定格的照片和文字無法滿足更多維的需要,一種新的記錄方式悄然興起。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除了採訪到這位臺灣女生肆零之外,還帶你走進中國vlog第一人「冬瓜」、vlog紅人「井越」及B站平凡料理創作者「cbvivi」,一起探尋vlog如何成為內容市場的新秀。

視頻日誌

最新潮的生活記錄方式

「攝影是記錄一個瞬間,電影是記錄一個故事,那麼vlog就是記錄一個靈魂。」——冬瓜

微博#vlog#超級話題主持人,被稱作「中國vlog第一人」的冬瓜,在加拿大學習影視傳播藝術專業的他,最早在2016年4月份開始嘗試的vlog的製作。「那時國內還沒什麼人做,我抱著一種挑戰的心態。其實,我在現實中就這個『鳥樣』,vlog這種表達個人的視頻形式再適合我不過了。」

微博:@冬瓜孫東山 B站:冬瓜孫東山 

Vlog紅人井越,憑藉自己飄逸的髮型,與女友八哥在高顏值與生活樂趣間無縫切換,在微博上俘獲了數萬粉絲。他在生活中其實是個內向和不善言談的人,被Casey Neistat的影視化vlog所吸引,於2017年5月製作了第一個vlog。

  微博:@大概是井越  B站:jyhachi

而臺灣留學生肆零,是從臺灣來到大陸讀書後才了解到vlog這個概念的。她的第一個vlog是2016年暑假和爸爸一起去四川尋親,初衷是想給沒有隨行的家人們看看家鄉的模樣。「我的第一個vlog很真、很粗糙,但是也讓我開始愛上了記錄生活。」

微博:@畜牧林-肆零  B站:畜牧林-肆零

 

Vlog即「video blog」,可簡單理解為視頻博客、視頻日誌。雖然vlog是個些許生僻的概念,但這種內容形式並不陌生,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中生活紀實片類的短視頻中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井越總結道:簡單來說,短視頻是「編劇+剪輯」,直播是「無編劇+無剪輯」,而vlog大體是「無編劇+剪輯」。

「縱觀當下的短視頻內容業態,粗放的UGC亦或是趨於同質化的PGC都已經不能滿足於這代網際網路公民的對生活感、人格化、高質量內容的需求。」vlog的流行是一個sns時代的必然結果。

之前有報導認為,國外vlog主要吸引95後受眾。其實,vlog跨越了更多年齡。井越也認為熱衷於做vlog的人都是80、90後了,受眾也可以說是跨越了更多年齡的「千禧一代」。

「Selfie」曾獲得了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在井越看來,vlog挖掘的是個體的自戀,而sns放大了每個人的自戀。當技術門檻逐漸降低,短視頻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千禧一代對生活的記錄可能不會單單滿足於靜止的圖片和文字。

「後Casey時代」

vlog達人眼中的發展歷程

「海外的vlogger非常多,但是真正在這個金字塔頂部的可能就10個左右。」,冬瓜說。其中,Casey Neistat對vlog的發展壯大具有劃時代意義。

被稱為「vlog北美第一人」,「vlog教父」的 Casey,他的vlog代表了一個新時代。冬瓜說:「可以說現在vlog真正的形態是他創造出來的。」

在Casey出現以前,在YouTube有一段時間被各大整蠱類、搞笑類網絡紅人所霸佔。通過調查,冬瓜認為vlog最早是以YouTube上的整蠱視頻花絮的形式出現的。雖然這種內容形式不是這些人發明的,但是是他們推動的。這個時期的的vlog相對比較粗製濫造。

目前,無論是國內外,井越認為vlog創作領域進入了一個「後Casey時代」,都開始向正能量內容、日更形式、影視化風格趨近。井越說:「Casey的影響力太大了,以至於很多國內vlogger都認為『vlog裡必須要放一些空鏡、延時攝影、航拍、並用jazzpop做背景音樂』。其實這些元素在Casey的vlog之前都挺罕見的。」

從井越和冬瓜的話語中可以看出,Casey對vlogger達人們的影響極大。大多數vlogger達人最初都是在模仿Casey之後,發現自我,逐漸找到自己的風格。冬瓜和井越都談到,他們一直試圖擺脫Casey的影子。

兼具真實性&觀賞性

vlog作為內容後花園的新秀

短視頻已為中國不可阻擋的內容趨勢,在短視頻形態日趨飽和的今天,vlog潮流會是下一個內容風口嗎?

冬瓜:中國vlog肯定會越來越火的,但我不認為會不火得很爆,變成下一個風口。

井越: vlog做得好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多。如果單純要通過vlog內容去創業,門檻不低,短期來看不是特別看好。國內目前的vlogger裡,創作審美達到可以單純以vlog營利的人屈指可數。

Cbvivi:出於對商業模式的考量,vlog 不適合內容創業。

真實性

「vlog歸根到底還是一個以vlogger為主角展開的故事。vlogger要經常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井越

 「我的vlog就是想記錄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被各大媒體報導之後,許多媒體想繼續跟進廣河之旅的細節,肆零一一拒絕了:「我很開心大家喜歡我的日常,但是我更希望廣河旅行的光彩留給那些默默加班、遠離家鄉為人民服務的大家,而不是我。」

把vlog看做「會動的日記」,肆零最在意的是真實性,「我希望每一個日記都是最真實的自己。」肆零講到,「有時候,我會自己點開以前做的《四川尋親之旅》,仿佛就像是搭上時光機一樣的回到那個時期的自己。」

肆零《四川尋親之旅》截圖

其實,臺灣vlog除了記錄個人的內容,還用vlog的手法敘事一個社會的事件,比如說環保人士通過vlog記錄撿垃圾的日常,用vlog的方式提倡良性的社會推動的作用。

真正的vlog是有內容的,因而就會故事產出。草根的vlogger還是有一定的看頭的,因為它起到是一定的良性作用,可以使得暗淡無光的東西發光發熱。冬瓜說:「我覺得最好不要關注人,關注故事本身就夠了,中國的vlog就應該是這個狀態。」

觀賞性

「vlog對觀眾的魅力可能是一種窺視感吧,vlog是關於真實生活的,但看起來又不像直播那麼粗糙,也不像真人秀綜藝那麼虛假。」——井越

當視頻日記遇上社交網絡,在一定程度上,vlogger在記錄自己的同時,由於他者的圍觀,多多少少是一種經過「美化」之後的日常生活,難道vlog是一本寫給別人的日記?

Vlog敘事性也塑造了它的可觀看性。「在我看來一個好的vlog不可能是完全脫離編排或編劇的,所謂的故事感不可能只靠後期完成。」井越分析道,以旅行vlog為例,它跟傳統旅遊節目或記者採訪不一樣,vlogger不是一個主持人,不僅在提供一個單純視角。歸根到底,是以vlogger為主角展開的故事。」

冬瓜也講到,Casey雖然也是對普通生活的記錄,但他身份導致他的生活本身就要比普通人更為豐富多彩。

其實,vlog最大的魅力是對於vlogger來說的,而非觀眾。井越認為:因為它是一個記錄方式,定格經歷和塑造回憶。vlog的真實程度和可觀賞性,做得好的話,會契合的非常好。」

本土化之路

舶來品如何落地生根

「在 YouTube 上,vlog 本身就是一種標籤(hashtag),同做飯、美食一樣的標籤,貼在那裡是為了讓想要看日常生活的人能夠找到它。」——cbvivi


平臺選擇

受到影片時長和畫質等因素的限制,B站和微博是vlog目前發展態勢較好的的主流平臺。在井越看來,除了對視頻清晰度的考量,他選擇b站是因為它首先是一個專門的視頻平臺有channel的概念。B站的觀眾對日常類視頻接受度比較高,cbvivi說。

在不少vlogger看來,就算是B站或微博,也都不是很好的vlog平臺。市場上也出現了類似小影、一閃等短視頻平臺助力vlog的發展,想做中國vlog的發動機,做出了多種嘗試。但vlog在中國可謂剛剛生根,還處在正在發育的階段。

冬瓜微博vlog截圖

「vlog真正做到了把生活中暗淡無光的東西推出來——教你怎麼快速疊衣服,怎麼安裝攝像機,怎麼把家裡的熱水壺搞好,所以說才有這麼多人去做vlog。」冬瓜說。正如Cbvivi所說,vlog不過是一個標籤。真正的內容價值在於對日常的記錄,而且這些日常通常都具有現實參照意義。

根據身在海外多年的冬瓜觀察,中國vlog想要井噴,最缺少的就是視頻類搜尋引擎。「當生活中遇到難題,國外首先會YouTube,然後才會Google。這種差異太大了,YouTube就是一個巨大的搜尋引擎,有一個這樣的內容平臺,vlog肯定會火爆起來。"

「它本身是關乎於生活的,生活又是包羅萬象的。」 井越認為vlog是一個非常大的廣告植入空間。Cbvivi說:「中國的vlog跟國外最大的區別是沒有 YouTube 這種只要有播放量就有收入的平臺。」

文化壁壘

有人在知乎提問: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像Casey這樣的vlog紅人,或者是YouTube達人?中國人「內斂」的文化屬性或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此外,不同的技術發展狀況與文化屬性導致國內外Vlog內容形式、受眾、平臺之間的差異。就像嘻哈在中國的主流化之路異常艱難,舶來品離開原生土壤後發展道阻且艱。

Vlog本土化,更深層的是內容敘事的模式或者是長度的區分。北美的vlog多為中短視頻,7分鐘到14分鐘最為常見,屬於沉浸式的。而在中國,國人已經養成碎片化內容消費習慣,短視頻已是大勢所趨。在冬瓜看來,製作5分鐘以內又敘事完整的vlog對vlogger而言是一個挑戰,也是他在vlog本土化過程中想要突破的事情。

除此之外,冬瓜還嘗試使用網易雲裡中國製作人的音樂,雖然也是爵士風格;他還試圖使用中國風的音樂,在音樂方面實現vlog本土化。

 

在井越看來:「怎樣做才能即突破Casey泛濫這種的影視化風格,又不淪為『前Casey時代』那種粗製濫造的vlog,是vlogger們都在考慮的事情。」

相關焦點

  • 丨附vlog線上分享會
    從字面上來看,vlog就是video blog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視頻博客,或者說視頻日記。在B站上搜索vlog,可以看到有上千條vlog視頻的搜索結果。通過標題就可以看出vlog的特點,大多是「在美國大學的日常」,「我在東京這三天」,「在上海的第一天」這種類型。
  • vlog視頻是什麼?如何快速製作vlog視頻
    不知大家平時有沒有注意過,在視頻方面,尤其是短視頻的領域來講,vlog一詞是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對於許多喜愛視頻製作的人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學會製作新視頻類型的機會。有想要了解vlog的小夥伴,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學習下。
  • 《極限挑戰 第六季》把綜藝剪輯成視頻日記,都算不上vlog
    看完第8期,對這個綜藝產生了巨大的疑問,毫無綜藝節目的邏輯和編輯,中間一段根本像是沒有進行過剪輯直接放上去的,視頻日記,連vlog都算不上,vlog都是有內容有故事性的。明星們的努力感受到了,節目組呢???抄襲,還抄不好,剪輯也做不到了?太無聊了真的,這麼多人給了差評,節目組能不能反省一下好好看看呢?既然有觀眾在看,至少要有責任心。
  • 極簡教程,一分鐘學會拍vlog短視頻!
    vlog短視頻是一個新的風口,即使再沒有商業嗅覺的人都已經知道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搭乘著vlog快車「走上人生巔峰」,不甘於平凡的我們怎能不去這風口浪尖上翻雲覆雨一番呢。但拿起驍途相機對著鏡頭就懵了,不知道說什麼、拍什麼、做什麼動作,腦袋裡一片空白。
  • 短視頻發展下一個風口 ——vlog發展現狀及趨勢
    早在2002年,電影製作人和音樂家Luuk Bouwman就已經創辦了最早的vlog網站之一Tropisms.org,在網站上發布自己大學畢業後的旅行視頻日記。YouTube上第一條vlog出現於2012年,在YouTube搜索關鍵字「vlog」,會出現一億多條搜索結果。據統計,YouTube平臺上每個小時就會誕生2000條vlog作品。
  • vlog是什麼意思怎麼讀?Vlog玩法 年輕人正藉此改變網絡社交
    近來,年輕人的短視頻社交開始掀起新熱潮。Vlog是Video blog的縮寫,即視頻博客、視頻日記,博主用個人創作的視頻記錄日常生活。  和短視頻相比,Vlog不受限於視頻時長,短可幾分鐘,長則以小時計。Vlog的核心意義,不只是捕捉精彩一刻,而更講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編排出故事,在碎片化的影像中展現個人連貫的邏輯,並傳遞情緒。
  • 一位社會觀察家的自我修養:替媽媽捉小三,然後拍成vlog
    你也許還沒聽說過她,她是一名vlog視頻博主。看理想前段時間曾預告會採訪一位我們心中優秀的vlogger,說的就是她。之所以從眾多vlogger中選擇採訪「小眾」的她,是因為我們相信,她的vlog帶來了許多值得討論的東西:關於表達、關於記錄、關於這個時代裡人們的處境。她的視頻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呢?
  • Vlog是否會成為2019年短視頻風口
    」,自2016年起,他便開始涉足Vlog圈子,視頻中的內容同樣是生活分享記錄,通過後期剪輯完成,在他與國內的Vlogger們的共同努力下,#Vlog#已成為微博的超級話題之一。中國的頭部Vlogger「大概是井越」在微博上已聚集了百萬的粉絲,並且已經承接了像oppo這樣的大品牌廣告。井越的內容大多數是自己帶著女友生活的日常,或參加某項活動,與朋友見面等。
  • 歐陽娜娜、王源玩起vlog,明星入局能助推舶來品搞好本土化嗎?
    不演戲的她憑藉發布在今日頭條上的vlog圈了一大波粉。她去宜家買床,在公園聽爵士樂演出,去紐約看秀,去商場掃貨,就像在出演一部「真人秀」偶像劇。早已在國外風靡的 vlog,是拍攝者將內容製作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視頻生活記錄,成為了95後表達個性的一種新的潮流方式。在Youtube上,每小時就會誕生超過2000條vlog作品,vlogger依靠廣告分成的穩定變現模式也已形成。
  • 抖音首款硬體產品「vlog神器」橙影智能攝影機亮相陳赫直播間
    5月16日晚8點,陳赫在抖音王牌直播間開啟了其直播帶貨首秀。而抖音官方與摩象科技聯合出品,抖音有史以來首款硬體類產品,被稱為「抖音vlog神器」的橙影智能攝影機也在這場直播中進行了新品首發,短短十分鐘,1700臺備貨全部售罄。
  • 什麼是Vlog?拍Vlog到底是怎麼賺錢的?
    Vlog是視頻博客(video blog)源於blog的變體,也叫視頻網絡日誌,大多是作者記錄個人生活日常,主題非常廣泛,可以是參加大型活動的記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一些瑣事,拍攝 剪輯然後發布到網上,和網友一起分享,節奏相對更慢,這就是Vlog。
  • 站在vlog的風口上:b站95後up主養成記
    本篇文章從vlog切入,以bilibili為載體,站在z世代創作者的角度,來聊聊風口、平臺,和在這個浪潮之巔奔跑、歡笑、尖叫的年輕人。播放量最慘澹的vlog第八支vlog:上了b站首頁banner;最喜歡的果然還是blackpink!三、平臺生態和粉絲關係只有b站才是up主想投稿的網站嗎?知乎和b站的對比四、商業化變現不想賺錢的up主不是一個好up主!
  • vlog是什麼意思,怎麼拍vlog日常視頻才能獲得大流量
    VLOG被稱之為視頻博客,稱之為影像日記,在4G開始火熱的推進的時候,微視頻和短視頻的時代盛行的今天,VLOG成為了一種內容載體呈現在我們的視覺當中。而博客的存在歷史就比較悠久了,才開始出來的名稱是叫做BLOG,稱之為網絡日誌,主要是圖文記錄方式,而隨著4G網絡的後期,馬上進入了5G時代,VLOG視頻的日誌就成為了一種趨勢!
  • VLOG火了,但VLOG究竟是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歐陽娜娜頻頻上熱門,去留學了的她憑藉Vlog圈了一大波粉。去宜家買床,在公園聽爵士樂演出,去紐約看秀,去商場掃貨,就像在出演一部「真人秀」偶像劇。她每一條Vlog都是日常,每條Vlog都有上百萬的點擊率,因此她被稱為國內明星Vlog第一人。
  • Vlog怎麼拍?教你用手機拍出電影質感的短視頻
    而是她奔赴伯克利大學讀書以後,每周更新的Vlog將她送上了熱點。早起化妝她會拍一個vlog:上學路上會拍一個Vlog:從字面上看,Vlog就是video blog的縮寫,是短視頻的一種類型。簡單理解,就是視頻博客或是視頻日記——通過視頻記錄生活。相比起現在主流的娛樂性短視頻,Vlog不需要酷炫的畫面剪輯技巧、博人眼球的情節,只需要簡簡單單的用視頻把自己的生活經歷記錄下來,加上字幕和音樂,就能夠製作出極具個人特色的短視頻。
  • 年輕人為什麼都逃離朋友圈
    發朋友圈,設置僅同事領導可見,並配圖文:「又是一個加班的充實夜晚,希望明天能搞定,晚安。」這些陰間的操作手法,如今已在人間非常普遍。甚至還有人比發的時間,越晚越好,你深夜十一點,我就十二點,你十二點我就一點,果然萬物皆可內卷。我還是懷念朋友圈最初的樣子,人的懶散、愜意、偶爾的喪與頹廢、不修邊幅的隨意,都可以在上面表達。
  • 華為nova8:做專業的Vlog手機 讓年輕人多一分表達自由
    如今,新一代年輕人正在用他們所擅長的社交語言締造自己的小世界,Vlog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身份標籤、一種社交貨幣。他們在視頻內容創作上的需求應該得到重視。做專業的Vlog手機讓年輕人多一分表達自由在網際網路技術和硬體產品力的不斷提升下,新生代的年輕人,對於個人社交形象的塑造和包裝,也有了更多大的發揮空間和創作餘地。u1s1,一部幾分鐘的Vlog短片,正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
  • 【陽仔日記】Vlog74|Gopro6&Panasonic G7|Shanghai
    從即日起更新一場美國自駕之旅,這一系列vlog將講述的是我從上海出發,開始探索美國田納西州鄉村音樂之旅~Vlog繼續,不要停!本期vlog是旅程出發前的炸天般體驗,嗖~磁懸浮列車速度有多快?趕緊戳開視頻吧!
  • 黑鏡世界:vlog裡的百樣人生
    人們用一支鏡頭記錄自我的傾訴與表達,透過一塊「黑鏡」打開了百樣人生的大門。在這之中可以聯結這些的,便是vlog。紀錄片《四個春天》的導演陸慶屹說:「人需要去凝視自己的生活。」在短視頻進一步風靡的中國,我們已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屬於vlog的時代。
  • 拍Vlog的人都火了,可你卻對它一無所知
    Vlog 即視頻博客(Video Blog),是指記錄性和人格化較強的視頻,製作者多以自己為主角記錄,再經過剪輯、配樂和適當字幕,製作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視頻日記。而Vlog的視頻博主又被稱為Vlogger。Vlog比文字博客更具視覺形象,比搞笑娛樂的短視頻更真實,呈現出自然流暢的審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