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山大道,與石內都、荒木經惟等人同時崛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是日本傳奇性先鋒攝影團體「挑釁」(PROVOKE)的旗手人物,已是獲得世界性承認的重要攝影家。
他強勁的影像風格尤其受到當代日本青年人的喜愛,這令他自己也有點不知所措。但他作品裡所呈現的青春的感性與活力,是使他當之無愧地得到青年人的掌聲的。
森山大道自20世紀60年代在日本攝影界登臺亮相後,就一直以他對攝影的真摯態度感動,感染著所有從事攝影的人。他不斷以其獨特的視角獨到的發現刷新我們的視覺經驗,使人領悟攝影獨有的魅力。
踩著森山走過的大道來到新宿,這裡空氣中流動的氣息讓我無法停下腳步,背著單反,當走在歌舞伎町的時候,我幾乎沒有勇氣舉起相機去看取景器。新宿不是只能讓森山亢奮……這時我想起了森山在寫真集《新宿》中所描述的一句話:「夜晚,手上拿著照相機,我從歌舞伎廳走到街上,然後從久保町走到新大久保站,每每,總會有一絲顫慄掠過我的脊背。雖然並沒有什麼事情發生,我卻感到自己在退縮。」
1.森山的相機
剛接觸攝影的時候,天天想著全畫幅,當用上了全畫幅的時候天天想著紅圈50毫米標頭,當什麼都有了的現在,天天拿著卡片機在街上晃蕩。
在流動性很大的街頭使用單反取景,想抓拍到轉瞬即逝的瞬間是件很困難的事兒,所以再次來到新宿的時候,我決定拿上卡片機,尼康的COOLPIX P310,成像,對焦速度都還可以接受,另外人們對卡片機的抵抗感也不是太強,我想森山也不是沒錢買不起單反才用卡片機的,有的時候要根據環境來選擇相機。
2.森山的黑白
在黑白的世界裡物體只表現為明暗兩種,觀看黑白照片時,注意力會聚焦在照片所表達的事物和情緒上。森山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關於黑白呈現世界的看法,黑白具有「抽象性,象徵性,和像夢一樣的世界的性格。世界是彩色的,但通過黑白照片人們會看到這個世界的另一個現實。」我很贊同森山的這一觀點。
3.森山的顆粒
顆粒像是給這個世界蒙上了一層面紗,換句話說森山是通過這層面紗來看這個世界的。顆粒也代表了森山反叛,自我否定的個性。
4.森山的脫焦
模糊,晃動,脫焦無法拯救的「廢片」反覆地出現在森山的攝影集中,是他的隨意不精心還是腦子進水?我想森山出攝影集的時候也會稍微的考慮到觀者的感受吧,一張照片想拍清楚難,想拍模糊其實更難。他脫焦不代表不專業,森山的脫焦是一種情緒的發洩,一種當下狀態的寫照。晃動的鏡頭中,也許是森山感覺到了恐懼。
5.森山的高反差
照片經過高反差處理後,反差越大的地方提取出來的圖案效果越明顯,反差小的地方提取出來後就變成了一片灰色。高反差中的黑白對比效果極強,局部細節喪失,但整體細節得以完美體現。不能說森山的高反差是一種後期效果,或是攝影手法,我認為高反差更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它也是森山照片的標籤之一。
6.森山的思想
當初我看森山的照片感覺很乏味,但對他逐步的了解我改變了當初的看法,看森山的照片不能單看一張,和單純的說好或者壞,看他的照片不能不考慮到照片背後的脈絡。不能像解讀一般照片一樣,去看色調,構圖等等,森山的照片所反映的是他眼裡的世界,森山思想不可複製,因為你我不是森山,我們也不需要去複製森山,因為你我不是森山。
說實話,沒有刻意的去模仿森山的風格,只是覺得這樣的表達很適合新宿和我當時的心情。不要盲目的崇拜森山,不要以為藝術那麼的崇高,也不要以為藝術那麼的簡單。隨著風潮與人氣去改變自己的攝影態度到頭來只會變得一無所有。追逐森山的人很多,但大多數都關心他使用什麼相機,怎麼做森山一樣的後期,這些只是表面,森山最值得關注的是他看這個世界的態度,和追求攝影可能性的精神。
由於中國人的傳統審美標準,像森山這樣的反經典精巧攝影美學的攝影師很難被中國大眾所接受。其實在70年代末日本本土森山因為受到太多的批評一度曾經想離開攝影界,於是就有了名為《再見,攝影》的寫真集。
藝術受到爭論是件好事兒,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森山的照片,他在攝影史上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是不可否認的……本文插圖均為小僧在新宿晃蕩所拍,謹此文向這個時代真正的大師(森山大道)致敬。」
最後引用森山所描述的新宿做為本文的結尾:「我試著列舉混沌、泛濫、欲望、鄙俗、惡德、猥瑣、汙濁之類的低俗形容詞,才發現每個詞條都是新宿的特質,讓我下意識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