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婦女兒童帶火籠取暖,商販在鐵軌上擺攤

2020-12-28 小歷史

這是一組由貝恩新聞社發行的清末老照片,記錄了清朝滅亡前夕的人物肖像和社會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這些老照片結合我們以前了解過的歷史,形成了一幅更為生動、更為全面的歷史畫卷。

瘦骨嶙峋的乞丐。

這幅形銷骨立的狀態,讓人深感心痛。清末社會凋敝,底層百姓的生活非常脆弱,一旦遭遇天災人禍,因為沒有積蓄,全家人立即陷入缺衣少食、無處棲身的境地。因此,乞丐、難民所在多有。

城市街頭撿破爛的人。

廣大底層百姓常年在溫飽線上掙扎,朝廷不僅沒有發展民生,反而增加了賦稅負擔,徵新稅用以舉辦新政。此舉使得百姓的生存更加艱難。

村莊裡的婦女兒童。

有幾個人都拿著竹籃,一個婦女還把它掛在腰間,它就是民間取暖的法寶——竹編火籠。火籠用竹篾編成,裡面是陶缽,用來盛木炭。每到隆冬時節,鄉下特別冷,於是大人小孩老人們就把燒得紅紅的木炭放入火籠缽內,隨身攜帶取暖。現在取暖條件大為改善,沒人用這種工具了吧?

兩名清軍綠營士兵。

清朝前期,綠營有很強的戰鬥力,但到了清末,綠營在國防方面就是擺設,禍害百姓有餘,遇敵則一觸即潰。慈禧太后執掌大權之初,開始對多達60萬人的綠營進行裁撤,直至辛亥革命前夕,仍剩餘10多萬人。朝廷在裁撤綠營的同時,大力發展勇營,後來又編練新軍。

清末新軍的偵察氣球。

這張照片拍攝於1908年「太湖秋操」期間,也就是新軍的秋季演習,檢閱新軍的編練成績。當年光緒帝、慈禧太后先後去世,秋操並未因此停止舉行。士兵全都臂扎白布,以這種方式致哀。

某地的火車站。

清朝把興修鐵路列入國家發展計劃,始於1886年。即便如此,因為頑固派阻撓以及缺乏經費等原因,鐵路建設十分緩慢。在開通的線路中,管理混亂,時常發生安全事故。我們在照片中看到,商販公然在鐵軌上擺攤,旅客隨意穿越鐵路,潛藏著很多隱患。

某地大街景象。

根據照片上方的英語標註,你能認出此地是哪裡嗎?這種泥濘坑窪的街道,在當時的大城小鎮普遍存在。即便在北京,柏油路、石板路也沒有多少。

女子學校的學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城市先後創辦了各種類型的女子學校,開啟了近代化的女子教育。不過,這些女校有著明顯的貴族化傾向,學生大多出身於開明的富貴之家。照片中的學生衣著光鮮亮麗,也是當時最為時髦的裝扮。

北京的城門。

此處應該是在崇文門甕城內拍攝,城樓和城臺顯露破敗痕跡。

鋸木板的木匠。

這是靠手藝吃飯,沒有豐富經驗或者兩個人配合不默契,很容易讓木板厚薄不均。幹這一行更是靠體力吃飯,兩個人鋸完一棵原木可能需要一整天,幹下來渾身酸痛、僵硬。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我20歲時幹過。

相關焦點

  • 清末老照片,小乞丐穿百家衣,江湖遊醫擺攤,圖九新郎官跪拜嶽母
    分享一組清末時候的老照片,底層百姓的生活令人唏噓一番,這些照片離我們也就一百多年,如今真是滄海桑田!清末老照片,窮苦人家的孩子,身無寸縷,穿著百家衣沿路乞討。擺攤的江湖遊醫,專治疑難雜症,家有祖傳秘方,可以妙手回春。能夠擺出這等架勢,也算是有點真本事。不過很多遊醫就是坑蒙拐騙,很多人稀裡糊塗地上了當,最後人財兩空。大戶人家的老爺和他的七個小妾,妾不能拋頭露面,只能金屋藏嬌。她們個個風情萬種,花枝招展。左一的小妾還翹著二郎腿,一看就是青樓出身。
  • 溫暖的火籠
    烤火時,缽內盛上炭火,蓋上一個鐵箅子,一隻火籠便可享用了。贛南的山區多木梓,而掰木殼,是最費時的事。冬天來臨,冰封大地,婦女、小孩此時便都端了張矮椅子,圍坐在閣樓的木梓旁,人人的兩腿之間都放了個炭火旺旺的火籠,一邊烤火,一邊掰著木殼。     掰木殼可稱得上農家一年四季最輕鬆的活兒。大人們手裡掰著木殼,眼裡望著小山似的一堆木梓,被掰掉殼的仁兒,你一粒我一粒被丟進蔑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嘀嘀嗒嗒,甚是好聽。而主婦們的思緒早已飄出老遠。
  • 清末老照片:窮家女子衣不遮體,「富二代」少爺娶幼妾
    這是清末犯了罪的罪犯,從表情上來看,已經相當麻木了,衣不蔽體,還要遭受如此酷刑,而這就是當時老百姓生活的普遍狀態。 清末家庭婦女在幹家務活,對於女人來說,這是她們的必修課
  • 火籠往事
    昨天在頭條上看到了一篇關於「火籠」的散文,又把我思緒帶回到了童年,那本是我不該忘記的,伴隨我們快樂成長的一件東西,如沒看到那篇文章,我居然把它忘了。對火籠的第一次記憶,該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了,那時候,似乎大部分學生都有一個自己的火籠,我也不例外,也忘了是父母還是哥哥姐姐們做的。
  • [縉雲]冬日裡的火籠——裝滿愛與溫暖,承載多少回憶!
    說起火籠,70、80過來的人一定不會陌生,那是嚴寒的冬季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取暖日用品。  從材質上看,火籠有鐵火籠、篾火籠、銅火籠。鐵火籠是簡易版,就簡簡單單一個用鐵皮敲就的圓柱體,上口大,下口小,上面一根帶型的鐵柄當提手,稍講究點的,上面加個鐵絲網蓋。篾火籠,則是在鐵的內膽外面加了一個篾編成的外殼,編工精細,還往往畫有花鳥蟲魚或富貴吉祥的圖案。
  • 清末老照片:圖2的妓女讓人飄飄然,圖4的道士像極了「神仙」!
    :這張圖片是是清末東北唱戲的百姓,照片上的他們身穿長袍馬褂,看上去盡顯舊時代氣息。
  • 老照片:1930-40年代泰國清邁,鄉村水稻豐收,農村婦女愛嚼檳榔
    泰國清邁,清道鄉村街道,街道兩邊多是商販的小攤。這是一組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泰國清邁,火車站招待所外等待客人的三輪車夫們,當地的三輪車多為改裝而成。泰國清邁,乘坐改裝三輪車的遊客從桑卡邦返回清邁的昌賽。泰國清邁,崇通附近的木炭窯。
  • 隳禮之教:清末畫報的婦女圖像
    畫報既屬報類的新創,又以城市為傳播中心,是以圍繞著其出版過程及流通方式上,可作為清末民初時代變化及社會心態的反映,而各種被複製、重造、濃縮的圖像,也是晚清大眾文化的重要參照。這兩種心態反映在畫報的風教上,即不僅消遣妓女們的所作所為,又著重於揚舉個別婦女的品德操守,女性守節、守貞、殉烈的作為被大書特書,尤其借圖說如深居內室、衣裝簡素、舉止貞靜來傳達該類女子的精神,達到對節、烈、貞行為的揚舉,在增強婦女的理解和興趣下,更傳達性別塑造的理想,而這類婦教操作手法並非創自清末,明代的女教讀物中已應用大量圖述(67)。
  • 鎮巴農村神奇的「火籠坑」
    在鎮巴農村有多少戶人家,就有多少火籠坑。「火籠坑」,不是一個鮮為人知新鮮名詞,在鄉下隨處可見。它構造簡單,往往是四根結實長短一致的木料做成正方形,要麼長方形;要麼是用水泥沙子在鑄造而成;要麼請石匠打四根石條子鑲嵌一個漂亮火籠坑。
  • 福州絕版老照片!來一場穿越時空之旅
    ……隨著老照片去旅行,來一場穿越時空的精彩之旅吧!拍攝於清末民初的福州婦女合影拍攝於1901年的羅源,這麼多的婦女兒童合影,現在還有這麼壯觀的合影嗎?「福州婦女頭上的三把刀」這是一張描述舊時福州婦女頭飾的照片,照片拍攝於(1927.4)兩位婦女在一片被拆毀的土地上(地點在哪?她們正幹什麼?)照片又表現了舊時福州婦女們的勤勞精神。
  • 童年的火籠缽---深圳特區報
    那時候家家都窮,穿的衣服補丁上摞補丁。破棉褲上露出花絮的同學,常被不懂事的我們取笑「流豬油」。教室裡是徹骨的冷,可以想像出,能擁有一個火籠缽是何等幸福。 不少孩子都有自己的手提火籠缽,有的是從街上買來的紅泥爐,小圓竹籃形狀的,提在手裡很方便。更多的是自製的火盆,在報廢的搪瓷盆邊沿上穿兩根十字框架的鐵絲做提手。我母親極細膩。早上,一邊燒火做飯弄豬食,一邊替我把火籠缽收拾好。
  • 清末老照片:長相普通的皇宮選秀女子,高度機密的太監檔案!
    歡迎來到【歷史8點半】的旗下欄目——【老照片】! 清末,社會處於劇烈動蕩中,一些新事物在傳統土地上不斷發展。當然,保守勢力總是佔主導地位。今天,我們通過一組舊照片看清末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況。
  • 老照片:1874年的中國婦女,給人滿滿的是心酸與心寒!
    當時光一點點的流逝,記憶在我們的腦海中逐漸模糊時,我們會特別的去懷念一些東西,當而我們看到一個時代的老照片時,我們會不禁感慨,原來那時候的人們是這般生活的。老照片,1874年的中國婦女,給人滿滿的是心酸與心寒!老照片:圖為一位貴婦與她的僕人和合影,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874年的北京。
  • 清末老照片,攤販在街頭叫賣餬口謀生,華衣女子去相館坐洋車擺拍
    搜尋一組清朝末年的老照片,拼湊起來就是一段歷史。網友們可以從裡面了解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小販的叫賣方式並不相同,都有一定的特色,人們從叫賣聲裡就能判斷出商販賣的是什麼。他們一輩子就操持一業,想轉行都難。 
  • 清末上色老照片:直擊鏡頭下真實葬禮,排場盛大,紙紮人略顯詭異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清末時期葬禮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清末時期,在一場葬禮中抬夫們抬著一個祭臺,後面是隨葬白幡,送葬的親屬走在最前面。
  • 清末罕見照:洋人近距離的觀看「三寸金蓮」,圖5新娘子美,伴娘團也...
    清末罕見照:洋人近距離的觀看「三寸金蓮」,圖5新娘子美,伴娘團也很美! 他去過中國很多地方,接觸過各個階層的中國人,上至總督巡撫下至乞丐犯人,是一個十足的中國通。
  • 清末老照片:圖一女子難復明,圖五辮子很動感
    (清末盲女)出了這個村落,徒弟問師傅,你要不要試一試呢?師傅說——我還是繼續瞎著好了。之所以想到這個故事,是因為看到了這張清末賣唱盲女的老照片。今天我們來講講清末老照片背後的故事。2這是天津的勸業會場。勸業二字,實出中國,取自《史記 貨殖列傳》,各勸其業,樂其事。但清朝用這個詞來表達鼓勵實業,以工業品展覽來促進實業的時候,實際上,已是出口轉內銷。
  • 老照片:晚清女性的7張照片,有人紡紗、有人結婚、有人抽大煙!
    歡迎來到【歷史8點半】的旗下欄目——【老照片】!今天,歷史君將發布一組清末女性形象,包括現實生活場景和擺拍姿勢,十分的真實和獨特,你值得擁有。抽鴉片的貴族女性清末的70年,鴉片毒害了全國。無論是富裕的商人還是小販運,大量的人都成癮了。根據有些記錄,裡面說所有鴉片使用者都是男性,而不是女性。從這張照片來看,少數女性也有吸菸行為。
  • 清末老照片,王爺福晉容貌敦厚俏麗,羊倌在頤和園放羊旁若無人
    喜歡歷史的人都喜歡那些泛黃的老照片,給人一種親切厚重之感。裡面的人都已經作古,拍攝者甚至不會想到有一天它們會藉助網絡呈現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老照片,目之所及,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清初的「鼠尾辮」早已經無跡可尋,到了清末已經全被「陰陽頭」取代,辮子又粗又長。灰楞楞的鏡頭下,百姓的市井生活,袒胸露背,為生計奔波忙碌。拿著打狗棒討飯的乞丐,在社會的最底層,身上就裹著一塊破布。大清末年,社會非常黑暗,人口又激增,人地矛盾凸顯。天災人禍,苛捐雜稅,百姓成為流民淪為乞丐就隨處可見。後世之人應絕對警醒!
  • 11張老照片再現清末四川社會生活,大力士背負超140公斤茶葉
    四川是一塊有著悠久歷史的富庶土地,那麼,在清末社會凋敝的背景下,這塊古老土地呈現什麼樣的面貌呢?今天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重回100多年前的四川。他們每天在海拔5000英尺(1524米)的高原上行走6英裡(9.7公裡),把茶葉運到西藏。按照威爾遜的說法,茶葉的重量顯然超過了男子的體重,他們很難背負這麼重的貨物長途行走,他很可能把茶葉的重量弄錯了。如果是真的,那麼兩名男子堪稱大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