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由貝恩新聞社發行的清末老照片,記錄了清朝滅亡前夕的人物肖像和社會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這些老照片結合我們以前了解過的歷史,形成了一幅更為生動、更為全面的歷史畫卷。
這幅形銷骨立的狀態,讓人深感心痛。清末社會凋敝,底層百姓的生活非常脆弱,一旦遭遇天災人禍,因為沒有積蓄,全家人立即陷入缺衣少食、無處棲身的境地。因此,乞丐、難民所在多有。
廣大底層百姓常年在溫飽線上掙扎,朝廷不僅沒有發展民生,反而增加了賦稅負擔,徵新稅用以舉辦新政。此舉使得百姓的生存更加艱難。
有幾個人都拿著竹籃,一個婦女還把它掛在腰間,它就是民間取暖的法寶——竹編火籠。火籠用竹篾編成,裡面是陶缽,用來盛木炭。每到隆冬時節,鄉下特別冷,於是大人小孩老人們就把燒得紅紅的木炭放入火籠缽內,隨身攜帶取暖。現在取暖條件大為改善,沒人用這種工具了吧?
清朝前期,綠營有很強的戰鬥力,但到了清末,綠營在國防方面就是擺設,禍害百姓有餘,遇敵則一觸即潰。慈禧太后執掌大權之初,開始對多達60萬人的綠營進行裁撤,直至辛亥革命前夕,仍剩餘10多萬人。朝廷在裁撤綠營的同時,大力發展勇營,後來又編練新軍。
這張照片拍攝於1908年「太湖秋操」期間,也就是新軍的秋季演習,檢閱新軍的編練成績。當年光緒帝、慈禧太后先後去世,秋操並未因此停止舉行。士兵全都臂扎白布,以這種方式致哀。
清朝把興修鐵路列入國家發展計劃,始於1886年。即便如此,因為頑固派阻撓以及缺乏經費等原因,鐵路建設十分緩慢。在開通的線路中,管理混亂,時常發生安全事故。我們在照片中看到,商販公然在鐵軌上擺攤,旅客隨意穿越鐵路,潛藏著很多隱患。
根據照片上方的英語標註,你能認出此地是哪裡嗎?這種泥濘坑窪的街道,在當時的大城小鎮普遍存在。即便在北京,柏油路、石板路也沒有多少。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城市先後創辦了各種類型的女子學校,開啟了近代化的女子教育。不過,這些女校有著明顯的貴族化傾向,學生大多出身於開明的富貴之家。照片中的學生衣著光鮮亮麗,也是當時最為時髦的裝扮。
此處應該是在崇文門甕城內拍攝,城樓和城臺顯露破敗痕跡。
這是靠手藝吃飯,沒有豐富經驗或者兩個人配合不默契,很容易讓木板厚薄不均。幹這一行更是靠體力吃飯,兩個人鋸完一棵原木可能需要一整天,幹下來渾身酸痛、僵硬。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我20歲時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