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為什麼心理學家華生,培養出抑鬱症孩子

2020-12-27 教育思享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還記得「狼爸」蕭百佑的名言。

「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

按照蕭百佑的說法是,通過打使得孩子更加懂事,使得孩子更加懂規矩,將來能有更大的成就,畢竟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而且中國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正是這句話,使得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有理由進行打罵責罰,採用了很多國外的教育方法,比如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曾經風靡一時,其創造人就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而且華生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當時發明了哭聲免疫法的華生,曾說過「給他一個孩子,他能使得這個孩子按照他的設定,最終成長為想要成為的人」。華生對待自己的兒女也採取此種方式,時間最終證明了他的理論是錯誤的,耽誤了很多孩子,可以說是毀了一代人。

他的孩子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問題,患上了抑鬱症,多次嘗試自殺,大兒子最終在30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剩下的孩子也是帶著抑鬱症。

那為什麼著名心理學家的孩子,最終會患上抑鬱症呢?這是與華生的理論脫不了關係的,因為哭聲免疫法,對於孩子的培養是不利的。

1.孩子缺少關愛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對於這個世界還很陌生,需要父母的引導。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步,是幫助孩子內心建立世界觀,也是幫助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人。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訴求都是無意識發出來的,需要父母的積極回應。

孩子因為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通過哭聲表達,父母置之不理,這使得孩子的內心幾近崩潰,孩子信賴的最親近的人居然沒有第一時間出現,使得孩子內心對於父母產生懷疑。而產生懷疑之外,就是孩子內心那種父母關愛的感覺缺失,這種溫暖的關愛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成長必備的東西。這個環節的缺失,使得孩子沒有體驗到這種溫暖的關愛,孩子長大之後也會覺得生活很不友好。

父母在童年時期的關愛缺失,使得孩子產生這個世界巨大的隔離感,更使得孩子與社會格格不入。融入不了社會,孩子能不抑鬱嗎?

2.孩子性格有缺陷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讓其哭,當孩子對於一件事表達開心的時候,用恐懼制止。通過外物幹擾孩子的情緒表達,使得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思來。

這就是哭聲免疫法,按照設想去培養孩子。

這樣的孩子內心是灰色的,毫無生機可言,孩子小的時候還表現不出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孩子的不斷成長,孩子在童年時期受到的情緒上的控制,就會慢慢反饋到日常生活中去,甚至產生性格上的缺陷。比如易怒、對某件事物單純的害怕、與人打交道不適應等,使得孩子無法表現得像一個正常人。

孩子內心缺少的這些快樂與精彩,會影響性格的養成。而性格缺陷導致孩子心理上不是很健康,最終成為了抑鬱症。

3.孩子不快樂

按照哭聲免疫法的培養方式,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處於一個壓抑,嚴格沒有笑聲的環境中,仿佛笑聲同娛樂方式,是不能存在的。孩子沒有一點快樂的來源,心理長期壓抑,肯定會對世界產生無趣感,對世界感受不到精彩,這也造就了抑鬱症。

可能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培養出抑鬱症孩子的原因吧。

相關焦點

  • 著名心理學家養出三個抑鬱症孩子,沒有愛的知識都是空洞
    文/老K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父母對育兒更加重視,他們不斷尋找一種「萬金油」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可是如果這世上真的有一種方法能培養成你所希望的樣子,你是否願意一試?1924年,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大師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能把他們訓練成任何我想要的樣子!」他的理念就是將一張白紙的嬰兒按照各種角色的教育方式培養,忽略孩子自己的自主性,後來這些理論被整理出來,就形成了著名的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
  •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為什麼自殺、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
    我要講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認為只是學生空心了,才有這樣的結果。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
  • 李雪琴:上了北大就不能當「廢物」了嗎?
    然後他給我打了20多個電話,終於在決定報警之前,把我給打醒了。一接電話,他說了一句我特別絕望的話:他說這大半夜的,你怎麼還睡覺了呢?」 得抑鬱症的名校生,李雪琴不是唯一一個。 不久之前爆紅於網絡的《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作者考進了北大最難進的光華管理學院,卻因抑鬱症休學一整年。
  • 美國學者為培養天才,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結果坑了一代孩子
    人是一個複雜的生命體,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都會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害。感覺是如何產生的?關於這個問題,無論是醫學界還是心理學界,都無法給予正確的解釋,有人說,是意識控制大腦,還有人說,這只是激素的作用。然而,約翰·華生卻跨越了這一範疇,直接從心理方面入手,專門從事「行為心理學」的研究。
  • 著名心理學家:父母2種「常見」行為,正在培養一個低情商的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父母2種「常見」行為,正在培養一個低情商的孩子「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情商》作者、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現實生活中,我們家長一直重視孩子的教育與成績,很少重視孩子的情緒教育,但是由於社會的發展。無論是學校還是工作中,會發現孩子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孩子的情緒管理與情商。
  • 15歲女孩抑鬱症自殺:多少父母,養出了「有病」的孩子
    生命不能重來,我們家長群能做的,就是在平時,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中小學生抑鬱症現狀是什麼樣的?上周末,朋友告訴我她上初一的女兒得了抑鬱症,我聽了嚇了一跳。家裡有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就夠了,何況是抑鬱症孩子呢?抑鬱症孩子的父母心都是揪著,真怕抑鬱症孩子做出意外的舉動。其實,根據近年來的報導,學生的抑鬱症自殘情況,並不稀有。
  • 李雪琴:上了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不久之前爆紅於網絡的《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作者考進了北大最難進的光華管理學院,卻因抑鬱症休學一整年。如果我們的孩子很優秀,舉全家之力把TA送進了最好的大學,如何避免造成空心病、抑鬱症、焦慮的後果?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出在未來有超強適應力的孩子?
  • 孩子不愛上興趣班?心理學家給出3點建議,別盲目「提早」
    家長苦惱,孩子也糟心,我想說的是,在上興趣班這件事上,有時候懂得「放棄」,比學會「堅持」,更重要。比如我家孩子,學跆拳道也中斷了一陣子,上課不好好學,教練打了他的手,就此不去了,還說以後再也不去了。孩子為什麼上了幾天興趣班就不去了?
  • 「壞媽媽」,才能培養出好孩子,孩子不需要一個100分的媽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負責教育孩子,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位父母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請回答1988》裡面,有一句話令人感動: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才創造出了媽媽,即便到了媽媽的年齡,媽媽的媽媽仍然是媽媽的守護神,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覺得喉間哽咽。媽媽,是最有力量的名字。
  • 培養孩子抗挫力,就要打罵教育?被打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下場?
    孩子立馬就會知道自己錯哪了,但是這樣的打罵教育對孩子真的是好事嗎?打罵教育讓孩子更叛逆最近這兩天表姐因為兒子亮亮經常經常逃課的事情,狠狠的打了他一頓,本來以為亮亮在被打之後會乖乖的上學,但是表姐卻發現亮亮這孩子仿佛變了一個樣似的,越來越叛逆了,這讓表姐更生氣了。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開庭,作案動機曝光:別讓你的「控制欲」,毀掉孩子一生!
    近日,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開庭,這個沉寂了幾年的案件再一次被人關注。在庭審現場,這位曾經的北大高材生又展現了自己高智商的一面。他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幾乎不停頓。
  • 3月女嬰趴睡訓練身亡:真正令孩子窒息的,是父母的不回應
    進過「訓練」的小阿爾伯特對小動物產生了條件反射的恐懼這一實驗,讓約翰華生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孩子是可以像機器一樣,被訓練和塑造的。他甚至說:「得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儘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後來被獨立育兒所推崇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核心思想皆源於此。
  • 不懂孩子內心的父母,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讓孩子通過語言把所有的感情——積極的和消極的——都表達出來,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作為孩子,總希望父母能與他共享快樂或分擔憤怒、恐懼、壓抑、悲傷,而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卻往往只愛聽「好消息」,不愛聽「壞消息」。長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覺得什麼事情對父母說了也是白說,還不如將壞心情埋在心裡。
  • 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需要經歷這3個階段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所以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影響非常關鍵,有些家庭孩子患上抑鬱症,家長正好可以在這時候反思自己的教育。偉察覺到妻子的異樣後,帶她看了心理醫生,結果被告知是抑鬱症的表現。過了一段時間後,再次相見,偉的妻子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進展、變化。一家人都非常的著急焦慮,為了讓妻子恢復正常,偉也調動了工作,回到妻子生活的城市,陪伴妻子、孩子。
  • 優秀孩子來自優秀的父母,孩子的3個素質,需要從小培養
    優秀的孩子來自於優秀的父母,言傳身教很重要,培養孩子的3個素質,比什麼都重要。1、培養讀書的習慣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喜歡讀書的孩子視野開闊,格局寬廣,讀懂了書中世界,也了解了人生百態。晚上就陪孩子讀書,孩子精神十足,給我拿來十幾本書讓我念,直到漸淅有困意,然後放下書本,給寶寶按摩背部,甜甜地進入夢鄉。2、培養特長和興趣發現孩子的興趣,對哪個科目有特長,做好職業規劃。
  • 15歲女孩跳樓砸死父親:得抑鬱症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醫生診斷,她患上了抑鬱症。自殺前,她拍了一張坐在25樓頂層的照片,配文是:「世界,再見。」去意已決。很心疼這個女孩,年少的她有多麼痛苦,才會對這個世界失去希望,結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啊!也很心疼這個父親,他像千千萬萬父母一樣愛著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生命,卻沒有辦法治好孩子的心傷。
  • 美國心理學家:智商高的孩子身上確有共同點,與「遺傳」無關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智商高,聰明學習好。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小就注重智商上的培養。不過,關於孩子的智商一直都有各種質疑的聲音。有人認為孩子的智商和父母的遺傳基因有很大關係,那些有能力、智商高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更優秀一些,智商也低不了。所以,在很多家長心裡認為,孩子智商高不高全看父母基因怎麼樣.
  • 拿自己的女兒做實驗30年,這位父親培養出了世人驚嘆的"神童三姐妹"
    有位心理學家不僅對這一觀點嗤之以鼻,他還堅信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只要方法得當,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被訓練成領域內的高手。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位心理學家不惜用自己的孩子進行了一場為期近30年的實驗。
  • 從小培養「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才能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一離開孩子的視線,孩子立馬就會哇哇大哭或是用其他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這其實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離開父母后會表現出緊張、哭泣、易怒等狀態。
  • 像李雪琴一樣輕鬆考上北大?首先孩子要學會......
    「念了北大就不能當一個廢物了嗎?」這件事讓周圍很多家長都意識到:孩子對學習的抗拒其實大多來自於家長的錯誤引導,如果用正確的方法去教導,人人都可以調教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掌握正確的引導方法:親子溝通是關鍵99%的家長都會犯的一個通病: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