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為什麼自殺、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

2021-01-20 北大清華講座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

只因得了「空心病」?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非常優秀的學生,以他的智力、性格、為人處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學者。但是我們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師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讓他真正好轉起來。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我徵得一些典型個案來訪者的同意,把他們寫給我、說給我的一些話,念給大家聽: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到。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迷霧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處,所以有可能走著路就不小心掉進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斷了腿拼命地喊,我覺得我完全沒有自我。這一切好難。」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像他們告訴我的:


徐老師,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只是學生空心了

今年,我和太太、女兒在模里西斯度假,大約是北京時間14時,我的一位高校的學生給我發來一條微信,內容是:我現在手裡有一瓶神奇的藥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所以我趕緊回復。我問他這是什麼水,他告訴我是氰化鉀,十秒鐘致命。


這是我開展過的最長距離的危機幹預,當然這個孩子救回來了,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課,一個校外的心理諮詢師打來電話,說有個來訪者是學生,現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殺。我問清事情原委,啟動危機幹預程序,在宿舍裡找到這個同學,把他送到醫院搶救回來。


我認識他已經4年了,入校時他非常優秀。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


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非常痛心的。我見過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我現在跟大家所說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們,他們中的很多都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屢次三番嘗試放棄生命。


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當時兩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藥物,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我要講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認為只是學生空心了,才有這樣的結果。


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




什麼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也許我可以把它姑且稱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


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1. 從症狀上來講它可能是符合抑鬱症診斷的。


它會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鬱症不同的是,所有這些症狀表現並不非常嚴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來可能跟其他同學或其他大多數人並沒有差別。


2. 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這種孤獨感來自於好像跟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並沒有真正的聯繫,所有的聯繫都變得非常虛幻;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他們也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他們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和成就,這些成就似乎是一種癮,一種毒品。他們似乎很多時間都是為了獲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學習和工作。但是當他發現所有那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還是空蕩蕩,就有了強烈的無意義感。


3. 通常人際關係是良好的。


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需要維繫在他人眼裡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為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丈夫、好妻子。


但似乎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憊不堪。


4. 對生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


我們有很多個案,在國內最好的精神專科醫院治療,用了所有的藥物,甚至用了電休克治療,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效果,也就是說看起來生物因素並不是導致他們問題的主要因素。


5. 有強烈的自殺意念。


這種自殺意念並不是因為現實中的困難、痛苦和挫折,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我不是那麼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還要活著。我完全不知道我活著的價值意義是什麼,每天的生活行屍走肉,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早點結束。」


所以他們傾向於不用那麼痛苦和慘烈的方式來結束自己,比如燒炭、自縊、服藥。


6. 通常這些來訪者出現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天。


可能從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開始有這樣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經有過嘗試自殺的行為。


7. 最後,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


他們的問題大概不是通過改變負性認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早期創傷可以解決的——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不錯,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衝突,但是總的來說不是那種典型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的問題。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但是,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所以我們回到一個非常終極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他們這種情況並不是剛剛產生的,他們會告訴我,我從初中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疑惑了,直到現在我才做了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傳統的西方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對他們都沒有效果。


這個時候,對於一個危機幹預者,一個心理諮詢師,或者千千萬萬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也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


我們也同樣要面對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什麼,我們內心當中有嗎?如果我們沒有,我們怎麼給到他們?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我們來看看現在中國的情況。


我用了一個焦慮經濟學的詞。我確實覺得能夠讓人去花錢,去盲目花錢的方式會把人搞焦慮,搞崩潰,搞恐懼,這大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


我們看一下中國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個中國人當中只有1個人患有精神障礙,而這個數據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在座有1000個人,我們在座的應該有180人需要去安定醫院,都應該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中國人精神障礙是怎麼變得那麼糟糕的?實際上我們並不是得了什麼生物性疾病,像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發病率始終是保持不變的。在過去30年當中,什麼東西變大了,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數據,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80年代,大概1%到2%的樣子,現在是13%,我現在用的數據都是世界衛生組織發表在最高診級醫學刊物上,全國流行病院調查的數據。


至少每100個中國人當中,有13個人是焦慮症患者。更糟糕的是抑鬱症障礙發病率。


我做了20年精神科醫生,我剛做精神科醫生時,中國人精神障礙、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12年的時間增加了120倍。這是個爆炸式的增長,我覺得這裡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過去30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我們這樣發病率,焦慮抑鬱的發病率也高速發展,發生了什麼?


數據顯示:美國人比我們更抑鬱,他們的抑鬱症發病率是9.5%。我為什麼要談到美國,是因為好像過去30年我們受美國特別大的影響,當然我們有自己固有的文化。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教育,對不起,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可能要得罪各位,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大約從2000年開始,每當寒暑假的時候,大量的學生會來住精神病院,他們網絡成癮,焦慮,強迫,他們和父母關係出現了嚴重的破裂問題,父母有勇氣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見真的沒有辦法收拾了。


我們的處理問題方式是什麼呢,把他們送到網癮學校,讓他們接受電擊的懲罰——這是教育嗎?這是推卸責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問題的根源,我們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網吧去打遊戲,他為什麼要躲到網吧打遊戲,是因為教育的失敗。


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學生做試卷,有句流行語: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你知道嗎?我做心理諮詢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麼把同學這樣的價值觀扭回來——你周圍的同學是你的敵人嗎?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啊!


我們的課堂是什麼樣子?不斷暗示孩子自殺,為了好的成績可以不惜生命。


整個國家自殺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學自殺率卻在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孩子已經等不及進大學,他們在中小學就開始有自殺行為了。


我們來看看有些學校應對的措施是什麼?所有的走廊和窗戶都裝了鐵柵欄!


我在精神病院裡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這個樣子。


我的博士論文在監獄裡做的,監獄才是這個樣子。


但是我們居然有本事把學校變成了監獄和精神病院,只要看住這些孩子,讓他們考上大學,然後讓他成為我的來訪者。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我接下來要談的問題,會讓大家更加沮喪。


在一個初步的調查中,我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評估這個孩子來自於哪些家庭。


什麼樣的家庭、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


這是一個38名學生的危機樣本,其中50%來自於教師家庭,而對照組是沒有出問題的孩子。教師家庭還是很成功的,其中來自教師家庭的佔到全部家庭的21%,問題是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孩子出現這麼多問題?


我覺得,一切向分數看,忽視甚至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為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要原因。


當教育商品化以後,北大錢理群教授有一個描述和論斷我覺得非常準確,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精製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如果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些家長和老師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向我們學習,我們為了一個好的科研成果,有時候會數據作假;我們為了能夠掙到錢,可以放棄自己的道德倫理底線;我們作為一個醫生,可以收紅包拿回扣;有些老師上課不講知識點,下班時在輔導班裡講……


而孩子,是向我們學習的。




教育究竟是為什麼?

教育究竟是為什麼,學校究竟是為什麼?大學究竟是為什麼?


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新上任時做的演講。他對此做了一個回答。


他說北京大學能夠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一些什麼樣的力量,國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麼?這是北大的使命。他講完這句話以後,全場800多人掌聲雷動。


但是我們好像早就拋棄這些了,我們認為崇高的東西不值一提。我們需要的是現在能掙到錢嗎?但是學生已經不認可了,因為他們不缺錢。這是我們社會的價值觀,我們認為能夠掙到錢才是人生更大的贏家。


曾經有一個學生,他退學的原因是,學習經濟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願想學歷史的時候被所有人嘲笑,說腦子進水才會學歷史。後來這個同學儘管經濟學得很好還是要求退學。


十一假期,我帶學生們去了萬安公墓,因為我要和學生一起找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在公墓當中看到了一個很獨特的衣冠冢,這上面是一個老師叫尹荃。尹荃老師1970年在文革時含冤去世,她沒有子女。


19年後她的學生為她在公墓買了墓地,寫了這樣的悼詞:


40年來,循循善誘,陶鑄群倫,悉心教職,始終如一,無辜蒙難,備受凌辱,老師一生坦蕩清白,了無點汙,待人誠懇、處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業,終生熱愛教師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範。


我不知道我們在座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有多少學生會對你有這樣的評價或者肯定。


我要說的是,教育本身是非常神聖的職業,但是如果我們把教育只是當作一個謀生的工具,當作獲得金錢的一個手段,或者實現自己其他目標的話,當然這是一種選擇,但是我會覺得我們似乎放棄了最重要的東西。



教育,請許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

我在這兒還想提一個問題,這是我經過這些事情以後的思考。


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學生交流時,他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因為他們自己的父母和老師沒有能夠讓他們看到一個人怎麼樣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這個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問大家也問我自己:


我們尊重自己嗎?我們尊重自己的職業嗎?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職業當作是一種使命和召喚,去體會其中的深切的含義?


作為父母,我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哪裡?我們有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


在這個買櫝還珠的時代,我覺得我們扔掉了很多東西。我們像嬰兒一樣,只追求即刻的滿足。當我們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掙錢上,沒有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愛,這時候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我們現在的諮詢量成倍地增長,50%,100%的增長,我們危機幹預發生頻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長,孩子進學校之前他們就已經絕望了。所以作為一個高校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科醫生,我呼籲:真的要救救孩子!他們帶著嚴重的問題進入高校,進入大學,他們被應試教育,被掐著脖子的教育摧殘了創造力。



有一位研究生導師給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他說一個學生做研究老出問題,是非常小兒科的問題。這個導師找他談話,問他為什麼出現這些問題,怎麼辦?這個學生是筆試第一進來的,他說:「老師,那我把我犯的錯誤重抄一百遍。」一個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錯誤。我們這些孩子根本沒有長大,還在小學階段。


教育幹什麼去了?我覺得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去做值得學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們要身體力行,做出榜樣。


我們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北大教育觀察:30.4%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
    01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 我認識他已經4年了,入校時他非常優秀。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 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
  • 北大精神科醫生: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本文作者:徐凱文(現任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 李雪琴:上了北大,就不能當「廢物」嗎?
    而他做過的調查更觸目驚心:北大一年級的新生,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哈佛大學健康服務中心,在2017年和2018年進行的心理健康調查結果,哈佛學生抑鬱患病率高達15%-30%,焦慮患病率為13.2%-30%,都高於疾控中心公布的全國平均水平。
  • 北大精神科醫生: 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 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  只因得了「空心病」?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  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
  • 李雪琴:上了北大就不能當「廢物」了嗎?
    而他做過的調查更觸目驚心:北大一年級的新生,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40.4%的學生認為 大四確診抑鬱的李雪琴,連提到自己的病時還不忘自嘲: 「北大一到期末看抑鬱症的人可多了。
  •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女孩的「遺書」只有寥寥幾字,她寫道:「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圖片來源自網絡而就在前幾天的4月13日,江蘇無錫也有一名12歲的女孩,在開學第一天跳樓自殺。調查同時發現,近幾年來,中學生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未遂等情況都比2002年所做的調查結果增長了好幾個百分點。在全球範圍,自殺已經成為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官網為什麼這些年幼的孩子,會決絕地選擇以自殺這樣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有無限可能的人生?
  • 她曾是北大才女,因抑鬱休學和割腕自殺,如今參加脫口秀節目走紅
    李雪琴的家庭條件也許不算優越,加上她原生家庭支離破碎,所以考入大學的她對學習並沒有很高的熱情,這樣一位學霸曾經也一度對學習感到厭煩。因抑鬱休學和割腕自殺她還在大三時候談了一位北大心理學系的男朋友,而他總是說李雪琴有抑鬱,這或多或少也影響了李雪琴的情緒。她在上學時自殺傾向已經比較嚴重,甚至還在家中動刀子割腕。因為她的抑鬱症越來越嚴重,最終還是休學了。
  • 自殺、厭學、抑鬱,怎麼辦?
    不上學、厭學、抑鬱、自殺自傷,就成了他們走向自我獨立的象徵!所以,應對青少年「厭學」,一是家長要認識到人與人的差異,允許孩子不那麼喜歡讀書,或者學習成績沒那麼優秀。二,讓渡出青少年足夠的成長空間,尊重、理解、鼓勵和包容他的行為和選擇。
  • 【京科醫案】哈爾濱某高校大二學生重度抑鬱自殺未遂,父母此前毫不...
    有人說:「每天早上醒來,我都在想我為什麼還活著,為什麼還要面對生活,覺得無力,痛苦。」 有人說:「感覺非常多的聲音混雜在一起,很難聽得清,別人和我說話我進不了大腦,噪音特別多,我很想告訴他我聽不清,但是不敢,我知道是我的問題。」
  • 北大開學了!男女比例6:4,最小新生是「05後」
    凌晨五點多,迎新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便已前往各個火車站、機場,歡迎和接送出站的新生!圖片來源:北京大學迎新網圖片來源:北京大學迎新網圖片來源:北京大學迎新網今年迎新季,北大資助中心會一如既往地開通「綠色通道」,對申請資助的困難學生進行一站式服務。北大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設立了幾十項助學金,基本可以滿足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需求。
  • 《脫口秀大會》黑馬選手曾一度抑鬱到自殺
    首先,李雪琴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這一點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她也經常說「為什麼北大的就不能做個廢物」,而這句話的背後是曾經抑鬱到自殺的經歷。在中學的時候,家庭出現了變故,父母離婚,對李雪琴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從此以後她就一直很悲觀,後來交了一個北大心理學的男朋友,一直說她抑鬱,在無形中也影響到了她的情緒。2019年一月中旬,李雪琴在家中情緒低落,用水果刀劃破手腕,送醫治療。
  • 看了這部美劇 越來越多孩子有自殺跡象
    多倫多一名心理諮詢師說,受Netflix熱播美劇《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影響,越來越多孩子有自殺跡象,比如站在橋上想自殺,寫字條說明為何想死等。據CBC消息,多倫多社區診所George Hull Centre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主任格雷西亞(Leticia Gracia)說,自從《漢娜的遺言》播放以來,她和同事都注意到,看過這部劇後,越來越多孩子開始思考和談論自殺。她說,來她診所的一些孩子,之前狀況穩定,但看過這部劇後症狀加劇。
  • 北大「喪」才李雪琴,如何走出抑鬱成為錦鯉?
    而李雪琴則霸氣回懟:北大畢業就不能當網紅嗎?我北大畢業,就想當廢物。我曾經在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工作10年,有的家長在孩子出現抑鬱症和精神疾病的時候,會問「為什麼我們好好的孩子到了學校就抑鬱了?我想說我們現在很多孩子,在大學之前,為了父母的期望和那一句「考不上大學,你就沒有未來」,很多孩子在高中的時候連抑鬱的時間都沒有,或者說不敢抑鬱,孩子們,幾乎把生命都讓位給了高考。在清華北大,抑鬱症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
  • 15歲女孩抑鬱症自殺:多少父母,養出了「有病」的孩子
    一直關注孩子成長的我,看到花兒一樣美好年齡的女孩因為抑鬱而自殺,實在不是滋味…抑鬱症作為一種隱形的殺手,已被確定為全球第4大高危疾病。除了成年人,它也正在以悄無聲息的姿勢,將魔爪伸向我們的孩子。東莞15歲少女,患有中度抑鬱症,衝向馬路撞車自殺;洛陽17歲少女,因患心理疾病,帶著10歲妹妹跳水庫自殺。而且,抑鬱的可怕在於,你永遠不知道死亡離你的孩子有多近,也許就在下一刻。孩子患抑鬱症與家庭有關係嗎?
  • 盤點國內外近期去世的明星,年齡越來越年輕化,最年輕僅30多歲
    盤點國內外近期去世的明星,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年輕的20多歲、30多歲就去世了,真是令人惋惜。鄧麗君去世才42歲,據稱是在泰國清邁因氣喘病發猝逝。張國榮去世也才46歲,還沒有過47歲生日,而就在4月1日的愚人節那天給我們開了個永遠難忘的玩笑,張國榮的死因據稱是因抑鬱跳樓自殺。
  • 單親女孩被老師羞辱孤立,患抑鬱多次自殺,學校卻只想要回30萬?
    為了挽回朋友,小紅甚至給朋友小琪下跪,然而,班主任聽說後,晚上9點多將小紅拉到教室,針對這件事對小紅百般侮辱,小紅當場崩潰,大哭不止,後被家長接回家。小紅被診斷為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症,時常情緒失控,多次自殺,必須接受治療。學校承認在此事上學校和老師都有責任,因此答應支付部分醫療費,並先後支付30萬元,但讓小紅母親打了欠條。
  • 離開吳亦凡,北大李雪琴靠自己紅了,她永遠忘不了當初的割腕自殺
    為了讓媽媽不為自己的成績操心,李雪琴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她不允許自己的成績下滑,因為害怕媽媽會覺得自己「離婚之後,沒把孩子照顧好,把成績都耽誤了」。她受不了媽媽焦慮到情緒崩潰的樣子,所以不斷地逼自己努力學習。後來,李雪琴的父母再婚,各自重新組建了家庭。這讓李雪琴為自己的身份感到尷尬,索性,她選擇了一個人住。由於成績優異,她順利考上了北大。
  • 《小歡喜》喬英子抑鬱:為什麼有些「愛」,會逼孩子逃離?
    喬英子的抑鬱應該是整部劇的一大亮點了。隨著劇情的發展,更殘酷更尖銳的青少年 抑鬱症問題也來了。在昨晚播出的劇情中,英子巧遇宋倩曾經的學生、考上清華的學霸丁一,但就在他們告別沒多久,丁一跳樓了。原來丁一因為父母的嚴苛管教和不理解患上了重度抑鬱症,雖然考上了清華卻根本無法上學,最後甚至選擇了自殺。
  • 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為什麼心理學家華生,培養出抑鬱症孩子
    「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按照蕭百佑的說法是,通過打使得孩子更加懂事,使得孩子更加懂規矩,將來能有更大的成就,畢竟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而且中國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華生對待自己的兒女也採取此種方式,時間最終證明了他的理論是錯誤的,耽誤了很多孩子,可以說是毀了一代人。他的孩子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問題,患上了抑鬱症,多次嘗試自殺,大兒子最終在30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剩下的孩子也是帶著抑鬱症。
  • 抑鬱媽媽用水果刀刺傷孩子!生完孩子,產婦出現這四種症狀要警惕
    四川,一女子產後抑鬱持水果刀連刺2歲兒子數刀,法院:女子無刑事責任能力,將實施強制醫療。又是產後抑鬱導致的悲劇。產後抑鬱到底是什麼樣的感受?還有網友感受1:「我當年也抑鬱過,不過我從來沒有想過傷害孩子,就想揍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