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神科醫生: 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 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2021-01-14 網易

  

  

  作為一個高校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科醫生,我呼籲:真的要救救孩子!他們帶著嚴重的問題進入高校,進入大學,他們被應試教育,被掐著脖子的教育摧殘了......

  我們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

  作者:徐凱文,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本文整理自第九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主題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首發於《中國網教育頻道》。

  ........................................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

  只因得了「空心病」?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

  這是我曾遇到過的一個個案。非常優秀的學生,以他的智力、性格、為人處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學者。但是我們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師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讓他真正好轉起來。

  這樣的個案,我在過去三四年中經歷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讓我想到一個詞,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麼意思呢?我徵得一些典型個案來訪者的同意,把他們寫給我、說給我的一些話,念給大家聽: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到。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

  這是又一個同學的描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迷霧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處,所以有可能走著路就不小心掉進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斷了腿拼命地喊,我覺得我完全沒有自我。這一切好難。」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像他們告訴我的:

  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只是學生空心了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兒在模里西斯度假,大約是北京時間14時,我的一位高校的學生給我發來一條微信,內容是:我現在手裡有一瓶神奇的藥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個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所以我趕緊回復。我問他這是什麼水,他告訴我是氰化鉀,十秒鐘致命。

  這是我開展過的最長距離的危機幹預,當然這個孩子救回來了,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課,一個校外的心理諮詢師打來電話,說有個來訪者是學生,現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殺。我問清事情原委,啟動危機幹預程序,在宿舍裡找到這個同學,把他送到醫院搶救回來。

  我認識他已經4年了,入校時他非常優秀。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

  

  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非常痛心的。我見過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我現在跟大家所說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們,他們中的很多都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屢次三番嘗試放棄生命。

  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當時兩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藥物,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

  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我要講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認為只是學生空心了,才有這樣的結果。

  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出了問題,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孩子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

  什麼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也許我可以把它姑且稱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

  來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現,它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卻是我過去三四年間通過接觸這樣一些同學,不斷總結出來的共同特點,他們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

  1、從症狀上來講它可能是符合抑鬱症診斷的。

  它會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鬱症不同的是,所有這些症狀表現並不非常嚴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來可能跟其他同學或其他大多數人並沒有差別。

  2、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這種孤獨感來自於好像跟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並沒有真正的聯繫,所有的聯繫都變得非常虛幻;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他們也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他們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和成就,這些成就似乎是一種癮,一種毒品。他們似乎很多時間都是為了獲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學習和工作。但是當他發現所有那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還是空蕩蕩,就有了強烈的無意義感。

  

  3、通常人際關係是良好的。

  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需要維繫在他人眼裡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為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丈夫、好妻子。

  但似乎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憊不堪。

  4、對生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

  我們有很多個案,在國內最好的精神專科醫院治療,用了所有的藥物,甚至用了電休克治療,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效果,也就是說看起來生物因素並不是導致他們問題的主要因素。

  5、有強烈的自殺意念。

  這種自殺意念並不是因為現實中的困難、痛苦和挫折,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我不是那麼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還要活著。我完全不知道我活著的價值意義是什麼,每天的生活行屍走肉,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早點結束。」

  所以他們傾向於不用那麼痛苦和慘烈的方式來結束自己,比如燒炭、自縊、服藥。

  6、通常這些來訪者出現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天。

  可能從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開始有這樣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經有過嘗試自殺的行為。

  7、最後,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

  他們的問題大概不是通過改變負性認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早期創傷可以解決的——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不錯,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衝突,但是總的來說不是那種典型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的問題。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所以他們會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當然也給我們機會把他救回來。

  

  但是,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請注意這是高考戰場上,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贏家。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所以我們回到一個非常終極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他們這種情況並不是剛剛產生的,他們會告訴我,我從初中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疑惑了,直到現在我才做了決定,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傳統的西方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對他們都沒有效果。

  這個時候,對於一個危機幹預者,一個心理諮詢師,或者千千萬萬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也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

  我們也同樣要面對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什麼,我們內心當中有嗎?如果我們沒有,我們怎麼給到他們?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我們來看看現在中國的情況。

  我用了一個焦慮經濟學的詞。我確實覺得能夠讓人去花錢,去盲目花錢的方式會把人搞焦慮,搞崩潰,搞恐懼,這大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徵。

  我們看一下中國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個中國人當中只有1個人患有精神障礙,而這個數據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在座有1000個人,我們在座的應該有180人需要去安定醫院,都應該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中國人精神障礙是怎麼變得那麼糟糕的?實際上我們並不是得了什麼生物性疾病,像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發病率始終是保持不變的。在過去30年當中,什麼東西變大了,焦慮和抑鬱,焦慮症和抑鬱症。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數據,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80年代,大概1%到2%的樣子,現在是13%,我現在用的數據都是世界衛生組織發表在最高診級醫學刊物上,全國流行病院調查的數據。

  至少每100個中國人當中,有13個人是焦慮症患者。更糟糕的是抑鬱症障礙發病率。

  

  我做了20年精神科醫生,我剛做精神科醫生時,中國人精神障礙、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12年的時間增加了120倍。這是個爆炸式的增長,我覺得這裡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過去30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我們這樣發病率,焦慮抑鬱的發病率也高速發展,發生了什麼?

  數據顯示:美國人比我們更抑鬱,他們的抑鬱症發病率是9.5%。我為什麼要談到美國,是因為好像過去30年我們受美國特別大的影響,當然我們有自己固有的文化。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教育,對不起,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可能要得罪各位,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大約從2000年開始,每當寒暑假的時候,大量的學生會來住精神病院,他們網絡成癮,焦慮,強迫,他們和父母關係出現了嚴重的破裂問題,父母有勇氣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見真的沒有辦法收拾了。

  我們的處理問題方式是什麼呢,把他們送到網癮學校,讓他們接受電擊的懲罰——這是教育嗎?這是推卸責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問題的根源,我們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網吧去打遊戲,他為什麼要躲到網吧打遊戲,是因為教育的失敗。

  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學生做試卷,有句流行語: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你知道嗎?我做心理諮詢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麼把同學這樣的價值觀扭回來——你周圍的同學是你的敵人嗎?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啊!

  我們的課堂是什麼樣子?不斷暗示孩子自殺,為了好的成績可以不惜生命。

  整個國家自殺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學自殺率卻在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孩子已經等不及進大學,他們在中小學就開始有自殺行為了。

  我們來看看有些學校應對的措施是什麼?所有的走廊和窗戶都裝了鐵柵欄! 我在精神病院裡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這個樣子。我的博士論文在監獄裡做的,監獄才是這個樣子。

  但是我們居然有本事把學校變成了監獄和精神病院,只要看住這些孩子,讓他們考上大學,然後讓他成為我的來訪者。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我接下來要談的問題,會讓大家更加沮喪。

  在一個初步的調查中,我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評估這個孩子來自於哪些家庭。

  什麼樣的家庭、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

  這是一個38名學生的危機樣本,其中50%來自於教師家庭,而對照組是沒有出問題的孩子。教師家庭還是很成功的,其中來自教師家庭的佔到全部家庭的21%,問題是為什麼教師家庭的孩子出現這麼多問題?

  我覺得,一切向分數看,忽視甚至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為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地實施,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要原因。

  

  當教育商品化以後,北大錢理群教授有一個描述和論斷我覺得非常準確,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精製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如果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們這些家長和老師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向我們學習。

  我們為了一個好的科研成果,有時候會數據作假;我們為了能夠掙到錢,可以放棄自己的道德倫理底線;我們作為一個醫生,可以收紅包拿回扣;有些老師上課不講知識點,下班時在輔導班裡講……

  而孩子,是向我們學習的。

  教育究竟是為什麼?

  教育究竟是為什麼,學校究竟是為什麼?大學究竟是為什麼?

  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新上任時做的演講。他對此做了一個回答。

  他說北京大學能夠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一些什麼樣的力量,國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麼?這是北大的使命。他講完這句話以後,全場800多人掌聲雷動。

  但是我們好像早就拋棄這些了,我們認為崇高的東西不值一提。我們需要的是現在能掙到錢嗎?但是學生已經不認可了,因為他們不缺錢。這是我們社會的價值觀,我們認為能夠掙到錢才是人生更大的贏家。

  曾經有一個學生,他退學的原因是,學習經濟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願想學歷史的時候被所有人嘲笑,說腦子進水才會學歷史。後來這個同學儘管經濟學得很好還是要求退學。

  十一假期,我帶學生們去了萬安公墓,因為我要和學生一起找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在公墓當中看到了一個很獨特的衣冠冢,這上面是一個老師叫尹荃。尹荃老師1970年在文革時含冤去世,她沒有子女。

  19年後她的學生為她在公墓買了墓地,寫了這樣的悼詞:

  

40年來,循循善誘,陶鑄群倫,悉心教職,始終如一,無辜蒙難,備受凌辱,老師一生坦蕩清白,了無點汙,待人誠懇、處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業,終生熱愛教師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範。

  我不知道我們在座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有多少學生會對你有這樣的評價或者肯定。

  我要說的是,教育本身是非常神聖的職業,但是如果我們把教育只是當作一個謀生的工具,當作獲得金錢的一個手段,或者實現自己其他目標的話,當然這是一種選擇,但是我會覺得我們似乎放棄了最重要的東西。

  請許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

  我在這兒還想提一個問題,這是我經過這些事情以後的思考。

  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學生交流時,他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因為他們自己的父母和老師沒有能夠讓他們看到一個人怎麼樣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這個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問大家也問我自己: 我們尊重自己嗎?我們尊重自己的職業嗎?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職業當作是一種使命和召喚,去體會其中的深切的含義?

  作為父母,我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哪裡?我們有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

  在這個買櫝還珠的時代,我覺得我們扔掉了很多東西。我們像嬰兒一樣,只追求即刻的滿足。當我們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掙錢上,沒有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愛,這時候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我們現在的諮詢量成倍地增長,50%,100%的增長,我們危機幹預發生頻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長,孩子進學校之前他們就已經絕望了。

  所以作為一個高校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科醫生,我呼籲:真的要救救孩子!他們帶著嚴重的問題進入高校,進入大學,他們被應試教育,被掐著脖子的教育摧殘了創造力。

  

  有一位研究生導師給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他說一個學生做研究老出問題,是非常小兒科的問題。這個導師找他談話,問他為什麼出現這些問題,怎麼辦?這個學生是筆試第一進來的,他說:「老師,那我把我犯的錯誤重抄一百遍。」一個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錯誤。我們這些孩子根本沒有長大,還在小學階段。

  教育幹什麼去了?我覺得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去做值得學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們要身體力行,做出榜樣。

  我們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

  ........................................

  面對未知和變化,我們需時時反省自己的育兒觀,不盲目追求別人家的孩子,不被風吹草動亂心。這也是我們推出《藍橡樹·教育日曆2021》的初衷——

  

  在《教育日曆2021》中,我們每天分享一句教育常識,它們將會成為你內心安定的力量,陪伴你走過充滿挑戰的每一天。

  

  在《教育日曆》中,我們還將分享一些通俗,但又非常重要的小方法,它們將會成為你的武器,讓養兒育女更輕鬆。

  

  福利價99元/2本(包郵)

相關焦點

  • 北大精神科醫生: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四年了,住院、吃藥,所有治療手段都用盡了,他還是了無生意,最後他的父母決定讓他放棄學業,退學回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非常痛心的。 我見過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我現在跟大家所說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優秀的學生們,他們中的很多都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屢次三番嘗試放棄生命。
  • 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正是通過杭州媽媽,我知道了「雞娃」。雞娃,不是得雞胸的娃,意思是給自己的孩子打雞血,讓他能夠精神亢奮地不斷進取。在查看雞娃的相關資料時,一場焦灼的教育競賽和圍繞著它的龐大焦慮中產在我眼前浮現。人工牛:靠後天努力,「雞」出來的很牛的孩子。感興趣嗎?只要是家長,肯定感興趣。於是乎,「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在這種潮流下,選拔標準水漲船高,優秀的門檻也越來越高,針對高中生劍橋英語5級考試已是某些初中升學標配,奧數的區分度不夠了,得從小學編程,簡單如python是基本的,難點的,學學C++。
  • 封閉病房的精神科醫生:最常聽到的訴求是「陪陪我」
    當了15年的精神科醫生,沙莎接觸過各種各樣的抑鬱症患者,有深陷焦慮、試圖與孩子一同自殺的新手媽媽,有興趣淡漠、閉門三年不出的青年男性,有頻繁自我傷害的年幼少女,也有長期失眠、情緒失控的媒體工作者…… 當他們不堪折磨尋醫問藥時,還有更多人因缺乏知識或忌憚外界的異樣眼光,無法尋求醫療支持。
  • 精神科裡的少年,還在等待被看見
    五六個孩子在一起,都有自傷傾向的,他們會在一塊兒割。我聽到了一個自傷的孩子和醫生之間的對話。醫生問,你為什麼要割自己?孩子說,看到滲血會覺得釋放壓力,挺舒服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有一年多了。那你有壓力,跟父母說過嗎?說了,父母覺得沒什麼。最後醫生說,你這樣傷害自己,我們真的很擔心,你萬一失血過多,有生命危險怎麼辦啊?
  • 我們是如何做精神科醫生的?
    我們是精神科醫生,請不要叫我們「心理醫生」,醫學上沒有「心理醫生」這個執業類別,「心理醫生」往往是對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俗稱; 精神科醫生跟內科、外科醫生一樣,都是醫生; 精神疾病跟軀體疾病
  • 北大教育觀察:30.4%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
    01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我要講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認為只是學生空心了,才有這樣的結果。
  •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為什麼自殺、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有一個理工科的優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級時完成了研究,達到了博士水平,這是他導師告訴我的,他屢次三番嘗試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當時兩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藥物,所有電抽搐的治療方法。出院時,我問他現在情況怎麼樣,他說精神科醫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現開心一點,他們以為我抑鬱就好了。
  • 祝福語安撫病人焦慮、發熱門診忙而不亂……人間天使,你們辛苦了
    (檢驗科醫生「全副武裝」準備對送檢的樣本進行檢驗。)(對於很多緊張的患者,醫生寫上短短的一句話就能安撫急躁的心情。甘南攝)上午10時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發熱門診一診室,霍娜正在值班。17年前,非典疫情,還在讀研的霍娜正在北大醫院輪轉,同樣是這棟樓,同樣診治病人。不同的是,如今的防護級別更高,戰鬥經驗更加豐富,「當時就不怕,這次就更不怕了。這個病的確傳染,但人體也有免疫力,大家要做好科學防護,不用過度緊張。」對戰勝疫情,霍娜很有信心。北大醫院的發熱門診,此前因為裝修等原因,曾停診過一段時間。
  • 總是容易焦慮?你該看看這一篇了
    ,老是擔心另一半出什麼狀況;為什麼那些優秀的老公/老婆、優秀的娃總是別人家的;房貸、車貸、消費貸,各種經濟壓力月月光;總之,最近比較焦慮……人人都可能碰到這些事,「最近比較焦慮」已經成為不少朋友自我調侃的口頭語,有些人自我調節一下就過去了,有些人卻深受其擾。
  • 我想做一個切除雞雞的手術
    「沒什麼。你的男性生殖器發生什麼病變了?」 「我的男性生殖器一切正常,沒有發生任何病變。我僅僅是想請你們幫我把它切除而已。」 「這位患者,請你有什麼就說什麼吧。這裡不是派出所,也不是倫理法庭。既然來都來了,就不要隱瞞病情,否則耽誤了治療,受罪的可只有你自己。」
  • 雞娃不如雞自己,你努力的樣子,孩子都看得見
    我們會用怒氣來當做控制孩子的手段,即使這個手段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難道不知道用怒氣來控制孩子,是錯誤的嗎?主要也是沒有辦法。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我經常聽到樓上鄰居在家裡咆哮,這在平時見面,那可是個笑呵呵,心平氣和的人。每當輔導孩子寫作業,她也是氣得直跺腳。
  • 用「錢」雞娃,才有前途嗎?
    所謂放養,簡單來說就是解放天性、順其自然,娃愛學就學,不想學也不強逼。而雞娃,就是拼命給娃打雞血,披荊斬棘上名校,還得精通十八般武藝。田亮聽到「放養」倆字就生氣,不是沒有原因的。畢竟,他自己就是雞娃界頭號選手,在教育上,他和葉一茜可謂不計成本。森碟就讀於國際學校,一年學費就得十幾二十萬,比喬治王子學費還高。
  • 精神科醫生帶64名病人集體出走:「博弈」別拿患者當籌碼
    澎湃社論「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
  • 面對瘋狂:一個精神科女醫生的雙面生活
    和心理醫生一樣,人們常會覺得精神科醫生具有神秘的洞察力,他們往往在一種詭異的氣氛下,運用類似催眠術的魔法進入你的潛意識,直觸你的心靈底層,挖掘你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你源源不斷的把內心世界告訴他,以期得到終極的解決辦法。現實裡,並不那麼簡單。精神科醫生更多是在用實證手段驗證事物間的關係,利用生物學、生理學的手段來研究大腦,利用藥物來治療疾病,利用工具來測評患病程度。
  • 論一個嫁酒鬼的精神科女醫生是怎麼拯救婚姻的?!
    一姑娘,嫁了個酒鬼,家裡有兩個兒子,賺的錢從來不養家全買酒,還不願意離婚,這姑娘硬是靠自己把兩兒子養大,自己成為很受歡迎的精神科醫生,快樂的活到90多歲。她就是《人間值得》的作者,一位90歲高壽的精神科醫生,中村恆子。
  • 讓12歲女兒從北京名校退學: 我從不雞娃, 也不會後悔
    我知道,我讓孩子從名校退學,我讓孩子過間隔年,我不「雞娃」,是對我自己的交代,對孩子的交代。其實,也是對很多這些年來一直我的,懷有熱望期待的讀者的交代。是的,如題目所說,我從不雞娃,也不會後悔。可能會讓你非常驚訝,我不雞娃,是因為我見過一位母親的眼淚。在我們縣城,父母不沉迷打麻將,不喝酒之後罵人,已經是非常合格的父母了。
  •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卻只有「雞娃」一條路?
    雞娃不是娃多厲害,而是一個動詞,說的是父母家長的打雞血的行為。其實,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我也經常在佛系和雞娃間之間徘徊。不曾想,看了這個定義才發覺,原來自己還不夠格。人家明明白白說的是「中產」。(戳心窩子)
  • 國外豪橫產婦直播生娃,直接用手拽出來,網友:不忍直視
    近日國外一位產婦直播硬核生娃,生生自己用手把娃拽了出來,網友紛紛表示:不忍直視。  國外有一名孕婦,名字叫做考特尼·卡戴珊。別人生娃都是循序漸進,慢慢的等待分娩的過程,但是她卻非常的與眾不同。  考特尼卡戴珊分娩的時候  進行了直播  ,且不說這一想法有多奇葩,這位產婦生娃的方式更是讓很多網友大跌眼鏡。  在分娩的過程中,孩子的頭慢慢的漏了出來,眾人都在緊張的等待著孩子的降生。但是,考特尼卡戴珊的下一個動作讓網友都大吃一驚。
  • 佛系還是雞娃,養娃的姿勢你選哪種?
    有一天師父給他們一人一顆種子,說:「這是幾千年前的蓮花種子,非常珍貴,你們去把它種出來吧。」我要第一個種出來!本想。怎樣才能種出來呢?靜想。我有一顆種子了。安想。本趕緊跑去尋找鋤頭。本把種子種在雪地裡,等了很久也沒有發芽。
  • 沒關係,是愛情呀,請收下精神科醫生和小說家的情侶相處指南
    在盧熙京編劇的筆下,孔·拍一部爆一部·孝真飾演的女主池海秀十分獨立自主,和往常韓劇小女生人設的女主不同,池海秀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充滿責任心,對待工作執行力和原則性很強,生活中十分隨和,擁有相愛的PD男友、溫暖的家人和朋友。而趙·脖子以下都是腿·寅成飾演的男主張載烈,暢銷小說家兼電臺主播,脾氣陰晴不定,床伴三月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