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戰敗,日本天皇幻想著還會有前蘇聯的救援,能以談判的方式來擺脫與美國之間的戰爭,同時亦可以保住自己的皇室。就是因為日本天皇的心存僥倖從而引發了廣島原子彈事件,6000多度的高溫.45秒就把原本生機勃勃的城市化成了寂靜之城,死亡人數將近50萬人。
美國原計劃還包括了小倉,福岡等城市,但是沒有選擇日本的東京,放棄東京的大部分原因來自日本天皇居住在這。轟炸完日本天皇就召集會議進行投降。投放原子彈到東京相當於將日本的天皇直接炸死。美國將其他地區進行轟炸一來以示自己的地位和戰爭力,二來造成日本人民的損傷來提醒日本天皇應當做出決策,三則是留住天皇才能更好的控制日本。事實上美國做的政策也非常正確。
同時還採取了扼殺技術進行攻打日本,一開始從南面佔領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島嶼,截斷了日軍的石油和橡膠資源。然而日本的島嶼防守也很強,衝繩大戰讓美國犧牲了數千名士兵,這損失讓他們更加確定了使用核武器進行戰爭。隨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模擬投放原子彈的演練,他們設定任務在炸彈投放40秒必須讓飛機飛到離地面的13千米以上,美國選取在沙漠中進行無數次演習。
與此同時防守較弱的島嶼,迫使日本增援從而打擊援兵來切斷物資補給,減少了美國士兵的傷亡,這一戰略也效仿了我國兵法中的「圍魏救趙」,充足的戰略方法使得日本天皇只能無奈投降。二戰後,日本頒布的憲法有一條指出「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天皇的地位根基於擁有主權的日本國民的整體意志」。
這種象徵不單單是文字描述,它象徵了天皇地位是日本人民心統一的紐帶。但是美國的想法不僅於此,控制日本當然不是為了讓日本天皇的地位愈來愈高。留住了天皇一方面讓日本人快速「齊心協力」投降,另一方面也暗自揭露出日本天皇的無能。
戰爭結束後,天皇快速寫了一本《人間宣言》,日本淪落到這地步都是因為日本的大臣非要他去做一些錯誤的決定。這種行為在日本人心中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再認為天皇的地位多麼高大上,朝拜天皇皇居的人每日減少,從而把日本天皇在日本人地位也進行了削弱,使得美國更好的統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