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戰爭簡介

2021-02-13 PHistory

玫瑰戰爭簡單來說是從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開始,到亨利七世結束的一系列貴族鬥爭,圍繞著國王和王國的繼承權展開。這場戰爭當中,總共出現了五對國王和顯赫繼承人之間的衝突。這篇簡介也會基本以此為根據介紹這場戰爭。

序幕:王國的隱患

愛德華三世是英格蘭歷史上第一位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的英格蘭國王。他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取得的成就也很耀眼。但是他的繼承人問題是現在的關鍵問題。

愛德華三世

老國王有五位親生、具有繼承權的兒子:

黑太子愛德華、安特衛普的萊昂納爾、岡特的約翰(蘭開斯特公爵)、蘭利的埃德蒙(約克公爵)、伍德斯託克的託馬斯。

正常情況下長子愛德華將會繼位。可惜這位傑出的軍人在繼位之前就病死了。他的長子,王太孫安茹的愛德華是下一位的繼承人,但是於1371年早逝。於是黑太子的次子,愛德華的孫子,理查,在1377年10歲時繼位,是為理查二世。他的三叔,岡特的約翰,成為了攝政團的首腦。

岡特的約翰

國王理查二世一生無嗣,使得王位的繼承再次成為了貴族們最關心的問題。國王本人提名了一位繼承人:

羅傑默蒂默,克萊倫斯的菲力帕的長子,安特衛普的萊昂納爾的長孫。繼承權來自於其母,作為愛德華三世年齡最長的孫輩。換句話說他的繼承權是「次子之女」。

此人的存在影響到了幾位老公爵,也就是理查二世的叔叔,攝政團的主要成員,約翰、埃德蒙、託馬斯,的繼承權,以及他們的直系後代的繼承權。他們發現先王愛德華三世下過一道手札,宣布來源於其母的繼承權無效,而羅傑的繼承權正好符合手札裡提及的條件。這又給王位的繼承問題上澆了一把油。

同時隨著小國王長大成人,他決定開始執掌政務。在20歲時,他冊封了一批年輕的貴族作為自己的支持者,把他們分散到各個政府的重要機構中去,甚至開始逐漸滲透政務會——當時英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在某些情況下(比如有一個攝政團存在時)甚至能行使國王的權力。

由老公爵們組成的攝政團察覺到了他們在政務會中的權力正在被稀釋。他們下定決心決定保衛自己的權力,同時迫使國王放棄他原先提名的繼承人。1386年左右,他們以「清君側」(清除君王兩側的奸臣)的名義組成聯軍起兵反王。國王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坐視自己提拔的年輕貴族被老貴族一個個處決,他的繼承人羅傑的繼承權被宣告無效。

在如何處置國王的問題上,叛軍內部出現了分岐。老貴族們想要直接殺了理查二世,從而掐斷黑太子的血脈和任何由於未來的這一血脈繼承人的出現導致的挑戰。約翰的長子,亨利•博林布魯克,希望能用更為溫和的手段,繼續軟禁、架空國王。這或許是為了防止國王死後幾位老公爵的矛盾直接導致內戰,而他和父親約翰在這樣的內戰當中並無把握獲勝。最後老貴族們出於種種原因選擇了亨利的方法。

通過他們控制的議會,他們駁回了皇家大法官的「王權至高無上」的宣稱,重申了議會在行政中的重要性。從而繼續把權力握在自己手裡。從後世的觀點看,這反倒推動了英國議會的政體發展。

被軟禁起來的國王並沒有放棄,他將在未來捲土重來,拿回被奪走的權力。

理查二世和亨利•博林布魯克


理查二世在3年後再次嘗試親政。此時曾經反對他的老公爵已經淡出政治。新的貴族領袖是溫和的亨利•博林布魯克,代表著年輕的第二代貴族。他和國王達成和解:國王同意他在政務會中將佔有要職,也會經常出現在國王左右。

理查二世

亨利和諾福克公爵,1386年的叛軍中的一員,發生爭執。諾福克說國王從未忘記「清君側」,準備有一天報復他們;亨利說諾福克這樣講是要叛亂。最後在二人決鬥之前,國王下達了裁決:諾福克終身流放,亨利放逐10年。

亨利覺得國王的判決不公正,是恩將仇報。明明他是在維護國王,卻要遭受流放。他密謀復仇,在歐洲大陸上積蓄著力量。

理查在執政的第9年開始(1398)暴露出奢侈專制的性格。為了錢,他收回了蘭開斯特公爵領的部分土地。而1399年岡特的約翰去世之後,亨利正式成為第二代蘭開斯特公爵。他的直接利益由此受損。收回土地也導致了貴族的普遍不滿。理查二世過度斂財,抬高稅收,於是商人和農民也不支持他。理查國王在5月(1399?)以為權力穩固,於是遠徵愛爾蘭,確保國王在那裡的代表被尊重,且國王的法令被實行。

7月,亨利在約克登陸,隨後得到了他的以諾森伯蘭伯爵為首的封臣和領地上的平民的支持。他絞死了國王在北方的欽差大臣之後幾乎獲得了全英格蘭的支持。當國王在8月上旬和他見面時,從愛爾蘭到英格蘭途中的經歷已經說服他接受自己失去支持的現實。他向亨利投降,並被關進倫敦塔。亨利加冕為亨利四世。這意味著蘭開斯特家族暫時佔據了王位。

蘭開斯特家族族徽紅玫瑰

亨利四世

在第一次國王和顯赫繼承人之間的衝突中,繼承人亨利•博林布魯克勝利了。他和他的後代們將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作為保衛王座的國王們繼續出現。

幕間:亨利五世

亨利四世於1413年病死之後,他的長子亨利同年繼位,是為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在英法百年戰爭中,亨利五世時期的英軍取得了諸如阿金庫爾戰役這樣重要戰役的勝利,重新控制了諾曼第的大片土地。他也通過聯姻,使得蘭開斯特家族的一些族人們分別成為了那不勒斯、葡萄牙、荷蘭的繼承人;他自己也娶了法王理查六世的公主,還通過條約讓自己成為了法國王位的繼承人。如果順利繼承,蘭開斯特家族和它的族長、亨利五世本人將成為西歐和南歐最顯赫的貴族,幾乎可以說沒有之一。

亨利五世

軍事和外交的輝煌成果加上一個男性繼承人,使得亨利五世的王冠極為穩固。他統治時期的英格蘭在國力上達到了一個高峰,也在政治鬥爭上進入了一個低谷,以至於這位傑出的國王只能在這篇文章裡擔當配角,把我們的視線過渡到他的繼任者的時代上。

登上王位9年後,35歲的亨利五世在1422年病死。他的長子亨利同年繼位,是為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和約克公爵理查


亨利六世在1422年8月登上英格蘭王位的時候,還是只有9個月大的嬰兒。在同年10月份,他還憑藉著自己外公,先王查理六世的關係和父親的條約賦予的繼承權,繼承了法國王位。

亨利六世的性格讓他實在不適合成為這時英格蘭的國王。他的體質像父親亨利五世一樣虛弱,而他的意志則像外公查理六世一樣軟弱。

亨利六世

當時的英格蘭王國領土橫跨英吉利海峽。民眾此時還期盼著進一步的擴張:貴族由於得以在海外尋求更多的領土和收入,暫時放下了不列顛島上的領土衝突;商人在王國影響力擴大的過程中拓展了自己的商業關係,也因為為王軍供貨獲得了大筆利潤;農民雖然面臨著更高的稅收,但是只要王軍還在獲勝,王國還在擴張,就懷揣著豐富的自豪感繼續為王國貢獻自己的勞動,忍受生活的些許不快。

亨利六世卻不是一個能帶領王國繼續擴張的國王。他個性溫和,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在重大問題上搖擺不定。他一生最重要的政績或許是創辦了伊頓和劍橋公學。使得當時的朝政主要落在了他的蘭開斯特親屬手裡。一系列黨爭之後,以薩默塞特公爵埃德蒙為首的貝福特派控制了宮廷。他們在政府中到處伸出自己的觸手,以權謀私。他們拒絕再為歐洲大陸上的王軍和他們的指揮官約克公爵理查提供補給。約克回國後,主戰派和主和派的矛盾,同時也幾乎就是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個家族的矛盾,再次激化。國王沒有表態。

約克家族族徽白玫瑰

實際上,約克的王位繼承權不僅來自於母親的默蒂默血統(安特衛普的萊昂納爾);而且來自於祖父埃德蒙(第一代約克公爵)。在蘭開斯特直系沒有任何血脈延續(亨利六世此時沒有兒子),只有貝福特家族(私生子)的血脈的情況下,他有更充足的理由宣稱王位。他大塊的領地也提供了可觀的財富。

同時,英格蘭社會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反攻給英格蘭帶來無數的退役軍人。財力豐厚的大地主為他們提供食物和住處,有時還提供土地,來建立私家軍隊,作為重要的政治籌碼(恐嚇法官、證人;暗殺)和必要的最後手段。貴族之間私人戰爭不斷,國家因此迅速進入無政府狀態。國王本人因為溫和仁慈的個性仍然被尊重,但是人民並不擁護一個沒有實力的國王。

國王的法官和法庭貪汙受賄,失去了公正的基本使命。被濫用的國會及其立法權越來越以有利於貴族專制統治的原則立法,而不是限制貴族,加強王權和民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位退伍軍人,傑克凱德,通過各地的治安官聚集了幾千人,控訴議會選舉的不公正、國家機關的低效和腐敗、以及在法國戰場的失利。他自稱為「默蒂默」。他在倫敦街頭處決財政大臣,放任手下洗劫市民。於是激怒了倫敦市民和政務官。他們把他趕出倫敦。凱德被逮捕並處死。這次事件是社會對宮廷和政務會的不滿的一次爆發。同時也加深了紅白玫瑰之間的矛盾——這是因為蘭開斯特認為是約克在暗中支持著起義。

亨利六世當時無嗣。他的繼承人於是又成了英格蘭最關心的問題。以當時情況來看,有實力又有血統的只有兩方:約克公爵理查和貝福特中的一位。

1450年,議會中的一位議員提出應當確認約克公爵的繼承人地位。提案被多數議員支持。但是提議者馬上就被關進了倫敦塔。約克公爵回到了威爾斯的城堡,準備他的軍隊。他與國王和貝福特的矛盾徹底公開了。

約克之後送出一封公開信,指責薩默塞特公爵在國王身邊搬弄是非,毫無成績,剝奪他(約克)的繼承權,丟失了法國的領土。他帶著軍隊向倫敦出發。

1452年,蘭開斯特軍隊也抵達了倫敦近郊。約克的實力遠遠落後,嘗試談判。下議院和一半的英格蘭人站在他這邊。他的兒子馬奇伯爵已經帶著第二支軍隊從威爾斯出發。談判的結果是他被軟禁了半年後釋放,之後國王接納約克進入政務會,同時把薩默塞特送去加來作為英軍的指揮官。

1454年國王突然病倒,失去記憶力,語無倫次。三個月後瑪格麗特王后生下了太子愛德華。國王的繼承問題看似得到了解決。蘭開斯特再次延續了直系血脈。

國王的親生子可能加速了約克清除政敵的過程。薩默塞特被控告,接下來被暫時監禁在倫敦塔中等待提審。約克攝政期間得到兩院支持。他鎮壓私人軍隊,恢復全國的治安、監禁了一些利用私人軍隊進行仇殺的貴族,包括一些他自己的支持者。在一部分約克的支持者轉而支持更有理由繼承的太子的情況下,他七年來的政績為他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一年後的1455年,國王神奇地恢復了健康,變得更加虔誠。蘭開斯特派和瑪格麗特王后借他的名義重掌權力。約克被驅逐出政務會,退居在自己的城堡組織他的軍隊。薩默塞特被釋放並恢復了職務。

1456年,約克和支持者們集結了三路幾千人的軍隊,預定在沒有城牆的市鎮聖奧爾本斯集結。3000人的王軍率先抵達,並開始構築街壘。約克的第一支部隊率先抵達,人數差距不大。但是他認為他們佔優勢,於是決定馬上進攻。這場戰鬥中雙方的貴族下了死手,但是兩邊士兵手下留情。蘭開斯特的隊伍被包抄後潰敗了。國王受傷後在路邊的一家皮革店躲著。約克馬上趕過去,跪在他面前表示忠誠。這是玫瑰戰爭的第一次流血衝突。


聖奧爾本斯戰鬥

戰鬥之後是四年的短暫和平,雙方互相保證友好。這次和平是坎特伯雷大主教撮合的。在3月25號的聖母節上,蘭開斯特和約克的貴族手挽手,肩並肩,跟在國王的身後走進聖保羅大教堂禱告。雙方接受和平的目的大致上都是為了更好的備戰。蘭開斯特仍然有國王和王后的支持。王室來到中部的考文垂,離他們支持者更近的地方,建立了臨時宮廷。他們還對南方的法國海盜不管不顧,一心一意準備戰爭。此時瑪格麗特王后在英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徵召兵制度——適齡青年需進入軍隊服一段時間兵役,之後轉入預備役。

戰爭很快再次打響。約克的支持者,加來總督沃裡克襲擊了中立的漢莎同盟和西班牙貨船。國王召見沃裡克和約克,他們拒絕孤身前往。

約克把所有部隊集合之後北上。在魯德福橋的戰役中,約克失敗,他撤回愛爾蘭。一些支持者(沃裡克)回到了加來,並且頻頻騷擾英格蘭南部來製造混亂。在一年之後,1460年,約克派的貴族們帶著重新集結的軍隊在倫敦,肯特和威爾斯登陸。

他們行軍到了蘭開斯特嚴密防守的北安普頓城下。王軍側翼的指揮官背叛了國王,使約克殺到了國王的營帳前。約克再次跪下表示忠誠。他把國王帶回倫敦,嚴密地實施監控,以國王的名義行政。

回到倫敦後約克開始作法理上的準備,想證明自己作為愛德華三世次子的後代的繼承權甚至比亨利六世優先級更高。他甚至一度直接坐上王座。但是他的支持者沒有想到他要稱王,他們以為目標只是清除貝福特派。所以約克登上王位時是一片尷尬的安靜。議會迫於壓力同意了他的繼承權更有優先級。但是他們反對推翻國王。最後的折中方案是亨利保留他的王座,但是約克成為攝政官和繼承人,王太子愛德華的繼承權被廢。

但是王后和太子準備復仇。她沒有錢支付軍費,只能承諾蘇格蘭僱傭軍他們能在南方搶劫。她也割讓了一塊土地給蘇格蘭的詹姆斯二世。約克和蘭開斯特在維克菲爾德相遇。約克本來佔據著城堡的有利地形,但是他選擇出城迎戰。在城外的空地上,約克的側翼被從樹林中衝出的伏兵擊潰。蘭開斯特以少勝多,取得了完全勝利。在聖奧爾本斯和魯德福橋死去的貴族的兒子們在這裡為父輩報仇。約克公爵,他的二兒子,以及許多他的重要支持者被殺。他的頭被懸掛在約克城的城門上,戴著紙制的王冠。他的長子將會接過約克未竟的事業。

亨利六世和馬奇伯爵愛德華

約克的長子,18歲的馬奇伯爵愛德華在1461年的赫利福德擊敗了賈斯帕都鐸帶領的蘭開斯特在威爾斯的部隊,處決了當中絕大多數的貴族。他用第二天早晨看到的三個太陽鼓舞士氣,說那是約克家的三兄弟。還把自己的旗幟改成了太陽旗。

王后的部隊一路搶劫南下,使得約克派又獲得了許多支持。沃裡克伯爵,此時約克派的真正領袖,雖然帶著經驗豐富的英國大陸軍隊和新式的火炮,並且在聖奧爾本斯建立好了陣地,但是被王后的部隊繞到了側後。指揮官沃裡克和諾福克得以逃生。國王躺在車上,在一棵大樹底下觀看戰場。蘭開斯特戰勝之後,瑪格麗特王后讓愛德華太子裁決奉命保護國王的兩個約克騎士的下場。太子愛德華說:「把他們全部砍頭。」這時的貴族們心裡想的全部都是復仇,而不是道德和憐憫。

馬奇伯爵和沃裡克在倫敦會和。在倫敦,沃裡克和約克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約克基於倫敦的熱情和強大的軍隊認為他可以稱王;他也不想走自己父輩忠於國王卻最後慘死的老路。於是1461年3月,約克在西敏寺公開宣稱王位,並且宣布瑪格麗特等蘭開斯特貴族有叛國罪。他承諾不打敗蘭開斯特就不正式加冕。

愛德華率軍北上,在陶頓村和蘭開斯特交戰。一說參戰人數有10萬人,約克4萬,蘭開斯特6萬。蘭開斯特在兩軍先鋒的交戰中佔上風:他們的主力居高臨下,側翼被河流保護。但是當天的暴風雪和風向更有利於約克。蘭開斯特士兵「眼睛都睜不開」。最後約克勝利。所有貴族俘虜全部處決。大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士兵戰死。(這是在英格蘭有史以來損失最大的戰役)愛德華到達約克城時取下了老公爵的腦袋,換上了剛砍下的貴族的腦袋。亨利國王、王后和太子逃往北方。蘭開斯特貴族不是投降就是被砍頭。

陶頓戰役

6月,愛德華正式加冕為愛德華四世。通過《沒收財產法》他收回了大量蘭開斯特的土地,並把它們重新分配給了自己的支持者。

瑪格麗特皇后獲得了蘇格蘭和法國的支持。這兩個國家從前都被英國侵略過,所以樂於看到侵略者之間的內戰。她把英國國土抵押給兩個國家的國王來支持戰爭。北方有三座城堡仍然支持她。

瑪格麗特皇后

1462年冬天王軍開始圍城,一個月後城破。國王認為權力已經鞏固,於是饒恕了指揮官薩默塞特公爵和波西爵士。但是波西爵士在1463年再次效忠於瑪格麗特王后,在北方帶領曾經的那三座城堡開始反抗。約克派再次戰勝。

薩默塞特後來從1464年開始也背叛了國王。因為許多約克貴族仍然對他懷有敵意,連國王都保護不了他。他於是重新代表紅玫瑰作戰,但是還是被擊敗。國王決定不再寬容。波西和薩默塞特被處決。約克派的軍官手段極其殘忍,為後來的戰爭留下了口實。最後的一座蘭開斯特堡壘是威爾斯的哈利克城堡。在七年的圍城戰之後,在1468年最後投降。算上最後約克處決的貴族,整個城堡最後活下來的人不超過十個,其中就有7歲的亨利都鐸,未來的亨利七世。

哈利克城堡

亨利六世老國王后來在北方蘭開斯特郡被抓住,押送回倫敦塔。愛德華四世最後和蘇格蘭王國停戰15年,也和勃艮第宮廷建立了良好關係。這迫使一貧如洗的王后帶著太子愛德華流亡法國。有段時間,他們五天沒有吃過一頓飯。

愛德華四世和沃裡克伯爵

約克派最重要的貴族是沃裡克伯爵。通過妻子和他本人的繼承,以及戰爭中獲得的蘭開斯特領土,他成為了英格蘭最有錢,最重要的貴族。他從老約克公爵的時代就為約克賣命,不管是在貴族中還是在民眾中威望都非常高。沃裡克還是政務會的成員和首席攝政官。

愛德華四世的統治在這時面臨著三個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他跟沃裡克的決裂。

首先是他的配偶問題。沃裡克認為國王應該娶一個法國公主,但是國王早就在野外打獵時和一個貴婦人——蘭開斯特騎士的遺孀——秘密結婚。實際上愛德華四世在打完戰爭之後就開始打獵,嫖娼,舉行宴會。愛德華還拒絕讓自己的兩個弟弟和沃裡克的兩個女兒結婚。

在外交上,國王想扶持勃艮第反對法王,但是沃裡克和其他貴族不想在大陸上繼續作戰,主張和法王實現和平,建立良好關係。

在內部的權力分配上也出了問題。國王提拔了幾乎所有王后的親屬,也為他們安排了體面的婚姻和政府職位。這一批集團的貴族甚至開始進入政務會,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批年輕的新貴族(暴發戶)和從戰場走出來的老貴族格格不入。沃裡克和許多老貴族認為他們對自己是一種威脅。

沃裡克決定叛亂。他拉攏了國王的兄弟克拉倫斯公爵,許諾王位,並且把女兒嫁給他。他在北方煽動人民抗稅,反對國王身邊無能的寵臣,要求政府更高效地工作。沃裡克公開支持叛亂者。他再次帶來了他麾下的精銳的大陸王軍,在此之上還有成千上萬民兵加入他。

國王要求他新封的貴族們帶著軍隊在北方和他會合。但是這隻部隊在半途就被截擊,貴族軍官全部被處決。國王本人在白金漢郡被抓住,然後軟禁在米德爾哈姆。國丈和國舅在沃裡克抵達倫敦後被處決。(此時沃裡克手裡有兩位英格蘭國王處於軟禁當中:倫敦塔裡的亨利六世和米德爾哈姆的愛德華四世)沃裡克並沒有弒君,然後直接把克拉倫斯扶上王位。同時由於國王被捕,社會再次陷入分崩離析的情況:腐敗,私人軍隊,割據統治。

各地的蘭開斯特殘餘勢力發覺有機可乘,再次發動反叛。但是愛德華四世與沃裡克暫時上達成和解,赦免所有叛軍。他們聯合起來鎮壓了蘭開斯特的勢力。

1470年,國王鎮壓林肯郡的叛亂時,突然被俘虜的軍官中有人作證沃裡克和克拉倫斯密謀推翻國王。國王馬上突襲他們。沃裡克不得不來到法國宮廷,遇到了曾經的死敵、如今同樣寄人籬下的瑪格麗特王后。沃裡克和王后一開始仍然互相抱有仇恨,但是在法王的撮合下沃裡克的女兒和愛德華訂婚,沃裡克和瑪格麗特王后決定結成聯盟。短期來看他們的目標都是推翻愛德華,但是他們的長期目標之間存在矛盾:沃裡克想要攝政,希望扶植一個傀儡國王;瑪格麗特和愛德華則想要自己執政。

如果這樣的婚姻結下果實,這個嬰兒會同時具有蘭開斯特和約克的血脈。他會擁有優厚的條件統一英格蘭。他也會是一個對於沃裡克的盟友克拉倫斯公爵的巨大威脅。這時克拉倫斯收到了國王的信,國王在其中表示願意原諒他。於是他再次準備背叛。

1470年聯軍出發。國王此時在約克郡平叛。沃裡克藉助私生子的海軍在達特茅斯登陸。沃裡克和蘭開斯特登陸之後獲得了民眾的支持。10月,他重新把亨利六世扶上王位。愛德華逃亡勃艮第尋求支持。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愛德華的妹夫,和法王本來就處於敵對狀態。他發覺支持愛德華有利可圖,或許能獲得英格蘭來支持自己獨立。就算無法完全勝利,分裂的英格蘭也對勃艮第有好處,不會有英國遠徵軍來支持法王反對他。。

1471年愛德華在約克附近登陸。他宣稱支持國王,要求爵位被恢復。他甩開追兵,繞開沃裡克的主力,在巴內特等待克拉倫斯和他會合。沃裡克一再催促瑪格麗特帶著太子和另一部分軍隊抵達。但是當時已經來不及了。

巴內特戰鬥時雙方陣地交錯地突出,切進對方的陣地。而戰鬥時還有濃霧遮蔽視線。當時非常混亂。蘭開斯特派的牛津勳爵繞到了愛德華的陣線背後,卻迷失了方向。他被牛津勳爵的軍隊當作加入了愛德華的叛徒被攻擊,結果嚇得逃跑了。最後沃裡克沒來得及上馬就被砍死,他的弟弟蒙塔古侯爵也被砍死。愛德華四世再次勝利。

同一天瑪格麗特才抵達英格蘭。她聽說了沃裡克的失敗之後想要前往威爾斯和蘭開斯特的支持者會合。愛德華強行軍攔在了她的路上。在杜克斯伯裡兩軍交戰。蘭開斯特的薩默塞特孤軍深入,他的盟友沒有適時支援。山丘上的投矛兵擊潰了薩默塞特的進攻,導致蘭開斯特的潰敗。瑪格麗特被俘虜,但是當時因為不殺女人,所以她得以保全性命。其他貴族被處決,包括太子愛德華。亨利六世也被處決,因為已經沒有有實力的繼承人會站出來復仇了。處死他終結了未來大規模的蘭開斯特叛軍的可能。

幕間:國王的最後時光

愛德華四世利用沒收的蘭開斯特領地和法國的貢金成為了四百多年來第二個統治時期充實國庫的國王。他在1483年去世,並任命約克為在他的兒子愛德華加冕之前代任王國守護。

幕間:篡位和陰謀



老國王死後老牌貴族和王后家的新貴族的矛盾仍然存在,這來源於一種仇視暴發戶的感情。在王太子愛德華去倫敦加冕的路上,他的兩個叔叔,同時也是他的保護人,被愛德華四世的弟弟理查和白金漢公爵監禁在白金漢郡,並在六月底被處決,理由是試圖謀殺理查。

1483年5月愛德華加冕為愛德華五世,但是他隨即就被監禁在倫敦塔內。理查擔任攝政官。他迅速掃清了王后的幾個男性重要親屬(他們同時也是新貴族的代表),理由是他們正在組織針對他的密謀。理查還在倫敦塔內關押了另一名自己的侄子。兩位王子從這時開始,直到屍骨被發現,沒人再見過他們。

兩位王子在倫敦塔的神秘死亡是歷史上的一個疑點。他們的死訊沒有公開,死因和下令的人也未知。雖然按照最大獲益者嫌疑最大的原則來看理查三世是謀殺者,但是不排除意外或者政敵故意嫁禍的情況。

7月,攝政官理查加冕為理查三世;然而由於前任國王和他的血脈仍然受人愛戴,使得理查在許多人心中都像是一個騙子、強盜、篡位者。

理查三世

理查在全國巡查,伸張正義,普及法治,發展學術,鼓勵貿易,窮人的請願被認真對待,政敵得到寬恕,鋪張浪費被限制。即使如此,在南部還是有許多反對聲音。而白金漢公爵決定要成為他們的核心和代表。

「塔中的王子」 愛德華五世

這位公爵的母親具有貝福特的血統,從他父親的血脈還可以向上追朔到伍德斯託克的託馬斯,愛德華三世最小的兒子。白金漢宮爵有合法繼承權,也有實力。如今他看到理查三世在南部缺乏支持,自己心裡就活絡起來了。

白金漢公爵

有說法是白金漢為了創造造反的理由謀殺了兩位王子。這樣的懷疑的主要原因就是身處宮廷外的白金漢公爵不可能在幾個月內就得知被封鎖的兩位王子的死訊;而且如果他把謀殺嫁禍到理查三世頭上,對他更為有利。

然而白金漢最後放棄了自己稱王的打算,轉而去支持另一個人。這個人7歲時曾經在長達七年的哈利克圍城戰中倖存。

理查三世和亨利都鐸

裡奇蒙伯爵亨利•都鐸的祖母是亨利五世的遺孀。他的母親瑪格麗特夫人是約翰岡特合法私生子的女兒。他的繼承權曾經被愛德華四世無視。白金漢支持亨利和愛德華四世國王的女兒的聯姻,這樣能聯合約克和蘭開斯特的血脈,結束將近一個世紀的動亂。

亨利都鐸

1483年10月,白金漢以謀殺兩位王太子為由發動暴動。他的計劃是策動各地的平民起義,成功後與他會合;他自己則在威爾斯集結部隊。亨利會帶著另外一部分部隊在和他會合。但是由於民眾過分激動,起義提前,正好碰上了一場暴風雨。亨利在海上遇到風暴,沒有能登陸。而暴雨和洪水也困住了白金漢的步伐。各地的民兵沒能和白金漢會合就被鎮壓。白金漢最後被處決。

亨利回到了法國。在這裡避難期間,他的周圍聚集了一群貴族,有蘭開斯特,也有約克。他們都是對現狀不滿,希望推翻理查的統治。而理查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的病死讓約克王朝的未來撲朔迷離。

這時候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莉莎白公主的婚事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她和理查三世是約克最後的直系血脈。她的丈夫和孩子必然擁有對王座的宣稱。理查考慮過和自己侄女結婚,但是這樣的亂倫勢必要在社會中引起軒然大波。考慮到他親手把兩個伊莉莎白的兩個哥哥送進倫敦塔,這樣的婚姻也註定沒有好結果。理查也無法承受把她也軟禁在倫敦塔的代價——更大規模的起義。於是亨利都鐸開始謀劃和伊莉莎白的政治聯姻。

1485年8月,都鐸在威爾斯登陸。他受到了威爾斯和約克貴族的擁護。理查在約克的軍官要麼加入他,要麼袖手旁觀。

兩軍在博斯沃思平原相遇。亨利五千人,理查的巨大常備軍有一萬人。立場搖擺不定的斯坦利家族的兩位爵士各自帶著軍隊盤踞。在稍遠的兩個山頭上開戰之後,他們毫不猶豫的站在亨利這一邊。他們的加入將會決定勝負。

博斯沃斯原野戰役

理查帶著騎兵從山坡上衝進亨利的戰線當中,他甚至突破到了亨利的旗手那裡。但是他最後還是沒能勝利,在亂軍當中戰死。他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就絕不逃走。」他說到做到,雖然死了,卻像個國王。

同一年,亨利在西敏寺加冕為亨利七世,開啟了都鐸王朝的統治。都鐸王朝的建立標誌著玫瑰戰爭的結束。亨利和伊莉莎白公主的婚姻使得他的王位更加穩固。他的族徽,都鐸玫瑰,結合了紅白玫瑰。他殺死了所有其他的可能的繼承人。主要的戰事到此為止,但是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不斷有零星的支持約克的叛軍和貴族出現,要求承認自己的繼承權以及王位。他們都紛紛被鎮壓了。

都鐸玫瑰

尾聲:戰爭影響

玫瑰戰爭抹去了3到4代英格蘭和威爾斯貴族。這使得大量土地直接歸屬於王室,加強了國王的行動自由。

這場戰爭使平民極度渴望一個強大的國王和穩定的政府。實際上亨利七世後來的確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統治。他禁止貴族擁有私人軍隊。所有貴族矛盾都在倫敦的宮廷當中,在國王的影響下得到裁決。

玫瑰戰爭的參與者們——貴族和國王——為了商人的金錢和支持,在政治上做出了許多讓步。這實際上加強了議會在統治當中的作用,也讓商人能在政府中擴大自己的影響。這些作用會在將來得到進一步發展。

玫瑰戰爭標誌著英國中世紀的結束。文藝復興即將在不列顛島上悄然生長。

附:玫瑰戰爭人物關係圖

作者:成準

編輯:王為

校對:王為

參考網站和圖片來源


www.firststreetconfidential.com

http://www.fanpop.com/clubs/the-hollow-crown/images/38046693/title/duke-york-richard-ii-part-photo

www.therionarms.com

www.military-history.org

www.percyfamilyhistory.com

www.luminarium.org

相關焦點

  • 玫瑰戰爭的真實與虛構
    ,展開長達三十年的戰爭;約克家族以白玫瑰(或者更準確說薔薇)作為代表,蘭開斯特家族則以紅玫瑰作為代表。這場戰爭也叫做紅白玫瑰戰爭,最終以都鐸家族紅白雙色玫瑰作為和解結尾。關於玫瑰戰爭傳說很多,最近我讀的兩本書,一本名字就是《玫瑰戰爭》,作者是艾莉森·威爾,她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歷史小說家,主要關注都鐸王朝時期,比如《亨利八世的六個妻子》與《塔中公主》《伊莉莎白女王》等作品,《玫瑰戰爭》聚焦於玫瑰戰爭期間的衝突,結尾在亨利六世去世之後。
  • 玫瑰戰爭:由莎士比亞命名的一場戰爭
    玫瑰戰爭又稱英格蘭內戰,這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動的內戰。「玫瑰戰爭」一名當時並未出現,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 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是金雀花王朝第六代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蘭開斯特公爵家族與約克公爵家族為了爭奪王位而發生的內戰。
  • 玫瑰戰爭歷史科普系列
    【Ch5:英國的血腥王冠:玫瑰戰爭丨Britains Bloody Crown】一定要先看哦~  之前不少網友說對玫瑰戰爭這段歷史的印象來自於歐美劇或者是莎士比亞的戲劇  這場英格蘭內部長時間的動亂被以玫瑰戰爭命名事實上並不是當時如此稱呼,當時可能是被稱為The cousins' war(親緣戰爭),「玫瑰」之名一般認為是源自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六世》。劇中約克公爵手執白玫瑰出場,代表蘭開斯特家族的薩默塞特伯(公)爵手執紅玫瑰出場,兩人言語爭鬥,進而生發了後續的武力戰爭。
  • 果真存在一場「玫瑰戰爭」嗎?
    亨利七世將紅玫瑰作為白玫瑰的對比,努力提高和吹噓都鐸家族作為統治者的合法性。(一位編年史家寫道:「為了向白玫瑰復仇,紅玫瑰怒放吐豔。」他這是在一絲不苟地遵循博斯沃斯戰役之後的政府路線。)亨利七世在位的時候,他讓書記員、畫家和圖書館員在文件上添加紅玫瑰徽記,甚至篡改之前多位國王擁有的書籍,好讓它們的奢靡泥金裝飾插圖也包含玫瑰,並且是他自己偏愛的那種顏色。
  • 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真實版
    西歐歷史上著名的兩場戰爭——英法百年戰爭和玫瑰戰爭都是金雀花的子孫們挑起的。在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蘭開斯特王朝亨利六世時代,(紅玫瑰)蘭開斯特家族與(白玫瑰)約克家族為爭奪王座,展開廝殺,每一頂王冠都沾滿鮮血。兩大家族廝殺多年之後,王冠最後戴在了意想不到的人的頭上,紅白玫瑰合體,咯屁了一個絢爛的新王朝。
  • 《權力的遊戲》歷史原型《玫瑰戰爭》出版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輕閱讀、趣歷史 「螢火蟲」書系的第九本:《玫瑰戰爭:英格蘭王權遊戲的終極對決》。十幾位歷史學家及相關領域專家聯手,結合大量珍貴歷史圖片、圖表、關鍵人物分析等,圖文並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玫瑰戰爭期間一環扣一環的王權之爭,賦予諸多關鍵人物更鮮活的歷史形象,帶給讀者一個更廣闊新穎的視角。
  • 「玫瑰戰爭」:英國君主權威的崩裂與重鑄
    戰爭主要在以紅玫瑰為族徽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族徽的約克家族之間進行,故名「玫瑰戰爭」(Wars of Roses)。伴隨著這場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內戰的,則是在議會「憲政」光環的破滅下,英國君主權威的崩裂與重鑄。
  • 有趣的玫瑰戰爭 之一:何為源頭?
    而且我在此預言:今天這場唇槍舌戰,在聖殿花園造成的這派系對峙,將把捲入紅玫瑰和白玫瑰兩邊無盡的靈魂送入死地和死一般的黑暗。---《亨利六世(上)》所謂玫瑰戰爭第一次知道玫瑰戰爭,是通過小時候遇到的一本兒童讀物《大偵探小卡萊》。
  • 【都鐸王朝】第一站:玫瑰戰爭
    像以前的【電影中的美食文化】每個星期走一站講一個國家的美食文化,我們從這禮拜開始也一站站走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歡迎各位與小編一起讀一起討論……【都鐸王朝】第一站:玫瑰戰爭 都鐸王朝,英國走向統一,並全達到鼎盛的黃金時代,今天講的是都鐸王朝的前朝金絲雀王朝也是英國封建無政府狀態的最後一次戰爭
  • 試讀: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有史可查最早使用「玫瑰戰爭」一詞的作者之一,是19世紀的英國作家和王室教師瑪麗亞·考爾科特夫人。她創作的童書《小亞瑟的英格蘭歷史》於1835年問世。在描述15世紀撼動英格蘭的暴力動蕩時,考爾科特寫道:「此後三十多年英格蘭的內戰被稱為玫瑰戰爭。」【7】她說的既對也錯。
  • 《權力遊戲》原型解析——「玫瑰戰爭」
    龐大的劇情是建立在英國史上的一場著名戰爭,史稱「玫瑰之戰」,劇中的人物也可以找到相對應的真實原型,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愛德華三世之死」埋下戰爭的種子昨天我們介紹了「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一世和二世。愛德華二世被伊莎貝拉皇后殘忍地殺害後,愛德華三世稱帝。他不像父親那樣無能,反而更像他的祖父愛德華一世那樣英明。成為國王后,他開始清理自己的障礙。
  • 玫瑰戰爭 講點兒英國歷史(十)
    第二十二篇:玫瑰戰爭亨利五世之後是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他為英國做的貢獻照樣流傳百世,其中以伊頓公學和劍橋的國王學院最為奪目。現在一說起伊頓公學或者劍橋的國王學院,大家頭腦中首先出現的字眼是「貴族」,如果有誰是在這兩個地方讀書,那他大概家庭條件不錯。
  • 2018年美國劇情戰爭《私人戰爭》中英字幕劇情簡介
    ◎中文片名 私人戰爭◎英文片名 A Private War◎年  代 2018◎國  家 美國◎類  別 劇情/戰爭◎語  言 英語◎字  幕 中英文字幕/中文字幕◎IMDB,在斯裡蘭卡內戰期間嚴重受傷失去了一隻眼睛,還報導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運動,2012年在敘利亞戰爭爆發時於胡姆斯遭火箭襲擊身亡.
  • 理解不了玫瑰戰爭,就別說看懂了《權力與遊戲》
    戰後以敵方大將頭顱祭旗、鮮血釁鼓,乃是早在孔子時代就懍尊恪守的戰爭準則。儘管「殺俘不祥」這句古訓傳承久遠,但並不妨礙為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而採取的殺戮行為照章進行。然而,在玫瑰戰爭時期的英國,對本維爾和克裡兩位騎士的處決,卻激起了普遍的憤怒和不滿。
  • 莎士比亞是如何扭曲玫瑰戰爭歷史真相的?
    然而,莎士比亞也牢記著以略隱晦的方式來取悅自己的主要觀眾,尤其是他對玫瑰戰爭的描寫。當然,伊莉莎白本人是都鐸派的,她是亨利八世的女兒及亨利七世的孫女,後者的軍隊在博斯沃思戰役中擊敗了理查三世。莎士比亞的第一部玫瑰戰爭戲劇是《亨利六世:第一部分》(HenryVI, Part 1),它描述了導致戰爭爆發的政治陰謀。金雀花王朝的主要人物是約克三世公爵理查·金雀花。
  • 與《晶報》談《空王冠》和玫瑰戰爭
    採訪《空王冠》《金雀花王朝》作者丹·瓊斯試讀: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試讀:《金雀花王朝》,
  • 舞蹈《玫瑰的戰爭》《快樂恰恰恰》《同桌的你》
    玫瑰玫瑰最嬌美,玫瑰玫瑰最濃情,玫瑰玫瑰愛相殺,玫瑰玫瑰我愛你。請欣賞舞蹈《玫瑰的戰爭》表演者:覃櫻  王田。
  • 中國為啥沒有「玫瑰戰爭」,得問秦始皇
    這天的戰役,被視作為「玫瑰戰爭」開始的標誌。約克與蘭開斯特兩大貴族家庭都聲稱擁有王位的合法繼承權,並互不退讓,讓這場血腥而又漫長的戰爭持續了三十二年。而之所以有「玫瑰戰爭」這麼一個浪漫的名字,是因為雙方的家族旗幟上都有一朵玫瑰作為家徽。
  • 戰火中的「玫瑰」:美國獨立戰爭中婦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即便是美國,在幾百年時間裡,依舊經歷了數場戰爭,其中對其影響最深遠的戰爭還是美國獨立戰爭。這場戰爭,幾乎波及了美國每一個地區。不單單是青壯年,孩子、婦女依舊在被影響的行列之中。 玫瑰帶刺 美國婦女,在這場戰爭中,不再是溫室中的「玫瑰」,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