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英國大憲章800年祭

2021-02-07 陽光導報


「適度而和平,自由而安靜,充分而完全,享受上述各項自由、權利和讓與。」


6月15日,英國舉行《大憲章》800年慶典,伊莉莎白女王親自出席,卡梅倫首相在演講中聲稱:《大憲章》「改變了世界」,永遠「改變了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權力平衡。」


英國《大憲章》,是在1215籤署的一部文獻,英國人將其視為治國法典,至今仍在英國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英國人維護自由、保障權益的依據。它的重要意義在於,明文規定各項對王權的限制,確定國王也在法律之下的原則,孕育英國現代議會的胎胚,並為世界多國憲法提供了楷模。


《大憲章》第39款「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和40款「餘等不得向任何人出售,拒絕,或延擱其應享之權利與公正裁判」,是兩項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兩項條款,與序言和其它61項條款,限制國王權力,保障自由、財產權益和法律平等,為英國法治樹立了一座最引人注目的裡程碑。


遙想800年前的6月15日,在位於古溫莎城堡和倫敦城之間的蘭尼米德草原上,英王約翰被迫與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貴族和教會籤署一項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協議,這就是英國《大憲章》。


在籤署《大憲章》之前,約翰王陷入一場無法取勝的內戰。這場內戰的直接原因是約翰王對英格蘭貴族肆意徵稅,導致貴族抗命,擁兵反叛。為捍衛財產和權益,英格蘭貴族陳兵倫敦,與坐鎮古溫莎城堡的約翰王對峙。


從6月10日至6月15日,雙方在蘭尼米德草原反覆談判,最終於15日定城下之盟,約翰王籤署《大憲章》。然而,不到三個月,英王約翰毀約,與英格蘭貴族繼續內戰。1216年,與英格蘭貴族內戰的約翰王病死,亨利三世繼位。為贏得英國貴族和主教支持,結束內戰,亨利三世分別於1216年和1217年,兩次重新頒發刪減後的《大憲章》。


時至1225年,亨利三世為增加稅收,主動再次向英國臣民頒發成為正式版本的《大憲章》,承諾英國臣民所應享有的自由和權利。作為交換,英國臣民向亨利王繳納其動產(即不含房地產的個人財產)的15分之一。亨利三世此舉,為英國立下成文規矩:國王若向臣民徵稅,須獲臣民同意。從此以後,君王也受法律制約的理念,《大憲章》所列各項自由和權利,開始融入英格蘭民族的血液和精神,被視為理所當然之事。


《大憲章》關於自由,法治和財產權益的法例和觀念,源於1100年由亨利一世加冕時頒發的《自由憲章》。《自由憲章》也叫《加冕憲章》,1100年,威廉二世打獵中身亡,亨利一世稱王。當時,亨利一世治國面臨三大難題:英格蘭貴族尚未承認他是國王,教會的敵意,盎格魯-撒克遜人亦未臣服。為確保王位,平息英格蘭貴族不滿,爭取教會支持,亨利一世經過再三談判之後,對教會和英格蘭貴族要求作出妥協,最終協議達成《自由憲章》。《自由憲章》由20款組成,在第1款,亨利一世承諾,不得擅自佔有教會財產;並終止加冕前英格蘭所有邪惡作法;在第2款,亨利一世承諾,若貴族去世,不得強迫其後人購買遺產,而是由其後人遵照法律和習俗繼承。這為英國臣民維護自由和權利開了明文先例。1213年,在英格蘭貴族籌劃反叛約翰王之際,坎特伯雷大主教斯特芬•朗頓向他們宣讀《自由憲章》,告訴他們,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由憲章》中,已列出貴族應享有的婚嫁自由、財產自由和法律權利。


《大憲章》關於法律平等的思想,則可以追溯到希臘。早在公元前 6世紀和5世紀,希臘思想家已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如,雅典立法者梭倫主張:「制訂法律,無貴無賤,一視同仁。」雖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主張,哲人王作為開明君主,可以居於法律之上治國,但亞里斯多德對此意見截然相反。亞里斯多德在《政論》一書中主張:「由法治理」。他認為,無論君王,還是哲王,「法治優於人治」。基於這一原則,若將權力交付特定之人,此人須是法律的護法和僕人。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秉承亞里斯多德關於法律之僕的主張,他宣稱:「為獲得自由,我們都是法律的僕人。」


從思想淵源來說,《大憲章》還受到羅馬法治的影響:首先,凱撒大帝率羅馬軍團,於公元前54年,踏上不列顛的草地。從那以後,羅馬帝國統治不列顛長達400多年,在這片土地上,打下各種羅馬烙印,其中包括羅馬法治思想。其二,基督教一大教義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英國作為基督教國家,此說廣為人知。基於這一教理,在世俗法律面前,人人也應平等。第三,希臘羅馬是英國文化源泉,與英國自由法治一脈相通。(來源:陽光導報)


相關焦點

  • 《英國通史》之 大憲章
    今天讀到了關於英國大憲章的歷史,忍不住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約翰統治期間,由於他與貴族交往時不顧封建關係的規範,視貴族的領地財產為己有,最後導致了《大憲章》的產生。《大憲章》成為此後英國憲法政治發展的一個起點。其有兩條精髓的原則:一,臣民對其財產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權。
  • 【大憲章是個啥?】
    大憲章(拉丁語:Magna Carta,英語:The Great Charter)又被稱作自由大憲章(拉丁語:Magna Carta Libertatum,英語:The Great Charter of the Liberties)是英格蘭國王約翰最初於1215年6月15日在溫莎附近的蘭尼米德訂立的拉丁文政治性授權文件;但在隨後的版本中,大部分對英國王室絕對權力的直接挑戰條目被刪除
  •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英國《大憲章》對私有制的保護
    在13世紀以前,英國的多數土地控制在私人和教會手裡,王室只擁有較少土地。在1436年,英王室只擁有3%的土地,而私人擁有約45%的土地(多數由貴族和紳士擁有),教會擁有其他20%~25%的土地。王室也沒有權力隨意決定在別人的土地上收稅。1215年,封建貴族給國王施壓,頒布了《大憲章》。
  • 《最強蝸牛》自由大憲章屬性是什麼 自由大憲章屬性介紹
    最強蝸牛中自由大憲章是怎麼樣的?自由大憲章是遊戲中的一個AA品質的人氣類貴重品。我們應該怎麼獲得他呢?他的光環和鑲嵌技能又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強蝸牛自由大憲章介紹 一、光環技能 每兌換5次星幣,蝸牛生命+160 每兌換5次星幣,蝸牛攻擊+16
  • 諾曼人與《自由大憲章》
    事實上,如果你認真研究「封建」制度的含義的話,就會發現周王朝所經歷的那800年,才是中國真正的「封建」時代。如果一定要認為法蘭克人,曾經代表日耳曼人進入過帝國時代,也只能將之定性為一世而亡的「查理曼帝國」。此後,由「東法蘭克王國」升級而出的「神聖羅馬帝國」同樣如此(神聖羅馬帝國名義存續於公元962-1806年)。
  • 《大憲章》並不是現代民主的基石,但卻為何在後世登上神壇?
    文/青衫殘賦自1066年諾曼徵服後,在徵服者威廉的統治下,安茹王朝在英格蘭的土地上立穩了腳步,到了亨利二世創立金雀花王朝時,英格蘭土地上的王權已經被王室牢牢把控,中央政府的權力也進一步得到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亨利二世的兒子,也就是無地王約翰的哥哥,大名鼎鼎的獅心王理查一世,在公元前1189年繼承王位後,並沒有立即把心思放在治理國家,內修政治上面。
  • 電影鐵甲衣羅切斯特城堡,英國約翰王的狼人傳說,大憲章後的故事
    如果說英國真的有一些值得為世人佩服的成就,大憲章的籤署絕對算一個,她被稱為是英國法制的裡程碑。可那年那月的那件事之後又有怎樣的故事發生,似乎一下子人們漠不關心了。實在是大憲章本身太吸引眼球了,這算不算燈下黑?
  • 兩位爵士帶來的法制飛躍 重新看《大憲章》所富含的精神意義
    同樣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大憲章》之所以沉寂如此之久,這其中是又複雜的政治歷史原因的,比如前後長達30年的玫瑰戰爭,而柯克和布萊克斯通兩人則是最具代表性的兩人,柯克代表了17世紀法律學者對《大憲章》的詮釋,影響了該世紀從人身保護令直至《權利法案》的誕生。布萊克斯通則代表18世紀,他系統地研究和闡述了英國普通法,成為新大陸法律體系重要的形塑者。
  • 電影《鐵甲衣》歷史原型:《大憲章》引發的英格蘭第一次男爵戰爭
    說到英國的《大憲章》,想必大家都不會太過陌生,而今天要講的,正是在《大憲章》之後,由於「失地王」約翰試圖修改《大憲章》,而引起的幾乎撼動英國傳統社會的
  • 《大憲章》真的是自由的象徵嗎?從憲章的籤署看貴族與王權的鬥爭
    1215年6月15日,約翰在貴族們的脅迫下簽署了著名的《大憲章》(Magna Carta),這是英格蘭國王在貴族勢力面前的第一次妥協。譬如1088年的羅貝爾叛亂就導致了整個王國幾乎被撕成兩部分,英國最大的幾個領主隨著徵服者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羅貝爾公爵的決裂在戰場上兵戎相見;1106年,繼位的亨利一世在坦什布賴戰役中擊敗了羅貝爾,徹底解決了這個禍患。但王權在貴族們的心目中已經沒那麼有威懾力了。
  • 《大憲章》的影像史詩——評2010年電影《羅賓漢》 智合 • 拾趣
    應當說這些批評的立場都是來自商業娛樂或者純粹的審美藝術,但如果我們從電影史的角度來審視這部看上去比較平庸的影片就會發現它其實並不平庸。如果我們讓休伯特大主教換上一身綠色的緊身衣,把家搬到諾丁漢森林,練習一下射箭技術,那麼這段歷史就可以冠名以「羅賓漢」即刻搬上大銀幕了。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羅賓漢電影均結尾於1194年3月。(見圖1)當然,羅賓漢作為一個虛構的文學/傳說人物,別說1194年,就算是出現於1294年、1394年,甚至中世紀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的時期都是可以的。
  • 【硬幣上換女王新頭像啦】英國將發行新版硬幣 更換錢幣英國女王頭像
  • 《大憲章》的影像史詩:評2010年電影《羅賓漢》丨 中法評 · 影評
    應當說這些批評的立場都是來自商業娛樂或者純粹的審美藝術,但如果我們從電影史的角度來審視這部看上去比較平庸的影片就會發現它其實並不平庸。1192年秋,他在東徵回歸的過程中被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俘虜並於第二年的春天高價賣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作為王儲的約翰眼見大哥被俘,非但沒有籌集贖金積極營救,反而密謀發動叛亂,趁機奪取王位。
  • 揭開失地王籤署《大憲章》的真實原因
    在英國歷史上,有一位國王,他的父親是著名的金雀花王朝的創建者,他的兄長的有「戰神」威名的「獅心王」理查一世,而他,卻被後人稱為「最『無能』的英格蘭國王」,他就是史稱「失地王」的約翰一世。那麼,他真的如人們所說的那般無能嗎?是的,他的確很無能。
  • 刑法是善良人的大憲章,也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刑法是善良人的大憲章,也是犯罪人的大憲章,這句話是德國著名的刑法學家李斯特說的。這句話的依據是刑法的重要基本原則之一罪刑法定原則,不管是「罪」或者「刑」都只能由法律規定。任何人沒有超越法律去定罪,去施加刑罰的特權。而且,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所特有的原則。
  • 《大憲章》與議會制度的形成,意味著貴族的權勢已經高於王權了
    除了法國崛起,英國也是從這個時間段逐步發展強大。不列顛很長時間都處於被徵服的狀態,直至統治者威廉的出現代表著英國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威廉在他當上國王的這一段時間內,他推行了很多加強王權的措施,目的就是為了強化他本族人在當地的統治,跟英國同樣是封建制度的國家法國是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後才瓦解了王權的統治,對於英國來說卻很早就已經廢棄了封建制度,誕生了新的社會制度—議會制度。這種制度相對於封建制度來說是由集中走向民主。威廉成為了英格蘭國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統治的措施。
  • 英國憲政體制的發展之路
    關於英國議會的起源,我國學者對這一問題長期受蘇聯學術觀點影響。基本闡述為,英國議會的產生是13世紀英國社會經濟變化的結果,其產生過程表現為三大事件:1215年《大憲章》1265年孟福爾召集的緊急會議1295年」模範議會「一般把議會的起點定在1265年或1295年。
  • 英國的11個冷知識,到底發達不發達
    英國王室其實是法國的公爵貴族,需要向法國國王宣誓效忠。這就出現了法國諾曼第公爵兼任英格蘭國王的奇特現象。法語成為宮廷語言,普通老百姓則講英語。2、大憲章是國王戰敗的產物諾曼第公爵兼英格蘭國王約翰一世繼位後屢戰屢敗,廣大領地由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兼併,家族起家的安茹國領土也只剩下海峽群島。約翰國王在攻法國的戰役中多次失利,他被迫向法國支付賠償金。
  • 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歷史兩場影響深遠的歐洲革命運動。 英國革命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其更像是一場資產階級的向本國君主階層的「奪權內戰」,還帶有點宗教色彩。議會軍隊大都信仰清教,王黨君主勢力大都信仰天主教。 這一點可以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上找到答案。1640年,英國下院的資產階級勢力要求限制王權,此舉被國王拒絕。議會和國王走向分裂。
  • 英國800年的階級固化,貴族如何避開高昂遺產稅讓財富代代相傳
    貴族的真實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不止是我們好奇,連英國這個有著貴族傳統的國家人民,對於貴族生活他們也很好奇。所以在《唐頓莊園》,引發了英國人民的觀影熱潮。人民談論自己國家乃至歐洲的貴族傳統、貴族情懷,到了現在還有很多學者在研究貴族的過去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