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之法妙無窮,定身息心智慧生!

2021-02-22 修行必讀


聲明:本公眾號旨在傳播修行相關的知識和信息,部分內容轉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眾號中所載內容僅供參考,若想親身實踐,請諮詢相關專業人士。

  

參禪,是以見性契悟涅槃妙心為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禪之一字,本是天竺語音,具體應名禪那,翻成漢語意為思維修。
  

禪的體性,經教祖語,立種種不同名稱。《梵網經》說名心地。《般若經》說名菩提,亦稱為涅槃。《華嚴經》立為法界。《楞伽經》說名如來藏識。如是等名,不煩多舉。一法千名,應緣立號。祖師門下,有時呼為自己,有時名為正眼,有時號曰妙心,有時名曰主人翁、無底缽、沒弦琴等等,不可俱錄。若見性悟心,諸名盡曉,迷昧自性,諸名皆滯。
  

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自性的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禪定生。故三乘人慾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但禪有深淺、內外、大小,三乘各異。如來禪、祖師禪,必須心無所著,方可參究妙悟。
  

修禪之法,在形式上必須靜坐,諸佛菩薩,三乘聖者,沒有不通過靜坐修禪而悟道解脫的。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端身靜坐,最易定身息心,有利於用心參究。
  

釋迦太子,修苦行六年,不得解脫,悟知苦行非道,非菩提因,遂從座起,至足連河沐浴,受牧女難陀波羅乳糜供養,氣力充足,詣佛陀伽耶,厚敷淨軟草座於畢波羅樹下,跏趺而坐,端身正念,發大誓言: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於是端坐思維,經過降魔等階段,終於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開創中國禪宗的菩提達摩大師,梁普通年間來到中國,武帝迎入宮中問法,帝不能領悟。大師知機不契,遂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如一日。終日默默,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這是佛祖給修習禪定者做出的榜樣。雖然六祖為破斥死坐不用心者,而向薛簡說:「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的方便語。但參禪最正確的形式,還是應以佛祖為榜樣,以結跏靜坐為主,於參禪易得成就。若為保任禪心,亦須在行住坐臥時,融化貫徹於生活中。故永嘉禪師在《證道歌》裡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參禪在形式上來說,以坐為主,坐是四威儀中最穩健中正的方法,姿態形式最為端正,故結跏趺坐是修禪的要道。
  

坐禪首先要發心,百丈禪師《坐禪儀》說:「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常住大悲心以無量功德回向眾生。誓斷煩惱,誓證菩提,一切莫為,只管打坐,放舍諸緣,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一定能得到禪定而開悟,作祖成佛。
  

靜坐之先,選擇環境,亦至關重要,必須選擇寂靜處,即遠離喧雜,不聞雜亂的人畜之聲的處所。其次調和五事:
  

1.調食:飲食本為滋身進道之所需。但食之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即不安。若食之過少,則身體羸虛,意慮不固。多食少食都非得定之道。還有吃了雜穢之物,令心識昏迷。若吃與自身不相宜的食物,則觸動舊病,使四大相違,身心不安,也不利於修定。所以說「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閒,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吃飯之後,必須休息半小時才能入坐,否則身息不調。
  

2.調睡眠:睡眠本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睡眠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沉昧,要經常思念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靜,如是方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云:「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3.調身:調身就是關於坐禪時對自己身體的調整。先需厚鋪坐具,使身體能安穩久坐,無所妨礙。次當整定,即調整定式。坐法有兩種:一、結半跏趺坐,即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膝齊,右腳指與左膝齊。二、全跏趺坐,先將右腳置於左膝上,再將左腳安於右膝上。古來分別稱為「吉祥坐」與「降魔坐」。禪宗本來沒有這種區別,唯以坐久疲勞時,左右上下交替結跏都無否可,但總以半跏趺坐方為相宜。

其次寬解衣帶,使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衣帶勿使過緊,過緊身體窄迫,氣息亦不調。迥松時易生頹墮,以鬆緊適度為要。
  

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掌上,兩手大拇指相接,當心而安。照印相說,名為「法界定印」。
  

次當正身,先當搖動其身及諸支節,約反覆七八次,如按摩法,勿令手腳差異。如是坐已,則身端坐直,令脊骨勿曲勿聳,不得左傾右斜,前躬後仰。坐時不可依靠牆壁及屏障等物,否則久坐成患。
  

次當正頸,鼻子與臍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宜緩細深長,綿綿恣氣而出,想自身百脈不通處俱隨放息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至七次,若身息調和,但一次亦足。
  

次當閉口,唇齒相依,舌頂上顎。
  

次當閉眼,只令斷外光而已。
  

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輒爾動搖,是初人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又極寒極熱或過寒過熱及迎風處,皆不宜靜坐。光線也應選擇適當,過明過暗,都非所宜。
  

如上所講,住處衣食似乎與坐禪無關,實則不然,住處影響於心,飲食影響於身,睡眠影響進修,衣帶鬆緊影響於調息。所以調和五事不可輕忽。

4.調息:調息就是調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調,或精神異常時,脈搏就會變動,呼吸也就不規則了,這是每一坐禪人都有的經驗。坐禪的時候,呼吸不調,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調,身體浮動,就不能把心鎮靜下來,不能心安意悅,就不能明淨入定。
  

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種是不調相,後一種為調相。
  

坐時鼻中之息,出入有聲,叫做風相。
  

坐時鼻息的出入,雖無聲音,而息出入結滯不通,是為喘相。
  

坐時息已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是為氣相。
  

坐時鼻息出入無聲音,不結滯,不粗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氣息則定。
  

靜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若用功參究,復為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於氣海丹田(氣海丹田即臍下一寸五分之處)),把心鎮靜下來,將下腹部徐徐用力,使之稍稍向前,精神安住,呼吸自然調順。二、放寬身體,不要矜持,放舍一切,使身體輕鬆愉快。三、想氣從遍身毛孔出入,通行無障。
  

息調則眾患不生,散心易定。總起來講,無聲音,不結滯,不澀不滑,是息調相。

5.調心:調心之法有兩種:一、調伏亂想,令心與參究相應,不令越逾。二、當令沉浮寬急適得其所。什麼叫沉相?若坐時心中昏暗,心非明歷,無所參究,頭好低垂,是為沉相。這時當繫念於鼻端,坐安心於髮際、眉間(兩眉中心),或令心明歷,專注本參,無分散意,此可對治沉相。

什麼叫浮相?若坐時心好掉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尋思雜事,這是浮相。這時應安心向下,最好安住在氣海丹田、或肚臍中。更主要者,振奮精神,心住本參,止住散念,心即定住,則心容易安靜。總起來講,心無亂想,不浮不沉是心調相。
  

調身、調息、調心這三種方法,在初、中、後(也就是入、住、出),特別是在初、中階段,若有不調相,皆需隨時適當調整。
  

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也要常作方便,護持定力。
  

禪之可尊貴者,以得法的要道,全在實修、實證、真參,真究,因此稱之為「坐禪辦道」。
  

今引百丈懷海禪息《坐禪儀》全文,以資共勉。
  

「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放舍諸緣,休息萬念。身心一如,動靜無間。量其飲食,調其睡眠。於閒靜處,厚敷坐物。結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兩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顎。唇齒相著,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禪定,其力最勝。古習定高僧,坐常開目。法雲圓通禪息呵人閉目坐禪謂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常覺不昧。不昏不散,萬年一念,非斷非常,此坐禪之要術也。坐禪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得其要,得其要,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法味資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辦肯心,必不相賺。然恐道高魔盛,逆順萬端。若能正念現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伽經》、天台《止觀》、圭峰《修證儀》,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慧力勝,魔障自消矣。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常作方便,護持定力。諸修行中,禪定為最。若不安禪靜慮,三界流轉,觸境茫然。所以道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故《圓覺經》云:『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法華經》云:『在於閒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是知超凡超聖,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幸諸禪友,三復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

相關焦點

  • 易經的智慧:領悟處世智慧,家庭事業定不會差,助你飛黃騰達!
    易經是我國的一部奇書,裡面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大道。當我們忙碌了一天,每當翻開易經細細品讀,總能讓我們精神飽滿。易經六十四卦當中,每一個卦都代表人生的各個階段,每一句話都可以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雖然歷經了千年,依舊餘味回甘,讓人嘖嘖稱奇。
  • 「靜而能定,定而生慧」:靜不下來的人,也很難賺到錢
    前言《說文解字》裡,曾經就「智慧」兩個字,給出了比較生動的解釋。「智」就是「急中生智」,事情很著急,你突然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腦子轉的很快,這就是「智」。而「慧」的解釋呢,「靜而能定,定而生慧」,就是你遇到事情以後,先把自己的心靜下來,慢慢的思考,最後權衡利弊,給出了一個方案,這就是慧。所以為什麼,有些聰明人,自己走的路,越來越窄呢。因為他們都是智,沒有慧根出現,自然很難出現大的戰略性勝利。
  • 重塑城市未來人居新價值 合生創展榮膺十佳智慧人居獎
    中國消費者報訊(記者孫蔚)2020年是充滿考驗的一年,很多行業都在這一年中如履薄冰,當然也有許多企業選擇了錨定前行,駛出不凡的航線,專注「讓優質生活進一步升級」的合生創展就是其一。時值年底,在鳳凰網房產2020年度價值房企評選中,合生創展也因此榮膺「十佳智慧人居示範企業「獎,獲得了業界的肯定。
  • 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
    (39)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師這一句話我們真的能夠深深體會蕅益大師的苦口婆心。世間人一生能覺悟就非常難得了;覺悟要早,愈早愈好,這樣成就愈大、愈紮實,晚了總是勉強。所以這一句話,如果自己沒有真實功夫,蕅益大師的苦心不容易體會到。
  • 智慧法院 | 看這裡,」掌上法庭」1小時定分止爭
    智慧法院 | 看這裡,」掌上法庭」1小時定分止爭 2020-02-25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道教智慧】英文版: 道家視角下的《心經》解讀 - 第八定和第九定
    道家視角下的《心經》解讀 - 第八定和第九定Interpretation
  • 智慧和才華是兩回事,才華是學來的,智慧是生在什麼地方呢?
    智慧和現在講的有才華是兩回事,才華是學來的,智慧是你修證來的啊!那麼智慧生在什麼地方呢?生在我們的本有自性當中,如果我們要真正徹見到自性的話,一切智慧都現前了,無始智,無上智,不分別智,實相智,如來藏智,都現前了,一切神通妙用都顯現出來。但是這個怎樣顯現出來呢?
  • 《金瓶梅》作者笑笑生的創作智慧
    凡此諸多方面,都顯示了《金瓶梅》的小說的智慧,也即顯示了笑笑生的智慧。   蘭陵笑笑生的好友欣欣子在《金瓶梅詞話序》中謂《金瓶梅》「語句新奇,膾炙人口」[1]。明公安派領袖袁宏道見到《金瓶梅》後極度稱讚,並以其配《水滸傳》為「逸典」[2](P1419)。
  • 《戒定真香贊》-金華市智者寺
    2、《三藏法數九》:「如來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禪定;三曰智慧。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資,不可缺一。」答: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
  • 智慧消魔論
    自無玄籍自不得聞智慧之經,自無玉書終不見吾神金虎章,自非勤慕飛仙不得知太極上清。  註:格而言之,仙宗道妙不可強而求之但順自然,上真庇佑非堅討而能得之但看品行,不與天盟誓寂心入玄門者智慧之經聽之而不聞,此身不得泰定入玄境不見金符神章,自非慕仙而勤行不能知太極與上清之天德。
  •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什麼是「生七」?老祖宗的智慧
    比如說下面這句"生七不娶,暗九不過",可能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是看不出來的什麼意思,接下來就跟我一起來了解學習一下吧!生七不娶娶妻,自古以來都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之一。這句話的意思是就古人認為,妻子只有犯了這"七出"才可以休掉。至於是哪7個呢?
  • 錨定智慧政務齊發力 華青舉辦2020全國合作夥伴大會
    來源:新華網9月5日-6日,以「乘勢而上 踏浪領航」為主題的2020華青智慧政務合作夥伴大會在京舉辦。華青在會上發布「星空合作夥伴計劃」,基於戰略協同、資源協同、能力協同,聚合各類合作夥伴錨定智慧政務齊發力,共同構建新型政務服務星系,為建設智慧政府、服務民生輸送能量。華青總裁楊葆松以《互濟·共進——華青智慧政務行與思》為主題作主旨演講。
  • 靜生定,定生慧:自從心定後,無處不安然
    心生智慧紅塵之中,陰陽和合謂之道。頭腦與心,雙系統運作,相互關聯、不可或缺。人生的進步,除了通過知識滋養大腦,更有一個重要途徑叫內心生發智慧。智慧,是在你內在深處生長出來的。沒有活出想要的人生,並非你缺乏智慧;而是,你太過依賴頭腦及外界知識了。人的頭腦,就像一個上躥下跳的猴子,從不受控制,從不停止。
  • 磨礪心志的勵志句子:安能生「智」,定能生「慧」
    佛家講求修心,即面對任何事情時都要能保持一顆淡泊而專注的心,這就是所謂的「安」和「定」,佛家認為「安」和「定」能生「智」生「慧」。今天,我們可以把這句話中的「安」和「定」理解為給心靈鬆綁,生智生慧的前提條件。
  • 四禪八定與滅盡定
    持了戒後要修定,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那麼,什麼是禪定呢?
  • 定靜生智慧,定靜有3層功夫,人的定力好,百事皆可成!
    大眾混淆了聰明和智慧,聰明不等於智慧。聰明,由心智和經驗發展而來;智慧,從定靜中來。古人說,定靜生智慧。對此,南懷瑾先生解釋說:「智慧不是聰明思想的境界,智慧是寧靜到了極點,自行透出來的。」聰明的人,不一定有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不耍小聰明。什麼是定?
  • 《道德經》智慧 | 靜生百慧,虛容萬物
    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教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 通過《心經》,讓我們找回本有智慧
    站在「諸法空相」的普遍性上,我們安住於真理並從「色受想行識」中解脫時,看到一切現象的生滅和我們生命本體的智慧沒有關係,我們本具的智慧沒有生滅,沒有外在顯示出的「色受想行識」,所以叫做「空中無色」。「色受想行識」五蘊是屬於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有為法,《大乘百法明門論》講到: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以及六種無為法,共百法(見注釋)。除開六種無為法,其餘九十四種本位法都是生滅法、有為法。這九十四種有為法都是與色受想行識所相應的法,都與我們的智慧沒有任何的關係,不是我們的生命的本體。
  • 佛陀智慧,告訴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
    四句淺顯的佛家經典,開示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的一句話,弟子曾經問佛陀應該如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告訴弟子們不要為物質所累,不能夠將自己的心放在任何的物質上面去。
  • 禪宗目的,不是禪定|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
    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打坐等禪定,以先期調適身心;但是,更重視般若智慧的開悟,並且明白的說世間禪定,並不能讓人解脫生死的煩惱。佛教將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世間定,肯定是四禪八定,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眾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