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這部書中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600餘年間的311首詩歌。孔子評論《詩經》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說,《詩經》三百多篇詩歌,用一句話概括是「思無邪」。那麼到底什麼是「思無邪」,孔子沒有進一步解釋。於是後代文人引經據典,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辛的考證工作。
很明顯,思無邪三個字應該是把語句縮減成詞彙。那麼如果考證出,思無邪這三個字還在哪些春秋時期的著作中出現過,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在《詩經·魯頌·駉》中出現了,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和思無邪。從這首詩的語境中,可以判斷出思無邪是一句讚美式的話。孔子評價《詩經》時說的「思無邪」,首先是一句誇讚《詩經》的話。這一點已經沒有疑問了。
按照這個思路繼續分析下去,思無邪可以解釋成,思慮真誠沒有邪意。也就是說,孔子覺得《詩經》是一部充滿真誠,充滿善意美好的詩集。簡單講,《詩經》中的詩篇充滿了真誠與美好。這種創作中堅守的標準,符合孔子的審美。孔子求真務實,反感巧言令色。他的性格特點,讓他相當看重詩歌中的教育意義。他喜歡可以了解民俗風情的詩篇,反應社會現實的詩篇,這就是他對「真」的要求。
《詩經》中的詩篇是真誠的,同時也是美好的。如果看待「美好」二字呢?《詩經》中有一些歌功頌德的作品,也有一些歌頌情感的詩篇,這些感情真摯而又直接,這就是美好。其實,孔子提出的「思無邪」包含了後代文人對寫文章的要求,言之有物,感情真摯。孔子用更精煉的語言說明了這個特點。言之有物,是對內容的要求;感情真摯,是對作品意境的要求。真而美,就是「思無邪」。
當然了,也有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思無邪」三個字的含義。比如,詩是可以唱出來的。這說明了,詩在創作中要符合音樂特徵。孔子是一位音樂達人,他為了學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說的「思無邪」是對詩歌格律、節奏上的要求。孔子公開反對靡靡之音,他認為「詩為樂之心」。詩的好壞可以用音樂標準來評定。就像《詩經》中的作品,就是可以人人傳唱的好作品。
關於什麼是「思無邪」,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在文藝創作中,只要把握住求真務實,宣揚美好,也就算達到孔子提倡的審美標準了。
拓展閱讀
文人秋遊,自在愜意,仇英繪《秋原遊騎》
文壇才子「溫八叉」,為什麼有人說他是浮浪文人
故宮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這中間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