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無邪,在理學大師朱熹和心學大師王陽明看來,含義竟然如此深刻

2021-01-13 飛仙時空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14篇。前面已經講完了《論語》的第一篇《為學第一》,現在我們繼續學習第二章《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的意思就是正(正確的正),正人之不正,把不正當的事物糾正。德的意思就是得(獲得的得),得之於心而不失去。北辰,就是北極星,天之樞紐,所有的星辰都圍繞著北極星而運轉,歸向於它。為政以德,那麼無為而天下歸附他。

程子說:「為政以德,然後無為。」範氏說:「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他穩守在最簡單處,而能夠掌控最麻煩的事情。他安處在至靜之地,而又能夠控制一切變動。他所做的並不多,而又能夠讓眾人信服。

「無為」是老子《道德經》的詞彙,並非指不作為,而是一種超越了有為和不為的境界。表面看似他什麼都沒有做,然而一切事情都順利推展,水到渠成。因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在事情的根本上做,不是在枝枝葉葉上用功,因而起到遊刃有餘,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朱子說:《詩經》總共三百一十一篇,說三百篇,是說個整數。蔽,是覆蓋的意思。「思無邪」,思想純正,原本是《詩經·魯頌·駉(jiōng)》中的一句詩。但凡《詩經》的內容,好的部分可以引人向善,而不好的部分(例如鄭衛之風)則可以懲戒人心中之惡,其作用都是使人的性情回歸於中正而已。但是《詩經》的內容精微婉轉,人或許因為其中一首詩或一句詩句而受到啟發,然而若求直指全體,則沒有像『思無邪』這麼明白而且詳盡的。所以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思無邪』三個字就可以涵蓋它的全部意思,可見孔子想要啟發天下人的意願是多麼深切。

程子說:「思無邪,就是誠意。」範氏說:「學者務必要知道精要,知道精要就能夠提綱挈領(守約),提綱挈領則能夠博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同樣可以一言以蔽之,『毋不敬』。」

《傳習錄》記載,黃省曾問王陽明:「『思無邪』三個字,怎麼就能夠涵蓋《詩經》三百多篇的含義呢?」王陽明回答:「何只《詩經》三百多篇,六經也就這三個字涵蓋完了。從古至今所有聖賢的話,『思無邪』就全涵蓋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說的,這是一了百當的功夫。」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朱子注釋:道,引導,首先的意思。政,是指法制禁令。齊,統一。首先以法制禁令來引導,如有不從者,則用刑罰來統治之。老百姓就會苟免刑罰而不知羞愧,儘管他們不敢作惡,但是作惡之心從來都沒有消停。

禮是指制度品節。格,是至的意思,親自行動以德行來做表率,老百姓自然看在心中而有所感化和教化,但是受感化和教化的程度不同,還需要有禮來規範他們。那麼老百姓對作惡感到羞恥,他們就更有意願去為善了。

格的另一個含義是「正」,《尚書說》:「格其非心。」朱子早就知道「格」有「正」的意思,後來王陽明把這個意思用在《大學》的「格物」上面,他的格物就是格心,正其心之不正而歸於正。這也就相當於上面孔子所說的「思無邪」,思想純正,沒有邪念。

政令是治理的工具,刑罰是輔助治理的方法。德與禮是治理的根本,而德又是禮的根本,兩者互相為終始,不可以偏廢。然而政令與刑罰使老百姓遠離罪過。德與禮的功效,使得老百姓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日益向善。所以治理不可以只在枝葉末梢上用力,還應當深入探究其根本。

相關焦點

  • 心學大師王陽明預言:說天下要害有四處,若失了一處,大明必亡
    王陽明,他是一個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重要階段,他卻破天荒的提出了陽明心學。中國儒家思想裡面,孔子是開山鼻祖,孟子是經世致用的集大成者,南宋的朱熹是理學思想的開端,而明朝的王陽明,不僅是心學的開端,他還將心學運用到了人際關係處理以及——帶兵打仗上!王陽明曾經說:「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宣大薊遼)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 席書:王陽明的生死知己,淺析四品官為何拜未入流的王陽明為師?
    接下來,心學將標誌著其最引人注目的一面的開始,即對「知行合一」學說的特殊欣賞和對世界的尊重。雖然王陽明說50歲以後他只關注"致良知",但我們知道很多優秀的人認為王陽明是過去500年來第一位精神大師的關鍵。這就是他推崇的"知行合一"精神。那麼王陽明為何會悟出"知行合一"這種精神呢?
  • 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南宋人陸九淵是心學的鼻祖,他說「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強調本心的主體意識。「鵝湖之會」中,他和理學家朱熹見了一面,彼此誰也沒說服誰,由於執政者最後選擇了朱熹的學說,而盛行了幾百年。陸九淵的心學由於沒有傳人,很長時間處在一個沉寂的狀態,直到三百年後,王陽明的出現,心學開始發揚光大。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王陽明:如何以有限生命,做無限學問。
    這是陽明心學四句教,作為陽明心學全部經典論述的提煉,是心學一派的核心指導思想,曾經幫助無數的大儒找到求學治學的路徑。今天,讓我們以王陽明和朱熹的個別辯論點為依託,探析陽明心學的「知與行」。 要讀陽明心學,不得不藉助一本心學經典著作《傳習錄》,此書由王陽明的頭號大弟子徐愛所著,作為新儒家學派(陽明心學)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王陽明告誡: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學」到底有多兇猛?
    王陽明自幼聰慧穎悟,異於常兒。21歲鄉試中舉,期間遍覽、精研了朱熹的理學著作。28歲得中進士,被任為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34歲學業有成,開始講學授徒,他所提倡的「身心之學」 逐漸有了一定社會影響力。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唯有自己才靠得住!」
  • 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程朱理學之前的儒家,其實是樸素的事功學,程朱理學之前的道家,是樸實的哲學,唯有到了朱熹之後,才成功地將三者結合,開創出新的儒家學派出來,就是「理學」。 理學又因為對「理」的認識分出主、客觀流派。道家思想是樸素的唯物主義——「道」是天地之間客觀存在的,所以二程一朱對「理」的來源是坦然的,和道家的「道」一樣,是天然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稱之為客觀唯心主義。
  • 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妻子,新婚之夜在房間裡大哭
    天亮後,諸介庵正想去衙門報案,沒成想,看到王陽明正大步往家門口走。諸介庵看到後,便立刻去派人告訴自己的女兒,與此同時,少不得要讓王陽明給自己閨女一個交代。結果王陽明的答案讓大家大吃一驚——他竟然跟一個老道相對枯坐了一整夜。
  • 王陽明格竹子:對「彎路」都虔誠的人,才能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婁諒還告訴王陽明,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須要去格出來。於是王陽明就和一位同樣鑽研朱熹理學的朋友一起"格竹子"——把竹子的道理格出來。怎麼"格"呢?王陽明也不知道,就胡亂說:"盯著它看,道理自會閃現。"經此一事,王陽明開始確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有問題。在苦惱了一段時間之後,他適時轉向,另闢蹊徑,為他日後創立"心學"埋下了伏筆。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
  • 解讀丨「心能轉物」的王陽明
    18歲時,王陽明接觸朱熹之學,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在《傳習錄》裡,王陽明曾經跟弟子黃直說過這件事。小時候,他跟朋友兩人學習「格物」,於是遵從朱熹的教誨,兩人坐在涼亭上格竹子的「理」,結果朋友堅持了三天就放棄了,王陽明堅持了七天終於病倒了,最終一無所獲。這時候小王陽明在思考一件事:我花了七天的功夫,居然連竹子的「理」都格不出來,世間萬物如此龐雜,我這一輩子恐怕是沒戲了。所以,到底是我錯了,還是朱熹錯了呢?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簡單來說就是,朱熹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後有氣,理和氣結合產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此,朱熹提出: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究竟的「理」,一旦通理,就可以了知一切萬物萬事,也就是「格物窮理」。
  • 王陽明心學的「格物致知」非「格物窮理」,常被錯誤解讀
    王陽明,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傳奇的一生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能被尊為中國的第二位聖人是實至名歸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很多歷史名人都學習、踐行他的學問。但是,學習陽明心學往往會陷入「唯物」與「唯心」思辯與爭論中,這不奇怪,年輕時的王陽明也困惑過,他按照朱熹的「格物窮理」的要求試圖求理於事物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龍場悟道」,才明白「心即理」,心外無理,求理於事物是錯的,那麼,陽明心學是「唯心」的嗎?也不是,應該說是「唯良知」、「唯天理」、「唯心體」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主觀」的「心」。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結果十分令人意外:在國內長期無人問津的明代"王陽明",居然名列榜首,與《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智聖"諸葛亮等人齊名。什麼?你不信?曾經有位少年就在日本地鐵站發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拿著王陽明的《傳習錄》在閱讀。那時候少年就感嘆,我們中國和日本可能就差了個王陽明!除此之外,更有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跪拜王陽明,將他視為自己的偶像。
  • 王陽明心學10句經典語句,提高情商和行動力
    陽明心學講知行合一,知與行是一體的、不可分的,如知孝必已行孝,不能行孝就不是知孝。所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2、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宋明理學,包括陽明心學,講「存天理,去人慾」,人慾即私慾,減少一份私慾,即是增加一份天理,這是做減法,這種減法,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陽明先生說「聖人之學,廣大簡易」。4、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對的,也是很深刻的
    王陽明直承陸九淵的「心本」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 在這場南宋學術史上最著名的「約辯」上,朱熹和陸九淵究竟誰贏了?
    公元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的鵝湖寺舉行了一次規模盛大的哲學辯論會,辯論雙方一位是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一位是南宋心學的創立者陸九淵。這場論戰持續了整整三天,不僅辯進了史冊,也辯出了中國哲學史上堪稱典範的學術討論。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他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和實踐方法,對於我們今天也有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