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西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單霽翔,在西北大學長安校區體育館為3000餘名師生作了題為「傳承·融合·新生」的講座。
多維度縱深分析文化遺產保護
西北大學向單霽翔教授贈送書法作品「金聲玉振」,該作品由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西北大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嶽峰教授所書,旨在體現單霽翔教授在故宮保護和文化傳承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
單霽翔在報告中深情回顧了十餘年來與西北大學合作交流的難忘瞬間,他說:「西北大學是著名的高等院校,充滿文化情懷,不僅為國家培養了很多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一線人才,從學校走出的歷屆畢業生們也在各條『戰線』上肯幹實幹,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結合多年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驗,從國土勝境、城市新境、建築情境、藝文心境、創意畫境等五個方面,系統解讀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如何實現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多維度縱深分析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多種可能性以及文化遺產資源的多種利用空間。
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報告中,單霽翔生動地講述了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致力於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的一系列舉措以及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探索與實踐。
「要讓文物有尊嚴地存在」。在這樣的理念下,故宮打開了一扇扇封閉多年的宮門,整理、保護了一件件塵土滿面的文物。沉睡多年的兵馬俑在展櫃中神採奕奕地站立;千裡江山圖終於「重見天日」,青山綠水匯聚午門,盡顯風採;宮廷戲樓也不再是沒人前往的空落地區,而是搭起戲臺,演繹中國傳統戲曲,讓經典在紫禁城中迴蕩……紫禁城從過去只開放30%,到如今已經開放80%。
單霽翔強調,對於博物館來說,讓文物「活」起來,一是面向自身,不斷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內涵,讓文化遺產資源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二是面向公眾,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讓文物的故事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人心,走進甚至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清理文物、梳理典籍、修繕房屋、整治環境,打掃故宮370間房子,從「對雜草宣戰」到汙水截流、房屋搬遷,終於在21世紀到來之時,故宮迎來了「新生」。我們將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要讓城市遺址有尊嚴
單霽翔講到,城市「千城一面」,丟失本該有的傳統與特色,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巨大的阻力。
城市的魅力來源於不同的文化、歷史、園林、山水、宗教等各類景觀,白牆灰瓦的蘇州、中西合璧的青島、歷史悠久的西安……如何將這些融入現代生活,是當下文化遺產保護亟待解決的問題。
他回憶了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的改造項目。在這裡,為保護文化遺產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遷,10萬老百姓生活也隨之得到改善,考古工作古建築研究的成果也得以展現。這些工作不僅讓城市經濟得到了發展,更讓城市文化得到了彰顯。
他以百年首鋼的改造為範本,解讀了工業文化遺產保護更是21世紀必須直面的重要問題。
他強調,要讓城市遺址有尊嚴,融入到人類社會生活,文化建築應該擔負起文化責任。
讓民眾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力量
對於網友提問,單霽翔表示,人工智慧走進文化傳播領域,還有許多未知的可能性。隨著5G手段的介入,智能遊覽使得文物藏品及古建築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碎片化的欣賞,不單會影響文化傳播的質量,更能全面立體的展現文物魅力。
針對文旅融合,單霽翔指出,保護和利用都不是目的,傳承才是。如何妥善地保護,傳給子孫後代,讓歷史的鏈條不再斷裂才是當下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他強調,文化遺產保護是億萬民眾共同的事業,要給予普通民眾更多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形成更廣泛的文化遺產保護力量。
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傑在致辭中講到,西北大學將繼續秉承初心,深入貫徹落實「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要求,與故宮博物院等同仁一道,共同傳承保護中華文化遺產寶庫,讓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在新的時代更加自信昂揚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華商報記者 任婷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故宮博物院單霽翔大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