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為什麼這麼貴?「浮世」繪出的是怎樣光怪陸離的世界?佛究竟長得什麼樣?從穆夏眼中的姑娘看出了藝術的哪些新價值?這些種種在看展時產生的奇思妙想,被記錄了下來,在橫向對比和深入思考後,成為了這本《慢慢看:一個人的博物館》——博物館只有一個人或許是個奢望,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慢慢體會博物館之外的藝術。作者董彬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文旅類節目製片人,曾經策划過《熱搜博物館》《國家寶藏·挖藕季》《文旅中國》等節目,熱衷於國內外各種博物館、藝術展等。正如書名一樣,如果你只是想迫不及待地知道某個知識,或者是希望能從中學到什麼技巧,可能這本書並不適合你。就像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為本書所作的序中所說:「『慢慢看』,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個必要的審美過程。我是故宮的『看門人』,我希望每個『進門人』都不要太著急,不要帶著事先太多的成見或者想像,都能慢慢走,慢慢看,多看幾遍,流連忘返。」
書中其中一篇講浮世繪的文章,就展示了作者如何「慢慢看」。作者發現江戶時期町人文化下的浮世繪、浮世草子、歌舞伎、淨琉璃等在外國人眼裡看來頗有日本特色的東西,都是在江戶時期定型傳播的。又順著當時日本與中國的商務往來,發現了流入日本的大量民間小說中,有著很多輔助文字閱讀的插圖,而在演變中,更容易的圖像思維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思維,一位叫做吉兵衛的日本人,將插圖從文字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造了單幅版畫,成為了浮世繪的祖師爺。書中寫到這裡,並沒有以刻板的概念知識介紹往下寫,而是順著作者的思路想到了他大學時認識的一個日本同學,從他的話,延伸到對日本文化的思考。雖然古時日本人的原創能力不足,但是在二次創造的層面上,日本的能力叫人驚訝。作者又想到了浮世繪中的美人繪,那些著名的浮世繪畫家從給風俗業從業者畫肖像開始做起。思維發散後,需要補充的資料越來越多,在不斷地補充完善中,一場讀者與作者在藝術佳品之間的漫遊也就完成了。
很多文物還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故事的串聯。這時就需要有人將其從博物館中提取出來,讓藝術品徹底走進大眾審美生活的一環。作者在發散的思維中慢慢尋找著審美帶來的享受,在慢慢看,細細品中,跟著作者見識更多的藝術品、文物,閱讀到的周邊信息越多,對於歷史的理解便越豐富。
(原標題:博物館要慢慢逛)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劉奈
流程編輯:L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