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讀】
蔣勳細說紅樓夢合集
楝樹下為爺爺梳背
當年那些學生 七畝褶子
布達拉宮裡的虔誠 打草鞋
草堆洞裡的溫暖與快樂
江都 丁蓓
作者丁蓓,女,江都作協會員。自幼愛好文學,喜歡彈琴作畫。
冬日裡又一個緊張又匆忙的清晨,騎著小電驢火急火燎將孩子們送到學校上學。看著孩子走進校門,終於可以定下心來,為自己考慮一份心儀的早點了。一邊騎著小電驢,一邊腦子裡迅速閃過各路早點。包子油條太油膩,燒餅太乾巴,餛飩麵條得坐下來慢慢等慢慢吃太浪費時間,還是去大會堂向南的那個街口買一份老大媽做的糯米餈飯吧。
大清早,來買餈飯的人很多,大多和我一樣是匆忙趕時間的上班族。和往常一樣,小電驢未停穩,先大聲和餈飯大媽招呼一下:「大媽幫我做一個鹹的紅米餈喲。」大媽會應聲而問:「半根油條還是一根油條?」「半根吧。」
大媽的餈飯攤位很不起眼。一輛普通的三輪車,車把手上掛著一大袋油條,裡面有完整的,也有先前別人買半根剩下的另半根,。三輪車上鋪著案板,案板的前半部分擺放著幾個小盆子,裡面是熟土豆絲、海帶絲、雪裡蕻鹹菜、拌了白砂糖的黑芝麻等。案板的後半部分就是大媽製作餈飯的小天地。靠車尾處立著一個不大的不鏽鋼保溫桶,裡面是蒸熟的糯米,一半紅一半白。
餈飯大媽打溼那塊手帕大小的白紗布,迅速掀開保溫桶蓋子,用木飯勺盛上不大不小的一塊或紅或白的糯米糰,將白紗布平鋪在案板上,又將糯米用木勺均勻地鋪滿紗布的每個角落,按個人口味放上或鹹或甜的配料,再包裹上香脆的油條。做完這一切,大媽用紗布裹了又裹,在手裡轉了又轉。可別小看這個動作,這可是做餈飯成功的重要環節。裹得緊的餈飯,一口咬上去糯而有勁,滿口留香;裹得松的磁飯,一口咬上去裡面的餡兒和糯米會全部鬆散開來,你得一邊提防著不讓米粒掉下來,一邊轉著著看從哪個角度下口,不免有點小尷尬。
我每次都買紅米餈飯,餈飯大媽見我風一樣地到來,立馬會準備好紅糯米操作開來。喜歡紅糯米,是因為中醫上講紅糯米養顏、養肝、潤膚,且紅色入心。一定得放海帶絲和大媽自家醃製的雪裡蕻,尤其是那雪裡蕻,簡直就是餈飯的靈魂。吃上一口,鹹的入味,糯的緊實。買上一份揣在兜裡,風一樣的趕去上班,然後泡上一杯清茶,品味著帶著餘溫的心儀早點,會幸福一個上午。
這是前幾年的事了。後來,因為孩子升學,去那裡需要繞道,去的就少了。有一天,忽然懷念起餈飯來了,便繞道去了那裡,卻不見小小的餈飯攤位了,也不見動作麻利慈眉善目的餈飯大媽了。向隔壁小販一打聽,原來大媽生病做了大手術,再也不能做餈飯賣了。聽聞此言,不免有些失落。還記得最後一次來買餈飯,買好轉身走時,大媽在身後親切的招呼我:「姑娘,慢走啊。」這句招呼讓那個冬日的清晨有了特別的暖意。
陌生也好,熟悉也罷,人與人之間都是塵世間匆匆過客,相遇相逢皆是緣,彼此之間一份親切的問候,貼心的相處,真誠的告別,都是人間美好。
你的鼓勵,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