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包子,最先想到的,應該是灌湯包了吧,薄而透明的皮兒,內涵豐富的餡兒。一個將湯包工藝做成至臻至美,給味蕾帶來風暴衝擊般的感受,用筷子輕輕一戳就流出來的湯兒……簡直控制不住自己的口水!
說起灌湯包,一下子想起熱氣騰騰,像燈籠一樣的小包子。肉餡與鮮湯香氣瀰漫,開窗、喝湯、吃餡兒、吃皮兒一氣呵成,絕對是吃麵、吃肉、喝湯的完美融合,算得上餮客們最愛的美食之一!
灌湯包,就是我們常見的湯包,也稱灌湯小籠包,是漢族西關小吃,起源於北宋,流行於開封,西安,廣州等地。地道的灌湯包一般為牛、羊肉餡。包子要蘸著佐料吃。佐料為特別加工過的醋加辣椒末,另備小盤糖蒜與香菜。千萬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否則容易被包子裡的熱油湯燙著。
灌湯包的最大魅力在於,薄而透明的皮兒,內涵豐富的餡兒,每個包子20個左右褶兒,提起來像燈籠。用筷子輕輕一戳,湯汁就流了出來……灌湯包作為知名的小吃,自然也吸引著眾多遊客前往,皮薄餡大,還有鮮湯,簡直是人間美味。只要是遊客,必吃的就是灌湯小籠包。
灌湯包造型十分精緻,如果用筷子夾起來就是燈籠的形狀。不僅外形精緻,口味也很到位,吃起來湯汁很多,肉餡醇正。可以搭配辣椒和醋一起吃,味道超讚!
灌湯包的皮兒薄,餡的顏色總是滲出來勾引人的食慾。有這樣一種比喻:湯如詩歌,肉餡是為散文,麵皮為小說。因為小說是什麼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點,詩歌便就是文中精華了。
吃灌湯包子,湯是第一位,肉餡次之,麵皮次次之。包子趁熱吃,不可太過心急,一口下去,包子裡溢出的湯汁,鮮香濃鬱,滿足~像是一朵朵盛開的菊花,一個個「葛優癱」在籠屜上。用筷子夾起它,立馬就往下墜。湯汁兒在嫩白的包子皮兒裡來回撞,但怎麼也搖它不破。
吃灌湯包有個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一掃光、滿口香。
熱氣騰騰新出鍋的灌湯包,牛肉餡兒濃香多汁,豬肉餡兒暖人心懷,素餡包子清香可口。而且一共十多種口味,每一款都值得嘗一嘗~
風冷天涼的日子裡,除了火鍋和燉菜,大概就只有灌湯包能治癒受凍的心靈了,爆漿鮮美的湯汁簡直欲罷不能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