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養菇的快樂,看了《山海情》才懂

2021-02-24 有啦拼字幕

坦白講,扶貧劇本來是不打算看的,但豆瓣9.4的高分委實有點吸引人。

結果一入《山海》便成自來水,逢人安利還得解釋,不,不是講妖怪的,是扶貧劇,但是好看。

「好看」,不是一句廢話,至於這弦外之音,咱後面再細講。

「正午」作為國劇招牌,戲骨的雲集,服化道的嚴苛都是標準配置,毋須贅言。

不是拉踩《清平樂》,這次《山海情》包裝華麗的同時,終於把故事講好了。

首先敘事直截明了,毫不拖沓,甚至像按了快進鍵,開局十分鐘就能知道主線劇情的劇還真是好久不見。

故事從1991年的「吊莊」說起,吊莊移民,即將寧夏西海固貧困區的村民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

搬遷,這不好事嗎?前提是,得白手開荒,將一片風沙肆虐的戈壁灘改造成未來的「塞上江南」。

於是一開場,扒了一輛煤車顛簸回來的馬主任就被縣長劈頭蓋臉一頓罵,為了七個「逃跑戶」。

而剛從農機站借調來的年輕人馬得福,恰好來自「逃跑戶」所在的湧泉村。

而馬得福他大,也就是他爹,正是玉泉營的代理村主任,也是兒子口中的「人精」。

從縣到村,三人成行,算是搭起了「吊莊辦」的辦事班子,開始挨家挨戶勸人。

有到跟前了說自己不在的。

鏡頭所在即是戲,寫實的同時,也奠定了這部扶貧劇不一般的基調:苦但不煽情,甚至還有點搞笑。

而這只是開局的十分鐘,主角團有了,「吊莊移民」是目的,本以為「釘子戶」是老大難,結果第二集就順利移民,進入戈壁灘的建設新篇章。

第6集通電,第7集通水,第8集開始閩寧合作種蘑菇,節奏之快有人說像一路通關打怪的「男頻爽文」。

但改革的發展本就迅速,24集的體量註定了詳略得當的講述方式。

因而在我看來它更像一個經營類遊戲,是一步一步陪伴著玉泉營從一個不毛之地起高樓,奔小康。

所以看到得寶花了三個月種下的蘑菇一茬茬長出來的時候。

內心也會湧起同樣苦盡甘來的喜悅,吾家有菇初長成啊,再也沒人說得寶是瓜慫了!

事業線完了還有愛情線。

熱依扎飾演的水花,天資聰慧,卻不能繼續上學,和馬得福兩情相悅,父親卻為了嫁妝將她賣給了鄰村。

馬得福回村的第二天,她逃婚到火車上,得福奉命來追。

兩人相見,萬千思緒在心中,得福眼中有愧與難,看著心愛的女子落淚,卻只能搜羅出身上所有皺巴巴的現金放她離開。

熱依扎捏著紙錢委屈卻克制的眼神,看的人心溼漉漉的。

從動作到神態,都說她把一個農村婦女無法自主的悲慘命運和不屈進取的良善堅韌演活了。

而這只是第一集,棒打鴛鴦,不走尋常路。

水花當然沒有離開,為了她爹選擇回來嫁人,而她與得福未來又將如何,就先劇透到這裡了。

其次是鄉土的鮮活與生動帶來的審美愉悅。

窮山惡水是生產的不利,就風景而言,卻是祖國的大好河山。

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得寶見到麥苗後在山坡上相會,買了好多縣裡的吃食,結果被兄弟們偷拿,少年們一時打作一團。

藍黃間染的天帷下,奔波在夕陽即將隱沒的山頭,一腳跨過半懸夕陽,大口呼吸、黃土四起的自由與舒放,把屏幕前褶皺的心啊,都能給熨平了。

而原聲版的方言不僅「上頭」,戲劇效果在郭京飛飾演的福建籍陳金山到來以後達到極致。

當福建話遇上銀川話,場面一度「雞同鴨講」,但語言並不能成為阻礙。

《山海情》改名自《閩寧鎮》,起初不解其意,後來發現,寧夏就是山,福建就是海,牽連其間的不正是一段情麼,瞬間覺得意境更為廣闊。

只是看完一天的後遺症大概是,晚上睡覺前的顱內小劇場,大腦裡的配音都能換成方言版的。

坦白講,是《山海情》在基層工作、農業種植、工人生產多個方面都做了美化。

得福的工作雖然艱難,鄉民淺薄卻算不上刁,使絆子的幹部也自有好官來治;得寶去新疆尋人被賣去黑煤礦,塌方事故後四肢健全,老闆還留下一筆錢;第一次去賣未面市的雙孢菇,結果銷售一空。

不說比起實際情況的困苦程度,同期湖南臺另外一部著眼湘西扶貧的《江山如此多嬌》,羅晉飾演的幹部濮泉生,面臨的傳統宗族勢力、官僚主義、留守兒童、村醫、環保等問題,就更複雜而立體。

但我不想稱它為「失真」。

戲劇有它自身的世界,一幀一幀摳出來的細節,一茬一茬過硬的戲骨,一個又一個原型素材,讓這個故事真實而令人動容。

畢竟一個扶貧劇拍這麼好看的「後果」是啥?

是年輕人看進去了,而且看的心裡暖洋洋的,充滿感恩與希望。

所謂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我想除了滿足父輩的追憶,禮讚為之奉獻的幹部學者,更重要的是面向當代不願下基層的新青年。

所謂扶貧要扶志,除了鄉民奮鬥脫貧的志氣,也有亟需投身基層工作的更廣大基層幹部攻堅的意志。

在這個意義上,我願意稱它為理想的浪漫主義。

它讓我們相信,勤勞就真的能致富,善良的人們也會有自己的福報,只要生活有奔頭,我們就不再懼怕那個未來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山海情》隨感
    3天,追完了《山海情》,很久沒追劇了,身體還真有點兒吃不消,因為又哭又笑的,情感也透支了。網上對於《山海情》是好評如潮,導演和團隊以及過往作品免不了又被拿出來科普一番,作為孔笙導演的老粉絲,我們笑笑,看劇就好。此劇的好,立意、題材、故事、團隊……無一不是恰到好處,多一分則用力過猛失之矯作,少一分則隔靴搔癢流於表面。
  • 看《山海情》的幾個疑問
    我是18日才看的,趕緊通過回看將前面的補看了,然後天天追,24日看完感覺意猶未盡,總覺得有好多情況想搞清楚。比如湧泉村真的有嗎?具體位置在哪?從湧泉村到閩寧村有多遠?需要走七天七夜。海吉縣是海原和西吉的合稱嗎?閩寧村開建後仍歸海吉縣管,那年代交通不便,幹部們去一趟坐班車都要一天,怎麼管?
  • 《山海情》:無私情誼 山海為證
    「電視劇《山海情》展現了人在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中所具有的能動性,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其創作著力於對人物的塑造。山代表寧夏,海代表福建,正如片名一樣,這是一場福建和寧夏的『戀愛』,兩省區相互協作,共展宏圖,結下深厚情誼,也體現了劇中人物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家鄉的熱愛,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信念。」寧夏演藝集團話劇院副院長李瀚林說。
  • 原來,氣象工作者親歷了這一段《山海情》!
    《山海情》的故事還得從1991年講起。寧夏回族自治區為西海固貧困地區老百姓能吃飽肚子,實施「吊莊移民」政策,把一部分人,從山裡頭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開荒拓土,發展生產,建設新的家園。懂酒的人都知道,美酒佳釀,七分靠種,三分靠釀,所以說我們閩寧鎮的葡萄酒,那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山海情》大結局裡,馬得福為賀蘭山東麓打call,向世界推介寧夏的葡萄酒。如果說凌教授帶領村民種蘑菇,讓他們脫貧致富,閩商老闆建起的葡萄酒莊園更是直接將經濟發展帶了起來。
  • 《山海情》原型人物現身
    「故事」「鄉土」「生命力」……都是《山海情》的「催淚點」。《山海情》原名《閩寧鎮》,「閩」取自福建,「寧」取自寧夏。劇中的情節不是根據哪一本小說改編的,而是在寧夏西海固發生過的真實故事。她,就是《山海情》中吳月娟的原型人物。林月嬋1997年3月,林月嬋第一次來到寧夏。當時,閩寧兩省區既沒有直達火車,也不通航班,她坐著汽車,顛簸了三天才到。
  • 《山海情》裡的雙孢菇是什麼菇?和口蘑是什麼關係?
    你還記得劇中村民們在技術專家的帶領下種植反季節雙孢菇,使當地的經濟得到很大改善的劇情嗎?
  • 電視劇《山海情》:真實生動有力量
    電視劇《山海情》:真實生動有力量 2021-01-18 14:56:58 來源:北青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 《山海情》是一部可視化的回憶錄
    最近,熱播劇《山海情》火了,有人說《山海情》是一部艱苦奮鬥史,這其中寫滿了「扶貧人」的無私奉獻和「脫貧者」的勤奮勇敢,人物形象不僅立得住,還能深入人心。可是我卻想從另一個角度去說,那就是每一集的劇情發展,都使我回想起自己當年的生活情景。可以說,《山海情》是一部可視化的回憶錄。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在《山海情》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有一個「水」字!
  • 《山海情》馬得寶,神仙演技爆掉這部年度劇王
    很多人說這部劇好,好在方方面面,實景、實拍、實事,國內最優秀的劇組匯聚一批最優秀的演員,還原出最具細節的寧夏鄉村扶貧故事。直到回村跟著凌教授養蘑菇致富,人生才算漸漸走上軌道。毫無疑問,馬得寶這個角色是成功的。
  • 看電視劇《山海情》,西海固人說的是平涼話?
    看電視劇《山海情》, 西海固人說的是平涼話? 平涼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玉龍 電視劇《山海情》系國家廣電總局籌劃推出的「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劇名中的「山」為寧夏,「海」為福建,「情」表達福建與寧夏兩地的深厚情誼。
  • 我們的「山海情」
    我利用春節假期的時間,觀看了脫貧影視劇《山海情》。     《山海情》這部影視劇以閩寧鎮的發展歷程為創作命題,展現了東西協作對口幫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寧夏兩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描繪出一幅雄厚壯闊的脫貧故事畫卷。劇中鮮明的角色,樸實的方言,真實的情感,獲得廣泛共情。
  • 《山海情》原型人物現身!
    「故事」「鄉土」「生命力」……都是《山海情》的「催淚點」。《山海情》原名《閩寧鎮》,「閩」取自福建,「寧」取自寧夏。劇中的情節不是根據哪一本小說改編的,而是在寧夏西海固發生過的真實故事。她,就是《山海情》中吳月娟的原型人物。1997年3月,林月嬋第一次來到寧夏。當時,閩寧兩省區既沒有直達火車,也不通航班,她坐著汽車,顛簸了三天才到。
  • 衛星告訴你,真實的「山海情」到底什麼樣
    ▲寧夏西海固為了改善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生活,20世紀80年代,寧夏開始實施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移民搬遷。下圖為扶貧劇《山海情》劇照。「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是這裡的真實寫照。為了保障移民既能搬得出,又能穩得住,1996年,福建對口協作幫扶寧夏正式確定,一場跨越2000多公裡,東西聯手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
  • 追劇說中醫|追劇《山海情》,挖一挖劇中的寧夏「寶貝」
    最近,一部扶貧劇《山海情》不僅賺足了口碑與好評,也讓那段脫貧往事再次走入公眾視野。該劇以福建對口扶貧寧夏的真實歷史為背景,講述戈壁上吊莊的移民脫貧故事。劇中場景真實展現了村民貧苦生活,從得寶哭喊著「我吃夠洋芋了」到村民通過「養菇」脫貧,可以說,幾處重要情節的發展都離不開食物。今天的胡博士說中醫,我們就來聊聊出現在村民餐桌上的寧夏「寶貝」吧。
  • 歲月無聲,山海有情 東方衛視《山海情》豆瓣評分9.4 成最強黑馬
    電視劇《山海情》正在東方衛視東方劇場
  • 全民追劇《山海情》的原型人物現身:原來是他們!
    她,就是《山海情》中吳月娟的原型人物。1997年3月,林月嬋第一次來到寧夏。當時,閩寧兩省區既沒有直達火車,也不通航班,她坐著汽車,顛簸了三天才到。在《山海情》中,大學教授凌一農是幫助閩寧村發展菌草和菌菇栽培產業的福建專家。
  • 看了幾遍《山海情》演員表,我才確信水花是哺乳期的熱依扎演的
    要不是對著演員表,我簡直不敢信《山海情》裡的村姑水花,竟然是15歲就和楊冪同期以平面模特身份出道的熱依扎演的!導演孔笙說,當時對於李水花這個角色,我們試鏡了很多演員,但最終選擇了熱依扎,在劇組拍戲時她給我們大家的印象就是很認真,對細節看的很透徹,她把那種靈秀倔強的農村姑娘演活了。
  • 《山海情》的爽文思路
    前幾天被安利看了《山海情》,我對農村題材其實並不感冒,主要是我小時候過年回老家在村裡被鵝追著啄蛋的心理陰影,以及有《鄉村愛情》這部天頂星級別的農村劇擺在那裡。但不得不說正午陽光和孔笙這兩個招牌又很吸引人,畢竟這兩個名字就代表了基礎的智商和質量。一開始我看的是普通話版,但不到三集,我就去看方言版了。因為這個劇實在太好看了。
  • 「幹沙灘」變「金沙灘」,《山海情》明晚開播
    《山海情》將於1月12日在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寧夏衛視黃金檔首播,深圳衛視黃金檔跟播,並將於騰訊視頻、優酷、
  • 《山海情》封神,卻難逃一大「敗筆」,網友:沒法看
    進最後閱讀原文獲取免費資源《山海情》在線觀看最近口碑最佳的電視劇,非黃軒、張嘉益、閆妮、姚晨等人出演的《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