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三病房史懷璋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右側顱內動靜脈畸形、基底節腦出血的9歲女童實施經靜脈途徑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這是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經靜脈途徑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後,該術式在臨床高難度複雜病例上的又一次成功應用。
患兒9歲,兩天前因突發頭痛、左側肢體運動障礙收入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三病房治療。患兒入院後經腦血管造影及史懷璋主任全面體格檢查,診斷為右側豆紋動脈供血的血管畸形導致基底節出血,由於豆紋動脈多纖細,導致栓塞微導管到位極其困難,且很難治癒該疾病,常規動脈栓塞治療不適合。同時血管畸形位於大腦深部重要功能區且比較彌散,不適合開顱手術治療。
術前:右側頸內動脈正位造影顯示:豆紋動脈供血的血管畸形
經史懷璋教授、徐善才副教授、季智勇主治醫師等團隊成員的反覆討論決定,採用相對於常規經動脈途徑栓塞而言,技術難度更大、風險更高的經靜脈途徑栓塞動靜脈畸形,爭取治癒該疾病。靜脈入路操作起來更加複雜、困難。在畸形的靜脈端採用高壓鍋技術、動脈端採用球囊阻斷技術保護下,藉助微導管注膠栓塞動靜脈畸形。通俗的說,畸形血管團如同一個水閘,動脈是入水通道,靜脈是出水通道,我們是逆流而上去對水閘進行修補。如果水流不斷,修補的膠水會隨著水流順流而下,不能到達指定的位置,所以,只能把入水通道及出水通道均關閉後,才能注入膠水讓其發揮作用,但在出水通道關閉時,極有可能會出現「破閘」的可能性,這就給術者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經史懷璋教授團隊的反覆討論及全科會議決定,採取技術難度更大的經靜脈途徑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以到達更好的治療效果。當日10點,史懷璋教授團隊準時開始手術,醫生首先通過靜脈途徑將微導管進入血管畸形團,而後使用彈簧圈閉塞引流靜脈端,同時採用球囊阻斷動脈供血端,在高壓鍋技術、球囊阻斷技術保護下,緩慢多次注入Onyx膠栓塞畸形血管團,複查造影顯示畸形團消失,血管畸形治癒。複查CT未見出血,手術順利結束。
術後:右側頸內動脈正位造影顯示動靜脈畸形消失
為防止術後過渡灌注出血,患兒在重症監護病房觀察2天,患兒復甦清醒後,經查體,患兒意識清楚,生命體徵平穩,左側肢體恢復肌力Ⅱ級,一周後患兒出院康復。
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率先在我國常規開展腦血管畸形的靜脈介入栓塞治療,系全國首家開展此技術的神經外科腦血管介入診療中心,就診病人均臨床治癒。神經外科三病房手術團隊的手術經驗在專業學術會議及行業頂級科研期刊上進行發表,並最終形成專家共識或治療指南,為全國腦血管疾病病人帶來「同質化」的就醫保障,為行業標準的建設再貢獻一份「哈醫大經驗」。
史懷璋教授提醒:如果發現腦動靜脈畸形,務必在工作和生活中引起足夠的重視,應避免喝酒、熬夜、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等誘發出血的因素。對於出血的或反覆癲癇發作的腦動靜脈畸形,建議儘早手術治療。
來源:哈醫大一院
作者:徐旭 潘麒羽 張潔
見習編輯:賈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