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夫、吳公儀比武事件的回顧

2021-02-07 武術自由談

不拘一格,不循常規

新角度,新思維

1954年1月17日,香港發生了一件白鶴拳弟子陳克夫挑戰吳家太極掌門宗師吳公儀的大事,立即震動了港澳武壇和一般市民大眾。此戰雖然不足半小時,但不單令吳家太極植根港澳,廣傳東南亞及美加地區,並且引發了近時二十年的武術熱,催生了新派武俠小說,可謂影響深遠。

交手第一回合中,吳公儀拳擊陳克夫鼻子

吳陳比武的前因

當年港澳以南拳為主,白鶴拳則是香港極有名氣的外家拳派,歷史較長,門徒什多,掌門人是吳肇鍾,弟子以陳克夫、陸智夫等最為突出。吳家太極卻是北方門派,據說以柔可剛,可四兩撥千斤,一時亦吸引不少學員,風頭頗勁,致令本港武人心有不甘。吳公儀是北方太極拳大宗師吳家第二代掌門鑑泉的長子、香港鑑泉太極拳社主持,其長子吳大揆,在廣州佛山一帶與人交手,所向披靡,戰績顯赫,父子二人可稱過江猛龍。白鶴拳陳克夫年富力強,曾習西洋拳擊,可稱本地猛虎。陳可夫本是白鶴的少壯派人物,與年近花甲的吳公儀不同輩份,但陳克夫提出非和公儀較量不可。故此醞釀至1954年,由澳門名流何賢提出以擂臺比武的形式,為鏡湖醫院籌款賑災,吳家終於答應由公儀親自出戰。  消息傳出,立即成為港澳報紙的頭條新聞,並掀起熱潮。香港向來禁止公開比武,乃改在澳門新花園。比武當日,澳門的大小酒店客似雲來,會場門票一早售完,不少是自香港專程而來。與會者多是武林及社會上有名望的人士,如楊澄甫座下四大弟子之一、以鐵指聞名的董英傑,鷹爪門宗師陳子正高足劉法孟,西洋拳高手李劍琴與名伶馬師曾、紅線女、新馬仔、鄧碧雲、芳豔芳、張瑛,富商何賢等。而且特由澳門總督夫人剪彩,綠村電臺做現場直播。比賽採用西洋擂臺,原定比賽六個回合,每一回合五分鐘。大會鑑於並無先例可援,由每位高手公證先行試招,議定不得起高腳過膝,吳陳二人先行籤「生死狀」,電影製片家吳九出動了三架攝像機從不同角度同時拍攝,可謂前所未見。  是日,陳可夫穿白西洋拳服,雙肩搭深色毛巾,高大瀟灑;公儀穿傳統中式長袍,個子不大,卻有謙謙儒者之風度,但脫下長袍,即以健碩身形引起全場一片鬨動。第一回合開始公儀用七星勢,快步跳躍,陳克夫則採用白鶴拳對敵的雙手向前架式,互相對峙。陳先攻,用遊鬥之法,一觸即退,保持距離,不讓吳近身施展太極的長處。吳於稍探陳虛實後,便採用以靜制動,等對手一近,就擊其前臂麻穴,雙手輕如打棉花狀態。戰至不久,吳穿破陳的護手,擊中陳面,陳立即使出白鶴拳的「豹子連環手」密集進攻,猛攻十多招,拳拳打近吳面部,逼吳至繩邊。吳閃身出繩間,瞬間以「翻身撇身追」掛擊,陳鼻部中拳流血,吳連環追擊,雙方以中路架式對打。由於陳鼻流血不止,染滿白衣,評判主任何賢急忙鳴鐘。這個回合本來應是五分鐘,只打了兩分鐘就停。休息時何賢見陳血染徵袍,問他還繼續否?陳表示流鼻血並不要緊,休息後可繼續再戰。第二回合,陳仍採取急攻戰略,吳則減少走動幅度,以逸待勞,陳繞步走了半圈,即使出「白鶴兜羅手」閃電擊中吳的腰部,但吳的太極最善於小圈子貼身短化,不單沒有受傷,反而借力抽空左手,右手使出「肘底看槌」擊中陳的胸部,跟著重擊陳右前臂,致令陳右手失去戰鬥能力,不得不高腳踢吳。吳以陳此舉乃屬犯規,於是以牙還牙,用左分腳反擊,中裁判見兩人似乎都動了真火,生怕再打下去會出事,有違慈善本意,即由評判主任按鍾叫停,此回合只打了一分鐘。經評判團緊急商量後,決定戰果——雙方不勝,不和,不敗而告終,結束比賽。太極白鶴雙方的目的已達,不需再強分勝負,吳陳於是握手離場,皆大歡喜。回到香港後雙方都大擺慶功宴,互相邀請對方參加,雙吳(吳肇鍾、吳公儀)杯酒言歡,握手搭腳拍照留念,公儀、大揆笑不攏嘴,吳肇鍾、陳克夫亦謙謙微笑,為籌得大筆善款,造福鏡湖醫院病者而乾杯。  陳克夫是廣東臺山人,當年35歲,身高5呎5吋,曾經學過西洋拳、洪拳及日本柔道。後來從學於「白鶴拳」名宿吳肇宗、鄺本夫,1952年,於澳門開創「白鶴健身院」,廣招門徒。    擂臺賽的緣起,諸家報紙語焉未詳,大致的情形是先有所謂的「隔江罵戰」,然後再「切磋研究」,終究衍生了「擂臺合演」。  1953年八月間,香港鑑泉太極拳社的「掌門人」吳公儀,在某報上發表一篇關於國術的文章,文末有「歡迎任何一派拳術家和他『研究』,不論何時何地」之語。此文未見,但想來其中必含有相當自負的意味,因此,激起了澳門白鶴派年輕院長陳克夫的不滿,為文反駁,彼此交互抨擊、開罵,是謂「隔江罵戰」。雙方的罵戰在報章上披露,自然引起港、澳讀者的矚目,蓋「研究」一語,頗有點「踢館」的味道,廣大的社會群眾口耳相傳、盡情渲染,大有不能不以實際行動見真章的趨勢。於是,遂由一些團體出面(主要是康樂體育會),安排雙方會商,擬定了個「打擂臺」的計劃。  在澳門,賭陳克夫的「盤口」較高;在香港則是吳公儀。不過,大多人較看好吳公儀,儘管耽心他年老氣衰,但對他的經驗及太極拳所講究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充滿了信心。  決戰前夕,港澳的渡輪不但增開班次,而且班班客滿,有些人寧可「頂櫳」(即無座位),也不願錯失觀戰的機會;澳門所有的旅館全部爆滿,來遲者只得在賭場中打熬過夜,連帶著,澳門的餐飲業、賭業皆大發利市,空前的賺了一筆。  在一萬三千多名觀眾屏息靜氣,卻又心情激蕩的翹盼下,這場空前絕後的「擂臺合演賽」,終於開鑼了!  比賽原訂六回合,但是,總共不過進行了一又二分之一回合,整個「搏擊」的時間,加起來僅有兩分鐘。第一回合中,吳公儀首先中了一擊,被逼到繩牆;但吳公儀迅速回擊,一拳直擊陳克夫的鼻子,剎那間,血流如注,裁判擊鈴宣布「夠鍾」(時間到)。第二回合,雙方互有斬獲,但臨末吳公儀的一記右拳,又直直擊陳克夫的鼻子,鮮血飆流。裁判立刻中止比賽。■



全馬來亞有精武會十一單位,會員五萬餘人,曾於一九五三年,五月五日開全馬來亞各埠精武代表會議,成立馬來亞精武會會長,及各僑商領袖,曾去電澳門總督,阻止吳陳拳鬥,乃約而同者,足證事之不應為而為者,有同感焉。 新聞見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六日,星嘉坡,南洋商報。並轉載於香港島晚報 


大會總裁判何賢致詞 各位親愛的觀眾:今日這個會得如此熱鬧,首先得到本澳當局之指導,與港澳各名流之後作指導。更多謝吳公儀、陳克夫兩老師,與八和會館各位大老倌熱心幫忙,更主要是得到各位親愛觀眾之熱心支持,如果不是各位觀眾這熱心支持與合作,這次是無法舉行的,故此,我現在代表本會向各位以最熱烈之感謝。 


此次本會之舉辦義賽,可以說是包含兩個意義:第一,系希望籌到一筆善款,來救香港石硤尾火災之七萬同胞。同時捐贈本澳鏡湖醫院,同善堂之經費。同時我們還有一個意義,就系藉此次這表演來提倡國術。 



我國之國術,有好幾千年之歷史,集中無數武術家研究,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特出之一種體育,但一向難得機會作公開表演。而得到吳公儀,陳克夫兩 位名師之熱心合作,將國術公開,可以說非常,非常難得之機會,因此,我們一定要十分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一定要令這個表演由頭至尾,順利完成。將我國之國術好好地介紹出來,使今日到場之觀眾,一同參考! 為了保證要達到這個目的,除了本人已經得到吳陳兩位老師之合作外,更希望今日到場觀賽之觀眾,真誠合作! 吳師傅同陳師傅兩位都一致認定這次合演,目的只系研究國術,公開研究,對於誰勝誰敗,絕對不介意的。 此次兩位才老師系完全為了做善事,為了提倡研究國術才聯合表演。 所以:為了保證這次之合演能夠在<和平>,<友愛>愉快之空氣中順利完成,除了得到本澳政府當局之指導合作,尤其希望今日場之觀眾同我實切實合作,希望各位了解這次國術表演之目的,系慈善籌款與提倡國術,並不是較量成敗,所以請各位保持鎮定,千萬不要影響臺上表演人之情緒,免致發生任何之意外,就失這次<提倡國術>之意義! 今日到場 之各位親愛觀眾,我相信一定能夠同我們合作,保守會場之秩序,使 到這次之盛會能夠順利完成,本人謹代表本會首先向各位致以衷心熱烈之感謝!同時並代表鏡湖醫院,同善堂之貧苦病人,及香港石硤尾村受難災民,向在座各位善長仁翁,多謝,多謝…… 我現在再重複向各位請求: 遵守秩序,發揚體育精神! 保證大會和平,順利結束! 祝各位健康! 詞畢,四時十五分,舉行比武,詳見報載。 見一月十七日,星島日報 




(本報專訊)一場予人茶餘酒後作談話資料的吳公儀,陳克夫國術慈善賽,昨天終於在二萬多對眼睛下實現了,無可否認這是一幕緊張,刺激的<比武>,雖然不能說是代表一派與一派之拳術競技,但來觀的人心裡總存著,太極,白鶴哪一派了得的心理,所以昨天新花園裡的紙伶歌唱,國術表演,觀眾注意於後者,前者不過是輕鬆的享受罷了。 


一時敲過,港澳拳者如泉湧至新花園,新馬路上的三輪車,汽車如長龍一樣。二時敲過,澳督史伯泰夫婦到場,由保賢,梁昌,崔德祺迎入,接著史伯泰夫人主持剪採禮,大會便正式揭幕了。 


各名伶先來一度唱曲娛樂後,便是鑑泉太極社表演,接踵是泰山健身學院學員表演。三時四十分,司儀張瑛在高峰前播出,<吳公儀陳克夫國術合演>場 內空氣頓時緊張起來,大會工作人員紛紛在<擂臺>上打點。 


吳公儀首先上臺,只見他穿深灰色長衫,藍膠鞋,兩個助手跟著,吳氏上臺時四邊拱手,觀眾臺上報以熱烈掌聲,坐在一角。接著是陳克夫上臺,陳氏穿白色藍邊裕袍,黑膠鞋,兩個助手穿黃色衣衫,全部西洋拳師作風,上臺後向四邊觀眾鞠躬為禮,臺下傳來一片掌聲。 


吳公儀上臺後,見臺邊之三條麻繩系了白帶,對於目力有所影響,遂要求將第一條之白帶除去,兩拳師繼脫去外衣。 



兩拳師握手為禮 等會兒拳頭相見


四時十五分後,大會總評判何賢召集兩拳師在臺中握手為禮後,當場裁判彥光宣布開賽,電鈴一響,吳公儀陳克夫相繼離座:


 第一回合 只見陳克夫首先用拳向吳公儀面部擊後,吳氏微微閃過,亦還拳向其還擊,陳克夫一面轉彎,又是一拳向吳公儀左面部進襲,吳公儀一躲,左唇被其中擊中,面部有血滲出,跟著陳克夫一個<回手>落 在吳公低度之頸部。公儀不留意其有此一著,倒退兩步,撲於臺上之繩邊。陳克夫未有向前襲擊。公儀馬上恢復反應,一個箭步,就向克夫臉部迎面一拳,中了克夫之鼻,當即左邊有血滲出,公儀向其左。中一拳。克夫出擊吳,電鈴大鳴,宣布第一回合已達法定時間。公儀此時正踢一腳,但公儀馬上停止,各坐原座。 


陳克夫鼻梁中拳,白上衣血跡斑斑


暫休鏡頭 


這時克夫之鼻血湧出甚多,其兩個助手馬上用冷水替其澆頭,並作全身按摩。本來兩分鐘休息時間很快就過去,但大會為了這個原因,也稍延長時間。 


場內空氣因見<血>而緊張起來,總裁判何賢馬上跳臺上和吳公儀,陳克夫先後慰問,這時他心情之過度性緊張溢於眉表。同時臺下不少委員提出停賽的意見,因為怕後果不良。何賢心緒煩亂,連忙揮手急得面也紅起來說:"我有主意,我有主意",有人便 問<有沒有醫生在場邊以防不測>。當時大會委員緊張情緒可見一斑。 


陳克夫雙拳齊發,吳公儀運氣迎擊



同方位演出精彩拳對拳相互側擊


第二回合 


電鈴又鳴,宣告第二回合開始,克夫鼻血已經停止流出,兩人拳頭更密,各作上中路進擊,公儀胸部又中了兩拳,克夫之肩部及頭部亦被擊中,且右手伸出時,亦被公儀在其小臂骨連連敲擊,一分鐘左右,克夫突起右腳,大會眼見場面越見惡化,電鈴大鳴,總裁判何賢即如集評判員作緊急會議,經一度洽商後,議定作不記名之投票,當時投票之評判梁昌,梁國榮,彥光,劉法孟,李劍琴,董英傑六人,開票後,有四張是應停賽,一張是應暫停賽,一張是吳勝。何賢遂在咪高風宣布,謂<比賽停止>,但不說出停賽之理由,觀眾對此亦表同情,所以場地秩序無紊,只是紛紛離場。 


大會總裁判何賢,新上<擂臺>,脫去了外衣,僅穿白恤衫,紅綢帶吊著銀笛,在臺上指揮工作,繼後與梁昌分坐在臺邊兩張高凳上。臺邊有一電鈴,是制止雙方停止動作時按動的,鈴聲試了兩聲,聽來有點雄壯,亦有點令人神經,有點那個,場邊有人說:"這是喪魂鈴"。 四時十五分這個比賽開始,場 內萬多人都屏息著氣注止於臺上,兩師傅<上陣了>,出乎決料之外,一開始,陳克夫便 以<卜成>手法向吳公儀進攻,吳公儀馬上拿開還擊,大家都是以頭部作襲擊目標,說時遲,那時快,不及一分鐘,公儀嘴邊先中一拳,牙齒有血滲出,但陳克夫之鼻也給吳公儀擊中,鮮血由鼻流出,公證人馬上鳴電鐘,雙方遂停止。 



陳克夫助手馬上展開救護工作,用水淋頭及摩,但鼻血仍源源流出,休息時本定兩分鐘,但因為如此,休息時遂延長,足有六分鐘。 何賢心情最不安定是這個時候了,最低限度他估不到兩位師傅,拳腳一開便如此認真,於是馬上跑下求證臺,陳克夫處看一順,說了兩句,又到吳公儀面前看了一回,他的心這時相信是十五隻吊桶,<七上八下>了。 澳督史伯泰在貴賓座上,頻吸香菸,看情形他的心情也相當緊張。張豔芬、紅線女看見了血,馬上掩面不敢看,本來他們坐在貴賓席第一行的,馬上轉移位置,退避第三行,有很多少奶小膽都玉面無色,有些居然退席不看。陳克夫鼻血停止了,電鈴一響,兩拳師又告碰頭,只見兩人拳拳到肉,越戰越兇,第二回合地告停,場 面空氣有點那個。何賢馬上如集六位評判員作緊急會議,於是決定作不記名的投票,看個評判員之意見認為應否再賽下去,結果多數的投票是停賽,於是由大會宣布停賽,如此倒贏得滿場之掌氣。由此年來,到場觀賽的確是為慈善而來,都不是來看誰勝誰敗,或是誰被擊倒,實在難得。 宣布停賽後,吳陳兩人大家在何賢及兩裁判前握手,吳公儀拍著克夫的手說:「我老了,你看年青前途大有希望,望你努力」一場刺激之比賽宣布閉幕。 新馬仔為了和緩場面之空氣,馬上跳到臺上,高唱<萬惡淫為首>一曲。芳豔芬本來預定是唱最後一曲的,但經已受了<流血的影響>,不能表演了,序只得告終。 一場醞釀了數月的慈善拳賽,中到三分鐘便告結束了,曲終人散,大家愉快的離開新花園,但整場拳賽的經過,相信還是港澳人士茶餘酒後之談話資料。 吳公儀賽於後稍作休息,七時乘佛山輪返港,全部鑑泉社社友同行。門之歐馬巴度,襲若堅新送上船,與吳師傅殷殷話別,公儀談笑自若,有人問他的觀感,只是笑著說:『我老了』。船啟行時,吳公儀由大揆陪同,在輪邊與送行者搖巾致別。■


武術是我們活動的平臺

武術是我們聯繫的紐帶

請關注我們

請聯繫我們

不拘一格,不循常規

新角度,新思維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吳公儀、陳克夫的決鬥武林典籍
    數十年來,港澳的擂臺賽無數,唯獨這場僅僅擊蕩了數分鐘的「吳陳比武」,卻迴響了近半個世紀,至今依然餘音嫋嫋,可見這場比武有無窮的魅力。就是這句話,觸動了陳克夫的神經,陳師傅認為:「你由北至南未逢敵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手」,自此之後爭論不休,繼而在報章上筆戰,雙方各執一詞,爭持不下,一直持續了半年,漸漸形成香港文化界偏向支持吳公儀,而澳門文化界則偏向支持陳克夫,實際上港澳文化界正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形成了兩人必須來一次比武,事件才能終結。
  • 1953年太極宗師吳公儀和白鶴派陳克夫在澳門生死比武
    時任社長的吳公儀在回答問題時,針對人們對太極拳能以弱勝強等提法表示懷疑的態度,表示:「本人深知太極拳之妙用,本社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與中西拳師研究。」談話一經中聲晚報登出,立即如巨石擊水,反響甚大。其中尤以時任澳門健身院院長的白鶴拳家陳克夫反應最烈,先是隔江與吳公儀「口角」,繼而提出要與吳「研究」。    比武消息經港澳新聞媒體傳出,震動兩地武林及民眾。
  • [真實比武]太極宗師吳公儀VS白鶴派高手陳克夫的擂臺比試
    建議在WiFi下觀看「吳陳比武」及其歷史意義   1954年1月17日,旅居香港的太極拳家吳公儀在澳門迎戰白鶴拳家陳克夫
  • ★1953年吳氏太極宗師吳公儀迎戰白鶴派拳師陳克夫
    比武原因是吳公儀號稱「南北無敵手」,陳克夫遂發起挑戰,各大報紙還為此引發了激烈的口水戰。簡介:吳公儀,名潤澤,字子鎮,吳家太極拳宗師吳監泉長子,乃吳氏太極拳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這句話,觸動了陳克夫的神經,陳師傅認為:「你由北至南未逢敵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手」,自此之後爭論不休,繼而在報章上筆戰,雙方各執一詞,爭持不下,一直持續了半年,漸漸形成香港文化界偏向支持吳公儀,而澳門文化界則偏向支持陳克夫,實際上港澳文化界正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形成了兩人必須來一次比武,事件才能終結。
  • 太極拳大戰白鶴拳珍貴視頻(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陳克夫親述事件經過
    就是這句話,觸動了陳克夫的神經,陳師傅認為:「你由北至南未逢敵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手」,自此之後爭論不休,繼而在報章上筆戰,雙方各執一詞,爭持不下,一直持續了半年,漸漸形成香港文化界偏向支持吳公儀,而澳門文化界則偏向支持陳克夫,實際上港澳文化界正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形成了兩人必須來一次比武,事件才能終結。
  • 1954年比武大會,太極吳公儀重傷白鶴派掌門 | 舊聞新議
    年1月17日,旅居香港的太極拳家吳公儀在澳門迎戰白鶴拳家陳克夫。時任社長的吳公儀在回答問題時,針對人們對太極拳能以弱勝強等提法表示懷疑的態度,表示:「本人深知太極拳之妙用,本社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與中西拳師研究。」談話一經中聲晚報登出,立即如巨石擊水,反響甚大。其中尤以時任澳門健身院院長的白鶴拳家陳克夫反應最烈,先是隔江與吳公儀「口角」,繼而提出要與吳「研究」。京武功夫如是說:原本儘是口舌爭論,背後確實戳杆子立足招生員的利益!
  • 1954年一場震驚香港武術界的「太極」 「白鶴」比武,金庸和梁羽生名動「江湖」的開始
    雖然「吳陳比武」事件是由港聞版負責報導的,與陳文統所編的副刊無關;但他也好像被捲入漩渦一樣,與同事們談得口沫橫飛,興奮不己。後來也成為武俠小說大師的金庸,就是這些同事中的一個。  此次擂臺即將出場的對手,一是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五十三歲;一是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三十五歲。從報上所登照片看,吳公儀慈眉善目,沉穩平和;陳克夫年輕力壯,神採奕奕。
  • 【罕見老視頻】揭秘史上最具轟動效應的傳統武術擂臺賽:太極拳吳公儀對戰白鶴拳陳克夫
    在觀看視頻之前,小編要先介紹一下吳公儀與陳克夫比武始末及其歷史意義:
  • 吳家太極之:道不盡的吳功藻和吳公儀,推吳家太極向盛期
    三、意外事件的意外結局這源於吳公儀的一次口無遮攔的大話。香港《中聲晚報》記者採訪時問及此事,吳公儀堅定而自信地回答,「本人深知太極拳之妙用,本社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與中西拳師研究。」此言一出,輿論大譁。站出來要與他「研究」的是練過拳擊,獲得過香港拳擊冠軍的白鶴派拳家陳克夫。1954年1月17日,比賽如期舉行。陳克夫正值盛年,吳公儀則已年過半百。第一局雙方互探虛實,互有攻守,沒有驚奇的波瀾。
  • 【國術】吳氏太極拳吳公儀早期香港授拳高清珍貴照片
    吳鑑泉先生塑像,製作者為張充仁先生 先生長子吳公儀,名潤澤,字子鎮,1937年,吳公儀先生在香港成立鑑泉太極拳分社,擔任社長。1942年香港淪陷前回上海,擔任鑑泉太極拳社社長。1948年,應港澳人士之聘請,重返香港復社。吳公儀先生赴港後,上海鑑泉社由吳鑑泉先生長女吳英華及長婿馬嶽梁負責。
  • 【絕版】吳公儀早期香港授拳高清照片一組
    lezai20151818       新浪微博:@陳家溝微博   郵箱:923863967@qq.com*****************************************************************吳公儀
  • 楊少侯與吳公儀的故事
    其時有一位與澄甫共享武林盛譽,亦是太極拳高手的吳鑑泉老先生,生活很嚴肅,為人亦謙遜,待人態度和藹可親。由於上一代吳家的功夫全由楊家傳授,因此吳家有訓,事無大小,樣樣皆要讓楊家先行。對楊家常有尊敬之心、遷就之意。     吳鑑泉有二子,長子公儀,次子公藻。吳公儀在童年時便得開拳弄掌,至少年時更飽受其父或師兄輩施與的跌扑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