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太極之:道不盡的吳功藻和吳公儀,推吳家太極向盛期

2021-02-07 國文化遊記

吳家太極秉承楊家,在早年的北京城,在民國的南方,楊家太極一枝獨秀,吳家總活在楊家的影子裡。即便在民國那個國術大發展的年代,太極拳家盡沾雨露,但吳家一直不溫不火。一個意外的舉動,仿佛成了吳家功夫的路演,吳家太極蓬勃發展,紅極一時。

還是從吳公儀和吳功藻兩兄弟說起吧!

一、吳家第三代:吳公儀和吳功藻

吳家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吳公儀和吳公藻,其父吳鑑泉。吳公儀(1901-1970),名潤澤,字子鎮,是長子。吳公藻(1904-1983),名潤沛,字雨亭,是次子。二人出生於二十世紀初葉,雖然是百業凋敝的清朝末年,可畢竟還是正紅旗家族的後代,祖、父雖是低級侍衛出身,也算得上中產階級家庭。祖、父兩代人都好武功,說他們兄弟幼承家學一點也沒有誇耀的意思,二人皆是幼年習武。

1916年其父吳鑑泉任教北京體育講習所,兄弟二人先後進入講習所學習。用近代科學理解和看待傳統武術技藝,發揚國技,是許禹生開辦體育講習所的初衷。在講習所兄弟二人接受了近代學校體育教育,比起他們的上輩,他們的知識面和眼界見識,更寬、更遠一些。

不過,吳公儀似乎更願意向人炫耀他與楊家功夫的淵源。

他在香港的徒弟盧柏棠回憶說,吳公儀的功夫多傳自楊少侯。吳公儀隨父親學藝時,因為推手技巧難以掌握,飽受皮肉之苦,經常受到斥責,曾經有放棄習武離家出走的念頭。此事偶然間被楊少侯知道了,喚過吳公儀,執手給他講解推手的道理,並且親自和他推手,加以點化。吳公儀聆聽教誨,明白所以,興趣大增。從此對大叔楊少侯倍感親切,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自此經常去楊家,一為親近楊大叔,一為誠心求藝。楊少侯傳授給他的功架,馬步略高,圈小而緊湊。【1】

回憶也許是真的,香港遠離內地,盧柏棠所聞只能是吳公儀自己所講。而吳公儀所展示的拳架與他父親的拳架著實有點不同。

向一學也說吳公儀「打的是高型小架,講究攻擊,以快致勝。走小圈子,圓中求直快。剛柔相濟,常使對手難於立穩。」「吳公藻的架勢和師爺吳鑑泉一樣,走大圈架勢低。」【2】看來,吳公儀向楊少侯學拳是真有其事,吳公藻則是老老實實地繼承家學。

不論他的功夫來源在哪裡,吳公儀和吳功藻兄弟在學藝的年紀受到了良好的訓練。他們學成之日,一個時代也悄然而至了。

二、恰逢武術盛世時

1914年,馬良擔任陸軍47旅旅長兼任濟南衛戍司令官時廣邀各派武術專家,修訂「中華新武術」。馬良憑藉自己的社會地位四方遊說,「中華新武術」便借著軍國民教育的東風很是受到人們讚賞,這種命名為「新武術」的武術很快被列為軍隊、警察和學校的正式體操,風靡一時。

1915年教育部通過了「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之提案,寫入在全國各級學校頒布實施的《軍國民教育實施方案》中。同年4月,全國教育聯合會上《擬請提倡中國舊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的議案提出,提倡中國舊有武術,以振起國民勇往直前之氣。得到了與會代表的贊同,會議通過決議:「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此項教員與各師範學校培養成之」。

推廣武術的苗頭民國初年已露端倪,先是在軍隊和學校中率先開展,然後是社會上開辦各種形式的武術館或體育會等組織裡,武術家逐漸成了那個時代的稀缺人才。

此時,吳公儀和吳功藻兄弟先後從許禹生的體育學校裡畢業了。

1919年,年方18歲的吳公儀已出任山東省主席屈映光的護衛隊「武術總教練」;其後又任職於奉系軍閥張宗昌部的「教官」。

1924年國立廣東大學代理校長褚民誼把吳公儀推薦給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很快便聘請其擔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的太極拳教官,同時兼任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中山大學)體育系講師。當時在廣東的許多社會名流諸如,方鼎英、譚延闓、朱培德等人都曾跟其學習太極拳。弟弟吳公藻1927年出任駐紮湖南長沙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武術教官。

1928年,一個中國武術發展的更大機遇在眾多知名人士推動下來臨了。這一年,武術改稱「國術」,在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後,有條件的省市縣紛紛成立了國術館。軍隊、學校及地方機關單位以致個人以學習國術為榮,那是個有點水平的武術家都能找到工作的時代,武術的盛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一年,吳鑑泉由北京來上海擔任上海國術館武當門主任,也兼職在精武體育會教授太極拳,當然私下聘請教拳的也不少。作為職業武術家的吳鑑泉在上海有身份、有地位,還有豐厚的經濟收入。不過上海仍然是楊家太極拳的天下。1925年楊澄甫的徒弟陳微明創辦的「致柔拳社」此時已經頗具規模,雄霸上海灘太極拳市場;他的另一個徒弟葉大密在1926年開辦了「武當太極拳社」,與致柔拳社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吳鑑泉來到上海的1928年,自稱楊澄甫首徒的武匯川在淮海路上創辦匯川太極拳社。吳家太極在此時的上海也只有吳鑑泉有點影響力。

不期而遇,一個武俠小說家走進了吳家的生活。


他本名向愷然(1889—1957),筆名「平江不肖生」,民國武俠小說開山鼻祖,湖南平江人。

向愷然在上海以寫武俠小說謀生,也許出於對武術的天生愛好和敏感,他結識了來上海發展的吳鑑泉。吳鑑泉的高超武藝和良好武德都讓向愷然無比敬慕,二人惺惺相惜,成為忘年知交。向愷然以吳鑑泉為人物原型創作武俠形象,多次寫進小說。在《俠義英雄傳》第 55 、59 回中更是直接以吳鑑泉本名作為故事人物,將他描寫成一位行俠仗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大俠。

吳家與向家的交情淳厚,不至於此。

向愷然是因為武俠小說而出名的文化名人,也是年輕時參加過政治運動的有一定影響的人物。1933年時任湖南省主席何鍵招向愷然回湖南主持省國術訓練所,向愷然力邀吳鑑泉來長沙執教,只是吳鑑泉在上海事務纏身,便推薦兩個兒子去了訓練所。其時,向愷然的次子向一學也在國術訓練所學習武術,吳公藻來後,便拜師吳公藻,所以他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稱吳鑑泉為師爺。吳公藻對武術界人士說:「沒有向愷然,就沒有我吳公藻。」向愷然對吳家也有知遇之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吳公儀及其弟弟吳功藻離開湖南在香港成立鑑泉太極拳分社,吳公儀擔任社長,不久又在澳門開設了鑑泉太極拳社。

1942年香港淪陷前夕兄弟二人又回到了上海,這一年,他們的父親吳鑑泉去世,吳公儀擔任了上海鑑泉太極拳社社長。

1948年,內戰上海戰役前夕的上海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向一學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搞到了去香港的船票,兄弟二人重返香港復社。

就是第二次來香港謀生的時候發生一件意外事件。

三、意外事件的意外結局

這源於吳公儀的一次口無遮攔的大話。

吳公儀吳公藻兄弟在香港開辦武館教習太極拳多年,但是很多人一如今天人們一樣,對太極拳技擊半信半疑。香港《中聲晚報》記者採訪時問及此事,吳公儀堅定而自信地回答,「本人深知太極拳之妙用,本社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與中西拳師研究。」此言一出,輿論大譁。站出來要與他「研究」的是練過拳擊,獲得過香港拳擊冠軍的白鶴派拳家陳克夫。

1954年1月17日,比賽如期舉行。陳克夫正值盛年,吳公儀則已年過半百。

第一局雙方互探虛實,互有攻守,沒有驚奇的波瀾。第二局,陳克夫主動發起攻擊步步緊逼。吳公儀多次被迫到繩邊,被擊中一拳,嘴上淌出了血。陳克夫則被擊中鼻梁,血流如注。比賽不得不暫停。第三局比賽開始,雙方真要拼命了,全然忘記了規則,互相起腳踢擊。主裁判見兩人已犯規,宣布終止拳賽。

最後經過主辦方協議,宣判雙方「不勝、不和、不負」,為這次武林事件劃上了句號。

火藥味十足的比武,以和氣收場。

誰也不曾預料到,比武帶來的後期效應直接把吳家太極拳推向了全盛時期。


四、吳家太極的盛期

比武之後,吳家太極拳名氣大振。

吳公儀、吳公藻兄弟坐鎮香港,吳公儀長子吳大揆在九龍設立分社,吳公儀次子吳大齊及吳公藻兒子吳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馬尼拉等地設立分社。香港鑑泉太極拳社日漸壯大,又購買九龍佐敦道保文大廈頂樓為總社新址,原來的總社改為香港分社。東南亞眾多的華人團體紛紛邀請吳氏兄弟前往授拳。東南亞儼然成了吳家太極拳的天下。

無論後人對吳公儀陳克夫擂臺之戰如何看待,它對吳家太極拳發展就是一次天賜良機。吳陳大戰更像是,吳家功夫的一場路演。

 

注釋:

【1】盧柏棠.記吳公儀老師.武林1996(01)

【2】向一學.回憶父親向愷然的一生.360doc個人圖書館

 

相關焦點

  • 吳家太極:一場褒貶不一的擂臺格鬥,卻有驚豔世人的影響
    此時國立廣東大學代理校長褚民誼把吳公儀推薦給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隨聘請其擔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出太極拳教官,同時兼任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中山大學)體育系講師。當時在廣東的許多社會名流諸如,方鼎英、譚延闓、朱培德等人都曾跟其學習太極拳。1937年,吳公儀及其弟弟吳功藻在香港成立鑑泉太極拳分社,吳公儀擔任社長,不久又在澳門開設了鑑泉太極拳社。
  •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一)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吳家太極拳是吳全佑宗師受業於楊祿禪、楊班侯楊家兩代先師,經其子吳鑑泉和弟子王茂齋、郭松亭、常遠亭、劉彩臣等人共同融合修訂完善,最終形成的一個太極拳重要流派。南方地區為吳鑑泉宗師1928年南下上海後在上海開拓授拳,逐漸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傳承體系,並於1933年組織成立了鑑泉太極拳社,雖然經歷了1954年因故結束,但1979年復社後的上海鑑泉太極拳社,依然是當今吳家太極拳傳播發展的重要機構之一。
  • 1953年太極宗師吳公儀和白鶴派陳克夫在澳門生死比武
    現在如果再不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繼承和研究太極快拳和散手,太極拳還能不能以內家拳相稱而濟身於武林就成問題了。如果楊祿禪楊班侯轉世也恐怕要重新學習了。難怪有人看了吳陳比武的影片和照片說,不象太極拳,象拳擊。實際上吳公儀出身於太極世家,畢生所學所教都是太極拳,有什麼根據說他打的不象太極拳呢?如果是指吳在實戰中的動作,與平時司空見慣的慢架、推手不一樣,那是可以理解的。
  • 太極人物故事│楊少侯與吳公儀
    由於上一代吳家的功夫全由楊家傳授,因此吳家有訓,事無大小,樣樣皆要讓楊家先行。對楊家常有尊敬之心,遷就之意。吳鑑泉有二子,長子公儀,次子公藻。吳公儀在童年時便得開拳弄掌。至少年時更飽受其父或師兄輩施與的跌扑之苦。公儀吃了皮肉之苦,還會因父親惱他缺乏太極的悟性而受到斥責。偶爾他亦會把對手推倒,但父親見到了又說這是犯了頂的毛病。給人打跌是不對,打跌他人亦不對。怎樣才對呢?
  • ★1953年吳氏太極宗師吳公儀迎戰白鶴派拳師陳克夫
    今天,我們還在懷念昔日擂臺上的兩位主角──吳家太極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猛將陳克夫……吳公儀——吳家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是吳鑑泉長子,在比武時已屆五十二之齡,此戰之後,吳家太極拳名噪一時,吳師傅坐鎮香港,其長子吳大揆於九龍設立分社,次子吳大齊、侄吳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馬尼拉等地設立分社。吳公儀則早於一九六八年以七十一歲之齡去世。
  •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九)
    8、《吳家傳太極拳古譜及理論萃編》太極拳作為最為獨特的武術拳種,其最根本的是太極拳根植於傳統道家文化的獨特理論體系。可以說,沒有從上古以來無數古聖先賢對宇宙人生的無盡探索與感悟就不可能誕生出如此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太極拳從清代中葉中興以來,不管何門何派,其根本指導理論都是1852年武禹襄從其兄長處得到的署名有王宗嶽的太極拳殘譜,包括數篇拳論及歌訣。由於拳譜署有山右王宗嶽之名,一般稱為《王宗嶽太極拳譜》,但是否為王宗嶽所作,尚有爭論。也因為其得自於舞陽縣鹽店之中,故也稱其為《鹽店太極拳譜》。
  • 1954年比武大會,太極吳公儀重傷白鶴派掌門 | 舊聞新議
    吳公儀是吳式太極拳掌門。自幼隨父吳鑑泉宗師習家傳拳法,並得楊式太極大師楊少侯指導。可謂集楊吳二派武技精華於一身。年輕時曾供職於黃埔軍校與湖南國術館。太極拳素有「耄耊御眾」、以柔克剛之說。但世人多為耳聞,並無眼見。所見諸書刊者,多為推手,並非實戰,且均為師徒之間或私下所謂「切磋」,屬既無規則,也無裁判,又無觀眾之「三無產品」,難以為訓。吳公儀當時已年過半百。
  • [真實比武]太極宗師吳公儀VS白鶴派高手陳克夫的擂臺比試
    面對吳公儀的談話,陳克夫指名道姓,非吳公儀不戰,並稱若太極拳名不副實,就請回去,大有獨步港澳誓不兩立的氣勢。他為達與吳本人比武目的竟險乎與一名公證人動手。可以想像當時吳公儀想在香港立住腳,是何等不易:背水一戰,不得不戰。香港,向來是冒險家的樂園,但它歷來禁止公開比武。故比武地點移至澳門新花園。比賽那天,在遊泳池上搭起一座擂臺,與會觀戰民眾達兩萬餘人。下午2時巧分,澳門總督史伯泰夫婦到場。
  • 吳式第三代前輩拳照之【吳公儀】(一)
    吳式現在門內所稱的「方架」都是源於吳公儀前輩的。吳公儀年輕時曾在楊少侯家中得楊少侯先生所傳楊家小架技擊架,後與家傳太極拳結合而成吳式方架。吳耀宗先生是吳公儀方架首傳者之一,他曾說過兩句話:「方架是楊少侯傳給吳公儀的小架技擊架」;「方架是楊少侯所傳和吳鑑泉家傳太極拳理法的融合結晶。」吳鑑泉宗師在世時,囑咐吳公儀暫時不可外傳,讓其等自己去世後再傳。
  • 陳克夫、吳公儀比武事件的回顧
    不拘一格,不循常規新角度,新思維1954年1月17日,香港發生了一件白鶴拳弟子陳克夫挑戰吳家太極掌門宗師吳公儀的大事
  • 楊少侯與吳公儀
    由於上一代吳家的功夫全由楊家傳授,因此吳家有訓,事無大小,樣樣皆要讓楊家先行。對楊家常有尊敬之心,遷就之意。    吳鑑泉有二子,長子公儀,次子公藻。吳公儀在童年時便得開拳弄掌。至少年時更飽受其父或師兄輩施與的跌扑之苦。公儀吃了皮肉之苦,還會因父親惱他缺乏太極的悟性而受到斥責。偶爾他亦會把對手推倒,但父親見到了又說這是犯了頂的毛病。給人打跌是不對,打跌他人亦不對。怎樣才對呢?
  • 吳公儀、陳克夫的決鬥武林典籍
    日本武術分為三派,即技擊術、擊劍、角力,各自比武,與異派向不相鬥,且懸為 例禁,外國之武術比賽,在巨量金錢獎勵之下,拳擊家不異以身體為孤注,有因拳鬥而成為終身殘廢者,有因拳鬥而成為終身白痴者,有當場被拳擊斃者,故今日外國輿論已起而反對拳鬥,有:「合法謀殺」口號,籍以為在今日武術中興,未至儘量發揚之時,應放棄個人英雄主義。
  • 金庸《吳家太極拳》題跋
    道理是一樣的,以自然、柔韌、沉著、安舒為主旨,其本要點是保持自已的重心,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但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並不是主動的出擊,而是利用對手出擊時必然產生的不平衡,加上一點小小的推動助力,加強他的不平衡。 所以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四兩拔千斤」、「後發制人」。太極拳不運氣,不用力。力氣的來源在於對手,我只是轉移對手力氣的方向。
  • 吳家太極拳傳人張逸康隨訪
    所以,聽說要去拜訪吳家太極拳的張逸康老師的時候,我的興奮是可想而知。 我們一行人來到逸康老師家,不禁有點訝異老師原來是一個溫婉謙遜的人,說話溫文爾雅,春風拂面,讓人覺得很是親切。聽著琴、泡著茶,看到老師書架上滿滿的書,對他的了解就增加了不少。老師平時比較宅,除了練拳,就是喝茶、聽琴、看書。我們的談話也就從這裡慢慢展開。
  • 楊少侯與吳公儀的故事
    楊澄甫的身材高大,體健氣足,由於其善交際,於武林界的名氣蓋過了乃兄。    其時有一位與澄甫共享武林盛譽,亦是太極拳高手的吳鑑泉老先生,生活很嚴肅,為人亦謙遜,待人態度和藹可親。由於上一代吳家的功夫全由楊家傳授,因此吳家有訓,事無大小,樣樣皆要讓楊家先行。對楊家常有尊敬之心、遷就之意。     吳鑑泉有二子,長子公儀,次子公藻。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香港的吳式太極拳傳承始自吳鑑泉。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吳鑑泉偕子吳公儀離開上海,來到了當時比較安全的香港,在香港軒尼詩道創建香港鑑泉太極拳社。楊華彪,生於1904年,逝於 2005年,廣東人,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決定定居香港,開始做進口生意。
  • 1954年一場震驚香港武術界的「太極」 「白鶴」比武,金庸和梁羽生名動「江湖」的開始
    據云年幼之時,他也曾學過洪家的武術功夫。陳克夫學練白鶴拳,是自他與鄺本夫相遇之後開始的。鄺本夫是白鶴拳傳人吳肇鐘的得意門徒。若由陳克夫最初向鄺本夫習拳而論,則陳克夫可說是吳肇鐘的徒孫一輩了。可是此後,陳克夫成為吳肇鐘的誼子。吳視之甚重,親自向陳克夫傳授其白鶴拳的真訣。如此一來,陳克夫便與鄺本夫一道,再加上另一個師兄陸智夫,成為吳肇鐘的嫡系高徒,即白鶴拳「三夫」是也。
  • 《那年花開月正圓》從吳家四位當家人看吳家運勢
    嗨嘍,艾瑞巴蒂,我是咖咖,又到了咖咖跟小主們聊《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時候了,追劇不停的咖咖最近發現你個特別奇怪的事,那就是吳家這一家的老輩們太可愛了,怪不得吳老爺那麼著急著領盒飯,原來是怕被他們給笑死呀。
  • 江油市吳家後山,辛夷花開等你來(2017版)
    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鎮旱豐村的吳家後山有中國最大的辛夷花原始森林。吳家後山的辛夷花每年三四月間盛開,花期從初花到結束有一個多月時間。吳家後山海拔1200—2179米,景區面積達48平方公裡,核心區面積25平方公裡。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8%,原始森林佔40%。景區植被和生態環境完好,動、植物資源和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素有「江油神龍架」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