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太極拳傳人張逸康隨訪

2021-02-19 正安聚友會江浙滬聯盟

對一個從小喜歡看武俠小說的人來說,對武術的嚮往始終像一盞藏在心底的燈,隨時期待著被點亮的一刻。所以,聽說要去拜訪吳家太極拳的張逸康老師的時候,我的興奮是可想而知。

 

我們一行人來到逸康老師家,不禁有點訝異老師原來是一個溫婉謙遜的人,說話溫文爾雅,春風拂面,讓人覺得很是親切。聽著琴、泡著茶,看到老師書架上滿滿的書,對他的了解就增加了不少。老師平時比較宅,除了練拳,就是喝茶、聽琴、看書。我們的談話也就從這裡慢慢展開。

 

逸康老師很健談,我們聊他學拳的經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太極拳的歷史和典故,回答我們的各種問題,演示太極拳的勁法勁意等,他輕鬆幽默,娓娓道來。大家發現,聽老師講話,不但沒有強勢之感,似乎有種讓人特別舒服的氣場,你會被這種氣場深深吸引,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與世事的煩惱。這與老師深厚的文化修養老師與對傳統堅守和傳承,密不可分。最讓人動容的,是他對太極拳刻苦深入的鑽研精神以及對太極拳教學的獨特感悟。


 

吳家太極拳,最大的特質就是內斂,不張揚,修煉的是身體的柔軟和內心的衝淡平和,這是道家思想的深刻體現。

 

所以,老師特別喜歡道家文化,對《道德經》《莊子》都有很深的體會和感悟。在學習太極拳這些年,老師最大的意外收穫是從太極拳明白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不是邏輯的思辨和知識的累積,而是通過身心的證悟才能明白其精髓所在。太極拳是一個很好地體悟傳統文化的途徑,也是觀照身心、修養身心的好方法。

 

而對於我們聊到的教學模式,老師說,這些年他一直努力在做的是希望能夠傳播原汁原味的太極拳,不希望只去強調太極拳的某一方面價值,他更願意讓學生明白太極拳真正能帶給我們什麼。


 

我們其中一位學過太極拳的朋友,與老師討論,太極拳到底應該怎樣放鬆。讓我們大為驚嘆的是他只是簡單的通過一隻手的接觸,卻能準確捕捉到對方意識的變化,以及意識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看著大家吃驚的表情,老師笑著說,這其實很簡單,就是練拳練出來的敏銳,人人都可學會,而且非常簡單。

 

書上形容一種人的人格特質,一般用謙謙君子或錚錚漢子,可不論是心中的方正、還是通透開闊的眼光,逸康老師似乎都具備。在我們看來多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他都可以潤物無聲的讓你明白,處世的底線,與生命的幸福,其實,觸手可及。我想這是,太極拳和傳統文化早已融入了他的身心,而他的身心狀態也是對太極拳、對傳統文化很好的詮釋和呈現。

相關焦點

  •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九)
    可以說,沒有從上古以來無數古聖先賢對宇宙人生的無盡探索與感悟就不可能誕生出如此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太極拳從清代中葉中興以來,不管何門何派,其根本指導理論都是1852年武禹襄從其兄長處得到的署名有王宗嶽的太極拳殘譜,包括數篇拳論及歌訣。由於拳譜署有山右王宗嶽之名,一般稱為《王宗嶽太極拳譜》,但是否為王宗嶽所作,尚有爭論。也因為其得自於舞陽縣鹽店之中,故也稱其為《鹽店太極拳譜》。
  •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一)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吳家太極拳是吳全佑宗師受業於楊祿禪、楊班侯楊家兩代先師,經其子吳鑑泉和弟子王茂齋、郭松亭、常遠亭、劉彩臣等人共同融合修訂完善,最終形成的一個太極拳重要流派。南方地區為吳鑑泉宗師1928年南下上海後在上海開拓授拳,逐漸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傳承體系,並於1933年組織成立了鑑泉太極拳社,雖然經歷了1954年因故結束,但1979年復社後的上海鑑泉太極拳社,依然是當今吳家太極拳傳播發展的重要機構之一。
  • 金庸《吳家太極拳》題跋
    點擊圖片上方日期旁的藍色小字「新符—悅太極」可直接關注本微信!對手所以失敗,是他自已失敗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氣所擊倒。如果對手自始至終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來打我,他就不會失敗,練太極拳的人,應該不會去主動攻擊別人。 世上萬事萬物,永遠在變動之中。太極拳的動作看來似乎緩慢,但永不停頓,沒有一刻有空滯的時侯。在建築學上弧形的線條比之直線能負擔更大的重量。在太極拳中,速度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 長沙的吳家太極拳奇人:傅師父
    禮成        吳家太極拳,也叫吳氏太極拳。        太極拳人對她的愛好,絕對值得一書。        每個人都他的精彩,人有了絕對的執著,才會有絕對的精彩!有真實的照片,就會有真實的故事與傳奇。我介紹此一絕對的執著者:
  • 吳家太極之:道不盡的吳功藻和吳公儀,推吳家太極向盛期
    即便在民國那個國術大發展的年代,太極拳家盡沾雨露,但吳家一直不溫不火。一個意外的舉動,仿佛成了吳家功夫的路演,吳家太極蓬勃發展,紅極一時。還是從吳公儀和吳功藻兩兄弟說起吧!一、吳家第三代:吳公儀和吳功藻吳家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吳公儀和吳公藻,其父吳鑑泉。吳公儀(1901-1970),名潤澤,字子鎮,是長子。
  • 香港太極拳發展概況 (鄧昌成)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智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孫氏太極拳傳人進社區 開講「柔性自衛術」
    活動現場,孫氏太極拳傳人李忠明,通背拳傳人顧鶴雲,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太極形意八卦傳承基地總教練張健,海派青年武術家周雲鴻,金丹太極功傳人顧志傑等分別表演形意拳、八極拳、通背拳、太極拳功法,並向參加活動的定海路街道居民現場傳授了以推手、擒拿等技術為基礎的,適合於防身自衛用的「柔性自衛術」。
  • 上海吳式太極拳傳人——「二丁」
    「二丁」指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長子吳公儀的兩位上海弟子丁晉三、丁德三親弟兄倆。二人是無錫人,在上世紀30年代來到上海。弟兄倆年齡相差較大(相差十歲左右),性格也不同。弟弟丁德三(1915——1999年)比哥哥丁晉三更早學拳於吳公儀,他1942年拜於吳公儀門下學吳式太極拳。
  • 太極拳傳人王錦士先生演練楊澄甫弟子鄭曼青傳鄭子37式太極拳
    太極拳傳人王錦士先生演練楊澄甫弟子鄭曼青傳鄭子
  • 話說太極拳|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王其和留下有太極拳專著《太極拳譜》手抄本。王其和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主要有大弟子劉仁海和王其和之子王景芳。劉仁海17歲拜王其和為師,受師父教誨達15年之久,深得王其和式太極拳精髓。初練時期與小其9歲的師弟王景芳整日廝混在一起,晨昏無間,相得益彰。在第二代傳人中授徒最多,劉仁海弟子幾近千人,其中許多為外省市弟子。
  • 陳家溝太極拳傳人朱老虎因病去世享年66歲
    中國著名陳式太極拳傳人
  • 忽雷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是咱蒙城「80後」小夥王起
    現已是忽雷太極拳第五代傳人。自幼喜歡舞槍弄棒的他心中藏著一個俠客夢,夢想著憑藉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遊走江湖、懲惡揚善。在讀書時候就開始在當地武校習練散打,多年堅持不懈。可是,青年才俊總要成家立業,緣於各種機緣和男人對生活的擔當,王起選擇投入房產建築業。因為為人豪爽,頭腦靈活,居然很快淘得人生第一桶金。雖然每天忙於建小居、攬工程,但對武術的痴愛卻始終有增無減。
  • 吳式太極傳人談太極拳的「松」
    「松」 是練好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基礎,松不下來,渾身僵硬, 是不可能練好太極拳的。     「松」,首先是意識活動。意識上自己猶如閒雲野鶴一般,並不著意要幹什麼 ,大腦先放鬆下來,  然後逐一檢查身體的各個部位  ,將肢體、 內臟都放鬆和舒展開來。"松",需要用意念去引導,每一個細微部位都「松」到;需要意念去追尋,去有目的地關照。
  • 太極拳楊派傳人董英傑的夫人劉慧君的奇特往生
    佛號聲中 奇特往生太極拳楊派傳人董英傑的夫人劉慧君,於1994年4月16日凌晨4時逝世,享年77歲。劉慧君與女兒董茉莉本來不住在一起。我4月14日去董茉莉處學太極拳,見到她母親嘔吐,非常不適,經常呻吟,因此送了六個專念阿彌陀佛的念佛機給董茉莉,請她開給母親聽。她母親不太信佛,再加上因為身體不適,大發脾氣,不要聽。我勸董茉莉將念佛機聲量儘量減低,但不可間斷,她母親才漸漸平靜下來。等到4月16日晨9時,董茉莉來電話,告訴我她母親已於該日晨4時去世。
  • 忽雷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是咱亳州蒙城「80後」小夥
    現已是忽雷太極拳第五代傳人。痴愛武術精習絕學 忽雷太極拳入駐蒙城 但唯獨對慢悠悠的太極拳,他始終「看不上眼」:這哪叫拳術,分明是老人鍛鍊身體用的「健康操」嗎!可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一位遠方老人卻讓他與太極拳「情定終生」。 這位老人名叫楊興靖,忽雷太極拳大師楊虎之曾孫,溫縣太極拳名師,也是忽雷太極拳第四代掌門人。
  • 緬懷恩師陳立憲 —紀念陳氏太極拳第11代傳人-----陳立憲
    我在10歲左右便隨我老舅爺陳慶洲習練太極拳。1968年參加工作到沁陽市以後,又跟隨陳氏太極拳第11代正宗傳人陳立憲學習太極拳。老師那點點滴滴、細緻入微、不厭其煩地講解,使我如身臨其境。        恩師陳立憲於1923年8月24日出生在溫縣陳家溝一個世代修文習武之家,於1983年11月14日病故。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兩位老人奉旨進京參加「千叟宴」,皇上御賜鎏金匾額「龍章寵賜」,同時賞賜有龍頭杖、花荷包、黃馬褂、鼻煙壺等,榮耀之至。六代有奇人第十回太極拳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太極拳長拳主要傳人郭永福、太極拳大架創編人陳長興、太極拳小架創編人陳有本、陳鵬、陳有恆等。郭永福,原名陳有孚,生於1736年,逝於1796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其父陳永兆,母親郭氏。
  • 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入門弟子近四百人,讓世界知道何為太極
    參與申遺工作的河南省文旅廳非遺保護中心理論研究部主任王楠楠18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彰顯中國太極拳的剛柔並濟和7大流派的氣度風骨,拍攝團隊先後赴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6地進行拍攝。申報片中,第一個出場的拳師是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陳炳。申遺成功當晚,49歲的陳炳對妻子說:「我們這一生從事的事業,是世界級的,是全人類的。」
  • 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這事真有……(連載)陳發科,字福生,生於1887年,逝於1957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曾任北京武術社社長,為陳式太極拳新架創編人,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傳播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20世紀20年代末,在北京授拳的陳照丕受魏道明邀請前往南京。
  • 陳氏太極拳第十四代傳承人:張曼娜
    >溝陳氏二十世太極拳嫡宗傳人、陳式太極拳第十三代傳承人蕭勁松老師入室弟子;陳氏太極拳第十四>代傳承人,河南陳家溝陳氏二十一世太極拳嫡宗傳人,中國武術三段;廣州市白雲區陳志強太極拳推廣中心四代傳承人及河南陳家溝陳氏二十一世太極拳嫡宗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