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視頻之前,小編要先介紹一下吳公儀與陳克夫比武始末及其歷史意義:
1954年1月17日,太極拳家吳公儀(旅居香港)迎戰澳門白鶴拳家陳克夫,轟動一時,影響至今。現場盛況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太極拳名家董英傑等登臺表演,鷹爪拳家劉法孟、西洋拳家李劍琴等到場,當時的演藝明星方豔芬、鄧碧雲、馬師曾、紅線女等觀戰。澳門總督夫婦也親臨現場。
此事對太極拳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伊始,香港澳門在英國和葡萄牙手中。兩地居民對剛從內地移居的同胞有一定的看法。港澳、東南亞地區流行南拳,對從北方來的太極拳,有好奇之心,也有不服之意。1953年秋,有記者就太極拳的問題採訪香港鑑泉拳社社長吳公儀針對人們對太極拳以弱勝強提法表示懷疑時,表示:「本人深知太極拳之妙用,本社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與中西拳師研究。」談話一經中聲晚報登出,即如巨石擊水,反響甚大。尤以澳門健身院院長、白鶴拳家陳克夫反應最烈,先是隔江與吳公儀「口角」,繼而提出要與吳「研究」。
吳公儀是吳式太極拳掌門。自幼隨父吳鑑泉宗師習家傳拳法,並得楊式太極大師楊少侯指導。可謂集楊吳二派武技精華於一身。年輕時曾供職於黃埔軍校與湖南國術館。
太極拳素有「耄耊御眾」、以柔克剛之說。但世人多為耳聞,並無眼見。所見諸書刊者,多為推手,並非實戰,且均為師徒之間或私下所謂「切磋」,屬既無規則,也無裁判,又無觀眾之「三無產品」,難以為訓。
吳公儀當時已年過半百。故消息一經傳出,引起港澳民眾極大興趣,以一睹太極真戰為快事,竟至掀起購票熱潮。
而陳克夫時在而立,與吳公儀之子吳大睽相當,屬少壯派,在體力上佔明顯優勢。且白鶴拳屬南拳中以兇猛與靈活並稱之優秀拳種。其拳法要求「進如猛虎出林,退如老貓伺鼠」,技法上「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棄力」。其拳法獨特,攻守兼備,在中國南方和港澳地區久負盛名。
面對吳公儀的談話,陳克夫指名道姓,非吳公儀不戰,並稱若太極拳名不副實,就請回去,大有獨步港澳誓不兩立的氣勢。可以想像當時吳公儀想在香港立住腳,是何等不易:背水一戰,不得不戰。
比賽那天,在遊泳池上搭起一座擂臺,與會觀戰民眾達兩萬餘人。下午2時巧分,澳門總督史伯泰夫婦到場。觀戰者除商界名流,還有著名 藝員方豔芬、鄧碧雲、馬師曾、紅線女等。武術界有楊式太極拳家董英傑,鷹爪拳家劉法孟、西洋拳家李劍琴等。大會由港督夫人主持剪彩。總裁判為何賢,梁昌、梁國榮、彥光、劉法孟、李劍琴、董英傑等為評判員。
鑑於這種比賽無先例可資參照,賽前先擬訂了規則,如不得起高腿、不得抱摔等。別具傳統特色的是吳陳二人還籤定了「生死文書」,並經公證,以免不測。實戰原定6個回合,吳先嘴角掛紅,繼而陳鼻中拳,血流不止,只好暫停。待再次開戰不久, 吳擊陳前臂,致陳負疼而起高腿,吳即還以顏色。裁判恐二人動真火,旋即叫停。經商議,判雙方「不勝不敗不和」。吳陳握手退場。具體實戰情節,己有詳細報導,不再贅述。
從吳陳比武的起因看,不免有言語上措詞有一定刺激性引起不服的因素。但倘若單為一兩句話便要立下生死狀,決一雌雄,似乎給人以心胸狹窄的印象,有失武術家風範;倘若說為地盤之爭,一港一澳,難圓其說;倘為一試太極白鶴武技之高下,雖然說得過去,但仍有某種缺憾。到底雙方因何比武,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但是,這為時不足5分鐘的實戰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卻是人們始料未及的。誠如葉若林先生所說,它不單為吳家太極根植港澳廣傳東南亞及美加奠定基礎,更使人稱奇的是不足5分鐘的實戰引發了港澳等地區幾十年的武術熱,並催生了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金庸。現在大家能看到梁羽生、金庸武俠小說及據之改編的武打影視,全仗那5分鐘不到的實戰給他們的靈感。可謂影響深遠。從這點講,吳陳之戰的社會影響已遠遠超出事件的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講,單純地去看 誰勝誰敗是片面而狹隘的。重要的不是評述誰勝誰敗,而是要正確地判別它在一定的歷史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給後人以什麼樣的啟發。假如單純從成敗的角度去評論歷史事件有以成敗論英雄之嫌,有失公正,也不符合客觀實際。
吳陳比武至今已半個多世紀了。除了上述社會影響,它在中國太極拳史上還有什麼意義和作用呢?我們認為它至少可以使人們對正確認識太極拳發展史、揭示太極拳技擊之秘,以及如何開展民間切磋交流研究等方面得到啟發。為更好地全面繼承和弘揚太極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在就讓我們回到1954年那場武術盛宴的現場,探秘傳統武術「生死狀」、擂臺賽的實況。(粵語字幕由右向左念哦~)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太極拳應該是公園裡老頭老太太們的事情,與年輕人扯不上什麼關係,更不用說孩子了。讓孩子學太極,感覺很好笑,很多朋友可能寧願讓孩子去學學舞蹈,跆拳道什麼的也不會去學太極拳,大家是不是也樣想的?那麼下面讓潮陽太極之家用行動告訴你 太極拳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而是未來孩子必備標配技能
也不知道是誰把太極拳定位成了今天這副模樣,搞成了老頭兒老太太老人們的專利,實在是罪過啊!
我們中國人自己對太極拳的知識了解的實在是太少了。這事兒既奇怪,也正常。奇怪的是,為什麼中國的好玩意兒總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呢?正常的是,好東西懂的人其實總是不多的,為什麼?長期以來, 「精英階層」 其實是不願意讓老百姓知道太多有價值的東西的,多幹活就好了,你知道得越少越好,能壟斷才好呢,都知道了反而不好辦了。過去沒有互聯之前很多知識不就讓某些階層所壟斷嗎,可惜有些現在實在難以壟斷了。所以很多好東西它根本就不宣傳的,因為對自己沒好處嘛。江青同志當年在秦城監獄裡就經常練太極拳,還想著有朝一日呢。不過江同志入獄前口中談的都是幹革命,從不談太極拳的。因此太極拳,它僅靠民間口口相傳,那知道了解的人自然就不多了。太極拳健身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如火如荼,人家都當寶貝,可我們自己人卻對太極拳有著種種的偏見和誤區,「圍城」 現象真是無所不在。
前十幾年,原來很多老百姓並不懂什麼保健養生知識,什麼食療啊哪裡懂啊,後來經過洪昭光等一批專家這麼一普及,這下好了,去買那啥那啥,結果啥啥都漲價了。有時我也想,人家專家傳播還能賣個書,出個名,我是何苦能呢。但是轉念再想想,雖然咱也是只知道個皮毛,也不是什麼專家,但是如果盡點自己的綿薄之力,有緣人看到一個算一個,知道一個算一個,多一個孩子受益有啥不好呢,這是積功德和福報的事情。所以還是應該盡力量多分享知識,多傳播有價值的信息,多傳播正能量。
言歸正傳,有緣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從現在開始,該換換腦筋了,我可以坦率地告訴你,如果你還認為太極拳是老頭兒老太們的專利,那說明你對中國文化太缺乏了解了,需要好好補課。中國人一點兒不了解太極拳,多少有點講不過去。還好,如果耐心看完這篇小文,都還來得及。
一說起中國文化,我們會想到一個詞:博大精深。其實博大倒是真的,精深的真不多。尤其是漢代以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實主要是體現在「諸子百家」 當中,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後,還精深個啥。經史子集,最有乾貨的部分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子部和集部。中國現在的落後,表面上始於乾隆,其實根子在漢武帝那兒。孔孟無非是諸子百家中的一派而已,除了儒家,還有釋家,道家等等。老子創立了道家,孔子據說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學問。道家是很有乾貨的一派,中醫裡的不少理論就來源於道家,莊子也屬於這一派。道家還有一個名氣很大的人物,猜對了,武當張三丰。很多人都傳說太極拳是武當張三丰創立的,現在可以肯定的講,這是以訛傳訛的謠傳。
太極拳的真正創始人是陳家溝的陳王廷,也就是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一花開五葉,後來又逐漸演化出了楊氏,吳氏,孫氏,武式等流派。所以以後別講什麼太極張三丰了,李連杰也是練過太極拳的,拍了個電影《太極張三丰》,這下張三丰好像做實了,其實不是。太極拳,是中國文化當中真正的精粹之一,也被稱為哲拳(有哲理的拳),屬於內家拳,是武術與道家吐納導引術的完美結合,健身效果堪比印度的瑜伽,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瑜伽。如果說太極拳和道家有什麼關係,只能說太極拳借鑑了道家的一些精華而已,這個拳本身和道家和武當是沒有多少淵源關係的。
關於太極拳簡介就先說這麼多,主要還是談孩子們為什麼最好要學太極拳。現在孩子們的時間和精力,包括咱們大人在內,其實都很有限的,所以我是主張抓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技能讓孩子學,當然如果有富餘的時間與精力也可以考慮學別的,什麼跆拳道,柔道的,或者孩子很有興趣,也可以考慮學點他自己很喜歡的。就像有的朋友說的,任何技能,任何的才藝孩子學了都有益處的,藝不壓身嘛,這是對的,不可否認。但益處的大小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太極拳和舞蹈,跆拳道,柔道相比還是有很多區別的。和競技性體育差別更大。
太極拳屬於有氧運動,是動靜結合的活動,沒有跆拳道那麼剛猛,也沒那麼容易受傷。男孩子學跆拳道或柔道不受欺負是做家長的一種心理,其實太極拳學好了也照樣可以不受欺負的。太極拳不同於舞蹈,舞蹈的難度大一些,孩子要想學好舞蹈要吃很多苦,比如壓腿,拔筋,方法不對或年齡不合適會有偏差。太極拳沒有那麼高的要求,雖然能壓腿,拔筋更好,但不這樣做也行,對孩子來說更舒適些。太極拳的健身效果很好,可以說是最好之一,舞蹈和跆拳道不能說沒有健身效果,但比起太極拳來說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舞蹈的作用主要在於塑形,女孩兒的外在氣質,舞蹈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內在氣質還要靠閱讀才行。舞蹈的健身效果有限,主要區別在於舞蹈不注重呼吸和吐納,要害在於有沒有意識導引。舞蹈和其他很多競技性的體育運動,包括武術中的外家拳都不太講究這個呼吸吐納和意識導引的。
太極拳屬於內家拳,是很講究呼吸吐納和導引(一種冥想),太極在這方面和瑜伽有相似的地方,卻又比瑜伽更安全一些。瑜伽為什麼好?好在哪呢?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有人說,女孩兒學太極拳好像怪怪的,不適合吧。都說女孩兒練舞蹈有氣質,如果再去看看研習太極拳的女孩子,瞧瞧那精氣神,那氣質,只能用飄逸瀟灑和颯爽英姿來形容了。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不僅在我國被廣泛開展,在國外也非常流行。有一些人認為,太極拳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不然,太極拳更是青少年兒童最好的運動項目之一。青少年兒童學習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還可以增強記憶力,提高動手和動腦的能力。
我們看很多成功的武術家,基本上都是從小開始學習武術的,鮮見有武術家是從中年或老年開始學有所成的。如果要培養孩子在武術上有所啟蒙,必須從小開始。
太極拳在最近幾年才進入中、小學課堂,由於青少年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生理、心理、思維等方面正處於模糊發展階段,早期運動興趣的形成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的體育意識的發展。
青少年兒童是練習太極拳的最佳時機,男孩與女孩的生長發育規律不同,女孩子發育較早一些,練習太極拳的年齡更可以提早到4至5歲。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代表,其套路中包含著旋轉、屈伸、迴環、跳躍、翻騰、靜止、平衡及起伏等動作,需要人體各個部位都要參與運動,從而使人體得到全面發展。太極拳套路中都有許多動作,對青少年兒童身體的速度、力量、靈巧、耐力以及柔韌性都是一個挑戰。另一方面,太極拳還講究氣息運作和攻防意念活動,這些鍛鍊方法對調節人體內環境的平衡,調氣養血,疏通經絡,強健臟腑都十分有益,從而達到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目地。
有不少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練習太極拳後,平時反應靈敏了,注意力集中了,理解能力提高了,記憶力增強了,視力改善了,食量增加了,晚上入睡也快了,孩子身體素質提高了。這與太極拳講究意識與呼吸活動密不可分。
練習太極拳對意志品質的培養是多方面的。練習太極拳基本功時,要通過肌肉酸痛關、枯燥乏味關,樹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並樹立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意識。練習套路時,要通過體力透支關,養成吃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參加比賽時,要通過心理膽怯關、消極逃避關,磨鍊勇敢無畏、自尊自信、堅忍不拔的戰鬥意志。這樣經過長期的太極拳鍛鍊,青少年兒童就會養成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耐心細緻、虛心好學和勇於進取的良好品質。
很多人對太極拳的攻防技擊意義提出質疑,因為太極拳表面看上去綿綿的。其實,太極拳是武術,而武術的本質就是技擊,太極拳是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慢制快,以守為攻的內家拳術,有著「四兩撥千斤」的美譽。對於青少年兒童來說,有積極防身的現實意義。當年楊露禪力挫各路英雄,而被稱為「楊無敵」,可見太極拳的威力非同一般。
太極拳相對於外家拳,有不易受傷的好處,相對於靜功,太極拳又有易於操作,不容易出偏差的優點,這些與青少年兒童好動的特點非常適合。
全球化的今天,一些新問題正向我們襲來:吸菸、網癮及遊戲,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精神壓抑、空虛等等。太極拳有可能幫助青少年兒童解決這些不良問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垃圾食品,了解祖國傳統養生哲理,養成健康的生活規律,建立健全人際關係等。
學習太極拳可增強青少年兒童對中國武術文化的認同感。太極拳到了高級階段妙不可言,可達到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這就是一些太極拳愛好者能長年堅持練拳,並欲罷不能的重要原因。
讓行雲流水般的太極拳,伴隨著青少年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請關注潮陽各專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