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極拳兩位宗師約架視頻,堪比街頭潑婦對撕

2021-03-05 綠葉青草

不堪回首!1954年太極PK轟動港澳 被吐槽像王八拳

來源:網易體育

早在1954年,香港報紙界就曾質疑太極拳的實戰性,而吳式太極宗師吳鑑泉的長子吳公儀與白鶴派拳師陳克夫立下生死狀,舉行比武大會,這場比賽震動了了港澳武壇,也被香港市民關注。

用今天流行的話說,這就是不折不扣的「世紀大戰」,但實際情況又怎樣呢?還好有比賽視頻,我們得以一見這場轟動港澳的大戰風採,據悉,現場觀眾萬餘人,而比賽開始後陳克夫猛攻,吳公儀回擊,剛交手就打到了陳克夫鼻子,後者流血很多,休息超時。不得不提的是,他們二次再比,雙方多次使用腳踢,以牙還牙,裁判見兩人都玩真的,因踢超過規定過膝的公約,宣布停止比賽,此回合只打了一分鐘。

經評判團協商後,決定戰果為雙方不勝、不和、不敗而告終,而這場大戰最重要的意義,其實是引發了金庸和梁羽生開始創作武俠小說,如今大家看到的梁羽生和金庸小說,都要拜託那場閃電實戰的靈感所賜。

往事回首,如今再看這段視頻,儘管大部分都是外行看熱鬧,可平心而論,這熱鬧確實也沒啥可看的,遠不如武俠小說精彩。我們看不到漂亮招式,也無法尋覓到對打的激烈和慘烈,只是看到兩個大男人在擂臺上推推搡搡,互掄王八拳,打到哪算哪,毫無章法可言,有時候還掄空,無法相信站在臺上的是兩位武林高手,這畫風奇異也真是沒誰了,既沒有小說中武林高手的飄逸招式,也缺乏格鬥高手的兇狠決絕,同樣沒有拳擊運動中的那種靈活戰術素養,整個四不像,如同兩個小學生在掐架。

某著名評論員談到這場武術界著名戰役時,也是表示很不屑,「就打了十幾秒鐘,吳公儀一拳打得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鼻子出血,就這麼回事,梁羽生根據這個寫了《龍虎鬥京華》,後來才有香港的武俠小說的繁榮。」

而重溫這段對決視頻,網友也是有話要說,「傳統武術用到實戰中都變成了王八拳,像小學生打架似的,現實與電影電視演的差距也太大了,看完,加深了我對「太極實戰無用論」的印象。」還有網友調侃道,「論觀賞性比不上廣場舞,看完以後,我猛然發現我也是會武功的。」當然,也有少數網友認為不應該這麼黑傳統武術,「中國傳統的,不論中醫或是武術,都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為什麼作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沒有信心,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沒有信心。」


相關焦點

  • 楊振銘(守中)宗師太極拳珍貴視頻
    初踏足於香港元朗,遇同道張世賢君,蟄居元朗三年之久,張世賢事守中師亦友亦師,期間人材輩出,太極名家張世賢、黎學荀、葉大德、鄧煜坤、宋耀文、伍寶釗等,都是守中師來港最初傳人。元朗也就成為香港楊家太極拳的發祥地。董英傑與吳公儀以"太極一家"恭迎楊守中宗師。一九五三年守中師正式定居香港,在香港駱克道三一五號四樓,設館授徒,從學者甚眾,社會穩定,經過三十六年辛勞施教,滿門桃李,遍布海外。
  •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周簡段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 周簡段 | 《神州軼聞錄》 說到太極拳,不能不提太極拳的一代宗師王矯宇。 王矯宇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1936年恰滿百歲。那時,他已被徒眾奉居於北京和平門內的呂祖閣。每日雄雞首唱,眾多弟子齊集於呂祖閣前。待眾人進得廟中,廟門即閉。據一位目擊者講:王矯宇聞雞即起,常端坐於神殿外向弟子授拳,雖天降大雪亦不輟。
  • 香港太極拳發展概況 (鄧昌成)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智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太極拳在香港的發展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88年,孫劍雲應邀來香港傳授孫式太極拳,譚豐雅得遇孫劍雲學習,從而傳授孫式太極拳。其後上海馬嶽梁門人李立群也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快拳及器械。1994年香港武術聯會邀請了諸多太極拳名家來香港,使香港人更清楚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之處。紀昌秀、宋蘊華傳播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由紀昌秀師傅傳來香港。
  • 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拳照集錦,視頻播放......
    【宗師簡介】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
  • 話說太極拳|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宗師陳發科第二十九回陳發科,字福生,生於1887年,逝於1957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曾任北京武術社社長,為陳式太極拳新架創編人,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傳播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
  • 南拳北腿到底誰厲害,66年前南北武術兩位宗師還打過擂臺,誰贏了
    1954年初,香港武術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是什麼呢?香港武術界有比較出名的兩個門派:太極派與白鶴。他們之間因為門戶之見打起了嘴仗,你說你厲害,他說他最強,兩邊先是在報紙上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互相招呼,都不肯服輸。
  • 【國術】吳氏太極拳吳公儀早期香港授拳高清珍貴照片
    太極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起源於晚清的楊露禪宗師,其武藝有多高,因為沒有視頻等直觀資料存世,所以無法考證,但是「楊無敵」三字確是時人的美譽,其功夫由此可見一斑
  • 論徐東東的倒掉與太極拳的衰敗
    但這麼歷史悠久、高深莫測、神奇不可方物的中國功夫,到了今日,卻遇到了前所未有之尷尬:一個混不吝的北京爺們兒,一個舶來功夫MMA的修練者,據圈內人說還是業餘的,頂多是個北京「小炮」(相對馮小剛的「老炮」而言),居然5秒鐘就把中國武術的當代典型代表--太極拳的一位太極宗師打趴了!       這真讓人情何以堪。說這個被虐的太極宗師雷公是假冒偽劣?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1928年一代宗師陳發科從河南的陳家溝來到北京,從此開始了他在北京的三十年授拳生涯。
  • 話說太極拳|太極宗師!這事真有……(連載)
    宗師陳子明第二十六回陳子明,生於1878年,卒於1951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太極拳名家陳復元之子,太極拳第九代傳人,近代太極拳史上代表人物。聯袂南下的還有北方拳師萬籟聲、顧汝章、耿得海、王少舟,這就是武林掌故中所說的「五虎下江南」,1930年,傅振嵩及其長子傅永輝隨張子江率領的武術團赴香港表演了精湛的武藝。傅振嵩注重博採眾家之長,陸續創立了傅振嵩式初級、中級、高級太極拳,太極閃電拳和八卦推手等套路,逐步形成了傅家拳剛柔相濟、舒展穩固、靈活輕巧的獨特風格。
  • 《太極宗師》:吳京的豆瓣高評分作品,太極拳打的瀟灑,女主好美
    特別是80後,90後一代人,在他們的孩童時代,電視機越來越多,各種DVD,VCD盛行,這讓他們接觸了好多的香港武俠電影、電視劇。甚至有的時候,他們自己拿著樹條當棍棒,砍個木頭做刀劍,放學後,幾個小夥伴一起,化身各路英雄人物,不停的耍起來。就是這樣一個時代,好多國產武俠片應運而生。
  • 學正宗王家太極拳,遊香港國際大都市
    王佔海大師介紹與馬雲、李連杰創辦太極禪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立了陳家溝太極王家拳,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太極拳宗師是太極拳世界冠軍陳家溝太極王家拳創始人活動發起者 本活動由王家太極拳香港分支機構---「王家太極國際同學會」發起。二. 活動宗旨 本次活動,從文修來說,旨在向社會推廣「王家太極拳」,讓更多的人群能了解太極拳的文化,受惠於「王家太極拳」,得到身心清純安靜之修練。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88年,孫劍雲應邀來香港傳授孫式太極拳,譚豐雅得遇孫劍雲學習,從而傳授孫式太極拳。其後上海馬嶽梁門人李立群也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快拳及器械。1994年香港武術聯會邀請了諸多太極拳名家來香港,使香港人更清楚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之處。紀昌秀、宋蘊華傳播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由紀昌秀師傅傳來香港。
  • 鄭曼青宗師和黃性賢大師談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鄭曼青先生在《太極拳十三篇·自修新法》一書中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和道出了楊家太極拳的不傳之秘。
  • 太極宗師之女吳英華,吳式太極拳傳播柱梁!
    吳英華女士(1907 —1997) 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全佑的孫女,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之女。滿族,北京人。吳英華七歲開始隨父吳鑑泉學拳,天賦很高,父親說她:「巾幗不讓鬚眉」。她繼承家學吳式太極拳,走架行拳形神酷肖其父。
  • 廣東少年街頭約架,因在網絡上起爭執,13歲男孩刺死兩人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像「在街上打架和殺人」這樣的場景。在電影裡,那些所謂的「江湖人」通過無數次血腥屠殺而聲名鵲起,稱霸江湖!然而,這些題材的電影很少集中在內地拍攝。直到2014年,該片由關虎拍攝,導演馮小剛和吳亦凡才應運而生,在這部電影中,人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們還看到了香港電影中的「約會」和「殺人橋」。影片最後,北京老一代「街頭黑幫」拿出自己歷經數十年「戰刀」的寶藏,與一群兄弟,與新一代無人能敵的小幫派,展開了一場血戰。
  •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一)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吳家太極拳是吳全佑宗師受業於楊祿禪、楊班侯楊家兩代先師,經其子吳鑑泉和弟子王茂齋、郭松亭、常遠亭、劉彩臣等人共同融合修訂完善,最終形成的一個太極拳重要流派。隨著時代發展,吳家太極拳從北京開枝散葉,廣泛傳播,逐漸形成了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個地區為中心的傳承體系。吳家太極拳在北方以北京為中心,所授拳架絕大部分為王茂齋宗師所傳,並在民國時期成立了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來發揚國粹傳播吳家太極拳,建國後,更在1982年北京市武協成立了吳式太極拳研究會,繼承發揚廣傳吳家太極拳。
  • 【和美資料】楊澄甫長子楊振銘太極拳視頻
    守中師乃於一九四九年攜眷移居香港。初踏足於香港元朗,遇同道張世賢君,蟄居元朗三年之久,張世賢事守中師亦友亦師,期間人材輩出,太極名家張世賢、黎學荀、葉大德、鄧煜坤、宋耀文、伍寶釗等,都是守中師來港最初傳人。元朗也就成為香港楊家太極拳的發祥地。董英傑與吳公儀以「太極一家」恭迎楊守中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