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中的霸主」——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2021-02-08 中科院之聲

前言:熟悉周星馳電影的朋友們大概還記得一句經典臺詞——「乞丐中的霸主,那是什麼?還是乞丐!」最新發現的LB-1黑洞雖然只有太陽質量的70倍,在所有黑洞中屬於小的,但是在「恆星級」黑洞當中,它是已經觀測到的最大的,無疑是其中的「霸主」,而且遠遠大於先前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因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這裡,我們跟大家聊聊什麼是恆星級黑洞。

最近,我國科學家又有了世界級的科學發現——北京時間2019年11月28日凌晨,自然科學領域的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在線發布的論文闡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的一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命名為LB-1),並提供了一種利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

 

發表在《自然》上的相關論文截圖(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66-2)

 

根據報導,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超大恆星級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科學家認為它已經顛覆了學術界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勢必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不過很多朋友可能要問了,以前聽說的大黑洞都是多少萬倍甚至多少億倍的太陽質量啊?例如今年夏天曾引發討論的一個距離我們7億光年的霍爾姆15A星系團中的黑洞質量是太陽的400億倍。那麼,最近報導的這個LB-1黑洞只有太陽質量的70倍,怎麼就說「最大」了呢?

其實我們要留意這個描述中的定語——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也就是說,LB-1黑洞是「恆星級」黑洞當中最大的。熟悉周星馳電影的朋友們大概還記得一句經典臺詞——「乞丐中的霸主,那是什麼?還是乞丐!」如果把所有黑洞放在一起說,恆星級黑洞無疑只能是「小不點」,它們的質量通常只有太陽質量的幾倍到十幾倍,也就是說它們的質量是恆星水平的;LB-1黑洞的質量高達太陽質量的70倍,稱得上是「矮子中的將軍」,恆星級黑洞中的「霸主」——當然,還是恆星級黑洞。今天我們就是來跟大家聊聊所謂的「恆星級黑洞」。

 

伴星系統中的恆星級黑洞藝術圖(來源:https://vignette.wikia.nocookie.net/space/images/a/a2/Black_hole.jpg/revision/latest?cb=20110801160703)

 

我們都知道黑洞是宇宙中連光都逃不出其引力的天體。所謂恆星級黑洞(stellar black hole,或 stellar-mass black hole),是由大質量恆星(3倍或更多倍太陽質量)在其生命周期結束時的引力坍縮形成的黑洞。這一過程在觀測上可以由超新星爆炸或伽馬射線爆發來追尋其蹤跡。依據這樣的理論,這樣一個黑洞的質量至少為1.44個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而上限往往被認為大約是十幾倍太陽質量。

當太陽這樣擁有巨大質量的恆星「燃燒殆盡」、耗盡其能量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坍縮。如果其質量不算很大,坍縮成白矮星或中子星這樣的緻密天體,其作用力就可以與引力平衡,停止坍縮;但超過臨界值質量的天體就會在坍縮下形成黑洞。

從廣義相對論來講,理論上可以存在任何質量的黑洞,但質量越低,形成黑洞所需的物質密度就越高,也就是黑洞的尺寸越小(史瓦西半徑小)。目前已知最小的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的3.3倍。

 

藝術圖:恆星級黑洞(左)從伴星(由)吸收物質(來源: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styles/full_width_feature/public/images/624540main_igr_665.jpg)

 

有朋友問了,太陽(也就是1倍太陽質量的恆星)能不能坍縮成恆星級黑洞?從我們現有的黑洞形成機制推算應該是不能,以太陽的質量來說,它的「末日」應該像我們剛才提到的一樣變成一顆白矮星,還不足以讓它直接坍縮成一個黑洞。從理論上來說質量小於一個太陽的黑洞應該由其他機制產生(例如宇宙形成早期的環境)。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恆星以及坍縮相關的理論也不支持太大質量的黑洞(目前恆星演化模型只能推演出最大為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級黑洞),這也是為什麼一直認為恆星級黑洞不會有像LB-1黑洞的70倍太陽質量這麼大。所以,根據這些描述我們就可以看出,觀測到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對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說是「顛覆性」的觀測也不為過。

特別大的黑洞我們稱之為超大質量黑洞,通常有太陽質量的一百萬到幾十億倍。我們前文提到的霍爾姆15A星系團中的黑洞質量是太陽的400億倍,這種就是所謂的超大質量黑洞,一般認為幾乎所有的大質量星系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在其中心。在恆星級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之間,有些學者認為存在中間級(中等質量黑洞),也有學者持反對意見,不過也一直缺少有力的觀測。

 

螺旋形的銀河系中心被認為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來源:https://vignette.wikia.nocookie.net/space/images/5/50/Milky_Way_Arms.png/revision/latest?cb=20121211064824)

 

可惜的是,由於黑洞的特性,其觀測非常困難,我們對黑洞的性質知之甚少。超大質量黑洞有著巨大的引力,能夠影響周圍眾多的天體(例如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就被認為是恆星「團結」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形成的),我們對這些天體的行為進行分析,能得到很多超大質量黑洞的信息。而恆星級黑洞的質量太小了,它的觀測就格外困難。銀河內有數以千億計的恆星,按照理論預測,銀河系中應該有上億顆恆星級黑洞,但是在過去的約50年當中,人們只發現了約20顆恆星級黑洞,質量約在3到20倍太陽質量之間。

那麼科學家是怎麼尋找恆星級的黑洞的呢?由於輻射一旦越過黑洞的視界就無法逃脫其巨大的引力,因此很難孤立地發現這些黑洞,但是我們可以藉助間接觀測。恆星黑洞最容易在X射線雙星系統中發現,在該系統中,來自伴星的氣體被拉入黑洞,當氣體通過吸積盤向黑洞旋轉下落時,被加熱到幾千萬度,可以產生相應的X射線,在通過這種X射線推測黑洞存在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觀測伴星受到引力的效應來測量黑洞的質量。不過這種方法只能發現很小一部分恆星級黑洞,當黑洞和它的伴星距離較遠時不會出現發出X射線的這些過程。

 

黑洞吸積放射X射線的藝術想像圖(來源: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857507808/641)

 

因此,這次對「霸主」LB-1黑洞的觀測也是一次尋找恆星級黑洞方法上的創新。LB-1黑洞所在的雙星系統是沒有足夠強的X射線輻射的,事實上這顆黑洞和它的伴星相距較遠(1.5倍日地距離),研究人員用美國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觀測表明LB-1黑洞對其伴星吸積非常微弱。但是,科學家們觀測和比對雙星系統中伴星的光譜,發現光譜中一條近乎靜止且運行方向和B型星反相位的明線(Hα發射線),並在深入的計算中推算出該雙星系統中存在一個質量約為70倍太陽質量的不可見天體,質量又大又不可見,從各種性質來看,它都只能是黑洞。

 

該論文中的光譜觀測圖(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66-2)

 

我們前文也說了,目前恆星演化模型只能推演出最大為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級黑洞。所以,可能恆星演化的理論需要做出改變,或者黑洞形成的理論中也有未發現的機制。無論如何,這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科學發現。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覲見「黑洞之王」
    黑洞對人類的吸引力,幾乎和它本身的引力一樣強大。2019年可以說是「黑洞之年」。上半年,天文學家歷時10年,捕獲了首張黑洞「芳容」,一度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半年後,中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了銀河系中的「恆星級黑洞之王」,將人類探索黑洞的歷史再次向前推進。
  • 宇宙中尺寸最大的恆星能有多大?與超大質量黑洞相差多少?
    按照目前的理論來估算,恆星的最大半徑應該不超過17.4億公裡,即相當於太陽半徑的2500倍。現實中,天文學家還沒有發現達到這個極限的恆星,最大的盾牌座UY也只有1700倍太陽半徑。恆星在形成之初,半徑不會很大,因為巨大的引力會擠壓自身。
  • 科學家發現迄今質量最大的黑洞
    2020年9月2日,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位於義大利的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gro)共同宣布他們利用引力波探測到一個質量為142個太陽的黑洞。這是科學家首次探測到質量介於100個太陽到1000個太陽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也是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利用引力波探測到的質量最大的黑洞。
  • 揭開「黑洞之王」的神秘面紗
    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11月28日凌晨,我國科學家宣布: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成功「活捉」一「黑洞之王」——這顆在銀河系內發現的恆星級黑洞,大小為太陽質量的70倍,距離我們約1.5萬光年。恆星級黑洞中的這顆「小霸王」黑洞,其質量超乎科學家們的想像。「這是一個非凡的發現,它將迫使天文學家改寫恆星級黑洞的形成模型。」專家們表示。
  • 黑洞再添新成員!首個中等質量黑洞被發現,它讓科學界轟動
    在宇宙中,由於恆星是普遍的居民,所以,恆星級黑洞的數量也非常多。那麼,什麼是恆星級黑洞呢?顯然,這是一個全新的黑洞類型,它的出現,顛覆了現有的黑洞形成理論。 那麼,它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呢?最終,在經過一系列的觀測研究後,科學家們發現,這個中等質量黑洞,是由於2個恆星級黑洞相撞合併而產生的。 當這2個恆星級黑洞相撞的一瞬間,爆發出強烈的引力波,2個恆星級黑洞也合二為一,形成了一個全新的黑洞。
  • 神秘「黑洞」終現身!首張黑洞照片面世
    因為在此之前,黑洞的模樣一直都只停留在人們的猜想和推測中,雖然科學家們曾經描繪過許多關於黑洞的想像圖,但沒人見過真正的黑洞長什麼樣。今年2月,法國梅東的巴黎天文臺的 Jean-Pierre Lumine,發布了一份黑洞成像歷史,為人們展示了各種黑洞的模擬圖[1]。
  • 70光年之外的地方,一個奇怪的黑洞被發現,它究竟是什麼?
    2019年4月10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這個黑洞來自於距離地球5500萬年之外的地方,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它位於M87星系的中心,它的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除了超大質量黑洞之外,宇宙中還存在著其它類型的黑洞。
  • 宇宙「怪獸」: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
    參考消息網10月8日報導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是什麼?怎麼識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盤點了上述問題。
  • 在黑洞外面,看不到黑洞裡面,那如果在黑洞裡面呢?
    和宇宙中其它的天體一樣,黑洞也有大有小,一個星系級的黑洞往往可以主導一整個星系的運行,幾乎所有的星系中心都存在著這樣一個星系級的黑洞。就拿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來說吧,中心就存在著一個星系級黑洞,人馬座a*。
  • 「黑洞吞噬太陽」圖片刷屏:黑洞中心真有蟲洞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9日電(記者 上官雲)2019年,一張形似甜甜圈的黑洞照片公布,引發公眾關注。日前,又有一張模擬「黑洞吞噬太陽」的圖片在網上刷屏:一顆恆星被一個有數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撕碎,場面瑰麗壯觀。這引發了許多天文迷和科幻愛好者的想像:黑洞中是否真的有「蟲洞」?人類有沒有可能乘宇宙飛船抵達黑洞進行探索?
  • 太陽系會有黑洞存在嗎?事實上,即使存在人類也無法發現它
    我們都知道宇宙中是一片漆黑的,所以要是真的存在著黑洞,那麼我們人類目前的技術是無法將其捕捉到的,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有科學家拍攝到第一張黑洞照片,之所以能夠拍到,還要感謝這個黑洞的周圍有一個巨大的吸積盤,而且非常明亮,所以除了明亮處,陰暗部分也就是黑洞了。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有可能看不清?!
    宇宙中真的有黑洞嗎?黑洞的照片會是什麼樣子?下面我們一一揭曉。自上世紀中期開始,人們對黑洞的探秘就從未停止過。天文學家把類星體和星系中心質量在百萬到百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叫超大質量黑洞。那麼宇宙中是否存在介於恆星級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之間、質量為幾百到幾十萬倍太陽質量的中等質量黑洞呢?天文學家雖然在一些近鄰星系的極亮X射線源中似乎已找到中等質量黑洞存在的跡象,但還需更多的觀測予以證實。
  • 黑洞照相機給「天籟」拍「抖音」
    或許有一天,我們也可以用高精度「照相機」給黑洞拍個「抖音」。 拍攝黑洞的「快手」 黑洞在吸積過程中會產生兩個X射線信號,先有一個來自黑洞冕的硬X射線信號(即高頻信號),第一個信號傳播到吸積盤後會產生另一個軟X射線信號(即低頻信號)。光子從冕傳播到吸積盤需要時間,所以有時間延遲。
  • 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被發現 其蹤跡「肉眼可見」?
    美媒稱,新發現的一個黑洞可能是離地球最近的黑洞,無需望遠鏡,你就能在夜空中發現它在宇宙中的家。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這個黑洞潛伏於離地球1000光年處。該黑洞所屬的系統有兩顆亮得足以用肉眼觀測到的伴星。
  • 黑洞很黑,但這個黑洞卻亮如數千個銀河系,或已將所在星系吃掉
    然而黑洞這種天體在宇宙中卻並非罕見,因為超過太陽30倍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到了末期通常都會轉化成黑洞,而且宇宙中原本就有一些原生黑洞,因此黑洞被認為是宇宙中一種普遍的存在,有科學家估計在我們銀河系中,黑洞的數量可能就有100萬到1億個。近期由美國天文學家發表文章認為,一直未被發現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就有可能是一個黑洞,它的體積或只有保齡球大小,然而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的10倍。
  • 黑洞PS大賽刷屏!網友卻最心疼他
    是不是這樣@照妖鏡大人:晚安啊甜甜圈@俗三蘇:心疼警察蜀黍[偷笑]關於黑洞的認知,你在哪個級別?作為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看起來似乎比電影中的黑洞更夢幻。跟你想像中的一樣嗎?無論在你想像中是什麼樣子的,這絕對都是人類的高光時刻——在你奔走相告前,我們備好了從入門級到初級、從中級到高級的談資,下面請對號入座,看看你在哪個級別。
  • 一個不到0.1秒的信號 或能幫人類釐清黑洞成長歷史
    時至今日,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不少黑洞,根據質量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三大類:質量為數倍到100倍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級黑洞,質量為一百萬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以及介於二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  學界的一種看法是,超大質量黑洞由質量更小的黑洞逐漸併合演化而成。若這個演化過程是個連續的過程,那麼理論上中等質量黑洞就應該是其中的中間狀態。
  • 為什麼研究黑洞?因為黑洞就在那裡
    長久以來,天文學家們都抱著極大的熱情來搜尋黑洞這一看不見的怪物。 下面,我將通過對恆星級黑洞的搜尋來簡單介紹一下如何尋找黑洞 [4]。 天文學家估計,在宇宙中應該存在著相當數量的黑洞,但估計畢竟只是估計,在完全看到他們之前我們也不敢保證就是對的,因為目前對黑洞的搜尋效果甚微。
  • 黑洞: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面世直播全程回顧
    黑洞剪影的模擬圖像天文學家通常把這些質量為幾個到一百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叫恆星級黑洞。宇宙中的黑洞自身雖然是不發光的(霍金輻射在天文學家發現的黑洞中太弱,可忽略不計),恆星級黑洞系統示意圖 | 圖片來源:http://www.uux.cn/viewnews-9278-page-1.html
  • 人類首次看見黑洞!我們可以給孩子講點什麼?| 特別關注
    快看關於黑洞的這些知識點,一起漲知識黑洞是怎麼被發現的?我們為啥要給黑洞拍照片?給黑洞拍照片時到底拍的是什麼東西?這些問題被孩子問起時,你會回答嗎?快和中教君一起學起來!科學家們發現在一些被X射線望遠鏡發現的雙星(由一個緻密星和另一個正常恆星組成)中,緻密星的質量比中子星的質量上限(約為3倍太陽質量)還大,但半徑卻差不多,因此認為這些引力極強的緻密星只能是黑洞。目前在銀河系中已發現20多個黑洞X射線雙星,它們的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5到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