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曼的火力升級之路

2021-02-07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節選自 從《狂怒》談二戰中M4坦克火力的發展

原作者 包強


直到今天,西方史學界的不少專家學者仍然堅持已見,認為M4「謝爾曼」坦克是二戰最好的坦克之一,是盟軍贏得二戰勝利的功臣。但是,在一些電視節目中,接受採訪的老兵們對「謝爾曼」坦克的拙劣表現依然耿耿於懷,說到傷心之處無不老淚縱橫。讓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老兵的一段話:「美國陸軍無論做怎樣的保證、聲明和承諾,都無法告慰成千上萬死傷的坦克兵和依靠『謝爾曼』坦克掩護的步兵。提供質量比敵方差距如此懸殊的武器長達2年之久,無論是誰負責供應美軍坦克,都必須為此承擔罪責。我實在不能理解居然有人能夠如此瀆職而逃脫懲罰。」

平心而論,M4「謝爾曼」坦克的設計並非拙劣,而且還具備許多優點和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首先,M4「謝爾曼」動力系統堅固耐用,連蘇聯坦克都遜色幾分,德國坦克更是望塵莫及。德國「虎」式、「豹」式坦克每行駛1000千米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須運回德國或捷克的工廠大修。「謝爾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戰維護就足夠了。性能可靠,故障極少。且由於美國坦克的流水線生產其生產效率相當之高。


美國在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各種裝甲戰車28.7萬輛,其中的M4 「謝爾曼」坦克就將近5萬輛。最有趣的是,「謝爾曼」坦克的外形尺寸是參照美國「自由輪」的船艙設計,非常便於遠洋運輸。看來美軍對後勤的重要性在當時就理解得非常透徹。

「謝爾曼」坦克在當時還擁有幾項世界領先技術。首先,炮塔旋轉裝置在當時是最快的,旋轉1周用時不超過10秒鐘。其次,「謝爾曼」還是惟一裝火炮垂直穩定器的坦克,能夠在行進中瞄準目標進行射擊。


尷尬的「謝爾曼」

然而以後的2年中,尤其是蘇、德戰場上,滄海桑田,坦克裝備日新月異。而美陸軍依然是「謝爾曼」坦克獨當一面。事實上,從1943年盟軍登陸義大利開始,就陸續有前線戰報指出德軍新式坦克的明顯優勢。但是美軍高層置若閣聞。到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第,德軍裝甲師已經全面換裝IV型和「豹」式坦克各佔一半。另有「虎」式坦克組成的十幾個重坦克營。跟對手相比,「謝爾曼」坦克的弱點顯然是致命的。

首先,「謝爾曼」坦克裝備1門M3型75毫來L/40加農炮,這種炮使用的高爆彈相當出色,但穿甲彈就非常平庸了。「謝爾曼」坦克的火炮能夠在1 000米距離上擊穿62毫米的鋼板,穿甲能力比蘇聯T-34早期型號的75毫米L/42火炮還要遜色一些,與德軍當時的75毫米48倍和70倍身管火炮相比就差距很大了。

後來,「謝爾曼」M4A3改進型坦克換裝了1門76毫米火炮,其穿甲性能有所提高,但依然比德國「虎」式、「豹」式相差一個檔次。二戰老兵的訪談裡充滿了令人沮喪絕望的回憶:「謝爾曼」坦克在數百米到數十米不等的距離向德軍坦克開火,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發射的炮彈在擊中德國坦克裝甲板後向上反彈,一直飛到幾百米的空中。

曾在巴頓指揮下的第3集團軍服役的老兵納特·弗蘭克爾(Nat Frankel)的回憶更耐人尋味。一次,他所在的「謝爾曼」坦克衝到距離德軍1輛「虎」式坦克30米的地方,向炮塔側面連開3炮,炮彈都反彈開了。這時,他看到一個德國軍官從炮塔探出半截身子,拿出手帕在彈痕上撣了撣,向他微笑,好像在對他的冒犯表示諒解。這似乎有點戲劇化,但卻將「謝爾曼」坦克推上了極為尷尬的位置。

1943年夏天,美國陸軍自認為M4中型坦克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中型坦克。然而,到1944年夏天的這段時間,經過與德國各型戰車的較量後,美國陸軍突然發現M4坦克在坦克戰中處於明顯劣勢。雖然在1944年7月底一種新的配備76毫米炮的坦克已做好戰鬥準備,但這並不能使美國坦克趕上德軍坦克的火力水平。那麼,為什麼擁有強大工業研發技術和製造能力的美國人沒有儘快給M4坦克配備大威力的火炮呢?而美國又採取哪些應急措施來改善M4坦克的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力呢?


新型坦克炮的研發

1942年秋天,M4A1中型坦克裝備了英軍並參與北非阿拉曼戰役,這是該型坦克第一次參與實戰。因為M4A1具備優秀的機動性、良好的防護性以及75毫米坦克炮,車組人員一致認為這是一款優秀的坦克。尤其是75毫米坦克炮相對於以往的坦克炮,在打擊能力上有了明顯進步。

雖然缺乏對更高性能坦克炮的急切需求,美國軍械署從1942年初以來仍然一直主動研發76毫米坦克炮,已經有幾款76毫米武器在研發和裝備了。這包括為M6中型坦克和M10坦克殲擊車裝備的M7 76毫米坦克炮。但M7 76毫米坦克炮非常龐大、笨重,難以配備到M4的炮塔裡,因而研發了小型的T1坦克炮。T1使用了與M7相同的火炮彈丸,但使用了不同裝藥的彈筒。但這些有可能導致部隊混淆T1與M7坦克炮。所以,M7後來被命名為3英寸炮,而T1被命名為76毫米炮,但實際上,T1與M7都採用76.2毫米口徑,也就是3英寸。

1942年夏天,製造完成首批2門T1坦克炮,隨後被送到阿伯丁武器試驗場。一門作為備用,另一門被安裝到M4A1坦克上,與通常的M34型底座配合使用。T1坦克炮擁有57倍口徑的身管,這樣長度的身管造成影響重大的問題。主要是炮塔的前部過重,使之在旋轉時達不到平衡。為提高炮塔的平衡度,工程師將坦克炮的前部減去15英寸,將T1坦克炮身管長度變為52倍口徑。在炮尾加了一個配重,使之保持平衡。這樣的措施提高了平衡度,但降低了火炮的穿甲能力(減小身管長度,就減少了射彈的炮口初速,使動能降低,穿甲效果減弱)。但在那個時候,這不是最值得美軍關切的問題。1942年之前的戰場經驗表明,75毫米炮完全能夠滿足戰場上反裝甲作戰的需要,何況76毫米炮呢?而且76毫米坦克炮的縮小身管版在試驗中,其穿甲能力仍然超越75毫米炮。於是,1942年8月17日,軍械委員會建議將T1坦克炮正式命名為M1 76毫米坦克炮並列裝,而76毫米縮小身管版命名為M1A1 76毫米坦克炮。

相對於同時期發展的其他坦克炮,M1A1 76毫米坦克炮只具備中等的穿甲能力。同時英軍也發展了自己的76.2毫米坦克炮,這就是廣為人知的17磅炮(這種坦克炮是1944~1945年西歐戰場上盟軍唯一能有效對抗「虎」式、「虎王」式坦克的火炮)。相對於美國的52倍口徑76毫米炮,這種炮配備了55倍口徑的身管。這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彈藥。雖然這兩種武器的彈丸一樣重,但17磅炮的炮彈用了9磅(1磅=0.4536千克)發射藥,而76毫米炮只有3.6磅。因此17磅炮的射彈初速很高,這顯著提高了它的穿甲能力。雖然17磅炮的過高膛壓導致炮身管的過快燒蝕,但英國火炮設計師們在權衡身管壽命和穿甲能力後,選擇了後者。非常有趣的對比是,美國設計師們在實踐中非常保守,選擇了較長的身管壽命。這樣的設計顯然需要修正,因為裝甲部隊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他們急需新型火炮,具備極強的穿甲能力,可這樣的需求被忽略了。德國坦克炮的發展更接近於英國,他們研發了KwK42型75毫米坦克炮,這種炮具備70倍口徑的超長身管,使射彈具有極高初速。同英國坦克炮一樣,德國火炮膛壓很高,達到每平方英寸48 000磅,而美國76毫米炮只有每平方英寸38 000磅。而且為獲得高初速,德國的炮彈使用了8.1磅火藥推進劑,美國的炮彈只有3.6磅。

1942年8月軍械署建議修改生產合同,這樣就能夠生產1 000輛M4A1坦克(使用76毫米M1坦克炮)。坦克兵司令雅各布·德沃斯將軍拒絕支持這個計劃,因為這種武器並沒有經過他的部門測試。1942年12月德沃斯將軍、軍械署署長巴恩斯將軍等一些美國軍官前往北非戰場考察、調研。他們的報告指出:英國第八集團軍的高級軍官們和英國坦克手們一致認為,美國M4「謝爾曼」坦克是戰場上最優秀的坦克,這是英國第八集團軍和我們自己部隊在突尼西亞前線的共同結論。這個軍官訪問團還訪問了英國,與英國同行們討論了未來的坦克需求。他們簡要地匯報了下一代的英國新型17磅坦克炮,他們看到了一種牽引17磅炮和一種17磅坦克炮。雖然英軍對「謝爾曼」坦克75毫米炮的性能表示滿意,但他們也明確提出德國人正繼續加厚坦克裝甲,這樣就需要繼續提高坦克炮的火力以保持戰場平衡。經過這次訪問,德沃斯將軍改變了早前的觀點,建議立即在M4坦克上試驗76毫米坦克炮,以確定未來的坦克上將安裝多大比例的新型坦克炮,應該儘可能地使M4坦克在未來戰場上更加完美。


新的坦克火力技術指標

在北非戰場上的戰鬥也顯示坦克炮潛望鏡裝置瞄準能力不足。美國和英國軍官們共同建議應效仿德國,提高潛望鏡瞄準裝備的光學倍率。結果在新型的M34A1坦克炮塔上安裝M1坦克炮,並配備了新型的瞄準望遠鏡。同時,試驗證明炮塔內的配重不能夠使炮塔完全平衡。位於新澤西州的pressed steel汽車公司被授權製造一種新型炮塔,這種炮塔採用內置的配重,不再使用在現有炮塔尾部再加裝配重的方式。首批這種M4A1(76M1)坦克生產了12輛。這批坦克中的首臺車被送到位於諾克斯堡的坦克試驗臺,經過試驗,發現坦克炮塔的內部空間不令人滿意。專家們批評這種設計是臨時性的湊合之舉,並不適合部隊使用。1942年12月,軍械署準備生產1 000輛該型坦克的計劃被否決了。最初生產的12輛坦克,只有3輛保持原狀,其餘9輛又被改造成裝備普通75毫米坦克炮的車型。

鑑於德沃斯將軍加速為M4坦克配備76毫米炮的強烈建議,軍械署繼續努力製造更大的M4坦克炮塔。為了簡化生產和未來進一步發展,軍械署決定將新的T23型中型坦克的炮塔轉嫁到M4坦克上試用。這個設計稱為M4E6。1943年6月17日,上級批准生產兩個實驗性的M4E6模塊,由克萊斯勒的底特律工廠生產出來,並在1943年7月交付。這次的生產非常成功,1942年8月17日,裝甲試驗基地建議將M4E6投產。但軍械署的建議很快被否決了,原因是新任的坦克兵司令不認為76坦克炮優於75坦克炮。這位將軍出身於步兵部隊,對坦克和步兵的協同戰術更感興趣,對於76坦克炮,他指出:76毫米M1坦克炮相對於75毫米炮只有一個優點,就是在相同距離上,76炮的穿甲能力比75炮多1英寸(25.4毫米)。76炮的縱向爆炸力弱於75炮;76炮的高爆彈重12.37磅,充填了0.86磅的炸藥;75炮的高爆彈重14.6磅,充填了1.47磅的炸藥。就中型坦克普通用途來說,76炮的外彈道性能比不上75炮。76炮的炮口衝擊波非常大,炮口衝擊波在幹地面上造成的「沙塵暴」會嚴重影響火炮射擊的速度。而且炮口衝擊波造成的巨響會使得坦克指揮官和炮手們難以正常工作。

 因為戰鬥中,主要使用的是高爆彈,因此坦克炮的戰果取決於它的高爆彈。在戰爭中所有美國坦克平均每輛裝備70%的高爆彈,20%的穿甲彈和10%的煙幕彈。這位新的坦克兵司令建議:在每三輛坦克中配備一輛裝備76炮的坦克,或者在每個連配屬一個排的該型坦克。他注意到立刻生產1 000輛裝備76炮的坦克的建議很合理,但已經有很多75炮坦克生產完成的時候,能夠將76炮坦克的生產比例提高到50%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方案。然而,他反對下一步全面生產76炮坦克。

上述說法都是對的,但這位將軍忽略了一點,在二戰末期德軍和蘇軍都在競相發展大威力坦克炮的關鍵時刻,什麼最重要?當然是火炮的穿甲能力。火炮身管的壽命再長,射擊的衝擊波再小,如果不能消滅敵方的坦克,又有多少價值呢?後來在歐洲戰場上75毫米炮對德軍主戰坦克的威力確實不夠,讓盟軍裝甲兵吃盡苦頭。

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是多麼重要

在坦克的火力技術指標方面,英國人的基本觀點與美國人不同。因為英國人在實戰中獲得了更多有價值的經驗證明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是多麼重要。1939年戰爭開始時,英國坦克大部分還只是裝備了機槍。到1940年法蘭西戰役的時候,才開始過渡到2磅反坦克炮(40毫米口徑),這種炮的性能與同時代的美國37毫米坦克炮類似。在法蘭西和北非沙漠裡,英國人獲得了裝甲作戰的經驗教訓,這使得他們換裝了6磅炮(57毫米口徑)。到1942年秋天的阿拉曼戰役時,美國的75毫米坦克炮又前進了一大步。

在東線戰場坦克對坦克的激烈戰鬥中,迫使德國人不斷提高坦克裝甲的厚度,增強坦克火力。這一切使得英國陸軍不斷提升坦克火力以有效攻擊德國坦克。1943年5月9日,鑑於在上述戰場軍隊對戰爭沒有作好充分準備,英國軍械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坦克政策」。指出:中型坦克是戰爭中的重要武器,必須裝備高效火力系統。同時,大部分中型坦克在遭遇敵方同類坦克時,能有效攻擊並摧毀敵人。小部分中型坦克需要配備第一流的反坦克武器,裝備更重的裝甲。這樣的坦克才是有效的武器系統。

在實戰中,這意味著英國坦克部隊將裝備兩種用途的坦克炮。具體的做法是:每個坦克縱隊配備兩臺裝備17磅炮的坦克。與美國76炮不同,17磅炮項目一直由英國的坦克研發機構來推動。英國坦克部隊或者軍械署沒有過多地幹擾這種武器的研發。相對於美國76炮項目,17磅炮項目很早就開始研究,並得到軍械管理局和坦克部隊的官方支持,試驗得以順利實施。為了實施坦克戰,17磅炮進行了優化,英軍認為炮彈的爆炸能力對於反坦克作戰來說是無關緊要的。

1943年8月,駐美國的英國聯絡辦公室建議美國坦克安裝17磅炮,但美國軍械署有一大堆理由反對這個建議(這個可以理解,美國人認為:美國工業能力比英國強,技術比英國人先進,怎麼能在美國坦克上安裝英國坦克炮呢)。美國官員們已經在英國看到了這種17磅炮的射擊表演,他們被這種炮極強的炮口火焰和炮尾後坐所震撼,他們認為這是設計問題。更重要的是,美國正在設計大量新型坦克炮,包括新的M1A1 76毫米和90毫米坦克炮,美國人預計這些炮能夠有效應對德國坦克的威脅。於是首先由英國人獨自在「謝爾曼」坦克的炮塔上試驗了17磅炮,時間是1943年12月底。


德沃斯將軍被刺痛了,接著1944年3月25日在阿伯丁試驗場,美國對90毫米和17磅坦克炮進行了對比試驗,1944年5月23日在英國進行了類似試驗。在三個月內英國人按每個月200門炮以及配屬彈藥的速度提供了所需的武器。對比試驗證明,17磅炮的穿甲威力優於90毫米炮,更不要說76毫米炮了。但這個時候76毫米和90毫米炮及配屬彈藥都已經批量生產,而直到諾曼第登陸的時候17磅炮都未能投入使用。美國軍械署並沒有很快地接受英國17磅炮,雖然17磅炮穿甲能力明顯優於90毫米炮,但軍械署正在發展一種新型的高性能穿甲彈(HVAP),這樣76毫米炮就能獲得接近17磅炮的穿甲能力。美國沒必要去選擇另一種新的炮和彈藥。這一切與英國兵工廠沒有能滿足美國軍方對坦克炮和彈藥的要求有關。以上所有原因都是成立的,但真正的原因還是美國軍方沒有對未來的坦克威脅有一個現實而認真的關注。但1944年6月諾曼第作戰後,美軍對17磅炮的態度發生了徹底改變。美軍在四款「謝爾曼」坦克上安裝了76毫米炮,分別是M4、M4A1、M4A2、M4A3。1944年3月30日這四種坦克都列入標準型號。但只有三種坦克得到連續生產,而根據1943年1月的坦克生產政策,M4(76毫米炮)從未實際生產。


相關焦點

  • M4謝爾曼的綜合性能要低於T-34?事實恰恰相反
    二戰期間,各種武器裝備充斥著整個戰場,在陸地作戰的時候,坦克這種武器是陸軍必不可少的,坦克在一戰中就有出現,並在戰場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出色的表現也受到了很多國家的青睞,各國不斷發展坦克,對坦克的性能進行升級與優化,經過升級的坦克在二戰中也成為了不可缺少的陸地作戰武器。
  • 每分鐘射速350發的謝爾曼M1?
    只不過該坦克的真正誕生地是曾經在二戰飽受納粹德國壓迫的猶太民族,在戰後所建立的一個名叫以色列的神奇國土上,利用自身購買的二手美制謝爾曼坦克上改裝而來的一款型號,這就是今天正文的主角謝爾曼HVMS。為了確保智利的謝爾曼M50能有效擊穿鄰國T-55的正面大傾角裝甲,以色列的辦法是在原有改進版M 50的基礎上(主要是應智利要求,將動力系統升級成了底特律艾利森8V-92TA水冷渦輪增壓柴油機和艾利森XGT-411-2A變速箱,功率從460馬力上升到535馬力,並取消了車體前方的航向機槍,並用鋼裝甲封住開口,提高了正面防護力,並在車體右側後方增設了發動機排氣管,還在車體各處增加了零件工具備品的掛載點
  • 「謝爾曼」為啥是二戰神車?一共生產5萬輛,37比1圍毆虎式坦克
    除了作為美國陸軍的主力王牌之外,M4「謝爾曼」還被英軍、蘇軍大量裝備,成為二戰後期盟軍的中堅力量。特別是憑藉著造價低廉(單車造價在5萬美元之內,是德軍「虎」式坦克的三分之一)可以大批量生產的優勢,M4「謝爾曼」儘管戰損率極高,但依然憑藉著數量上的優勢,徹底拖垮了後繼無力的軸心國。
  • 謝爾曼坦克的火炮口徑一毫米之爭
    兩者對比,誰更適合作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主炮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可以說,如果在當時就讓M4「謝爾曼」中型坦克裝備上M7型76毫米火炮的話,那麼M4「謝爾曼」中型坦克將所向無敵。
  • 虎式對決謝爾曼,謝爾曼真像電影裡不堪一擊?事實剛好截然相反
    熟悉二戰的朋友一定對謝爾曼和虎式坦克這對冤家宿敵非常熟悉,並且在傳統印象裡虎式似乎總是能暴打謝爾曼的存在,謝爾曼就像個受氣包一樣遇到虎式只能被吊打,在諸如《狂怒》一類的影視作品裡也總是如此呈現給我們的。但是在實戰當中,謝爾曼面對虎式真的是如此不堪一擊嗎?
  • 報哥問答| 謝爾曼坦克戰場表現如何
    不過在開始本篇之前還是規矩照舊,先說一說謝爾曼坦克的歷史。M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開發、製造的一種中型坦克。不過這個名字卻是英軍起的,本意是指美國南北戰爭北軍的名將威廉·特庫賽·謝爾曼,因此又被稱為謝爾曼坦克。
  • 真實的《狂怒》——謝爾曼坦克一騎當千的傳奇
    當第33裝甲團的謝爾曼坦克剛剛越過進攻起始線、朝德軍陣地推進的時候,他們立刻遭到了兇猛的德軍反坦克炮火力集火射擊! 那們德軍的反坦克炮再也沒有開火,似乎是被我們密集的還擊火力給打啞了。」 失去了步兵掩護的1營,在德軍反坦克火力的集火下遭遇了重大傷亡。戰至黃昏時刻,參與進攻的19輛謝爾曼坦克中,15輛已經被德軍徹底摧毀,包括貢納松上尉在內的多名1營高級軍官均已陣亡。殘餘的4輛謝爾曼坦克則分散在海斯特拉斯小鎮內各自為戰。厄爾中尉描述了當時的情況:「當我抵達海斯特拉斯時,參與進攻的19輛坦克只剩下我的『鉛罐』和另外3輛坦克。」
  • 「狂怒」中的謝爾曼——具體解析影片中的「饅頭」型號
    舉例來講,同T-34一樣,「謝爾曼」在設計之初就留下來的龐大空間與額外的動力,使得「謝爾曼」可以在二戰中隨著戰場需求而做升級。沒有兩片樹葉是相同的,這句話用在「謝爾曼」坦克身上同樣適用,要在戰場上找到兩部完全一模一樣的「謝爾曼」並不容易。
  • 謝爾曼坦克「碰」虎式,就和紙片一樣弱,難道它真的一無是處?
    盟軍中重型坦克特別是蘇聯的KV系列比較出名,而其他盟軍的坦克大多都是中型坦克,為了對抗德軍的虎式,美軍也在二戰中不斷的研發改進,最終推出了劃時代的謝爾曼坦克,不過說到謝爾曼坦克,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尤其是一部分數據黨認為,謝爾曼坦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德國虎式坦克的對手啊。
  • 德國黑豹,蘇聯T34,還有黑科技的謝爾曼
    德國黑豹,蘇聯T-34,還有黑科技的謝爾曼。五號黑豹中型坦克,是二戰德國於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期間首次投入實戰的新式中型坦克。它有著相當於盟軍和蘇軍重型坦克的46噸戰鬥全重,但在防護性能、機動能力和穿甲火力上的表現卻可圈可點、異常出色。單論單車性能來說,五號黑豹中型坦克無愧於二戰最強中型坦克的稱號,但真實的戰爭從來不是以一款技術裝備的性能來決定戰爭勝負的。考慮到戰時生產速度和整體性價比上的平衡性,接下來我們要說說的蘇制T-34中型坦克才是整體戰略上的絕對王者。
  • 國產神劇中那輛每分鐘350發的"德軍謝爾曼M1",我給你們找著了…
    一個士兵舉手報告:「報告,謝爾曼。」知識分子一本正經的說:「謝爾曼M1,坐!」他接著說:「射速每分鐘三百五十發,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謝爾曼不是美國二戰坦克麼?M1不是美軍現役主站坦克麼?為什麼會出現在一戰的德國?」「一分鐘350發,一秒鐘快60發了,是要累死裝填手麼?」「威廉·特庫賽·謝爾曼:什麼?我成了德國人?能逆向活到一戰這事,我怎麼不知道?」
  • 「謝爾曼M1」真能改出來?大饅頭的魔改我只服以色列人
    日不落帝國的火力加強版—M4 Firfly(螢火蟲)為了應對謝爾曼火力不足的毛病,英國佬靈機一動,決定將將17磅炮裝上謝爾曼,不過為此也是絞盡了腦汁,不得不在炮塔後腦勺加了配重箱裝無線電。通訊兵也滾犢子了,航向機槍取消,用來多裝點炮彈。
  • 《戰火熔爐》謝爾曼有多難操作?趙和能開得動坦克,都很不容易了
    如果你看最近一部關於志願軍的電視劇《戰火熔爐》的話,你就知道,在電視劇的第7集,趙和和陳天放兩人冒著美軍的槍林彈雨,成功俘獲了一輛美式謝爾曼坦克,兩人一頓操作猛如虎,好不容易才把這輛坦克可使喚起來,靠著坦克的火力,兩人打得美軍被迫撤離,看起來,這段沒有什麼,但是你不知道的是謝爾曼坦克的操作是非常難的
  • 2000多歲的謝爾曼樹將軍是吃人的大樹?
    謝爾曼樹將軍是世界上最大的樹,通常也被認為是最大的生物,高83.8米,底部最大直徑達11.1米。
  • 指揮蘇軍的「謝爾曼」坦克(2):把曼施坦因打回老家
    大家都得出同樣的結論:立即進攻裡斯延卡,毫不吝惜彈藥地將「謝爾曼」坦克的所有火力——機槍、火炮——向敵人傾瀉過去。大尉同意大家的意見,並補充道:「我們把車燈全部打開,打開警報器以加強我們進攻的氣勢,我們要進行一場『心理戰』」。「艾姆恰」的頭燈尚可,光線比較充足,同時「艾姆恰」還裝備了發聲信號裝置:空襲警報器。把它打開的時候,即便是用過這東西的坦克手都對它的聲音感到害怕。
  • 『戰車』-(桑達斯附高)-M4謝爾曼系列
    謝爾曼坦克是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之一,其產量達49234輛。前期M4的火力雖略顯不足,但它的堅固,可靠和耐久性卻享譽軍界。在整個大戰期間,M4成為美軍坦克力量的骨幹。為了準備諾曼第登陸戰,雖然1944年3月向英國的美軍基地輸送了100多輛,但是由於搭載75mm炮的謝爾曼的減少,使得討厭76mm炮的榴彈炸藥的呼聲多了起來,並沒有被合理分配的76mm炮的謝爾曼在英國的數月中遭到閒置。但是在諾曼第中遭遇到和黑豹坦克的前線坦克部隊卻迫切希望76mm炮的謝爾曼能夠被派上戰場。
  • 樂高MOC作品欣賞:M4謝爾曼坦克及其他
    M4 謝
  • 「謝爾曼」暴打「黑豹」——「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
    然而,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是人,「謝爾曼」究竟是「謝饅頭」,還是「戰車裡的豪傑」,也要看是由誰指揮或由誰使用。1944年9月,在法國戰爭的洛林戰役中,美軍正是用「謝爾曼」,以「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打得德軍精銳的「黑豹」式中型坦克屍橫遍野。
  • 戰地打火機——M4「謝爾曼」中型坦克
    M4「謝爾曼」坦克,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一款中型坦克,其名字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名將威廉·特庫賽·謝爾曼,該型坦克在盟軍陣營中有著與蘇聯紅軍所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幾乎相同的重要地位。
  • 超限戰鼻祖謝爾曼將軍(下)
    查爾斯頓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謝爾曼用數百門重炮對查爾斯頓進行屠殺性的炮擊,數以萬計的平民死於炮火。待到謝爾曼攻下查爾斯頓的時候已經是一片斷壁殘垣。就這樣一個已經變成廢墟的城市,謝爾曼的大軍也沒有放過,照例又點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