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 從《狂怒》談二戰中M4坦克火力的發展
原作者 包強
直到今天,西方史學界的不少專家學者仍然堅持已見,認為M4「謝爾曼」坦克是二戰最好的坦克之一,是盟軍贏得二戰勝利的功臣。但是,在一些電視節目中,接受採訪的老兵們對「謝爾曼」坦克的拙劣表現依然耿耿於懷,說到傷心之處無不老淚縱橫。讓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老兵的一段話:「美國陸軍無論做怎樣的保證、聲明和承諾,都無法告慰成千上萬死傷的坦克兵和依靠『謝爾曼』坦克掩護的步兵。提供質量比敵方差距如此懸殊的武器長達2年之久,無論是誰負責供應美軍坦克,都必須為此承擔罪責。我實在不能理解居然有人能夠如此瀆職而逃脫懲罰。」
平心而論,M4「謝爾曼」坦克的設計並非拙劣,而且還具備許多優點和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首先,M4「謝爾曼」動力系統堅固耐用,連蘇聯坦克都遜色幾分,德國坦克更是望塵莫及。德國「虎」式、「豹」式坦克每行駛1000千米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須運回德國或捷克的工廠大修。「謝爾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戰維護就足夠了。性能可靠,故障極少。且由於美國坦克的流水線生產其生產效率相當之高。
美國在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各種裝甲戰車28.7萬輛,其中的M4 「謝爾曼」坦克就將近5萬輛。最有趣的是,「謝爾曼」坦克的外形尺寸是參照美國「自由輪」的船艙設計,非常便於遠洋運輸。看來美軍對後勤的重要性在當時就理解得非常透徹。
「謝爾曼」坦克在當時還擁有幾項世界領先技術。首先,炮塔旋轉裝置在當時是最快的,旋轉1周用時不超過10秒鐘。其次,「謝爾曼」還是惟一裝火炮垂直穩定器的坦克,能夠在行進中瞄準目標進行射擊。
尷尬的「謝爾曼」
然而以後的2年中,尤其是蘇、德戰場上,滄海桑田,坦克裝備日新月異。而美陸軍依然是「謝爾曼」坦克獨當一面。事實上,從1943年盟軍登陸義大利開始,就陸續有前線戰報指出德軍新式坦克的明顯優勢。但是美軍高層置若閣聞。到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第,德軍裝甲師已經全面換裝IV型和「豹」式坦克各佔一半。另有「虎」式坦克組成的十幾個重坦克營。跟對手相比,「謝爾曼」坦克的弱點顯然是致命的。
首先,「謝爾曼」坦克裝備1門M3型75毫來L/40加農炮,這種炮使用的高爆彈相當出色,但穿甲彈就非常平庸了。「謝爾曼」坦克的火炮能夠在1 000米距離上擊穿62毫米的鋼板,穿甲能力比蘇聯T-34早期型號的75毫米L/42火炮還要遜色一些,與德軍當時的75毫米48倍和70倍身管火炮相比就差距很大了。
後來,「謝爾曼」M4A3改進型坦克換裝了1門76毫米火炮,其穿甲性能有所提高,但依然比德國「虎」式、「豹」式相差一個檔次。二戰老兵的訪談裡充滿了令人沮喪絕望的回憶:「謝爾曼」坦克在數百米到數十米不等的距離向德軍坦克開火,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發射的炮彈在擊中德國坦克裝甲板後向上反彈,一直飛到幾百米的空中。
曾在巴頓指揮下的第3集團軍服役的老兵納特·弗蘭克爾(Nat Frankel)的回憶更耐人尋味。一次,他所在的「謝爾曼」坦克衝到距離德軍1輛「虎」式坦克30米的地方,向炮塔側面連開3炮,炮彈都反彈開了。這時,他看到一個德國軍官從炮塔探出半截身子,拿出手帕在彈痕上撣了撣,向他微笑,好像在對他的冒犯表示諒解。這似乎有點戲劇化,但卻將「謝爾曼」坦克推上了極為尷尬的位置。
1943年夏天,美國陸軍自認為M4中型坦克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中型坦克。然而,到1944年夏天的這段時間,經過與德國各型戰車的較量後,美國陸軍突然發現M4坦克在坦克戰中處於明顯劣勢。雖然在1944年7月底一種新的配備76毫米炮的坦克已做好戰鬥準備,但這並不能使美國坦克趕上德軍坦克的火力水平。那麼,為什麼擁有強大工業研發技術和製造能力的美國人沒有儘快給M4坦克配備大威力的火炮呢?而美國又採取哪些應急措施來改善M4坦克的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力呢?
新型坦克炮的研發
1942年秋天,M4A1中型坦克裝備了英軍並參與北非阿拉曼戰役,這是該型坦克第一次參與實戰。因為M4A1具備優秀的機動性、良好的防護性以及75毫米坦克炮,車組人員一致認為這是一款優秀的坦克。尤其是75毫米坦克炮相對於以往的坦克炮,在打擊能力上有了明顯進步。
雖然缺乏對更高性能坦克炮的急切需求,美國軍械署從1942年初以來仍然一直主動研發76毫米坦克炮,已經有幾款76毫米武器在研發和裝備了。這包括為M6中型坦克和M10坦克殲擊車裝備的M7 76毫米坦克炮。但M7 76毫米坦克炮非常龐大、笨重,難以配備到M4的炮塔裡,因而研發了小型的T1坦克炮。T1使用了與M7相同的火炮彈丸,但使用了不同裝藥的彈筒。但這些有可能導致部隊混淆T1與M7坦克炮。所以,M7後來被命名為3英寸炮,而T1被命名為76毫米炮,但實際上,T1與M7都採用76.2毫米口徑,也就是3英寸。
1942年夏天,製造完成首批2門T1坦克炮,隨後被送到阿伯丁武器試驗場。一門作為備用,另一門被安裝到M4A1坦克上,與通常的M34型底座配合使用。T1坦克炮擁有57倍口徑的身管,這樣長度的身管造成影響重大的問題。主要是炮塔的前部過重,使之在旋轉時達不到平衡。為提高炮塔的平衡度,工程師將坦克炮的前部減去15英寸,將T1坦克炮身管長度變為52倍口徑。在炮尾加了一個配重,使之保持平衡。這樣的措施提高了平衡度,但降低了火炮的穿甲能力(減小身管長度,就減少了射彈的炮口初速,使動能降低,穿甲效果減弱)。但在那個時候,這不是最值得美軍關切的問題。1942年之前的戰場經驗表明,75毫米炮完全能夠滿足戰場上反裝甲作戰的需要,何況76毫米炮呢?而且76毫米坦克炮的縮小身管版在試驗中,其穿甲能力仍然超越75毫米炮。於是,1942年8月17日,軍械委員會建議將T1坦克炮正式命名為M1 76毫米坦克炮並列裝,而76毫米縮小身管版命名為M1A1 76毫米坦克炮。
相對於同時期發展的其他坦克炮,M1A1 76毫米坦克炮只具備中等的穿甲能力。同時英軍也發展了自己的76.2毫米坦克炮,這就是廣為人知的17磅炮(這種坦克炮是1944~1945年西歐戰場上盟軍唯一能有效對抗「虎」式、「虎王」式坦克的火炮)。相對於美國的52倍口徑76毫米炮,這種炮配備了55倍口徑的身管。這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彈藥。雖然這兩種武器的彈丸一樣重,但17磅炮的炮彈用了9磅(1磅=0.4536千克)發射藥,而76毫米炮只有3.6磅。因此17磅炮的射彈初速很高,這顯著提高了它的穿甲能力。雖然17磅炮的過高膛壓導致炮身管的過快燒蝕,但英國火炮設計師們在權衡身管壽命和穿甲能力後,選擇了後者。非常有趣的對比是,美國設計師們在實踐中非常保守,選擇了較長的身管壽命。這樣的設計顯然需要修正,因為裝甲部隊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他們急需新型火炮,具備極強的穿甲能力,可這樣的需求被忽略了。德國坦克炮的發展更接近於英國,他們研發了KwK42型75毫米坦克炮,這種炮具備70倍口徑的超長身管,使射彈具有極高初速。同英國坦克炮一樣,德國火炮膛壓很高,達到每平方英寸48 000磅,而美國76毫米炮只有每平方英寸38 000磅。而且為獲得高初速,德國的炮彈使用了8.1磅火藥推進劑,美國的炮彈只有3.6磅。
1942年8月軍械署建議修改生產合同,這樣就能夠生產1 000輛M4A1坦克(使用76毫米M1坦克炮)。坦克兵司令雅各布·德沃斯將軍拒絕支持這個計劃,因為這種武器並沒有經過他的部門測試。1942年12月德沃斯將軍、軍械署署長巴恩斯將軍等一些美國軍官前往北非戰場考察、調研。他們的報告指出:英國第八集團軍的高級軍官們和英國坦克手們一致認為,美國M4「謝爾曼」坦克是戰場上最優秀的坦克,這是英國第八集團軍和我們自己部隊在突尼西亞前線的共同結論。這個軍官訪問團還訪問了英國,與英國同行們討論了未來的坦克需求。他們簡要地匯報了下一代的英國新型17磅坦克炮,他們看到了一種牽引17磅炮和一種17磅坦克炮。雖然英軍對「謝爾曼」坦克75毫米炮的性能表示滿意,但他們也明確提出德國人正繼續加厚坦克裝甲,這樣就需要繼續提高坦克炮的火力以保持戰場平衡。經過這次訪問,德沃斯將軍改變了早前的觀點,建議立即在M4坦克上試驗76毫米坦克炮,以確定未來的坦克上將安裝多大比例的新型坦克炮,應該儘可能地使M4坦克在未來戰場上更加完美。
新的坦克火力技術指標
在北非戰場上的戰鬥也顯示坦克炮潛望鏡裝置瞄準能力不足。美國和英國軍官們共同建議應效仿德國,提高潛望鏡瞄準裝備的光學倍率。結果在新型的M34A1坦克炮塔上安裝M1坦克炮,並配備了新型的瞄準望遠鏡。同時,試驗證明炮塔內的配重不能夠使炮塔完全平衡。位於新澤西州的pressed steel汽車公司被授權製造一種新型炮塔,這種炮塔採用內置的配重,不再使用在現有炮塔尾部再加裝配重的方式。首批這種M4A1(76M1)坦克生產了12輛。這批坦克中的首臺車被送到位於諾克斯堡的坦克試驗臺,經過試驗,發現坦克炮塔的內部空間不令人滿意。專家們批評這種設計是臨時性的湊合之舉,並不適合部隊使用。1942年12月,軍械署準備生產1 000輛該型坦克的計劃被否決了。最初生產的12輛坦克,只有3輛保持原狀,其餘9輛又被改造成裝備普通75毫米坦克炮的車型。
鑑於德沃斯將軍加速為M4坦克配備76毫米炮的強烈建議,軍械署繼續努力製造更大的M4坦克炮塔。為了簡化生產和未來進一步發展,軍械署決定將新的T23型中型坦克的炮塔轉嫁到M4坦克上試用。這個設計稱為M4E6。1943年6月17日,上級批准生產兩個實驗性的M4E6模塊,由克萊斯勒的底特律工廠生產出來,並在1943年7月交付。這次的生產非常成功,1942年8月17日,裝甲試驗基地建議將M4E6投產。但軍械署的建議很快被否決了,原因是新任的坦克兵司令不認為76坦克炮優於75坦克炮。這位將軍出身於步兵部隊,對坦克和步兵的協同戰術更感興趣,對於76坦克炮,他指出:76毫米M1坦克炮相對於75毫米炮只有一個優點,就是在相同距離上,76炮的穿甲能力比75炮多1英寸(25.4毫米)。76炮的縱向爆炸力弱於75炮;76炮的高爆彈重12.37磅,充填了0.86磅的炸藥;75炮的高爆彈重14.6磅,充填了1.47磅的炸藥。就中型坦克普通用途來說,76炮的外彈道性能比不上75炮。76炮的炮口衝擊波非常大,炮口衝擊波在幹地面上造成的「沙塵暴」會嚴重影響火炮射擊的速度。而且炮口衝擊波造成的巨響會使得坦克指揮官和炮手們難以正常工作。
因為戰鬥中,主要使用的是高爆彈,因此坦克炮的戰果取決於它的高爆彈。在戰爭中所有美國坦克平均每輛裝備70%的高爆彈,20%的穿甲彈和10%的煙幕彈。這位新的坦克兵司令建議:在每三輛坦克中配備一輛裝備76炮的坦克,或者在每個連配屬一個排的該型坦克。他注意到立刻生產1 000輛裝備76炮的坦克的建議很合理,但已經有很多75炮坦克生產完成的時候,能夠將76炮坦克的生產比例提高到50%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方案。然而,他反對下一步全面生產76炮坦克。
上述說法都是對的,但這位將軍忽略了一點,在二戰末期德軍和蘇軍都在競相發展大威力坦克炮的關鍵時刻,什麼最重要?當然是火炮的穿甲能力。火炮身管的壽命再長,射擊的衝擊波再小,如果不能消滅敵方的坦克,又有多少價值呢?後來在歐洲戰場上75毫米炮對德軍主戰坦克的威力確實不夠,讓盟軍裝甲兵吃盡苦頭。
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是多麼重要
在坦克的火力技術指標方面,英國人的基本觀點與美國人不同。因為英國人在實戰中獲得了更多有價值的經驗證明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是多麼重要。1939年戰爭開始時,英國坦克大部分還只是裝備了機槍。到1940年法蘭西戰役的時候,才開始過渡到2磅反坦克炮(40毫米口徑),這種炮的性能與同時代的美國37毫米坦克炮類似。在法蘭西和北非沙漠裡,英國人獲得了裝甲作戰的經驗教訓,這使得他們換裝了6磅炮(57毫米口徑)。到1942年秋天的阿拉曼戰役時,美國的75毫米坦克炮又前進了一大步。
在東線戰場坦克對坦克的激烈戰鬥中,迫使德國人不斷提高坦克裝甲的厚度,增強坦克火力。這一切使得英國陸軍不斷提升坦克火力以有效攻擊德國坦克。1943年5月9日,鑑於在上述戰場軍隊對戰爭沒有作好充分準備,英國軍械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坦克政策」。指出:中型坦克是戰爭中的重要武器,必須裝備高效火力系統。同時,大部分中型坦克在遭遇敵方同類坦克時,能有效攻擊並摧毀敵人。小部分中型坦克需要配備第一流的反坦克武器,裝備更重的裝甲。這樣的坦克才是有效的武器系統。
在實戰中,這意味著英國坦克部隊將裝備兩種用途的坦克炮。具體的做法是:每個坦克縱隊配備兩臺裝備17磅炮的坦克。與美國76炮不同,17磅炮項目一直由英國的坦克研發機構來推動。英國坦克部隊或者軍械署沒有過多地幹擾這種武器的研發。相對於美國76炮項目,17磅炮項目很早就開始研究,並得到軍械管理局和坦克部隊的官方支持,試驗得以順利實施。為了實施坦克戰,17磅炮進行了優化,英軍認為炮彈的爆炸能力對於反坦克作戰來說是無關緊要的。
1943年8月,駐美國的英國聯絡辦公室建議美國坦克安裝17磅炮,但美國軍械署有一大堆理由反對這個建議(這個可以理解,美國人認為:美國工業能力比英國強,技術比英國人先進,怎麼能在美國坦克上安裝英國坦克炮呢)。美國官員們已經在英國看到了這種17磅炮的射擊表演,他們被這種炮極強的炮口火焰和炮尾後坐所震撼,他們認為這是設計問題。更重要的是,美國正在設計大量新型坦克炮,包括新的M1A1 76毫米和90毫米坦克炮,美國人預計這些炮能夠有效應對德國坦克的威脅。於是首先由英國人獨自在「謝爾曼」坦克的炮塔上試驗了17磅炮,時間是1943年12月底。
德沃斯將軍被刺痛了,接著1944年3月25日在阿伯丁試驗場,美國對90毫米和17磅坦克炮進行了對比試驗,1944年5月23日在英國進行了類似試驗。在三個月內英國人按每個月200門炮以及配屬彈藥的速度提供了所需的武器。對比試驗證明,17磅炮的穿甲威力優於90毫米炮,更不要說76毫米炮了。但這個時候76毫米和90毫米炮及配屬彈藥都已經批量生產,而直到諾曼第登陸的時候17磅炮都未能投入使用。美國軍械署並沒有很快地接受英國17磅炮,雖然17磅炮穿甲能力明顯優於90毫米炮,但軍械署正在發展一種新型的高性能穿甲彈(HVAP),這樣76毫米炮就能獲得接近17磅炮的穿甲能力。美國沒必要去選擇另一種新的炮和彈藥。這一切與英國兵工廠沒有能滿足美國軍方對坦克炮和彈藥的要求有關。以上所有原因都是成立的,但真正的原因還是美國軍方沒有對未來的坦克威脅有一個現實而認真的關注。但1944年6月諾曼第作戰後,美軍對17磅炮的態度發生了徹底改變。美軍在四款「謝爾曼」坦克上安裝了76毫米炮,分別是M4、M4A1、M4A2、M4A3。1944年3月30日這四種坦克都列入標準型號。但只有三種坦克得到連續生產,而根據1943年1月的坦克生產政策,M4(76毫米炮)從未實際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