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曼」暴打「黑豹」——「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

2021-02-25 點兵堂

 

在「抗日神劇」《海上孟府》第27集中,出現了一種神奇的坦克——所謂「謝爾曼」M1,「自重56噸,射速每分鐘350發,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一時間,這個「梗」成為軍迷的笑話。

 

 

然而,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是人,「謝爾曼」究竟是「謝饅頭」,還是「戰車裡的豪傑」,也要看是由誰指揮或由誰使用。1944年9月,在法國戰爭的洛林戰役中,美軍正是用「謝爾曼」,以「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打得德軍精銳的「黑豹」式中型坦克屍橫遍野。這些「謝爾曼」隸屬於大名鼎鼎的巴頓將軍麾下,而直接指揮這場戰鬥的指揮官,則是美軍第37坦克營營長克萊頓·艾布拉姆斯中校。他是美軍中的王牌坦克指揮官,巴頓曾這樣評價他:「我是美軍中最棒的坦克兵,但艾布拉姆斯是全世界最棒的坦克兵。」 艾布拉姆斯戰功累累,最後升任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官拜陸軍總參謀長。現世的電視新聞中,上鏡率最高的美軍M1 「艾布拉姆斯」式主戰坦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本文中,將向大家展現艾布拉姆斯旗下部隊在洛林戰役中的精彩演出。

 

二戰時期,在美軍第4裝甲師第37坦克營擔任營長的艾布拉姆斯中校。

 

故事要從1944年9月說起,巴頓將軍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一路勢如破竹,從諾曼第衝到了法國洛林地區。希特勒氣急敗壞地命令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司令曼陀菲爾上將,集結大批部隊向美軍發起反擊,妄圖以「閃擊戰」斬斷巴頓的鋼鐵洪流。

 

9月18日,美軍第4裝甲師的戰局風雲突變,多處接敵。同時,美軍空中偵察、地面偵察兵、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都報告稱有大量德軍坦克,正在向阿拉庫爾地區趕來。此時,駐防該地的只有第4裝甲師的A戰鬥群,而且該部防區也過於廣闊,從薩蘭堡以南一直延伸到馬恩—萊茵運河。

 

美軍A戰鬥群的兵力,包括艾布拉姆斯指揮的第37坦克營B連、C連與D連,骨幹是M4「謝爾曼」坦克,此外還有第704坦克殲擊車營C連以及若干步兵和炮兵單位。

 

與之相比,德軍部隊來勢洶洶,主力第113裝甲旅包括45輛先進的「黑豹」G式中型坦克以及45輛4號J式中型坦克,以及大量支援單位,絕對不可小視。僅憑4號J式中型坦克,德軍便能與「謝爾曼」打個旗鼓相當,而「黑豹」G的強悍威力絕非美軍的「小饅頭」們能夠相提並論的!

 

巨大的壓力之下,A戰鬥群的防禦戰打響了。

 

1944年,法國,艾布拉姆斯中校的座車「霹靂5號」。在照片中,艾布拉姆斯中校正蹲坐在炮塔頂部。

 

在阿拉庫爾東北方6.4—8千米處,第37坦克營C連鎮守交通樞紐勒澤,由理察·拉米森上尉指揮。該部最前哨是威爾伯·貝拉爾中尉指揮的第2坦克排,各輛M4都處於道路兩側極佳的隱蔽陣位中,炮口封鎖了道路。

 

23時30分,C連坦克兵聽到了機械化縱隊開進的聲音。他們迅速報告:德軍裝甲縱隊正滾滾而來,但隨後開下了公路。貝拉爾率領坦克兵步行前往偵察,試圖尋找德軍拐下公路的位置。在黑暗中,貝拉爾在路面上摸出了坦克履帶壓出的車轍。通過履帶留下的寬度,他判斷是德軍坦克壓出來的。他們還聽到了不遠處的德軍,正在談話的聲音。貝拉爾返回後,立即上報敵情,並命令手下在公路上布設了12顆反坦克地雷。美軍1個偵察班緊急出發,發現了德軍點燃的篝火,還抓獲了德軍4名戰俘。

 

9月19日凌晨1時30分,大致估算德軍營地座標後,美軍第94裝甲野戰炮兵營A連開始了猛烈的炮擊。在閃爍的火光中,105毫米榴彈紛紛炸響,德軍匆忙地撤出了營地,向萊耶以北的十字路口機動。然而,第37坦克營的105毫米榴彈炮型M4,早已鎖定了這個關鍵位置。德軍剛露頭,就再次遭到了猛轟,被打得狼狽不堪。

 

6時,在晨霧與蒙蒙的細雨中,能見度還不到100米。德軍第130裝甲團第1裝甲營與第2113裝甲擲彈兵團,以雨霧為掩護,殺向阿拉庫爾。此時,美軍D連1個排的M5A1輕型坦克在前方擔任警戒,抵擋一陣後很快支撐不住。隨後,該部用無線電向艾布拉姆斯中校發出警報,邊打邊撤地退向勒澤。

 

表現阿拉庫爾坦克戰的美術作品:在濃霧瀰漫的戰場上,美軍第37坦克營的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近距離遭遇德軍第113裝甲旅的「黑豹」式中型坦克。

 

勒澤外圍,C連連長拉米森上尉接到德軍坦克接近的警報後,從霍華德·史密斯中尉指揮的第1坦克排調了1個坦克班,準備進行伏擊。史密斯中尉從電話中得知了德軍坦克的來襲方向,他命令1輛M4藏在穀倉的乾草堆裡,2輛M4在道路兩側進入隱蔽狀態。

 

對可能遭遇的「黑豹」,美軍坦克兵的內心是忐忑的。美軍向坦克兵發放過帶有圖解的作戰手冊,不鼓勵他們正面對抗「黑豹」,而是建議他們打擊「黑豹」的側翼。觸目驚心的文字說明表示:「任何口徑的火炮都無法擊穿『黑豹』車體正面裝甲;在900米距離上,75毫米炮彈唯一擊穿『黑豹』正面裝甲的方法,是射擊其炮塔防盾下緣,炮彈可能會滑向下方,從而擊穿車體的頂裝甲。」

 

美國大兵們很快體會到德國坦克的實力。7時,德軍領頭的3輛「黑豹」,一頭扎進了史密斯中尉的伏擊圈。美軍坦克兵恪守作戰手冊上的戰術指導,專打「黑豹」薄弱的側後裝甲。在幾秒鐘內,3輛M4向68米外的2輛「黑豹」猛烈開火,瞬間將其打成了廢鐵。在後方跟進的「黑豹」見勢不妙,掉頭向南撤退。在恐懼與迷茫之中,這輛「黑豹」不知不覺地闖入了C連第2坦克排的陣地。鄧恩中士的M4正好對準了這輛「黑豹」的側翼,炮手像瞄準鴨子的獵人一樣,將「黑豹」套入瞄準鏡,接連發射了3發M61式被帽穿甲彈,將其打得燃燒起火。德軍坦克兵從殘骸中爬出來,準備棄車逃跑。鄧恩中士沒有絲毫憐憫,他冷酷地向「黑豹」的殘骸發射了1發M48式榴彈,將德軍坦克車組送上了西天。

 

表現阿拉庫爾坦克戰的美術作品:在阿拉庫爾坦克戰中,美軍第37坦克營營長艾布拉姆斯中校的座車「霹靂5號」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痛擊德軍第113裝甲旅。

 

德軍前鋒遭到莫名其妙的痛打,不敢繼續前進,轉而掉頭南下。德國人不知道的是,攔住他們的美軍,只有2個中型坦克排與1個輕型坦克排而已。在濃霧的遮擋之下,C連的2個坦克排看不到德軍的動向。但是,美軍坦克兵從德軍坦克發動機的聲音判斷,德軍坦克正在向南撤退。

 

首戰告捷後,拉米森上尉將第1坦克排全部調了過來,第2坦克排繼續在勒澤以東進行警戒。他認為德軍正在向南方的小伯藏格進發,隨即決定親率兵力予以攔截。他從第3坦克排抽調了1個坦克班,加上自己的座車共4輛M4,向南方出擊。他們非常熟悉當地的地形,在瀰漫的霧氣中,仍然輕車熟路地抵達了小伯藏格以西的高地。這座高地是道南北走向的山嶺,與勒澤通往小伯藏格的公路平行。

 

拉米森上尉的4輛M4開上山嶺,進入車體掩蔽狀態。他們剛進入陣位3分鐘,德軍8輛「黑豹」就出現了。此時,霧氣已經開始消散,能見度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拉米森發現領頭的「黑豹」時,雙方相距823米。德軍坦克兵根本不知道自己再次置於美軍坦克的炮口之下,正排著閱兵式般的隊列,緩緩地向南開進。隨後,拉米森上尉指揮了一場教科書式的戰鬥。4輛M4隻露出炮塔,瞄準「黑豹」的右側裝甲,像打靶一樣地開火。M61式被帽穿甲彈火星四射地衝出炮口,追風逐電地飛馳而去,堅硬的彈頭瞬間撕裂了「黑豹」薄弱的側面裝甲。5輛「黑豹」發生劇烈爆炸,逐個燃起的烈焰與升起的黑煙,宣告了這些鋼鐵怪獸命運的終結。

 

保存至今天的「黑豹」式中型坦克,這種性能卓越的「鋼鐵猛獸」,卻在阿拉庫爾坦克戰中,被美軍的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打得滿地找牙。

 

倖存的3輛「黑豹」意識到危險就在附近,趕忙轉動炮塔,試圖尋找或瞄準山脊上的美軍坦克。然而,拉米森上尉指揮4輛M4迅速倒車,躲到了山脊的反斜面上。美軍坦克以山體為掩護,向南開進了470米。隨後,4輛M4再次開上制高點,將還處於「一臉懵逼」狀態的3輛「黑豹」全部擊毀。

 

在公路上,8輛「黑豹」的殘骸劇烈地燃燒,但依然有炮彈不斷飛向美軍坦克。拉米森上尉命令4輛M4倒車,躲開德軍炮擊。他親自跳下坦克,步行登上制高點,用望遠鏡觀察。在「黑豹」殘骸附近,他發現了德軍1門75毫米反坦克炮。拉米森上尉回到坦克上,率領4輛M4開上制高點,輕鬆擊毀了這門反坦克炮。隨後,他們留在了制高點上,負責警戒小伯臧格與公路的動向。

 

小伯臧格公路上的4輛「黑豹」全軍覆沒時,還有4輛「黑豹」正行駛在從萊耶通往勒澤的公路上。2排長貝拉爾中尉在夜間布設的陷阱,終於等來了「獵物」。這4輛「黑豹」沒頭沒腦地闖進美軍伏擊圈後,所有的M4都開火了。隨著如晴天霹靂般炸響的炮聲,致命的火力從四面八方射來,3輛「黑豹」瞬間一命嗚呼。倖存的1輛「黑豹」拼死還擊,發射的穿甲彈打壞了貝拉爾中尉座車的2個負重輪。貝拉爾中尉發動車輛,發現堅韌不拔的M4依然能夠行駛。這輛「黑豹」躲到了田野上1架美軍重型轟炸機的殘骸後方。1輛M4發射了1發榴彈,將重型轟炸機殘骸打得燃燒了起來。C連第2坦克排輪番向「黑豹」的藏身之處發射穿甲彈,但他們並不知道是否擊毀了目標,也再沒看到德軍坦克從那裡開出來。

1944年9月19日,小雷基庫爾,德軍第113裝甲旅的「黑豹」式中型坦克殘骸。

 

後來,貝拉爾中尉的警戒哨又遭遇了一系列短促而激烈的遭遇戰。德軍1輛「黑豹」冒失地開了過來,成了M4的「刀下鬼」。德軍屢次從萊耶方向開來,但都在美軍伏擊火力的痛擊之下,倉皇撤退。

 

與此同時,在小雷基庫爾的高地附近,美軍第704坦克殲擊車營C連的M18「地獄貓」式坦克殲擊車,也在山嶺之中靈活機動,以損失3輛M18為代價,擊毀了德軍19輛「黑豹」與4號J。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本文不再贅述。

 

前鋒被第37坦克營C連挫敗後,德軍坦克部隊轉而到處試探,在美軍防線上尋找突破口。德軍通常以1個坦克連配屬1個裝甲擲彈兵排,發起連續的猛攻。A戰鬥群的兵力紛紛前出,分散於各處抗擊德軍,導致A戰鬥群指揮部警戒兵力空虛,甚至一度被德軍坦克摸到門口,幸好危機最終得到緩解。

 

阿拉庫爾之戰作戰形勢圖,點擊放大

 

阿拉庫爾坦克戰打響時,第37坦克營A連尚遠離戰場,難以脫身。13時,亨特少校率領A連與第94裝甲野戰炮兵營C連回援。在無線電中,艾布拉姆斯中校命令亨特少校「睜大眼睛,擦淨瞄具,嚴陣以待,幹掉它們。」14時,A連抵達阿拉庫爾,大部和B連匯合,前往小雷基庫爾,尋殲聚集在279高地以南窪地中的德軍坦克部隊——第113裝甲旅主力。

 

A連連長威廉·斯潘塞上尉、利奇上尉與亨特少校,先行前往小雷基庫爾偵察。他們發現,在小雷基庫爾東南方的溪谷中,隱蔽著4輛「黑豹」。他們制訂了作戰計劃:A連的6輛M4從西面進攻,B連的14輛M4從南面進攻,並釋放煙幕進行掩護。A連進入陣地後,才發現溪谷中不止4輛「黑豹」,而是盤踞著整整12輛!

 

A連與B連並未因此而改變計劃,他們釋放的煙幕在德軍面前展開。斯潘塞上尉領頭衝鋒,他的座車是1輛76.2毫米炮型M4。此時,A連只有2輛76.2毫米炮型M4,另1輛是查爾斯·德克拉納中尉的座車。斯潘瑟上尉左側是特納中尉指揮的3輛M4,右側是德克拉納中尉指揮的2輛M4。

 

在阿拉庫爾附近,公路邊的阿拉庫爾之戰戰場指示牌,畫著美軍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與德軍「黑豹」式中型坦克的黑色剪影。

 

斯潘瑟上尉的座車與德克拉納中尉的2輛M4發起正面進攻,雙方在370米距離上展開對射。在狹路相逢的較量中,76.2毫米炮型M4完全不是「黑豹」的對手。美軍發起進攻幾分鐘後,德軍坦克就擊毀了斯潘塞上尉的座車,斯潘塞上尉死裡逃生。德克拉納中尉的坦克繼續前進,也很快遭到擊穿。座車中彈時,劇烈的晃動震昏了德克拉納中尉。他恢復知覺後,命令坦克繼續前進。然而,德軍坦克發射的又1發炮彈再次擊穿了這輛M4。德克拉納中尉與3名乘員陣亡,車組只有1人倖存。

 

斯潘瑟上尉與德克拉納中尉大無畏的衝鋒,為特納中尉與利奇上尉贏得了戰機。特納中尉的3輛M4迅速迂迴,利用山脊為掩護,瞄準230米外的德軍坦克,猛烈地開火。德軍坦克發現右翼的危險後,轉動炮塔,擊毀了1輛M4。此時,B連迂迴到了德軍坦克左翼,從高地上泰山壓頂般地衝了下來!

 

利奇上尉回憶道:「德軍坦克的裝甲比我們堅固,火力也比我們強。但是,我們的坦克主炮能發射煙霧彈,以『障眼法』形成煙幕,擋住德軍視線。隨後,我們藉機迅速轉移,再向他們開火。我向德軍坦克發射了實芯穿甲彈與被帽穿甲彈。射擊其正面裝甲,炮彈很可能會彈飛。所以,我選擇射擊側面。這樣,我就能把它打成篩子。這次對決,我們打得很痛快。當天,隆隆的炮聲一直不斷。」

 

德軍坦克兵一直在應對A連的進攻,完全沒想到兩翼遭到迂迴。A連與B連憤怒地向德軍噴射復仇的火焰,從三個方向同時射來的穿甲彈,暴風驟雨般地鑿穿了「黑豹」的裝甲,摧枯拉朽地打垮了德軍的抵抗。

 

這場戰鬥中, A連與B連,擊毀了德軍9輛「黑豹」。其中,A連特納中尉的座車,擊毀了其中的5輛。A連6人陣亡、4人負傷,B連沒有任何損失。

 

當晚,巴頓將軍親自來到阿拉庫爾視察戰績輝煌的A戰鬥群。當天,A戰鬥群以6人陣亡、13人負傷,損失5輛M4與3輛M18為代價,擊毀德軍43輛坦克與6輛其他型號的裝甲戰鬥車輛。指揮官伍德少將報告,美軍擊毀的德軍坦克,絕大多數是新出廠的「黑豹」。巴頓聽到如此懸殊的損失比,自然滿心歡喜,並毫不吝嗇地用溢美之詞,盛讚了艾布拉姆斯中校與埃文斯上尉。

 

在阿拉庫爾大街的D914號公路,路南的53號是1輛M4A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與第4裝甲師師長伍德少將的紀念碑。紀念碑上用法語寫著:「向阿拉庫爾坦克戰的勝利者,美軍第3集團軍第4裝甲師師長約翰·伍德少將致敬,1944年9月19日—29日。」這輛M4A4上還有艾布拉姆斯中校座車的綽號「霹靂」,但實際上美國生產的M4A4多裝備盟友,而非裝備美軍。

 

艾布拉姆斯中校的座車「霹靂5號」,是1輛75毫米炮型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

 

根據德軍資料,第5裝甲集團軍估計第113裝甲旅有50輛坦克非毀既傷。不過,就與後世的「德軍崇拜者」們一樣,德軍第58裝甲軍軍長瓦爾特·克呂格爾上將,死活不肯承認敗於美軍裝甲兵之手,一口咬定是美軍野戰炮兵擊毀了第113裝甲旅的坦克。

 

實際上,這場在大霧中展開的坦克戰,交戰距離非常近,「黑豹」的遠程火力與裝甲優勢失去了意義,「謝爾曼」的靈活機動反而有了用武之地。除此外,德軍十分輕敵,指揮官死抱著東線的作戰經驗不放,在命令的催促之下沒有進行任何偵察就發起進攻,釀成了大禍。在接下來的11天裡,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將繼續嚴重低估美軍裝甲兵的作戰能力,最終在阿拉庫爾撞得頭破血流,付出了幾乎傾家蕩產的代價。

 

現代的美軍M1A2「艾布拉姆斯」式主戰坦克,就是以艾布拉姆斯的名字命名的。

 

本文作者王法,國內知名軍事作家,專長裝甲作戰,有多本專著出版,包括《輝煌與泥濘:洛林坦克戰》、《擋車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反坦克戰(上下冊)》、《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中型坦克技戰史(上下冊)》。

 

黑豹王牌的「平安夜演出」 ——巴克曼的曼海強襲戰

實際上, 只要運用得當,黑豹坦克堪稱盟軍坦克的剋星。二戰最後的平安夜,德軍王牌恩斯特·巴克曼在戰鬥中大放異彩,上演一場扣人心弦的傳奇劇目!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相關焦點

  • 一戰最著名的坦克是謝爾曼M1?雷人神劇再次引爆網絡
    一個士兵舉手報告:「報告,謝爾曼。」知識分子一本正經的說:「謝爾曼M1,坐!」他接著說:「射速每分鐘三百五十發,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這段視頻瞬間爆紅網絡,網友最佳評論是:「就愛這種一本正經吹牛B的!」
  • 謝爾曼M1坦克又有新神論:竟然暴露了中國最先進穿甲彈
    不過,神劇裡的一段話,也是有些軍事上的科學道理的,那就是「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只不過,神劇裡說的這個,是一種未來的中國新型彈藥,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被研製出來,那就是國產89式穿甲爆破燃燒彈。89式穿甲爆破燃燒彈是一種口徑12.7毫米的多用途彈藥,主要配備給89式12.7毫米重機槍,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以及85式12.7毫米坦克機槍。
  • 一戰德國謝爾曼M1 這是什麼鬼? 該科普一下了
    學員語出驚人:「謝爾曼!」   隨後教官竟然表示了贊同,並補充道「謝爾曼M1,自重56噸,射速每分鐘350發,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天了個擼,這是哪和哪啊,現在就讓我們來科普一下吧!首先,謝爾曼不是德國坦克,是美國坦克,其次,謝爾曼不是一戰坦克,是二戰坦克!至於謝爾曼M1,這是什麼鬼?
  • 國產神劇中那輛每分鐘350發的"德軍謝爾曼M1",我給你們找著了…
    一個士兵舉手報告:「報告,謝爾曼。」知識分子一本正經的說:「謝爾曼M1,坐!」他接著說:「射速每分鐘三百五十發,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別打我↓↓↓↓↓↓↓不到一個小時,網絡上便隨處可見這輛豪傑坦克惡搞圖真正的每分350發射速,德軍「謝爾曼」M1
  • 『戰車』-(桑達斯附高)-M4謝爾曼系列
    生產工廠只從事自己擅長的生產方式,在所有規格化的零件生產完成後,令構成車身的零件有高度的兼容性。謝爾曼坦克是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之一,其產量達49234輛。美國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各種裝甲戰車287,000輛,其中包括將近5萬輛M4謝爾曼坦克。最有趣的是,謝爾曼坦克的尺寸是參照美國「自由輪」的船艙設計,非常便於遠洋運輸。看來美軍對後勤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徹。
  • 德國黑豹,蘇聯T34,還有黑科技的謝爾曼
    德國黑豹,蘇聯T-34,還有黑科技的謝爾曼。五號黑豹中型坦克,是二戰德國於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期間首次投入實戰的新式中型坦克。總的來說,五號黑豹中型坦克是德式設計思路下誕生的經典之作。它有著相當於盟軍和蘇軍重型坦克的46噸戰鬥全重,但在防護性能、機動能力和穿甲火力上的表現卻可圈可點、異常出色。單論單車性能來說,五號黑豹中型坦克無愧於二戰最強中型坦克的稱號,但真實的戰爭從來不是以一款技術裝備的性能來決定戰爭勝負的。
  • 虎式對決謝爾曼,謝爾曼真像電影裡不堪一擊?事實剛好截然相反
    熟悉二戰的朋友一定對謝爾曼和虎式坦克這對冤家宿敵非常熟悉,並且在傳統印象裡虎式似乎總是能暴打謝爾曼的存在,謝爾曼就像個受氣包一樣遇到虎式只能被吊打,在諸如《狂怒》一類的影視作品裡也總是如此呈現給我們的。但是在實戰當中,謝爾曼面對虎式真的是如此不堪一擊嗎?
  • 謝爾曼的火力升級之路
    美國在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各種裝甲戰車28.7萬輛,其中的M4 「謝爾曼」坦克就將近5萬輛。最有趣的是,「謝爾曼」坦克的外形尺寸是參照美國「自由輪」的船艙設計,非常便於遠洋運輸。看來美軍對後勤的重要性在當時就理解得非常透徹。「謝爾曼」坦克在當時還擁有幾項世界領先技術。首先,炮塔旋轉裝置在當時是最快的,旋轉1周用時不超過10秒鐘。
  • 報哥問答| 謝爾曼坦克戰場表現如何
    說到謝爾曼,相信所有的朋友第一個映像就是兄弟連當中第四集的市場花園戰鬥中,被德軍坦克一打一個癱,大火沖天的高大威猛,但是笨嘻嘻的大怪物,或者是當兄弟連的士兵們被德軍坦克壓製得幾乎全軍覆滅時從遠處轟隆隆開來的第二裝甲師的那批打得德軍逃竄得坦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山姆大叔的謝爾曼坦克。
  • 美軍與德軍的鋼鐵碰撞,弗雷訥村坦克遭遇戰,謝爾曼大戰黑豹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著許許多多激烈的坦克大戰,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場規模很小,但戰術巧妙的坦克戰,美軍坦克兵駕駛謝爾曼坦克大戰德軍的黑豹坦克,兵取得了5殺的成績,這就是弗雷訥村坦克戰。德軍特混戰鬥群為了搞清楚盟軍在弗雷訥村的部署,派出了兩個坦克排對村子進行火力偵察,其中由德軍突擊隊中隊長弗裡茨·郎安克少尉指揮的裝甲排裝備有4輛黑豹坦克,他的任務是偵查橋梁並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對村子進行試探性進攻。
  • 62式坦克穿越衝鋒,謝爾曼每分鐘上百發
    除此之外,還有一槍打死800裡外的鬼子和一分鐘350發,爆破穿甲燃燒瞬間完成的謝爾曼M1直接被網友單拿出來成為了網絡語錄和梗,都可以看出這些錯誤的離譜程度,如果說裝備的不符合常理和史實只是因為預算問題還有情可原,但是在臺詞的基礎設計上都過不去就讓人感覺十分缺乏誠意了。
  • M4謝爾曼的綜合性能要低於T-34?事實恰恰相反
    在二戰的陸地戰場上,德國軍隊所裝備的坦克——虎式和黑豹等可是無人能匹敵。反法西斯同盟國這一邊,性能較為優越的中型坦克便是美國的M4謝爾曼與蘇聯的T-34,這兩款坦克也是美國和蘇聯產量最大的坦克。從人們普遍的認知來看,似乎M4謝爾曼的綜合性能要低於T-34,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 每分鐘射速350發的謝爾曼M1?
    ▲「謝爾曼M1」完整版,真相遠比你想像的高能!看到這裡,小編與各位網友哈哈笑笑之餘,不禁想說,能說出這句話的人也算得上是演員裡面的「豪傑」。小編特意查了下《海上孟府》中的出品方中居然有中共鄒城市委宣傳部,如此官方的出品方,居然會在對白中犯下這樣一個嚴重的軍事常識錯誤,實在令人不解。
  • 稀有戰車列傳:德軍四號坦克殲擊車L/70(A)技戰史(上)
    1942—1943年,長管四號在火力、防護能力上,都優於蘇軍的T-34/76和美軍的M4「謝爾曼」75毫米炮型,在戰場上處於優勢。但「黑豹」工藝過於複雜,產量有限,連每個裝甲師換裝一個營的目標都無法完成。德軍裝甲部隊需要一種比四號坦克威力更強、比「黑豹」製造更為簡單的裝備。重新研發一款坦克在戰局危急之際顯然是不現實的。德軍高層希望為四號換裝70倍徑的超長身管75毫米炮——即「黑豹」的主炮,提高主力戰車的火力。但根據兵工廠的測試,四號底盤無法承載裝載超長75炮的大型炮塔。
  • 二戰黑豹坦克20個稀罕事實:當代能跑的黑豹,「英軍造」佔了2/5
    (7)「黑豹」坦克的75毫米炮,理論穿甲能力要強於「虎」式的88毫米炮,因為前者有70倍身管,後者則是56倍身管。 (8) 一輛滿載720升(190加侖)的坦克,黑豹可以在公路上行駛97至130公裡,或越野行駛64至84公裡。相比之下,謝爾曼坦克可以用660升燃油行駛193公裡。 (9)「黑豹」坦克作為「五號」坦克,服役時間是在「六號」坦克——「虎」式之後。
  • 電影《T34 鬼戰車》是不是神劇?
    剛看過2018版的T34幽靈戰車,我還是覺得很興奮。我更喜歡坦克PK戰。也許我先看了《憤怒》,我覺得謝爾曼坦克與老虎坦克對峙得很好看。在T34 2018的幾個場景也讓我想起了我以前玩過的遊戲。一些高角度的鏡頭似乎總是在英雄2連或戰爭遊戲中被看到。最新版本是翻版。
  • 「黑豹」是二戰最好坦克?只有打坦克能力強,其他性能一塌糊塗
    第一,「黑豹」的KwK42型75毫米/L70火炮,是二戰最好坦克炮之一。KwK42型火炮,穿甲威力還在「虎」式坦克的KwK36型88毫米/L56火炮之上。使用高速穿甲彈時,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182毫米裝甲,「虎」式的數據則是128毫米,T-34/85則是107毫米。
  • 謝爾曼坦克的火炮口徑一毫米之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坦克的火炮口徑和倍徑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從戰爭開始前的37毫米到50毫米,迅速進化到後來超過100毫米。可以說在漫長的戰爭中,坦克的火炮口徑,隨著交戰雙方對防護的提升,而不斷的進化著。然而在這其中也有一些不符合規律的,比如說美國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可以說在設計之初,美國陸軍就圍繞著一毫米在爭鬥。
  • 「謝爾曼M1」真能改出來?大饅頭的魔改我只服以色列人
    儘管謝爾曼以可靠、堅固以及耐久性享譽世界,但也存在著火力不足等各種問題,於是各國廣大「勞動群眾」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對這款經典戰車進行各種「魔改」。以色列人在1948年建國之後就一直受到周圍一圈阿拉伯鄰居的威脅,面對著阿拉伯國家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著明顯優勢的坦克部隊,精明的改裝達人們就打上了戰後龐大的謝爾曼的主意,在將車體翻修一新,換上新的動力裝置,再搭配上新炮塔和從法國倒騰來的進口火炮後,二戰老兵謝爾曼搖身一變,成了M50/M51超級謝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