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神劇」《海上孟府》第27集中,出現了一種神奇的坦克——所謂「謝爾曼」M1,「自重56噸,射速每分鐘350發,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一時間,這個「梗」成為軍迷的笑話。
然而,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是人,「謝爾曼」究竟是「謝饅頭」,還是「戰車裡的豪傑」,也要看是由誰指揮或由誰使用。1944年9月,在法國戰爭的洛林戰役中,美軍正是用「謝爾曼」,以「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打得德軍精銳的「黑豹」式中型坦克屍橫遍野。這些「謝爾曼」隸屬於大名鼎鼎的巴頓將軍麾下,而直接指揮這場戰鬥的指揮官,則是美軍第37坦克營營長克萊頓·艾布拉姆斯中校。他是美軍中的王牌坦克指揮官,巴頓曾這樣評價他:「我是美軍中最棒的坦克兵,但艾布拉姆斯是全世界最棒的坦克兵。」 艾布拉姆斯戰功累累,最後升任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官拜陸軍總參謀長。現世的電視新聞中,上鏡率最高的美軍M1 「艾布拉姆斯」式主戰坦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本文中,將向大家展現艾布拉姆斯旗下部隊在洛林戰役中的精彩演出。
▲二戰時期,在美軍第4裝甲師第37坦克營擔任營長的艾布拉姆斯中校。
故事要從1944年9月說起,巴頓將軍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一路勢如破竹,從諾曼第衝到了法國洛林地區。希特勒氣急敗壞地命令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司令曼陀菲爾上將,集結大批部隊向美軍發起反擊,妄圖以「閃擊戰」斬斷巴頓的鋼鐵洪流。
9月18日,美軍第4裝甲師的戰局風雲突變,多處接敵。同時,美軍空中偵察、地面偵察兵、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都報告稱有大量德軍坦克,正在向阿拉庫爾地區趕來。此時,駐防該地的只有第4裝甲師的A戰鬥群,而且該部防區也過於廣闊,從薩蘭堡以南一直延伸到馬恩—萊茵運河。
美軍A戰鬥群的兵力,包括艾布拉姆斯指揮的第37坦克營B連、C連與D連,骨幹是M4「謝爾曼」坦克,此外還有第704坦克殲擊車營C連以及若干步兵和炮兵單位。
與之相比,德軍部隊來勢洶洶,主力第113裝甲旅包括45輛先進的「黑豹」G式中型坦克以及45輛4號J式中型坦克,以及大量支援單位,絕對不可小視。僅憑4號J式中型坦克,德軍便能與「謝爾曼」打個旗鼓相當,而「黑豹」G的強悍威力絕非美軍的「小饅頭」們能夠相提並論的!
巨大的壓力之下,A戰鬥群的防禦戰打響了。
▲1944年,法國,艾布拉姆斯中校的座車「霹靂5號」。在照片中,艾布拉姆斯中校正蹲坐在炮塔頂部。
在阿拉庫爾東北方6.4—8千米處,第37坦克營C連鎮守交通樞紐勒澤,由理察·拉米森上尉指揮。該部最前哨是威爾伯·貝拉爾中尉指揮的第2坦克排,各輛M4都處於道路兩側極佳的隱蔽陣位中,炮口封鎖了道路。
23時30分,C連坦克兵聽到了機械化縱隊開進的聲音。他們迅速報告:德軍裝甲縱隊正滾滾而來,但隨後開下了公路。貝拉爾率領坦克兵步行前往偵察,試圖尋找德軍拐下公路的位置。在黑暗中,貝拉爾在路面上摸出了坦克履帶壓出的車轍。通過履帶留下的寬度,他判斷是德軍坦克壓出來的。他們還聽到了不遠處的德軍,正在談話的聲音。貝拉爾返回後,立即上報敵情,並命令手下在公路上布設了12顆反坦克地雷。美軍1個偵察班緊急出發,發現了德軍點燃的篝火,還抓獲了德軍4名戰俘。
9月19日凌晨1時30分,大致估算德軍營地座標後,美軍第94裝甲野戰炮兵營A連開始了猛烈的炮擊。在閃爍的火光中,105毫米榴彈紛紛炸響,德軍匆忙地撤出了營地,向萊耶以北的十字路口機動。然而,第37坦克營的105毫米榴彈炮型M4,早已鎖定了這個關鍵位置。德軍剛露頭,就再次遭到了猛轟,被打得狼狽不堪。
6時,在晨霧與蒙蒙的細雨中,能見度還不到100米。德軍第130裝甲團第1裝甲營與第2113裝甲擲彈兵團,以雨霧為掩護,殺向阿拉庫爾。此時,美軍D連1個排的M5A1輕型坦克在前方擔任警戒,抵擋一陣後很快支撐不住。隨後,該部用無線電向艾布拉姆斯中校發出警報,邊打邊撤地退向勒澤。
▲表現阿拉庫爾坦克戰的美術作品:在濃霧瀰漫的戰場上,美軍第37坦克營的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近距離遭遇德軍第113裝甲旅的「黑豹」式中型坦克。
勒澤外圍,C連連長拉米森上尉接到德軍坦克接近的警報後,從霍華德·史密斯中尉指揮的第1坦克排調了1個坦克班,準備進行伏擊。史密斯中尉從電話中得知了德軍坦克的來襲方向,他命令1輛M4藏在穀倉的乾草堆裡,2輛M4在道路兩側進入隱蔽狀態。
對可能遭遇的「黑豹」,美軍坦克兵的內心是忐忑的。美軍向坦克兵發放過帶有圖解的作戰手冊,不鼓勵他們正面對抗「黑豹」,而是建議他們打擊「黑豹」的側翼。觸目驚心的文字說明表示:「任何口徑的火炮都無法擊穿『黑豹』車體正面裝甲;在900米距離上,75毫米炮彈唯一擊穿『黑豹』正面裝甲的方法,是射擊其炮塔防盾下緣,炮彈可能會滑向下方,從而擊穿車體的頂裝甲。」
美國大兵們很快體會到德國坦克的實力。7時,德軍領頭的3輛「黑豹」,一頭扎進了史密斯中尉的伏擊圈。美軍坦克兵恪守作戰手冊上的戰術指導,專打「黑豹」薄弱的側後裝甲。在幾秒鐘內,3輛M4向68米外的2輛「黑豹」猛烈開火,瞬間將其打成了廢鐵。在後方跟進的「黑豹」見勢不妙,掉頭向南撤退。在恐懼與迷茫之中,這輛「黑豹」不知不覺地闖入了C連第2坦克排的陣地。鄧恩中士的M4正好對準了這輛「黑豹」的側翼,炮手像瞄準鴨子的獵人一樣,將「黑豹」套入瞄準鏡,接連發射了3發M61式被帽穿甲彈,將其打得燃燒起火。德軍坦克兵從殘骸中爬出來,準備棄車逃跑。鄧恩中士沒有絲毫憐憫,他冷酷地向「黑豹」的殘骸發射了1發M48式榴彈,將德軍坦克車組送上了西天。
▲表現阿拉庫爾坦克戰的美術作品:在阿拉庫爾坦克戰中,美軍第37坦克營營長艾布拉姆斯中校的座車「霹靂5號」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痛擊德軍第113裝甲旅。
德軍前鋒遭到莫名其妙的痛打,不敢繼續前進,轉而掉頭南下。德國人不知道的是,攔住他們的美軍,只有2個中型坦克排與1個輕型坦克排而已。在濃霧的遮擋之下,C連的2個坦克排看不到德軍的動向。但是,美軍坦克兵從德軍坦克發動機的聲音判斷,德軍坦克正在向南撤退。
首戰告捷後,拉米森上尉將第1坦克排全部調了過來,第2坦克排繼續在勒澤以東進行警戒。他認為德軍正在向南方的小伯藏格進發,隨即決定親率兵力予以攔截。他從第3坦克排抽調了1個坦克班,加上自己的座車共4輛M4,向南方出擊。他們非常熟悉當地的地形,在瀰漫的霧氣中,仍然輕車熟路地抵達了小伯藏格以西的高地。這座高地是道南北走向的山嶺,與勒澤通往小伯藏格的公路平行。
拉米森上尉的4輛M4開上山嶺,進入車體掩蔽狀態。他們剛進入陣位3分鐘,德軍8輛「黑豹」就出現了。此時,霧氣已經開始消散,能見度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拉米森發現領頭的「黑豹」時,雙方相距823米。德軍坦克兵根本不知道自己再次置於美軍坦克的炮口之下,正排著閱兵式般的隊列,緩緩地向南開進。隨後,拉米森上尉指揮了一場教科書式的戰鬥。4輛M4隻露出炮塔,瞄準「黑豹」的右側裝甲,像打靶一樣地開火。M61式被帽穿甲彈火星四射地衝出炮口,追風逐電地飛馳而去,堅硬的彈頭瞬間撕裂了「黑豹」薄弱的側面裝甲。5輛「黑豹」發生劇烈爆炸,逐個燃起的烈焰與升起的黑煙,宣告了這些鋼鐵怪獸命運的終結。
▲保存至今天的「黑豹」式中型坦克,這種性能卓越的「鋼鐵猛獸」,卻在阿拉庫爾坦克戰中,被美軍的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打得滿地找牙。
倖存的3輛「黑豹」意識到危險就在附近,趕忙轉動炮塔,試圖尋找或瞄準山脊上的美軍坦克。然而,拉米森上尉指揮4輛M4迅速倒車,躲到了山脊的反斜面上。美軍坦克以山體為掩護,向南開進了470米。隨後,4輛M4再次開上制高點,將還處於「一臉懵逼」狀態的3輛「黑豹」全部擊毀。
在公路上,8輛「黑豹」的殘骸劇烈地燃燒,但依然有炮彈不斷飛向美軍坦克。拉米森上尉命令4輛M4倒車,躲開德軍炮擊。他親自跳下坦克,步行登上制高點,用望遠鏡觀察。在「黑豹」殘骸附近,他發現了德軍1門75毫米反坦克炮。拉米森上尉回到坦克上,率領4輛M4開上制高點,輕鬆擊毀了這門反坦克炮。隨後,他們留在了制高點上,負責警戒小伯臧格與公路的動向。
小伯臧格公路上的4輛「黑豹」全軍覆沒時,還有4輛「黑豹」正行駛在從萊耶通往勒澤的公路上。2排長貝拉爾中尉在夜間布設的陷阱,終於等來了「獵物」。這4輛「黑豹」沒頭沒腦地闖進美軍伏擊圈後,所有的M4都開火了。隨著如晴天霹靂般炸響的炮聲,致命的火力從四面八方射來,3輛「黑豹」瞬間一命嗚呼。倖存的1輛「黑豹」拼死還擊,發射的穿甲彈打壞了貝拉爾中尉座車的2個負重輪。貝拉爾中尉發動車輛,發現堅韌不拔的M4依然能夠行駛。這輛「黑豹」躲到了田野上1架美軍重型轟炸機的殘骸後方。1輛M4發射了1發榴彈,將重型轟炸機殘骸打得燃燒了起來。C連第2坦克排輪番向「黑豹」的藏身之處發射穿甲彈,但他們並不知道是否擊毀了目標,也再沒看到德軍坦克從那裡開出來。
▲1944年9月19日,小雷基庫爾,德軍第113裝甲旅的「黑豹」式中型坦克殘骸。
後來,貝拉爾中尉的警戒哨又遭遇了一系列短促而激烈的遭遇戰。德軍1輛「黑豹」冒失地開了過來,成了M4的「刀下鬼」。德軍屢次從萊耶方向開來,但都在美軍伏擊火力的痛擊之下,倉皇撤退。
與此同時,在小雷基庫爾的高地附近,美軍第704坦克殲擊車營C連的M18「地獄貓」式坦克殲擊車,也在山嶺之中靈活機動,以損失3輛M18為代價,擊毀了德軍19輛「黑豹」與4號J。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本文不再贅述。
前鋒被第37坦克營C連挫敗後,德軍坦克部隊轉而到處試探,在美軍防線上尋找突破口。德軍通常以1個坦克連配屬1個裝甲擲彈兵排,發起連續的猛攻。A戰鬥群的兵力紛紛前出,分散於各處抗擊德軍,導致A戰鬥群指揮部警戒兵力空虛,甚至一度被德軍坦克摸到門口,幸好危機最終得到緩解。
▲阿拉庫爾之戰作戰形勢圖,點擊放大
阿拉庫爾坦克戰打響時,第37坦克營A連尚遠離戰場,難以脫身。13時,亨特少校率領A連與第94裝甲野戰炮兵營C連回援。在無線電中,艾布拉姆斯中校命令亨特少校「睜大眼睛,擦淨瞄具,嚴陣以待,幹掉它們。」14時,A連抵達阿拉庫爾,大部和B連匯合,前往小雷基庫爾,尋殲聚集在279高地以南窪地中的德軍坦克部隊——第113裝甲旅主力。
A連連長威廉·斯潘塞上尉、利奇上尉與亨特少校,先行前往小雷基庫爾偵察。他們發現,在小雷基庫爾東南方的溪谷中,隱蔽著4輛「黑豹」。他們制訂了作戰計劃:A連的6輛M4從西面進攻,B連的14輛M4從南面進攻,並釋放煙幕進行掩護。A連進入陣地後,才發現溪谷中不止4輛「黑豹」,而是盤踞著整整12輛!
A連與B連並未因此而改變計劃,他們釋放的煙幕在德軍面前展開。斯潘塞上尉領頭衝鋒,他的座車是1輛76.2毫米炮型M4。此時,A連只有2輛76.2毫米炮型M4,另1輛是查爾斯·德克拉納中尉的座車。斯潘瑟上尉左側是特納中尉指揮的3輛M4,右側是德克拉納中尉指揮的2輛M4。
▲在阿拉庫爾附近,公路邊的阿拉庫爾之戰戰場指示牌,畫著美軍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與德軍「黑豹」式中型坦克的黑色剪影。
斯潘瑟上尉的座車與德克拉納中尉的2輛M4發起正面進攻,雙方在370米距離上展開對射。在狹路相逢的較量中,76.2毫米炮型M4完全不是「黑豹」的對手。美軍發起進攻幾分鐘後,德軍坦克就擊毀了斯潘塞上尉的座車,斯潘塞上尉死裡逃生。德克拉納中尉的坦克繼續前進,也很快遭到擊穿。座車中彈時,劇烈的晃動震昏了德克拉納中尉。他恢復知覺後,命令坦克繼續前進。然而,德軍坦克發射的又1發炮彈再次擊穿了這輛M4。德克拉納中尉與3名乘員陣亡,車組只有1人倖存。
斯潘瑟上尉與德克拉納中尉大無畏的衝鋒,為特納中尉與利奇上尉贏得了戰機。特納中尉的3輛M4迅速迂迴,利用山脊為掩護,瞄準230米外的德軍坦克,猛烈地開火。德軍坦克發現右翼的危險後,轉動炮塔,擊毀了1輛M4。此時,B連迂迴到了德軍坦克左翼,從高地上泰山壓頂般地衝了下來!
利奇上尉回憶道:「德軍坦克的裝甲比我們堅固,火力也比我們強。但是,我們的坦克主炮能發射煙霧彈,以『障眼法』形成煙幕,擋住德軍視線。隨後,我們藉機迅速轉移,再向他們開火。我向德軍坦克發射了實芯穿甲彈與被帽穿甲彈。射擊其正面裝甲,炮彈很可能會彈飛。所以,我選擇射擊側面。這樣,我就能把它打成篩子。這次對決,我們打得很痛快。當天,隆隆的炮聲一直不斷。」
德軍坦克兵一直在應對A連的進攻,完全沒想到兩翼遭到迂迴。A連與B連憤怒地向德軍噴射復仇的火焰,從三個方向同時射來的穿甲彈,暴風驟雨般地鑿穿了「黑豹」的裝甲,摧枯拉朽地打垮了德軍的抵抗。
這場戰鬥中, A連與B連,擊毀了德軍9輛「黑豹」。其中,A連特納中尉的座車,擊毀了其中的5輛。A連6人陣亡、4人負傷,B連沒有任何損失。
當晚,巴頓將軍親自來到阿拉庫爾視察戰績輝煌的A戰鬥群。當天,A戰鬥群以6人陣亡、13人負傷,損失5輛M4與3輛M18為代價,擊毀德軍43輛坦克與6輛其他型號的裝甲戰鬥車輛。指揮官伍德少將報告,美軍擊毀的德軍坦克,絕大多數是新出廠的「黑豹」。巴頓聽到如此懸殊的損失比,自然滿心歡喜,並毫不吝嗇地用溢美之詞,盛讚了艾布拉姆斯中校與埃文斯上尉。
▲在阿拉庫爾大街的D914號公路,路南的53號是1輛M4A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與第4裝甲師師長伍德少將的紀念碑。紀念碑上用法語寫著:「向阿拉庫爾坦克戰的勝利者,美軍第3集團軍第4裝甲師師長約翰·伍德少將致敬,1944年9月19日—29日。」這輛M4A4上還有艾布拉姆斯中校座車的綽號「霹靂」,但實際上美國生產的M4A4多裝備盟友,而非裝備美軍。
▲艾布拉姆斯中校的座車「霹靂5號」,是1輛75毫米炮型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
根據德軍資料,第5裝甲集團軍估計第113裝甲旅有50輛坦克非毀既傷。不過,就與後世的「德軍崇拜者」們一樣,德軍第58裝甲軍軍長瓦爾特·克呂格爾上將,死活不肯承認敗於美軍裝甲兵之手,一口咬定是美軍野戰炮兵擊毀了第113裝甲旅的坦克。
實際上,這場在大霧中展開的坦克戰,交戰距離非常近,「黑豹」的遠程火力與裝甲優勢失去了意義,「謝爾曼」的靈活機動反而有了用武之地。除此外,德軍十分輕敵,指揮官死抱著東線的作戰經驗不放,在命令的催促之下沒有進行任何偵察就發起進攻,釀成了大禍。在接下來的11天裡,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將繼續嚴重低估美軍裝甲兵的作戰能力,最終在阿拉庫爾撞得頭破血流,付出了幾乎傾家蕩產的代價。
▲現代的美軍M1A2「艾布拉姆斯」式主戰坦克,就是以艾布拉姆斯的名字命名的。
本文作者王法,國內知名軍事作家,專長裝甲作戰,有多本專著出版,包括《輝煌與泥濘:洛林坦克戰》、《擋車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反坦克戰(上下冊)》、《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中型坦克技戰史(上下冊)》。
黑豹王牌的「平安夜演出」 ——巴克曼的曼海強襲戰
實際上, 只要運用得當,黑豹坦克堪稱盟軍坦克的剋星。二戰最後的平安夜,德軍王牌恩斯特·巴克曼在戰鬥中大放異彩,上演一場扣人心弦的傳奇劇目!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