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今天發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特稿,叫《非常石家莊》。這篇特稿讓我想起上周我在南方周末發表的一篇方舟評論,那篇評論的名字叫做《警惕「霾」議題的泛政治化》。
這篇評論的起源是一個七八天前一個蠻多人關心的新聞——「霧炮車」。
霧炮車是什麼?官方和生產廠家都叫它「治霾神器」。在北方霧霾問題嚴重的省市,霧炮車是政府採購的寵兒。這種霧炮車,可不便宜,大幾十萬到上百萬的價格都有,而政府採購也比較豪,一次十幾輛都比較正常。
但問題出在哪呢?問題是,這個「霧炮車」才不是什麼「治霾神器」,它其實就是個灑水車,哦,高級灑水車。從功能上說,它除了能通過噴水短期內將空氣中的浮塵用物理方法沉到地面,讓人體在瞬間感覺空氣溼潤一點之外,並沒什麼卵用。
- 霧炮車 -
那為什麼政府喜歡採購它呢?我看到新聞下面很多評論都說,不用說,肯定是採購人員能夠從中撈點兒好處。
我的判斷是,利益關聯的因素肯定不會沒有,但造成這種事情的根本原因肯定不只是採購人員的一點尋租空間,我總結,背後的原因在於,這是「霾」議題泛政治化的結果。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看到新聞報導裡有一個細節,「霧炮車」被誇大的治霾效果不只是生產企業這麼宣傳,在政府的採購說明裡,以及政府很多關於治理霧霾的措施目標的報告裡,它也被誇大宣傳。按說,如果這裡只是有尋租的話,不至於在公開報告裡如此大肆宣揚。
這說明,政府其實是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治霾政績在做宣傳的。顯然,政府主官上下估計沒怎麼調查這個「霧炮車」有沒有真實效果,他們或許也知道它並沒有太大效果,但是,不管怎樣,只要不是全盤沒效果,那就不計成本購置唄,反正治霾已經成了重要政治任務,做了只會加分不會減分。
這才是「霧炮車」這個小問題背後的真問題:議題的「泛政治化」。
在目前的決策體制下,某種議題,無論它是政治性的,還是經濟的,還是文化教育的,還是環保生態的,只要它變成某個地區乃至全國的熱門議題,它就有可能變成一种放大的政治正確。這種政治正確在政府那裡就會產生一種剛性經濟活動。在這類經濟活動裡,經濟行為是不計成本的,只要達到政治正確,或者只要能夠完成政治正確任務,不用說一點點經濟成本,一切社會力量都得讓路,都得配合它。
這就是中國地方治理多少年來的頑疾之一。很多議題,一旦成了全社會共識,就容易泛政治化,其衍生的政府經濟活動就會變成不計成本的政治行為。這是我新聞職業生涯這些年裡觀察到的一種政府行為邏輯。
在《非常石家莊》這篇特稿裡,記者們用翔實的調查證明了這一觀察。但,在記者的調查裡,這一行為邏輯造成的怪狀又何止是一個霧炮車呢?
報導中說,11月17日,石家莊緊急啟動「利劍斬汙」行動,被稱作「史上最嚴」治霾方案,不僅利劍出鞘,整個石家莊都進入了「非常時期」。
先看石家莊人的生活。
「主城區首次單雙號限行。為了錯峰,市屬公務員上班時間推遲半小時到9點,下班時間改到5點。」
「市民賈波發現,路上的汽車少了一半,盯違規的交警明顯增多。石家莊市交通管理局警官王斌說,早晚尖峰時段,所有二線崗位民警都分配了路面的執勤崗位。石家莊出動了一千六百多名民警,還不算輔警、協管員、志願者。」
「為了緩解限號帶來的交通壓力,石家莊市區公交全部免費,每天平均運客人次比平時多了70%。石家莊公交總公司取消了全體人員公休,3950輛公交車全部上線運營,比平日每天增加了600輛。兩千餘塊車載LED顯示屏滾動播放大氣汙染防治宣傳標語,平均每7分鐘播放一次。」
「建築工地全部停工。熱火朝天建了兩年的1、3號地鐵線工地,現在白天和夜晚一樣不見人影。」
「高國慶去早市買饅頭,發現饅頭房也關著門。老闆娘告訴他,鎮上開會了,不讓燒煤,讓改氣。」
「當地澡堂也因為用煤,暫停了幾天,後來又開門了。「畢竟是民生嘛。」市裡規定了沒採用清潔燃料的燃煤茶浴爐一律停止使用。除非承擔集中供暖任務,20蒸噸以下的燃煤工業鍋爐、苗圃、蔬菜大棚、畜牧生產設施都不能倖免。」
這城市,好像已經亂套了。
再看石家莊的企業。
「18日上午11點,井陘縣威州鎮鎮長剛參加完縣裡會議,馬上通知企業來鎮上開會。高國慶代表紅日鈣業去了,去的路上還不知道這回要連續停工45天。各廠礦、企業的五六十人把鎮政府會議室坐滿了。開會還沒來得及說通知,高國慶通過石家莊發布微信平臺先看到了消息。以往是霧霾預警來了馬上停工,預警過後開工,停工一個半月他還是第一次見識。通知念完,散會,沒有企業發言時間。」
「井陘縣供電局17日接到政府文件,當天就對企業採取了斷電措施。」
「一天都沒耽誤,百分百執行。」該局辦公室主任說,「尤其現在特殊的環境,誰為這事去頂風違紀?」
「突然停工,鈣鎂企業生產機器的管道中還存留著漿液,天冷,漿液容易凍上。井陘縣鈣鎂行業協會和政府商量,發動企業籤承諾書,保證45天內不偷幹,不復工。」
「『我聽朋友說,有企業在11月份通知剛下來的時候,不當回事兒,繼續幹,結果上面來人了直接就把法人(法定代表人)帶走了,然後拘留、罰款。』利達水泥製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陳諾說,像他們這種小廠,幾乎沒有廠子敢再偷著幹了。」
「利劍斬汙」行動方案要求,在這45天裡,市縣兩級環保、住建、城管、交管、公安環保等部門要嚴格執法,營造密集執法和常態化夜查的高壓態勢。
「而對於一些排汙壓力重的工業企業,像利達水泥製品有限公司,連大門都給貼上了封條。於是,停產以外,庫存的銷售也斷了。」
「不過,停產一個月以來,根本沒有下遊客戶打電話詢問庫存,因為建築工地都停工了。上遊的礦山也都停了,就是想繼續生產水泥還得發愁原料。『上遊停了,下遊停了,中間也沒法幹。』陳諾說。」
「12月15日,利達水泥廠就剩一個看門老頭兒了,其餘十幾名工人全回了老家。陳諾沒替老闆考慮過怎麼安置他們,他感覺自己也處於失業狀態,在幫朋友打零工賺點零散收入。」
最後看石家莊發生的奇怪現象。
「媒體人胡鵬網購的商品從廣東發貨,貨車進入石家莊受限,物流公司先送到了保定,再換了小車往南折回石家莊。他的妻子去菜市場買菜,原來50元一袋的20斤裝大米漲到了65元。賣主說,因為大車難進石家莊,米麵油都漲價了。」
「12月16日,石家莊啟動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第二天,餓了麼平臺石家莊區域的訂單量比天氣優良時高出32%,水果、生鮮、商超等品類訂單明顯增加,很多人不願出門了。」
- 霧霾天氣 石家莊市民扎堆輸液 -
報導引用到這裡。種種現象看似荒誕,仔細細究,又符合邏輯。石家莊市政府書記市長這兩個主官真不好當,11月17日的「利劍行動」明確提出,要利用年底最後45天時間,完成全年PM2.5濃度下降10%的考核任務,要確保到年底前不出現AQI(空氣品質指數)日均數值500以上的「爆表」天氣。
12月19日,石家莊市區「世紀公園」監測點PM2.5和PM10一度雙雙突破1000微克/立方米,AQI日均值爆表。爆表一直持續到12月22日。12月23日,一場大風終於到來,石家莊出現了久違的藍天。
此時,不知道石家莊市政府主官們作何感想。
而在中國,霾雖然是目前最大的全民共識和政治正確,但在每個二級、三級乃至四級政府,都有各個領域的中心議題,而大部分議題也面臨著同樣的泛政治化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