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

2021-01-13 二京小土

前天聽一位喜歡的Z老師的課,說到今天學院內的所謂「文學」,是喪失了介入真實生活的能力,於是退守象牙塔一隅,孤高地型構出一個韋勒克等人所謂的內部研究,或是形式主義所認為的文學能夠獨立自足的本體性,但這種清高的文學形象事實上都是幻象。Z老師隨即引用伊格爾頓的說法,「文學批評在誕生之初就是政治的而非今天意義上的美學的」。昨天聽L老師令人驚豔的課堂首秀,也表達了對於破碎史學、日常派研究路徑的空幻想像的批評,因為諸種形態的「政黨政治」才能提供一個更宏觀的洞徹事實的視角。


兩位老師的課堂無疑都十分精彩,我拮片段相駁實在有斷章取義的嫌疑。不過對於「文學與政治」/「政治與文學」的論調——尤其是其中漫不經心的定論——我的不滿由來已久,借這個難眠之夜一抒不快。


在今天的大眾輿論中,「文學」似乎是一個純潔天真、不惹塵埃、飛升於現實泥濘之上的概念。為了解構這種想像的虛幻,文學研究從業者都發揮了良好的自嘲精神。通過揭露文學與政治休戚與共的發展歷史與現實指涉,想說的故事無非兩種——第一,文學是重要的,因為與政治同呼吸共命運;第二,文學是不重要的,因為它面對現實政治時軟弱無力(固然我相信兩套故事均非絕大多數文學從業者的心聲,只是為了避免落入矯情的虛幻不得不刻意佯作的真實姿態。被拋棄的論述有「文學有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這種貌似機鋒的讖語風格今天的確已經很難誆人了,L老師在課上亦拋棄此說)。但事實上,這種自嘲式的解構與文學的虛幻概念之間存在邏輯的錯位。飛升的「文學」更多的是在它「沒什麼用」——更確切的說,因為無法迅速識別出金錢價值(解釋一句,就是雖然有文學作品能夠吸粉成為IP創造經濟價值,但這種作品的出現有隨機性因而無法精準預測,分母池總量又過於巨大);而在自嘲式的祛魅裡,金錢的邏輯似乎過於直白,而「政治」的邏輯卻可以纏繞成花團錦簇的漂亮修辭。


在此處我框起來的「政治」,想用的是引號的懷疑義——so called 「politics」——從而引出3W問題:誰在用這個概念?這裡的「政治」是什麼?為什麼?


無疑,政治學者們談論的政治與文學沒有關係。他們討論現實中的中美貿易戰打還是不打、英國脫歐還是不脫的時候無須引用相關文學作品(我們需要排除政治史學家在沒有足夠資料的情況下不得不轉向文學作品來尋求證據的情況,雖然毫無疑問文學作品只是無可奈何的選擇)。那麼文學研究者所頻頻談論的「政治」是什麼?


人們愛說「政治無處不在」。似乎每一個個體都被政治扼住命運的咽喉,在既定的社會框架裡的既定的階層位置裡無法動彈。政治無所不包,按外部內部分類文學,那麼文學的外部政治有作者與讀者、文學個體與文學團體、審查制度與出版機構、文學對於大歷史進程的撼動,文學內部則又有作品中人物之間的權力關係,能指與所指、詞與物之間的權力關係,語言對於敘述的宰治等等。


其實無須條分縷析,因為更常見的是「政治無處不在」這一泛政治化的論調。但在這種似乎不需思考就可以說出口的定論裡,「政治」成為了一個虛幻的文學概念的陰面,成為了它的補集,成為了我們在象牙塔裡孤高地型構出來的文學本體的對立物,成為了文學的不具有現實價值的反面從而成為了文學證明自己價值的重要抓手。問題是,這一組對立物並不能提供第二個邏輯。就好像在紙上畫個圓,無論是圈裡塗黑還是圈外塗黑,都只能顯現出這個圓的輪廓,而不可能提供三角的、方形的新的路徑。在這個「文學-泛政治化中的政治」形成的二元結構裡,文學還是那個清高的幻象。


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還體現在政治哲學、權力分析對於文學研究的全面入侵。友X說學科間存在等級序列,哲學是最上層(其中又以政治哲學尤高),生產出來的理論向下流淌到社會學、文學、藝術史學等等不一而足的其他下級學科。W老師、L老師都說理論作為工具的種種不匹配和弊端。(我最討厭的一種學術是拿著一把理論的刀欣欣然自喜,沉迷於運用理論的修辭快感本身,流連沉迷於自己的嫻熟刀法,而不關心是否說出核心的事實。希望自己不至淪落於此。)誠然,理論工具讓很多無處下口的作品有了很好的解讀方法(比如讓·熱內的戲劇《陽臺》,甚至我懷疑他以理論指導了創作——私心覺得被理論收編對於文學創作者並不是什麼太好的事情),但泛政治化的隱危則在於對於權力的分析成為唯一解。前幾日豆瓣上的一位學術友鄰評論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主題是「馬可波羅以語言馴化忽必烈的皇權」,我莫名地生了氣。一方面這樣的解釋很有誘惑力,提供了一個充滿張力的簡單明快的解讀,另一方面這種對於權力爭奪的放大和強化卻大大簡化了忽必烈所掌握的權力本身就有的時漲時落的存在感。卡爾維諾並不想以語言為武器攻打權力的堡壘並慶祝勝利,這樣的解讀是在氣球的繩子上掛石頭,非得落到地上才覺得心裡踏實。


我之所以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樣粗暴的框架邏輯容不下文學在個體倫理上的影響(這裡借用的是齊澤克和劉小楓對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敘述,雖然其實我並不能清楚區分「道德」和「倫理」,但我也想不出其他詞了,是這麼個意思)。存在一種倫理問題,可以(而非一定)與社會結構和政治環境脫鉤。劉小楓說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是在討論自由社會下個體面臨的倫理危機,但我不認為這種倫理危機在非自由社會是不存在的,這種存在也並不是忽視房間裡的大象。這不是所謂的「個人主義那一套」(有人批評《英國病人》語),因為這種倫理也可以(而非一定)涉及與其他人之間的種種關係——並且不僅僅是權力關係,我不否認權力關係會存在,但我拒絕認同關係的本質是權力。


我認為文學是可以自足的(當然文學本身是個可以歷史化考察的變動不居的概念,那麼可以限定為今天的文學)。這個自足並不是排除了經濟、排除了政治等等之後的,那種以你的非來定義我的是的自足,而可以充分地交叉重合。我所希望的其實是文學能夠自己建立一套價值體系,而不需依附虛幻的「非我」來往身上裝點色彩,或者假裝把自己扯光,拿出一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沒什麼意思的氣勢來。我所更希望的是,文學不是溫室裡柔弱的幻想,而是橫衝直撞在一切邊界之中突破邊界的強大力量。




(從最近的個人經歷來講,文學是麻醉藥、迷魂湯、避難所。)

至於具體啥價值體系,我再想想再來談。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別動不動用泛政治化眼光看社會現象,凡事上綱上線要不得!
    為什麼有的人恨方方恨到失心瘋?方方是這次疫情的元兇嗎?只想聽歌功頌德的話,不想聽批判和反思的聲音。方方在日記裡一直堅持問責,要求瀆職官員引咎辭職。是不是威脅了某些人的飯碗,觸了一些人的逆鱗,這些人就要把她處之後快,在想背後這一系列輿論操作是否是在轉移視線,攪渾輿論,帶偏問責之聲呢?
  • 「霾」與中國議題的「泛政治化」
    這篇特稿讓我想起上周我在南方周末發表的一篇方舟評論,那篇評論的名字叫做《警惕「霾」議題的泛政治化》。這篇評論的起源是一個七八天前一個蠻多人關心的新聞——「霧炮車」。霧炮車是什麼?官方和生產廠家都叫它「治霾神器」。在北方霧霾問題嚴重的省市,霧炮車是政府採購的寵兒。
  • 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只會升高兩岸衝突風險
    但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很多文化活動也出現「泛政治化」,被拿來當做議題討論被拿來當作議題討論,升高了兩岸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近期歐陽娜娜、張韶涵參加央視晚會演唱《我的祖國》引起的風波,即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縮影。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態勢下,一方面,臺民進黨執政當局和一些島內「臺獨」勢力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不遺餘力地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推行「漸進臺獨」行動。
  • 古代文學——論述(屈原對後世的影響)
    論述(屈原對後世的影響)屈原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文學家。無論是在精神方面,還是文學藝術方面,對中國後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就句式而言,楚辭以雜言為主,詞語繁富,很重視外在形式的美感,這為漢代賦體文學的產生創造了條件。他善於運用楚國的民間方言口語來寫詩,使詩歌語言豐富多彩,顯示出濃鬱的地方特色,還在詩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和疊音詞,創製對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愴、憤慨的激情裡融進一種低回往復的憂嘆與哀思,增強了詩的音樂美。其次,楚辭突出地表現了浪漫的精神氣質。
  • 我很樂意講我的兩岸論述,但韓國瑜未必願意聽
    ► 張亞中:目前韓國瑜整個團隊還不是很清楚,他到底用什麼樣的打法,我還不知道。但從幾場政治說明會裡,基本看不出他有什麼前瞻性的論述,不知道他要提出什麼樣的主張。包括其他幾位候選人,都是對民進黨提出了嚴厲的批判。然後說你看他做多差,應該換我來做,就這樣子。
  • 維根斯坦關於唯我論和私人語言論述的聯繫
    根據這種論證(現在以「私人語言的論證」而著稱),若唯我論者挑出一些特定的感覺預料來確認其範疇,這是不夠的──他還必須規定哪些感覺預料屬於哪種類型。但是他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區分正確規定和錯誤規定的唯一標準要依賴於公共世界。我不想多談反對基於自我的唯我論的外部論證。就這種論證的作用而言,它是有效的,在我現在所論述的七年期間,這論證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 想點事情丨「泛政治化」終將危害所有人
    哈工大校方稱宿管人員出於善意,我相信應不假。可合理推斷宿管人員文化程度不高,對感恩節的由來也不一定理解,甚至可能只知道不是中國的節日,而對源自美國也不清楚。當事人也聲稱,自己是想感謝長期以來公寓住戶的配合,想必是想培育更融洽的住宿環境,確實無可指摘。至於學生的指責,便頗值玩味。
  •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2020年01月06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大選的險惡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展露無遺,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各自從中尋找利基,卻沒有凸顯真正問題核心。蔡英文要讓外界看到她對軍人的重視,喚起軍魂,但臺灣的「國軍」應效忠的是臺灣「憲法」上的「中華民國」,而不是民進黨口中的「中華民國臺灣」。軍人很重要的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 從對錢鍾書、楊絳的評論談談泛政治化
    我沒有絲毫的悲傷,如果有也是裝出來的。我們都會死,悲傷的沒幾個,能記住你的更少。 人死了就會被人評頭論足,生前說,還可以反駁,死了再被說,似乎連辯解的權利也沒有了。 對錢楊夫婦,有人說不是大家不是思想家,有點小我,這樣說的人據說也不少。只是,好像建國以來就沒有出過幾個大家,即使過去是大家,也不再見偉大的作品。
  • 武漢臺胞包機返臺,沒想到卻被泛政治化炒作
    協助武漢臺胞返臺原本是好事,如今卻被泛政治化的炒作,例如有人爆料說飛機上有數十名陸配,試圖要導引風向,讓第一批返臺者受到攻擊。夫妻、家人本就是一體,難道搭包機返臺還分配偶的籍貫,陸籍配偶就不能上機要單獨留在大陸嗎?這樣是否也太不人道。 來源:中評網
  • 2016中國語言文學真題匯總
    四、論述:關於有關中國夢提出的要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要求,根據所學的歷史文學史文學理論等談談看法。   2、邵洵美《蛇》分析   3、「百花時代」文學出現了新氣象,探討這個現象   4、莫言說「我是講故事的人」,探討這句話   三、論述   1、結合作品分析抗戰文學的演變   2、《古船》和《白鹿原》鄉村書寫的異同   ▶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一、簡答題
  •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是誰的著作?全書分為幾個部分?
    我國第一部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是劉勰的《文心雕龍》,他提出系統的文學理論和明確的文學史觀,聯繫時代文學的背景情況,對每個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給出了簡單的評論。論述了先秦、兩漢、魏、晉、宋歷代文學發展的變化,建立了最早的文學大綱,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文學理論著作。
  • 在致力於對行政部門的論述中
    漢密爾頓十分尊崇偉大的法官在致力於對行政部門的論述中(67~77),漢密爾頓寫了在政府部門中他最感興趣的部分,也是他認為是整個社會的驅動部分。正如他在第70篇中所表達的那樣,「衡量一個好政府的首要特徵就是行政部門的強而有力」。
  • 國民黨兩岸論述惹議,統派學者紀欣:望能懸崖勒馬回頭是岸
    中國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於19日召開大會,就財務穩健、青年參與、組織改革、兩岸論述等四大面向的改革方案進行討論。在外界最為期待的兩岸論述部分,此次改革委員會雖肯定了「九二共識」的歷史意義,卻提出包括拒絕「一國兩制」等10點建議,頗具爭議。
  • 專家解讀習近平關於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重要論述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風為什麼盛行?中央三令五申,為什麼還是有些人樂此不疲?說到底,還是理想信念不堅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了問題。「總開關」沒有解決好,這樣那樣的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這就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在《選編》第二部分,他著重強調黨員、幹部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持續築牢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思想政治根基。 一是加強理論武裝。
  • 我為什麼反對吃某些火鍋?
    我為什麼反對吃某些火鍋? 金儂 轉載▼ 標籤:文化 分類:隨筆
  • 作家鄭鴻生:尋回臺灣人失落的母語論述能力
    由此,乙未世代漸以日語作為抽象思考與論述語言,失落了母語論述能力。鄭鴻生還記得,中學時代於家中談論時事,面對自己的發問,父親默然「失語」。相比於自己能使用在課堂上學到的國語及一些閩南語,還能引用從報紙上看來的成語修辭,父親只能用日語論述。
  • 我為什麼反對代餐減肥?
    一個朋友發給我一張圖:你聽說過這個牌子的代餐果汁嗎?我看了看,說沒有。可能是怕挨罵,她吞吞吐吐好久,才說實話:這不是還有半個月就要去看偶像演唱會嘛,我想多瘦點,就訂了他們家的7日套餐,每天3瓶,號稱能瘦5斤呢! 我問了句:多少錢?答:2000多港幣,合人民幣也要1700多元。 代餐這個概念真的不算新鮮了。
  • 陳思安 為什麼做女性文學出版
    日裔美國學者吉野賢治在他的《掩飾》一書中,論述了他對於文化進程中主流文化對於邊緣文化(女性、少數族裔、殘疾人、性少數群體等)強制同化的三個階段的觀察:矯正、冒充、掩飾。從強制改變其邊緣性特徵以符合主流要求的「矯正」,到反感抗拒自己的邊緣身份而「冒充」主流認可的身份,再到接受自己的身份但需要依靠淡化不受歡迎的身份而迎合主流的「掩飾」。
  • 【李叫獸】當我反對自嗨文案時,我在反對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