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 |《撼龍經》是本什麼書?

2021-02-20 正安文化北京

真正的《撼龍經》到底是本什麼書呢?此書不僅僅是風水學的開山鼻祖,還是我們中國兩千多年地理學的遺蹟。

我是一個懂風水的學者,不是風水師,作為學者面對社會的時候,我們是一個翻書的人。你有問題,也許我會從古人的書裡面,找到這一頁紙。這就是一個學者應該做的事情。

——紅塵

《撼龍經》為唐代楊筠松所著,楊筠松被歷代形法派風水學家尊為宗師。書中具體分析尋龍捉脈之法,指導如何選擇聚氣旺財之地,是龍脈風水的最權威聖典,被譽為「中國古代測繪學之最」,也是歷代研究風水學者必讀之書。

這本書在唐朝出現,在那時,中國的風水書鳳毛麟角,片言隻語且神神秘秘。但從《撼龍經》開始,進入了一個有系統、有方法、可簡單學習的時代,於是這本書成為了近代風水學的開山鼻祖。

宋朝之後,隨著理學的昌盛,陰陽、五行、八卦等內容跟地理學結合起來,慢慢從宏觀轉變到微觀,把一些很大的內容縮到很小,如此卻會讓人們產生許多誤解。

那真正的《撼龍經》到底是本什麼書呢?這本書不僅僅是風水學的開山鼻祖,還是我們中國兩千多年地理學的遺蹟。

我在美國學習地理學時,就發現和我們《撼龍經》的內容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原來這本書裡用了很大篇幅介紹中國的地理,而且描述的豐富詳實,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起到了跟現代地理學相契合的作用。

當時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很驚訝,楊筠松把整個中國的,甚至說他把全世界的地理環境都能分類描述一遍。其實這不是他一個人寫出來的,因為這本書的來歷非常傳奇。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楊公是當時朝廷裡面的光祿大夫,是一個做風水地理的官員。他在逃跑的時候,帶了很多禁宮裡面的秘籍,一路從北往南,從長安經江西最後到了廣東,這一路上他一邊收徒一邊整理經文,最後匯總成了這樣一本薄薄的書。

他帶出的資料裡面,正好是現在我們中國越來越稀缺的古代地理資料。其實在那些諸子百家的典籍裡面,我們會看到我們的前人,包括《水注經》、《山海經》,他們對地理環境是非常熟悉的。

但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做過分類,只有堆積,楊公為什麼最後會去總結做一個有系統分類的事情?因為楊公從一個朝廷官員走向民間,他希望這種技術可以讓老百姓去運用。

可能大家會認為地理學是翻翻地、尋尋礦,那屬於地質學。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係的,就是當你去勘察一個地方,可以知道這裡將會發生什麼事情。雖然不一定是一個確定性的結果,但是可以給我們面對未來做很好的參考。

所以這本書,它代表著唐朝在中國地理學的一條分野線,這條線上面是地理學,下面是風水學,全部濃縮於此。

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的是中國的大形勢。從崑崙山上一直往下講,最後講到了東北地區,講到韓國,這本書對韓國地區的一個古稱叫作「三韓」。我們現在學過地理學的朋友對這一部分都會很清晰,那真正精彩的是第二和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講到了一系列的理念,天人合一的理念。通過這些理念,我們真正感受到比西方地理學還要深入、直接的,甚至是從大到小,小到對每一個人的一種地理關懷。

「山管人丁水管財」這句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任何一個搞風水的人都會告訴你,想發財前面就要有好水;想家裡人丁興旺、身體健康,就要有好的山形,在現代的風水學說中認為需要有很好的樓宇、建築物的形狀,這跟人丁、安全有關,這是迷信嗎?我認為是。但在《撼龍經》裡出現這句話的時候,它跟迷信沒有關係。

我們回頭去看,在唐朝之前,中國有地理學的概念,所以我們說天文地理,地理學並不是一個西洋名詞,是一個中國名詞。地理學研究的是如何擇地為一個國家來定都、定城市。

還有另一種從地理學發源出來的叫「地利學」,是研究怎麼樣建立一個村鎮的。於是這本書的作者把這些內容綜合成幾句話,叫「山管人丁水管財」。

原來,這個「山」字講的是良好的地理環境,地和山好不好決定了我們能不能種植,人類能不能在此生存繁衍,所以說「山管人丁」。

古代的經濟交流跟現在不同,現在我們有很多物流方式,在古代最便宜快捷的就是水路,而且水路除了貿易、物流、帶來商業機會等等作用之外,還可以滋潤一方土地,所以古代人很重視山水並存,山管人丁水管財,兩者皆有才稱之為好。

第三部分便是楊公提出的一個很特殊的概念,把天上的北鬥七星對應地上的全部地形。在北鬥七星裡面,包括了大家現在看到的貪狼、巨門和武曲,在七星裡面這三種是吉星。他為什麼要這樣提煉呢?因為研究地理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曾經我和一個氣象專家錄製電視節目時,他說現在研究地理,會先去找不同的儀器分析一遍,然後決定能不能住。當時我卻有另一種思路,我會先看地理的形態,起碼形態滿足我們的要求之後再分析,這其實和《撼龍經》的思路是相同的。

《撼龍經》裡面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峰」,也稱為「星峰」,因為它對應北鬥七星,是具有標誌性的。比如在一片崇山峻岭裡面,看到一個貪狼星,它的特點是左右兩邊平直的,山峰有尖,這是貪狼山的一個特點。

《撼龍經》認為,只要這種星出現就代表以這個星為核心的這個地區,都可以住人,而且這裡的人還特別善於讀書,特別容易得到政治、文化上的優勢。

我們注意一下,貪狼星是尖的;巨門星是平的;武曲星是圓頭的山,像小饅頭。這些類型的山特別秀氣、整齊,代表了地殼的穩定。因為這種工整說明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它們未遭受過很大的衝擊,已經經過了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的穩定。

同時這種柔和的外形也代表著地層、土層的厚度,如果我們的山脈、地形裡面有石骨,猙獰地翹起來,像刀尖一樣,土層一定是薄的,你可以說它風景很好,但不一定適合人居住。

這些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正,兩邊是對稱的。這種兩邊的對稱,也很容易讓我們感受到《撼龍經》中提到的星,星是天上偉大的存在,所以我們的古人崇拜日月,崇拜星星。

而峰跟星是對應的,是在地理學裡面最重要、最完美、最有標誌性的,這是一種對地理學的形上學,也是對地理學的符號化。

可惜這種符號化最終演變成一種玄學,這可以說是一個誤解,也可以說是另一種運用。風水的文化我們不在這裡探討,但是我們可以因此看到古人的智慧是從哪裡開始的。

楊公把從大內帶出來的禁書總結成如此薄小的一本書,我們其實還可以再總結一下,這樣才像我們中國的地理學,簡單快捷有效,馬上可以運用,總結成三個字,就是「柔、正、聚」。

「柔」是指在選擇一個地方的時候,地層豐厚,綠化充足,且有水。柔的概念在中國地理學中還代表著蜿蜒曲折,在中國風水學裡面很多人都會說「曲則有情直則無情」。

中國的地理學是有相當的藝術性的,這種藝術成分不僅是從數據上關懷我們,還從情感上關懷我們,所以柔很重要,柔則有情。

「正」代表著安全,地面的震動越少,安穩的時間越長,這個山體、這片地形越容易成為對稱平整的形態,這也給我們選擇的時候留下了一個很好的目標、符號、標誌。

「聚」,在《撼龍經》裡面介紹了很多很好的環境,這些環境都可以凝聚在一起。像北京就是一個典型,後面有山,前面有水,中間有平原,這些都是《撼龍經》裡介紹的最好的環境。

《道德經》裡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現在大家都是怎麼學道的?人自然了,中間全沒了。我們的古人,從老子到楊公,到我們每一個研究地理學的學者,都希望研究是從腳下開始,從大地開始,真正地做到人法地。

就算沒有高深的需求,我也希望大家能思考一個問題:如今這個社會留給孩子們的可以是財富、文化等等,但是我們能夠留給後代一塊優美、適合生存繁衍的大地嗎?希望大家能夠用心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

【 相關課訊 

地理堪輿 ·《撼龍經》

開課時間

理論課(共4天)

11月16~17日;11月30日~12月1日

實踐遊學課(共2天)

12月7~8日

課程諮詢

010-64009772

138-1111-1043

(卓函老師)

上課地點

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40號

正安文化

進入閱讀原文獲取地理堪輿 ·《撼龍經》課程詳情

相關焦點

  • 葉炳輝:《撼龍經》《疑龍經》是楊筠松唯一著作
    收錄在《四庫全書》中的只有《撼龍經》《疑龍經》兩部算是楊筠松真傳,其他的都是託名冒牌「不可信也」。楊筠松寓居贛南(主要在雩都),在皇室所學的地理秘籍,不「承襲附會」,而立足探求人居與自然環境的真實內涵。
  • 丹霞源經典解讀:撼龍經1
    丹霞源/文《撼龍經》傳為唐朝楊筠松作。楊筠松,名不見經傳,其人其事均不詳。然而楊筠松在風水圈子裡盛傳久矣。傳楊筠松,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其自稱救貧。曾任大唐高官,掌靈臺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傳楊筠松著作有《撼龍經》《疑龍經》《天玉經》《都天寶照經》《葬法倒杖》等等。《撼龍經》專論龍脈,是風水巒頭權威經典,是學習風水必讀之書。《撼龍經》是以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等九星論龍。原文節選: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脊背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
  • 地理撼龍經
    一部地理書在案頭,人觀之,以為皆地理書也。不知內中之書有三種:一種是地仙做者;一種是文儒做者;一種是俗巫做者。俗巫之書,鄙俚淺陋,內多禍福之句,此人一見而知其庸下者也;地仙之書,從閱歷得,目有實見心有實悟,了明山川之真情性,結作之真關竅,其語句皆從真知確見中流出。
  • 丹霞源風水經典解讀:撼龍經5
    丹霞源/文《撼龍經》傳為唐朝楊筠松作。楊筠松,名不見經傳,其人其事均不詳。然而楊筠松在風水圈子裡盛傳久矣。傳楊筠松,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其自稱救貧。曾任大唐高官,掌靈臺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傳楊筠松著作有《撼龍經》《疑龍經》《天玉經》《都天寶照經》《葬法倒杖》等等。《撼龍經》專論龍脈,是風水巒頭權威經典,是學習風水必讀之書。《撼龍經》是以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等九星論龍。原文節選:水纏便是山纏樣,纏得真龍如仰掌。窩心掌裡或乳頭,端然有穴昭天象。
  • 陳益峰:《撼龍經》垣局篇的注釋(二)
    翻譯/陳益峰原著/楊筠松[唐]序《撼龍經
  • 風水學鼻祖《撼龍經》:了解運用龍脈風水,快速振興家業寶典
    《撼龍經》:風水學開山鼻祖 龍脈是風水學中最高端、最有全局觀的精髓,它不僅存在於名山大川,也存在於平原、城市,是歷代定都、選宅、開商鋪的重要參考。
  • 陳益峰:《撼龍經》統論篇的注釋(一)
    翻譯/陳益峰原著/楊筠松[唐]序《撼龍經撼有動、搖動之意。撼龍即動龍、運動之龍。本文系列將撼龍經統論篇、垣局篇、九星篇逐一翻譯。 筆者(陳益峰)早年學習風水,成華順老人傳授風水絕技,第一本學習的風水理論就是《撼龍經》,本文所記載的白話注釋是師傳口授秘籍,世面難見,望讀者珍惜。
  • 《撼龍經》九星圖分解
    《撼龍經》巨門星第二巨門星峰覆鍾釜,鍾釜之分有何故。鍾高釜低事不同,高即為巨矮為輔。二者雖然皆吉星,大小不容有差互。巨門端莊富貴全,輔弼隨龍厚薄助。貴龍若行五六程,臨落之時剝輔星。《撼龍經》左輔星第八左輔正形如幞頭,前高后低大小球。伸舒腰長如杖鼓,後大前小駝峰侔。一有兩腳平行去,或在武曲左右遊。此龍如何近武曲,自是分宗為伯叔。分宗定做兩貴龍,此與它星事不同。武曲兩傍必生輔,不使它星變形去。左輔自有左輔形,方峰之下如卓釜。此是武曲輔星形,若是真輔不如此。真輔自作貴龍身,幞頭橫眠高低去。
  • 《撼龍經》
    《撼龍經》楊筠松
  • 《撼龍經》(5)平洋龍的特徵及其與山龍的區別
    風水中的平洋地,可以指平原,平原是典型的平洋地。很多人都知道山龍,卻不知有平洋龍,更不知平洋龍的力量,實際上平洋龍結穴比山龍結穴發福更快更悠久。平洋地不像山地,有明朗的龍脈,束氣,過峽,脫卸,跌落,枝腳橈棹,臺屏蓋帳軸。砂形萬千,像馬,像牛,像龜,像蛇,像華表,似捍門,似鐘鼓,似旗槍。 平地與高山一樣,都有真龍存在。不要因為平洋地一眼看不到龍行的蹤跡,就認為沒有龍脈。
  • 《撼龍經》(2)什麼是枝龍以及垣局
    龍的發祖之山,在崑崙山。八方龍脈中,有五龍走向外國,而艮、震、巽三龍入中原,稱為三大幹龍。幹龍之外,多有分支,散布在全國各地的大小各山,分徑而走。 龍無論幹支,皆有貴龍。真結假結,須於起祖、過峽、束氣、入首處辨別。貴龍起穴星,入首處,其形多如龜蓋,氣壯土肥,復又查穴星後束氣處與入首處合不合,又看過峽處並祖山出脈處合不合。
  • 撼龍經之貪狼星圖解!收藏
    撼龍經之貪狼星圖解一等地師觀星鬥,二等地師看水口,三等地師滿山走。
  • 尋龍分金看纏山,風水祖師楊筠松的《撼龍經》究竟有何用?
    然而這句口訣,是出自於風水祖師楊筠松所著的《撼龍經》。《撼龍經》原句是,尋龍千萬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山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這裡也引出了纏山、關鎖的兩個概念。纏山指的是纏繞在其周圍,護衛環抱的其它山脈,其作用就是為了藏風。
  • 《撼龍經》(4)認識風水中龍的九星與吉兇
    楊公認為:「高山須認星峰起,平地龍行別有名。龍之星體以尖、圓、方而有神為吉,僵直死硬、歪斜、破碎、空洞、過剛、過柔、帶煞、無神則為兇。 「龍神二字尋山訣,神是精神龍是質」 。質是神的本體,神是質的表露。
  • 楊公風水《撼龍經》之巨門星圖解!
    《撼龍經》巨門星第二巨門星峰覆鍾釜,鍾釜之分有何故。鍾高釜低事不同,高即為巨矮為輔。二者雖然皆吉星,大小不容有差互。巨門端莊富貴全,輔弼隨龍厚薄助。貴龍若行五六程,臨落之時剝輔星。前關後峽相引從,峽若多時龍猛勇。剝到輔星三四重,仔細來此認龍蹤。貪武若無輔弼落,高嶺如何住得龍。雖然輔弼是入穴,作穴隨形又不同。穴隨星辰作鉗乳,形神大小隨龍宗。
  • 楊公風水撼龍經之貪狼星圖解!
    觀星鬥是指上山尋龍,看撼龍經中的九星形體,明師尋龍觀星,流星點穴。巒頭為體,理氣為用。巒頭決定蔭生人物的貴賤吉兇,理氣推算蔭生人物的吉兇應期,何時發,何時敗等。(啟髮式圖解)明師一點訣,說破不值錢!有用者當古董,無用者當廢品,容易得到的,人不會珍惜。科技網絡時代,許多風水秘訣都被公開,花幾萬元學到的秘訣,在網上都可以找到,用法點破了就很簡單了。
  • 楊公風水《撼龍經》之破軍星圖解!
    《撼龍經》破軍星第七破軍星峰如走旗,前頭高卓尾後低。兩傍失險落坑陷,壁立側裂形傾欹。不之此星出六府,上有三臺為遠祖。然後生出六曜星,貪巨祿文兼武輔。三臺星辰號三階,六星兩兩魚眼挨。此龍富貴生王侯,五換六移出宰輔。祿存破軍在平頂,兩脅蛇行肋微露。前如大木倒懸巖,獨幹生枝葉無數。葉中生出嫩枝條,又作高峰下坪去。當知為穴亦不遠,護送不來作神宇。破軍廉貞高崔巍,水流關峽聲如雷。武曲破如破廚櫃,身形臃腫崩傾勢。前頭走出鵝伸頸,嶺上下來如象鼻。一高一下腳不尖,作穴乳頭出富貴。輔星破軍如幞頭,兩傍有腳如拋毬。弼星破軍如鯉躍,行到坪中亦時卓。
  • 宗師楊公《撼龍經》原文
    楊公有多部風水經曲巨著。傳承風水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在風水的實踐過程中,建築是體現風水文化的重要載體。如牌樓,橋梁,廟宇,宗祠,住宅,墳墓,皇陵等等都烙有提供風水文化的痕跡。現錄經曲原文與諸君賞析.統論 統論 崑崙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
  • 楊公風水《撼龍經》之武曲星圖解!
    《撼龍經》武曲星第六武曲尊星性端莊,才離祖宗既高昂。星峰自與眾星別,不尖不園其體方。高處定為頓笏樣,但是無腳生兩旁。如此星峰只一二,方岡之下如驅羊。方岡或如四角張,帳中出帶微飛揚。夾輔護龍次第轉,真龍在內左右含。此龍住處無高隴,間生窩穴隱深潭。獨在高山峽中者,穴落高岡似草庵。四圍若高來擁護,前案朝迎亦高舞。卻作高穴象人形,按劍端莊似真武。此龍若行三十裡,內起方峰只三四。峰峰端正方於長,不肯欹斜失尊體。峰上忽然生摺痕,此與廉貞何以異。凡起星峰不許斜,更嫌生腳照他家。端峰若生四花穴,花穴端嚴要君別。真龍直去向前行,四向漫成龍虎穴。
  • 《撼龍經》(25)文曲星峰是如何行龍的
    問君絕體如何諦,本宮山上敗絕氣。問君如何尋本宮,寶殿之下初出龍。認得此星初出面,看得何星細推辨。這是在說文曲星是從哪裡產生的,文曲又產生後又生出什麼星峰。在文曲星產生新的星峰之前,這個在寶殿裡的文曲星就是寶殿的初出之龍,因為寶殿之下的廉貞火星敗絕了,然後生出文曲水來,這是火絕生水,然後就會有真龍出現。只有知道初出的龍,我們才能推斷之後的星辰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