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撼龍經》到底是本什麼書呢?此書不僅僅是風水學的開山鼻祖,還是我們中國兩千多年地理學的遺蹟。
我是一個懂風水的學者,不是風水師,作為學者面對社會的時候,我們是一個翻書的人。你有問題,也許我會從古人的書裡面,找到這一頁紙。這就是一個學者應該做的事情。
——紅塵
《撼龍經》為唐代楊筠松所著,楊筠松被歷代形法派風水學家尊為宗師。書中具體分析尋龍捉脈之法,指導如何選擇聚氣旺財之地,是龍脈風水的最權威聖典,被譽為「中國古代測繪學之最」,也是歷代研究風水學者必讀之書。
這本書在唐朝出現,在那時,中國的風水書鳳毛麟角,片言隻語且神神秘秘。但從《撼龍經》開始,進入了一個有系統、有方法、可簡單學習的時代,於是這本書成為了近代風水學的開山鼻祖。
宋朝之後,隨著理學的昌盛,陰陽、五行、八卦等內容跟地理學結合起來,慢慢從宏觀轉變到微觀,把一些很大的內容縮到很小,如此卻會讓人們產生許多誤解。
那真正的《撼龍經》到底是本什麼書呢?這本書不僅僅是風水學的開山鼻祖,還是我們中國兩千多年地理學的遺蹟。
我在美國學習地理學時,就發現和我們《撼龍經》的內容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原來這本書裡用了很大篇幅介紹中國的地理,而且描述的豐富詳實,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起到了跟現代地理學相契合的作用。
當時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很驚訝,楊筠松把整個中國的,甚至說他把全世界的地理環境都能分類描述一遍。其實這不是他一個人寫出來的,因為這本書的來歷非常傳奇。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楊公是當時朝廷裡面的光祿大夫,是一個做風水地理的官員。他在逃跑的時候,帶了很多禁宮裡面的秘籍,一路從北往南,從長安經江西最後到了廣東,這一路上他一邊收徒一邊整理經文,最後匯總成了這樣一本薄薄的書。
他帶出的資料裡面,正好是現在我們中國越來越稀缺的古代地理資料。其實在那些諸子百家的典籍裡面,我們會看到我們的前人,包括《水注經》、《山海經》,他們對地理環境是非常熟悉的。
但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做過分類,只有堆積,楊公為什麼最後會去總結做一個有系統分類的事情?因為楊公從一個朝廷官員走向民間,他希望這種技術可以讓老百姓去運用。
可能大家會認為地理學是翻翻地、尋尋礦,那屬於地質學。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係的,就是當你去勘察一個地方,可以知道這裡將會發生什麼事情。雖然不一定是一個確定性的結果,但是可以給我們面對未來做很好的參考。
所以這本書,它代表著唐朝在中國地理學的一條分野線,這條線上面是地理學,下面是風水學,全部濃縮於此。
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的是中國的大形勢。從崑崙山上一直往下講,最後講到了東北地區,講到韓國,這本書對韓國地區的一個古稱叫作「三韓」。我們現在學過地理學的朋友對這一部分都會很清晰,那真正精彩的是第二和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講到了一系列的理念,天人合一的理念。通過這些理念,我們真正感受到比西方地理學還要深入、直接的,甚至是從大到小,小到對每一個人的一種地理關懷。
「山管人丁水管財」這句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任何一個搞風水的人都會告訴你,想發財前面就要有好水;想家裡人丁興旺、身體健康,就要有好的山形,在現代的風水學說中認為需要有很好的樓宇、建築物的形狀,這跟人丁、安全有關,這是迷信嗎?我認為是。但在《撼龍經》裡出現這句話的時候,它跟迷信沒有關係。
我們回頭去看,在唐朝之前,中國有地理學的概念,所以我們說天文地理,地理學並不是一個西洋名詞,是一個中國名詞。地理學研究的是如何擇地為一個國家來定都、定城市。
還有另一種從地理學發源出來的叫「地利學」,是研究怎麼樣建立一個村鎮的。於是這本書的作者把這些內容綜合成幾句話,叫「山管人丁水管財」。
原來,這個「山」字講的是良好的地理環境,地和山好不好決定了我們能不能種植,人類能不能在此生存繁衍,所以說「山管人丁」。
古代的經濟交流跟現在不同,現在我們有很多物流方式,在古代最便宜快捷的就是水路,而且水路除了貿易、物流、帶來商業機會等等作用之外,還可以滋潤一方土地,所以古代人很重視山水並存,山管人丁水管財,兩者皆有才稱之為好。
第三部分便是楊公提出的一個很特殊的概念,把天上的北鬥七星對應地上的全部地形。在北鬥七星裡面,包括了大家現在看到的貪狼、巨門和武曲,在七星裡面這三種是吉星。他為什麼要這樣提煉呢?因為研究地理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曾經我和一個氣象專家錄製電視節目時,他說現在研究地理,會先去找不同的儀器分析一遍,然後決定能不能住。當時我卻有另一種思路,我會先看地理的形態,起碼形態滿足我們的要求之後再分析,這其實和《撼龍經》的思路是相同的。
《撼龍經》裡面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峰」,也稱為「星峰」,因為它對應北鬥七星,是具有標誌性的。比如在一片崇山峻岭裡面,看到一個貪狼星,它的特點是左右兩邊平直的,山峰有尖,這是貪狼山的一個特點。
《撼龍經》認為,只要這種星出現就代表以這個星為核心的這個地區,都可以住人,而且這裡的人還特別善於讀書,特別容易得到政治、文化上的優勢。
我們注意一下,貪狼星是尖的;巨門星是平的;武曲星是圓頭的山,像小饅頭。這些類型的山特別秀氣、整齊,代表了地殼的穩定。因為這種工整說明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它們未遭受過很大的衝擊,已經經過了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的穩定。
同時這種柔和的外形也代表著地層、土層的厚度,如果我們的山脈、地形裡面有石骨,猙獰地翹起來,像刀尖一樣,土層一定是薄的,你可以說它風景很好,但不一定適合人居住。
這些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正,兩邊是對稱的。這種兩邊的對稱,也很容易讓我們感受到《撼龍經》中提到的星,星是天上偉大的存在,所以我們的古人崇拜日月,崇拜星星。
而峰跟星是對應的,是在地理學裡面最重要、最完美、最有標誌性的,這是一種對地理學的形上學,也是對地理學的符號化。
可惜這種符號化最終演變成一種玄學,這可以說是一個誤解,也可以說是另一種運用。風水的文化我們不在這裡探討,但是我們可以因此看到古人的智慧是從哪裡開始的。
楊公把從大內帶出來的禁書總結成如此薄小的一本書,我們其實還可以再總結一下,這樣才像我們中國的地理學,簡單快捷有效,馬上可以運用,總結成三個字,就是「柔、正、聚」。
「柔」是指在選擇一個地方的時候,地層豐厚,綠化充足,且有水。柔的概念在中國地理學中還代表著蜿蜒曲折,在中國風水學裡面很多人都會說「曲則有情直則無情」。
中國的地理學是有相當的藝術性的,這種藝術成分不僅是從數據上關懷我們,還從情感上關懷我們,所以柔很重要,柔則有情。
「正」代表著安全,地面的震動越少,安穩的時間越長,這個山體、這片地形越容易成為對稱平整的形態,這也給我們選擇的時候留下了一個很好的目標、符號、標誌。
「聚」,在《撼龍經》裡面介紹了很多很好的環境,這些環境都可以凝聚在一起。像北京就是一個典型,後面有山,前面有水,中間有平原,這些都是《撼龍經》裡介紹的最好的環境。
《道德經》裡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現在大家都是怎麼學道的?人自然了,中間全沒了。我們的古人,從老子到楊公,到我們每一個研究地理學的學者,都希望研究是從腳下開始,從大地開始,真正地做到人法地。
就算沒有高深的需求,我也希望大家能思考一個問題:如今這個社會留給孩子們的可以是財富、文化等等,但是我們能夠留給後代一塊優美、適合生存繁衍的大地嗎?希望大家能夠用心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
▼
【 相關課訊 】
地理堪輿 ·《撼龍經》開課時間
理論課(共4天)
11月16~17日;11月30日~12月1日
實踐遊學課(共2天)
12月7~8日
課程諮詢
010-64009772
138-1111-1043
(卓函老師)
上課地點
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40號
正安文化
進入閱讀原文獲取地理堪輿 ·《撼龍經》課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