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推拿》,不足以談尊嚴

2020-10-03 三木目之

很久之前看的電影《推拿》,衝著秦昊、黃軒、梅婷幾個演技派演員去看的,然而並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只覺得壓抑晦澀。

也許當初有很多像我一樣膚淺的觀眾,這部電影的票房才不盡人意,但它在懂電影的人那裡,得到了至高的榮耀和肯定。

婁燁導演的這部電影成就斐然,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在臺灣電影金馬獎、亞洲電影大獎、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上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多項獎項。

如今再來看這部優秀的影片,票房慘澹的原因大概是畫面真實得像記錄片,六位盲人參與主演,群像電影故事主線多,內容情節瑣碎平淡。

說到底,可能觀眾更喜歡精美的畫面,跌宕起伏而盪氣迴腸的故事情節。婁燁是一個十分有社會責任感的良心導演,沒有為了票房將原著改的面目全非,保留了原作的全部思路。

電影中娓娓道來的,是盲人這個特殊群體的喜怒哀樂,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撕心裂肺的愛恨,只有黑暗世界的安靜和隱忍。

電影片頭沒有字幕,片名和主創都是由畫外音讀出。婁燁表示畫外音其實是一個簡單的盲人聲軌,這是盲人的故事,他希望盲人也能「看」這部電影。

《推拿》原著作者畢飛宇,在推拿中心理療的時候結識了這樣一群盲人朋友,決定寫出他們的故事,情感真實文字飽滿,折射出深刻的社會價值,這本書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真乃實至名歸。

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莫過於加深了對盲人的了解,也重新定義了殘疾人的尊嚴。

看完原著,再去看電影,就會發現兩者是多麼契合。

1,盲人的世界。

書中寫到盲人與健康人宛如兩個世界,但盲人世界也有鄙視鏈,因視力障礙程度不同,視力越好越有優越感。

一般來說,盲人在戀愛的時候都希望找一個視力比自己好的人,這裡頭既有現實的需要,也有虛榮的成分······一旦找到一個視力正常的健全人,絕對是生命裡的光榮,需要額外的慶祝。

盲女小孔找了一個全盲的男朋友老王,是瞞著父母交往的。出來工作之前,父母對小孔提出的唯一要求和命令,就是找一個有視力的男朋友。

他們是這樣跟小孔解釋的:

你的戀愛和婚姻我們都不幹涉,但你要記住了,生活是「過」出來的,不是「摸」出來的,你已經是全盲了,我們不可能答應你嫁給一個「摸」著「過」日子的男人!

盲人找對象,大多數都找一個圈子裡的,女技師金嫣之前談過一個男朋友,小夥子視力能看見一點,但金嫣很快就跟他分手了。

就是這麼一點可憐的視力把小夥子害了,他的自我感覺極度良好,在金嫣的面前飛揚跋扈。

還有半盲的女技師季婷婷為人特別熱心,喜歡大包大攬地幫助別人,說到底也是她的視力有優勢。

季婷婷的好朋友都紅,對她唯一反感的地方,就是跟她在別人面前尤其麻利的動作有關,都紅認為季婷婷就是太顯擺她的視力了。

其次,書中開篇寫到關於盲人推拿師的生意經也是非常真實的。

推拿師根據客人的嗓音和說話的節奏,判斷出身份,得出不同的稱呼。

他們跟客人交流的時候有三部曲,先是誇客人的身體,再是指出身體的小毛病,最後推薦一些保健知識。

書中還有一些專業的冷門知識,技師都紅的右手拇指不小心被門夾斷,這意味著她不能再繼續做推拿,她唯一的謀生途徑斷了。

但經過同事老王研究後,認為她可以做足療。

做足療固然離不開大拇指,然而,關鍵卻在中指和食指。只要這兩個指頭的中關節能夠頂得住,一般的客人根本就不可能發現破綻。

藝術來源於生活,一部好的作品,不僅讓人在情感上得到共鳴,對其他行業的真實寫照也能讓人打開新的視野。

2,盲人的地位。

盲人在公眾面前是沉默的,先天性盲人的沉默與生俱來,而後天的盲人卻不一樣。

他們經歷過兩個世界。這兩個世界的連結處有一個特殊的區域,也就是煉獄。

他們在經歷煉獄的時候,要經歷一次內心的大混亂和大崩潰,痛苦到要在心裡殺死自己,只有從前的自己死了,他們才能重生,但他們很難再愛這樣的自己,所以無比沉默。

在社會中,盲人是經常被儀式感拋棄的群體。

盲人老王的親弟弟,在婚禮的前夕才通知異地的哥哥。

老王欣喜之餘,第一反應是坐火車來不及,只能趕飛機,但在弟弟的無所謂的態度中老王發現,他正是不希望殘疾的哥哥出現在他的婚禮上,才故意這麼晚通知老王。

王大夫當即明白了,小弟只是討要紅包來了,沒有別的意思。幸虧自己多疑了,要不然,還真的丟了小弟的臉了。

老王一賭氣去銀行給弟弟寄來兩萬塊,銀行的營業員對老王的自食其力表示了十分的敬佩和尊重。

這讓老王感動得差點流淚,自己被外人所敬重,卻被家人看不起,實在是一件諷刺的事情。

老王的盲人同事泰來和金嫣是情侶,準備結婚了。金嫣做夢都在想如何舉行婚禮,她是後天失明的,每一種婚禮風格,每一個流程她都在心裡像放電影一樣放了一遍又一遍。

泰來的家裡卻認為,一對看不見的人斥巨資舉行婚禮,就為了給別人看個熱鬧,不如留著這筆錢給他們以後過日子,泰來也同意了。

泰來是在挖苦和譏笑當中長大的,心裡頭明白,村子裡並沒有自己的朋友,誰又能瞧得起他呢?連他的妹妹都不待見他。拿一筆錢多好。少說五六萬,多則七八萬。把這筆錢揣在自己的手上,又免去了一份丟人現眼的差事,多麼的實惠,是一筆划算的好買賣。

金嫣日思夜想的婚禮夢破滅了,她只能跟朋友哭訴哀傷。

書中結尾,大家在聚餐的時候送突發疾病的老闆沙復明去醫院,沙復明情況危急,侯在重症室外面的盲人們都突然感覺到了生命的無常。

老王想起女朋友小孔跟著自己私奔,至今還沒給她一個家,一激動錯把旁邊的金嫣當作小孔摟在懷裡。

王大夫語無倫次了:「結婚。結婚。結婚。」他帶著哭腔哀求說:「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像樣的婚禮。」

金嫣也在緊張中錯把老王當作泰來,聽到許諾的婚禮,也感動得哭了,她的願望可以實現了。

這一個錯抱,看似圓滿,實際上還是滿滿的遺憾,有些願望,註定在冷靜之後無法實現。

3,殘疾人的尊嚴。

《推拿》是一部為殘疾人發聲的作品,是關於對殘疾人尊嚴的探討。

作家畢飛宇在接受採訪時說,他以前是很害怕殘疾人的,都說「瘸狠、瞎壞、啞巴毒」,為什麼呢?

因為殘疾人經常受健全人欺負,所以他們大多有嚴重的心理疾病,他們的心是被他人扭曲的,同時也是被自己扭曲的。

有些人不欺負殘疾人,但也會娛樂他們。畢飛宇交代了自己的「黑色胎記」,他模仿過不同殘疾人。

說到這,我也很慚愧,因為小時候也做過這種缺德事。正因為很多人都模仿過殘疾人,所以春晚舞臺上趙本山在小品裡學瘸子走路的時候,我們只會捧腹大笑。

那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娛樂殘疾人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深切的精神傷害。

主持人張莉說:

認識尊嚴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對當下的中國社會而言。

這本書出版於2008年,那一年汶川地震,無數人在災難中被截肢成為殘疾人。

電視上常有地震中的少年被帶到舞臺上講述自己的苦難,那些孩子還要在公眾面前接受禮物,主持人要求他們不斷地說謝謝。

他們從天堂跌落地獄,內心的傷口尚未結痂,又被血淋淋地撕開。

書中的盲人推拿師都紅的經歷類似,她在盲校的時候對唱歌特別有天分,但是老師讓她學鋼琴,因為盲人學鋼琴的難度比唱歌大,這樣她才有「努力」的故事被講給觀眾聽,才會得到更多的憐憫。

都紅厭惡這樣虛偽的表演,她不想每天在萬眾矚目之下接受別人同情,感覺有還不完的人情債,所以為了尊嚴,她離開舞臺改行學了推拿。

同情是一種善良的品德,但這種善良下意識會索求回報,比如感謝,這種恩情或許也是他們內心難以負荷的東西。

中國是世界上殘疾人最多的國家,截止2020年2月,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但有人說,好像看到的沒有那麼多,那是因為他們大多不願意出現在公眾場合。

對待殘疾人的最好態度,不要消費他們的狼狽和憂傷,不要有異樣的眼光,忘記他們的過往,不要去探究殘疾背後的故事,但不要忘記他們不方便的地方,如果你願意,在必要時不動聲色地伸出援手,這就夠了。

相關焦點

  • 不看《推拿》不足以談尊嚴:一本寶藏小說,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很久之前看的電影《推拿》,衝著秦昊、黃軒、梅婷幾個演技派演員去看的,然而並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只覺得壓抑晦澀。婁燁表示畫外音其實是一個簡單的盲人聲軌,這是盲人的故事,他希望盲人也能「看」這部電影。《推拿》原著作者畢飛宇,在推拿中心理療的時候結識了這樣一群盲人朋友,決定寫出他們的故事,情感真實文字飽滿,折射出深刻的社會價值,這本書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真乃實至名歸。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莫過於加深了對盲人的了解,也重新定義了殘疾人的尊嚴。
  • 《推拿》:愛情與尊嚴,尊嚴與麵包,你選擇什麼?
    為了尊嚴她從唱歌轉為彈鋼琴,又拋棄了鋼琴,選擇了推拿,最終又放棄了推拿,去尋找新的自己。這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她的美麗與通透帶給我很多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從都紅不斷受損又不斷尋找的人生旅程中,去感受她給不了和得不到的愛以及尊嚴三次受損的歷程。在第三部分,我會結合小說以及都紅的經歷,談一談對現實意義的一些思考。
  • 《推拿》:對盲人的情感欲望書寫背後,是對邊緣群體的關照
    而小小的推拿館裡,更是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因為老闆的眼睛看不見,接待員在工作時當著沙復明的面,旁若無人地坐上沙發;做飯的金大姐借著推拿師們看不見,就把飯菜多分給自己偏愛的人。這種主流群體與非主流群體的雙重擠壓讓盲人們越發沒有勇氣去接觸外部的世界。電影裡頭說,看得見的,可以欺騙看不見的。對於盲人來說,健全人生活在暗處,而他們生活在明處。
  • 《推拿》:盲人與髮廊女的情慾書寫下,是對邊緣群體的生存關照
    沙復明同時還是一個相親達人,曾經無數次鼓起勇氣尋找伴侶,卻因為生理的殘障,屢遭挫折;都紅是店裡的出名的美女推拿師,但凡來店的客人都要多看她兩眼,而她常常因為「美而不能自知」感到痛苦;店裡的王大夫是老闆沙復明的同學,為了能和熱戀中的女友小孔成婚,他不遠千裡,前來投奔。不過王大夫和小孔的到來,很快改變了整個推拿中心的氛圍。
  • 影向標|《推拿》:對盲人的情感欲望書寫背後,是對邊緣群體的關照
    而小小的推拿館裡,更是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因為老闆的眼睛看不見,接待員在工作時當著沙復明的面,旁若無人地坐上沙發;做飯的金大姐借著推拿師們看不見,就把飯菜多分給自己偏愛的人。這種主流群體與非主流群體的雙重擠壓讓盲人們越發沒有勇氣去接觸外部的世界。電影裡頭說,看得見的,可以欺騙看不見的。對於盲人來說,健全人生活在暗處,而他們生活在明處。
  • 《推拿》:盲人承受不了多大的恩澤,但他們眼睛一瞎就學會了感恩
    畢飛宇的長篇小說《推拿》首次把筆墨對準這一群體,塑造了一群有高度尊嚴感的盲人推拿師形象,對他們的成長、生活、工作、情感、心靈世界做了全方位的深度探視。在《推拿》裡,因為看不見,沙復明縱使擁有非同一般的雄心和能力,也進入不了健全人組成的主流社會。因為失去了視力,張宗琪的生活似乎永遠只有一件事——嚴防死守,過度的防範剝奪了他的愛。
  • 學習小兒推拿看原著《幼科推拿秘書》
    推拿較易。以其手足。聯繫臟腑。內應外通。察識詳備。男左女右。為 主看之。先辨形色。次觀虛實。認定標本。手法祛之。寒熱溫涼。取效指掌。四十餘穴。有陰有陽。 十三手法。至微至妙。審症欲明。認穴欲確。百治百靈。萬不失一。 <目錄>卷一·賦歌論訣秘旨<篇名>保生歌屬性:要得小兒安。常帶飢與寒。肉多必滯氣。
  • 比紅燒肉好看—《推拿》畢飛宇
    最近在「閒魚」上買了本畢飛宇的《推拿》是寫盲人的世界,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這算是文學的延續。如大火的周梅森《人民的名義》、路遙《平凡的世界》(國家領導人和路遙住過一個窯洞一起談文學談理想)、《喊山》葛水平(《喊山》被分別被楊子、李彥廷導演改編成了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啞巴、拐賣。)
  • 【推拿】這部國內大尺度電影,拿了無數獎項!
    並非像你所看到的那樣,這並不是一部講推拿的電影,這是一部講盲人的電影,推拿只是他們的職業。故事發生在南京一家名叫「沙宗琪」的盲人按摩中心,裡面生活著一小撮盲人,他們還有另一個稱呼,叫「按摩師傅」,但拋開所有的身份,他們也只是人,是看不見東西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欲望和尊嚴,他們在那裡工作,生活,尋找和迷失。
  • 【書影間】推拿:命運的真實
    有的電影,看過後不必也沒有欲望去找來小說讀,有的電影,卻會產生一些對小說電影孰優孰劣的評論。好的小說有著其他形式的文字不能比的好處,它已經通過人物的斷面構建起一個有血有肉的完整世界,只待導演們拎出自己想要的一部分。面對小說《推拿》和電影《推拿》,你能深切地觸摸到文字語言與鏡頭語言不同的質地與溫度。它們是不可分割又截然不同的兩個個體。
  • 《推拿》:拍給健全人看的盲人電影
    他就像風中那朵雨做的雲,讓人看得見卻摸不著。他的影片擺脫不了關於愛的永恆命題,他對市井的迷戀,對朦朧影調的熱愛,都成為了他影片的註腳。與他合作10年的秦昊如此評價他:不演婁燁的電影我就渾身難受。婁燁的《推拿》明日(7月10日)要在臺灣重映了。
  • 【編導】丨電影《推拿》影評
    它只是用最樸素的方式去呈現,它對盲人世界並不流於淺表。行走、吃飯、上廁所,上網、打電話、發簡訊,全部都不是問題,生活細節、生活能力並不構成他們的生活障礙。困擾他們的是別的,比如尊嚴。當小孔和王大夫激情過後,他們無法迅速撿拾起散落一地的衣服,在那個張皇的場景裡,我們以視覺體驗窘迫,而他們則經由內心。
  • 小說《推拿》與電影《推拿》
  • 淺談畢飛宇和婁燁的《推拿》: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
    他們在看不見的世界裡追尋一份看得見的愛情,推拿必須有力道,情慾必須有力道,深沉的壓抑也必須有力道,而如此強烈視覺衝擊的力道是文字無法具象的。後天的盲人不一樣了,他們經歷過這兩個世界。這兩個世界的連接處有一個特殊的區域,也就是煉獄。並不是每一個後天的盲人都可以從煉獄當中穿越過去的。」
  • 獨家解析《推拿》電影VS小說大不同
    儘管都是來自畢飛宇的原著小說,然而受制於導演風格和各自的藝術語言,電視劇和話劇版《推拿》的改編可以說各有千秋。康洪雷執導的電視劇版容量較大,在原著的基礎上補充了不少人物,並對已有的主要人物進行了篇幅不小的擴展,雖說也引起了一定的爭議,但口碑總體上講還算不錯。
  • 電影《推拿》:一群瞎子的普通生活,荒誕中的真實人性
    文/素衣姑娘《推拿》被改編成的同名電影,講述的是某推拿中心一群盲人的情感、責任、尊嚴和夢想的生活故事。同時,這是一部關於「尊嚴」的作品,表達著盲人的自強、自愛、自重、自尊。但其實,就是這樣一群瞎子的普通生活,荒誕中可以窺見真實的人性。
  • 羅瑞卿女兒談尊嚴死:並不是放棄搶救才叫做尊嚴
    說話的是羅點點,「選擇與尊嚴」的另一個創始人,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  在羅點點看來,在現階段的情況下,尊嚴死比安樂死更符合我們的文化傳統和現存的法律環境。「安樂死在全世界碰到了許多法律和倫理上的難以跨越的障礙,在中國,雖然安樂死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包括政府和法律專家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在我國實施安樂死可能會出岔子,現在中國談安樂死還是太早了。」
  • 《推拿》:大家都在掙錢的路上,可誰也看不見路
    小說《推拿》被公認為是現實主義題材,但婁燁讀完,卻覺得這是一部象徵主義作品。雖然小說仔細描寫了盲人的生活,但在他看來,更是描繪了一個人的基本處境,「大家都在掙錢,大家都在掙錢的路上,可是誰也看不見道路,誰也看不見對方,誰也看不見人,甚至誰也看不見物質。」接過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獎盃,導演婁燁俯身對著話筒說:「畢飛宇老師,我覺得你應該上來。」觀眾席裡,小說《推拿》的原作者畢飛宇穿著簡單的襯衫,戴著無邊眼鏡,認真地對著婁燁搖了搖手。
  • 《推拿》長線上映調查:文藝片「散客也做」
    採用這一模式,和《推拿》公映海報上「散客也要做」的宣傳語正好不謀而合。   「散客也要做」正是畢飛宇原著小說《推拿》的開篇第一句,也是電影《推拿》中的一句臺詞。負責該片宣傳工作的陳小姐表示,這句話一方面的確在市場層面有所暗示,「儘管看文藝片的受眾群體比較分散,但依然也需要受到支持」,而另一方面,「延伸到各行各業,都可以用這句話來表達生活」。
  • 安軍明教授談小兒推拿之運內八卦調脾胃
    不過今天不是要給大家講武俠劇,而是來跟著安軍明教授來學習小兒推拿的一個穴位,名為內八卦。 小兒推拿之精華在於,同一個穴位不同的操作方法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內八卦即是這樣屬性的穴位,其順運和逆運作用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