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看的電影《推拿》,衝著秦昊、黃軒、梅婷幾個演技派演員去看的,然而並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只覺得壓抑晦澀。
也許當初有很多像我一樣膚淺的觀眾,這部電影的票房才不盡人意,但它在懂電影的人那裡,得到了至高的榮耀和肯定。
婁燁導演的這部電影成就斐然,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在臺灣電影金馬獎、亞洲電影大獎、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上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多項獎項。
如今再來看這部優秀的影片,票房慘澹的原因大概是畫面真實得像記錄片,六位盲人參與主演,群像電影故事主線多,內容情節瑣碎平淡。
說到底,可能觀眾更喜歡精美的畫面,跌宕起伏而盪氣迴腸的故事情節。婁燁是一個十分有社會責任感的良心導演,沒有為了票房將原著改的面目全非,保留了原作的全部思路。
電影中娓娓道來的,是盲人這個特殊群體的喜怒哀樂,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撕心裂肺的愛恨,只有黑暗世界的安靜和隱忍。
電影片頭沒有字幕,片名和主創都是由畫外音讀出。婁燁表示畫外音其實是一個簡單的盲人聲軌,這是盲人的故事,他希望盲人也能「看」這部電影。
《推拿》原著作者畢飛宇,在推拿中心理療的時候結識了這樣一群盲人朋友,決定寫出他們的故事,情感真實文字飽滿,折射出深刻的社會價值,這本書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真乃實至名歸。
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莫過於加深了對盲人的了解,也重新定義了殘疾人的尊嚴。
看完原著,再去看電影,就會發現兩者是多麼契合。
1,盲人的世界。
書中寫到盲人與健康人宛如兩個世界,但盲人世界也有鄙視鏈,因視力障礙程度不同,視力越好越有優越感。
一般來說,盲人在戀愛的時候都希望找一個視力比自己好的人,這裡頭既有現實的需要,也有虛榮的成分······一旦找到一個視力正常的健全人,絕對是生命裡的光榮,需要額外的慶祝。
盲女小孔找了一個全盲的男朋友老王,是瞞著父母交往的。出來工作之前,父母對小孔提出的唯一要求和命令,就是找一個有視力的男朋友。
他們是這樣跟小孔解釋的:
你的戀愛和婚姻我們都不幹涉,但你要記住了,生活是「過」出來的,不是「摸」出來的,你已經是全盲了,我們不可能答應你嫁給一個「摸」著「過」日子的男人!
盲人找對象,大多數都找一個圈子裡的,女技師金嫣之前談過一個男朋友,小夥子視力能看見一點,但金嫣很快就跟他分手了。
就是這麼一點可憐的視力把小夥子害了,他的自我感覺極度良好,在金嫣的面前飛揚跋扈。
還有半盲的女技師季婷婷為人特別熱心,喜歡大包大攬地幫助別人,說到底也是她的視力有優勢。
季婷婷的好朋友都紅,對她唯一反感的地方,就是跟她在別人面前尤其麻利的動作有關,都紅認為季婷婷就是太顯擺她的視力了。
其次,書中開篇寫到關於盲人推拿師的生意經也是非常真實的。
推拿師根據客人的嗓音和說話的節奏,判斷出身份,得出不同的稱呼。
他們跟客人交流的時候有三部曲,先是誇客人的身體,再是指出身體的小毛病,最後推薦一些保健知識。
書中還有一些專業的冷門知識,技師都紅的右手拇指不小心被門夾斷,這意味著她不能再繼續做推拿,她唯一的謀生途徑斷了。
但經過同事老王研究後,認為她可以做足療。
做足療固然離不開大拇指,然而,關鍵卻在中指和食指。只要這兩個指頭的中關節能夠頂得住,一般的客人根本就不可能發現破綻。
藝術來源於生活,一部好的作品,不僅讓人在情感上得到共鳴,對其他行業的真實寫照也能讓人打開新的視野。
2,盲人的地位。
盲人在公眾面前是沉默的,先天性盲人的沉默與生俱來,而後天的盲人卻不一樣。
他們經歷過兩個世界。這兩個世界的連結處有一個特殊的區域,也就是煉獄。
他們在經歷煉獄的時候,要經歷一次內心的大混亂和大崩潰,痛苦到要在心裡殺死自己,只有從前的自己死了,他們才能重生,但他們很難再愛這樣的自己,所以無比沉默。
在社會中,盲人是經常被儀式感拋棄的群體。
盲人老王的親弟弟,在婚禮的前夕才通知異地的哥哥。
老王欣喜之餘,第一反應是坐火車來不及,只能趕飛機,但在弟弟的無所謂的態度中老王發現,他正是不希望殘疾的哥哥出現在他的婚禮上,才故意這麼晚通知老王。
王大夫當即明白了,小弟只是討要紅包來了,沒有別的意思。幸虧自己多疑了,要不然,還真的丟了小弟的臉了。
老王一賭氣去銀行給弟弟寄來兩萬塊,銀行的營業員對老王的自食其力表示了十分的敬佩和尊重。
這讓老王感動得差點流淚,自己被外人所敬重,卻被家人看不起,實在是一件諷刺的事情。
老王的盲人同事泰來和金嫣是情侶,準備結婚了。金嫣做夢都在想如何舉行婚禮,她是後天失明的,每一種婚禮風格,每一個流程她都在心裡像放電影一樣放了一遍又一遍。
泰來的家裡卻認為,一對看不見的人斥巨資舉行婚禮,就為了給別人看個熱鬧,不如留著這筆錢給他們以後過日子,泰來也同意了。
泰來是在挖苦和譏笑當中長大的,心裡頭明白,村子裡並沒有自己的朋友,誰又能瞧得起他呢?連他的妹妹都不待見他。拿一筆錢多好。少說五六萬,多則七八萬。把這筆錢揣在自己的手上,又免去了一份丟人現眼的差事,多麼的實惠,是一筆划算的好買賣。
金嫣日思夜想的婚禮夢破滅了,她只能跟朋友哭訴哀傷。
書中結尾,大家在聚餐的時候送突發疾病的老闆沙復明去醫院,沙復明情況危急,侯在重症室外面的盲人們都突然感覺到了生命的無常。
老王想起女朋友小孔跟著自己私奔,至今還沒給她一個家,一激動錯把旁邊的金嫣當作小孔摟在懷裡。
王大夫語無倫次了:「結婚。結婚。結婚。」他帶著哭腔哀求說:「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像樣的婚禮。」
金嫣也在緊張中錯把老王當作泰來,聽到許諾的婚禮,也感動得哭了,她的願望可以實現了。
這一個錯抱,看似圓滿,實際上還是滿滿的遺憾,有些願望,註定在冷靜之後無法實現。
3,殘疾人的尊嚴。
《推拿》是一部為殘疾人發聲的作品,是關於對殘疾人尊嚴的探討。
作家畢飛宇在接受採訪時說,他以前是很害怕殘疾人的,都說「瘸狠、瞎壞、啞巴毒」,為什麼呢?
因為殘疾人經常受健全人欺負,所以他們大多有嚴重的心理疾病,他們的心是被他人扭曲的,同時也是被自己扭曲的。
有些人不欺負殘疾人,但也會娛樂他們。畢飛宇交代了自己的「黑色胎記」,他模仿過不同殘疾人。
說到這,我也很慚愧,因為小時候也做過這種缺德事。正因為很多人都模仿過殘疾人,所以春晚舞臺上趙本山在小品裡學瘸子走路的時候,我們只會捧腹大笑。
那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娛樂殘疾人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深切的精神傷害。
主持人張莉說:
認識尊嚴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對當下的中國社會而言。
這本書出版於2008年,那一年汶川地震,無數人在災難中被截肢成為殘疾人。
電視上常有地震中的少年被帶到舞臺上講述自己的苦難,那些孩子還要在公眾面前接受禮物,主持人要求他們不斷地說謝謝。
他們從天堂跌落地獄,內心的傷口尚未結痂,又被血淋淋地撕開。
書中的盲人推拿師都紅的經歷類似,她在盲校的時候對唱歌特別有天分,但是老師讓她學鋼琴,因為盲人學鋼琴的難度比唱歌大,這樣她才有「努力」的故事被講給觀眾聽,才會得到更多的憐憫。
都紅厭惡這樣虛偽的表演,她不想每天在萬眾矚目之下接受別人同情,感覺有還不完的人情債,所以為了尊嚴,她離開舞臺改行學了推拿。
同情是一種善良的品德,但這種善良下意識會索求回報,比如感謝,這種恩情或許也是他們內心難以負荷的東西。
中國是世界上殘疾人最多的國家,截止2020年2月,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但有人說,好像看到的沒有那麼多,那是因為他們大多不願意出現在公眾場合。
對待殘疾人的最好態度,不要消費他們的狼狽和憂傷,不要有異樣的眼光,忘記他們的過往,不要去探究殘疾背後的故事,但不要忘記他們不方便的地方,如果你願意,在必要時不動聲色地伸出援手,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