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瑞卿女兒談尊嚴死:並不是放棄搶救才叫做尊嚴

2021-01-17 中華網

臨汾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裡的病人和家屬/見習記者金淼

  死亡是個宏大的話題,沒人有過經驗,也沒有人能毫無畏懼地走向死亡。從尊嚴死到臨終關懷再到安樂死,無論幾種方式之間的分歧在哪兒,他們最終指向的都是生存的質量和死亡的尊嚴,以及如何更好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用溫和的方式面對死亡

  「我們推廣一個理念——生前預囑,我們提供一個選擇——尊嚴死,我們提倡一種精神——我的死亡我做主……」這是陳小魯在「選擇與尊嚴」網站首頁上寫的一段話。「選擇與尊嚴」的主要功能是推廣生前預囑,讓人們能夠在臨終階段選擇或者放棄一些生命維持手段。

  陳小魯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開國大將陳毅的兒子。在陳毅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時,陳小魯去問醫生,能不能不搶救了,就讓他平靜地走吧,醫生一口回絕了他。搶救不搶救,陳小魯和醫生說的都不算。

  「我在想會不會有一個好的辦法,讓我們在生命最後的這一段時間,不要那麼痛苦,不要那麼驚慌失措,不要受那麼多的罪。」說話的是羅點點,「選擇與尊嚴」的另一個創始人,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

  在羅點點看來,在現階段的情況下,尊嚴死比安樂死更符合我們的文化傳統和現存的法律環境。「安樂死在全世界碰到了許多法律和倫理上的難以跨越的障礙,在中國,雖然安樂死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包括政府和法律專家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在我國實施安樂死可能會出岔子,現在中國談安樂死還是太早了。」

  羅點點更希望人們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去面對死亡——尊嚴死。羅點點口中的尊嚴死,並不是人們普遍理解的、在臨終階段放棄所有生命維持系統,相反,她覺得每個人對尊嚴和善終的理解都不一樣,並不是放棄搶救,才叫做尊嚴。「我們鼓勵人們更加清醒地去看待死亡,鼓勵他們做各種各樣的選擇,不管是不惜一切代價地活著,還是儘量無痛苦地離開,人們有選擇自己死亡方式的權力,這才是尊嚴死的真正內核。」

  正因為如此,他們推廣生前預囑的網站才被命名為「選擇與尊嚴」,不管每個人的決定如何,能夠清醒地選擇自己告別的方式,就是一件有尊嚴的事。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兩萬人在「選擇與尊嚴」上制定了自己的生前預囑。羅點點說,這份預囑隨時都可以更改,「也許我之前決定要放棄一切手段,但當我和朋友喝了點小酒、看了場電影後,又覺得活著特別美好,想不惜一切代價地活著的時候。我們也歡迎他隨時更改他的生前預囑。」

  在「選擇與尊嚴」設計的這份生前預囑裡,還有一些額外的囑託,來幫助人們更好地思考死亡這件事。「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我對他們的愛至死不渝」、「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死後能儘快恢復正常生活」。羅點點想借著生前預囑這件事,鼓勵更多的人和家人一起討論死亡。「當生命非常艱苦的時候,所有人都不願意談論死亡,當生命變得比較從容,比較富裕的時候,人談論起死亡來,也許就沒有那麼可怕和陰沉。」羅點點說,死亡教育已經開始了,在死亡這堂課上,我們要接受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安排,也可以從容面對,雖然我們都沒有過經驗。」

  「進來了,幾乎出不去了」

  上海,臨終的腫瘤病人多了一個選擇,在臨終關懷科室裡,和這個世界告別。

  在上海,臨終關懷科室一共有76個,它們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送走一個又一個人間的過客。這其中,臨汾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當年第一個正式註冊的臨終關懷科室,時間最久的一個。

  王國華的家屬這天一早來了,臂上纏著黑布來給王國華辦理死亡證明。這個科室的25張病床,今年,送走了96個人。去年更多,168個。

  潘菊美一早就忙了起來,兩個原本昨天要入院的病人,一個死在了上級醫院的急救室裡,一個因為救護車排隊人太多拖到了今天,最後病人家屬只能打車把身上還有穿刺的病人送來,潘菊美看到嚇了一跳。潘菊美是一名醫生,在這個特殊的科室裡,醫生和護士們最多的工作就是幫助腫瘤晚期患者止痛,舒緩病人情緒,陪伴他們走過人生最後一個階段。

  今早來的兩個病人都在潘菊美的病人統計表裡,姓名、年齡、什麼類型的腫瘤、病人是否知道病情。去世的病人名字會被塗成灰色,推遲或者放棄入院的病人則塗成藍色。上一個塗成藍色的病人還想在外面再做一次放療,等一等奇蹟,就推到了下周一入院。今天收進來的兩個病人潘菊美給他們的生存質量打了50多分,生存期在30天內,一般情況下,這個日子不會有太大的出入。

  「要做好心理準備,進來了幾乎出不去了,手機記著要二十四小時開機。」潘菊美把病人家屬拉到辦公室叮囑,這個科室只收腫瘤晚期病人,生存期三個月內的佔了大多數,這樣的談話,每進來一個病人,醫生就要說一次。潘菊美還再提醒了一句:「我們這裡沒有任何搶救措施的,病人最後很可能一個大出血就走了。」家屬之前都了解過,他們多輾轉了數家醫院,最後無奈才會來到這裡,家屬平靜地點了點頭,籤掉一沓文件。「尖銳的物品不要放在醫院。」潘菊美最後提醒了一句,她擔心有的臨終病人精神壓抑,可能選擇自殺。

  在這裡,生死間的界限並不是那麼清晰,你能察覺到,人是一點點沒的。家屬要接受這個事實,病人也要接受。走廊的百合花裡,不知道哪個探望的人放了一張卡片在裡面,「祝:早日康復」。這種不切實際的奇蹟,在這裡,不會出現。

  20床的王琴乳腺癌轉移,入院時候評分50多,到現在,只剩下40多分了,「病人神智已經開始不清楚了,很可能是腦轉移了。」從記者到訪的前一天下午起,王琴就開始拒絕吃藥了,雖然她幾乎說不出話來,可是她拼命的翻被子,能看出來她的煩躁。「她心裡可能也有點不甘,兒媳婦剛剛懷孕,她想看見孩子出世,可是我們都知道,不可能的事,沒有那麼多奇蹟。」護士張敏說。這樣的例子太多,也有人嗎啡吃完,問醫生,怎麼不疼了,是不是好了?

  王琴的妹妹抱著不省人事的王琴大哭了一場,王琴的丈夫每天就坐在病床旁的椅子上守著,為了治病,家裡已經花了五六十萬元,什麼法子都試過了。「我總想要是我生病,我就一把安眠藥過去了,再也不受罪了,可是躺在那兒的是她啊。」老伴說完,眼睛裡亮晶晶的,像是要哭出來。

  隔壁床的徐靜麗一直躺在床上,若有所思地看著天花板。「我什麼都不怕了,就想早點死,少遭點罪。」「她是腸癌,肝轉移、肺轉移、腹腔轉移,你看她現在情況還不錯,但是可能一下子就走了。」潘菊美是她的主治醫師,徐靜麗接受不了吃靶向藥,因為藥物的反應太大了,現在,她也不需要嗎啡這類強烈的止痛藥物,她自己說,「怕用多了嗎啡上癮」,但其實臨終階段的嗎啡只是為了緩解她的疼痛,他們連上癮的時間都已經不夠了。「她右肺裡面現在全是水了,等到她左肺水到這個地方,就差不多要走了。」潘菊美指著她CT上的一處位置說著。

  徐靜麗是這裡面最平靜的病人,潘菊美覺得可能到了臨終階段,這樣才是真正的樂觀,雖然,她自己也說,沒有人能真正平靜地面對死亡。黑子明是她的同事,剛開始送走人的時候,黑子明也壓抑,後來,他想開了,他們這是在做好事。沒有他們,這些病人死在醫院的搶救室裡,更痛苦。

  不過還是有根刺橫在他們心裡,那是一個腹腔有腫瘤的孩子,他們當時並沒有給孩子做這種臨終關懷的經驗,也不會哄孩子,他覺得那個孩子走得很痛苦。他的一個同事,家裡也有小孩,看完這一幕,忍受不了,辭職了。

  「讓他們有尊嚴地離開」

  可不可以有一種方式,讓那部分飽受疾病折磨的人卻沒有治癒希望的人,安詳有尊嚴地離開,是方嘉珂今年籌備安樂死論壇的初衷。

  方嘉珂是國內安樂死的呼籲者之一,他的朋友患前列腺癌晚期,大年初五那天跳樓自殺了。「那天他把家人都支走,就自己拿了個凳子到窗戶邊,十幾層啊,他直接奔著二樓的那個臺子跳下去了。」等到家人發現的時候,人早就沒了呼吸。家屬到現在也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對他的死亡閉口不談。

  因為疾病折磨自殺的人不佔少數,方嘉珂覺得,讓這些不堪病痛的人明明白白地死去,或許對病人和家屬都是一件好事,「我總覺得,臨終關懷和安樂死其實不矛盾,安樂死應該是臨終關懷的下一步。」方嘉珂欣賞《非誠勿擾2》裡身患絕症的孫紅雷舉辦的「人生告別會」,「大家在歡樂的氛圍中,給人生做個總結,而不是在痛苦的煎熬中死去。」

  荷蘭在2002年通過安樂死立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在那裡,每年約有2000多人執行安樂死。「你想想我們中國這麼多人口,按這個比例來算,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就有數百萬人活在這種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狀態裡,他們延續著無畏的生命,消耗著大量的資源,沒有安樂死,就叫這些人痛苦地繼續忍受下去嗎?」年逾八十,被譽為「中國臨終關懷之父」的崔以泰,對著記者拋出了幾個沒法回答的反問。

  「我好朋友當時得了骨髓瘤,全身都是啊,我陪著我們原來的市委書記譚紹文去病房看他,當時臉都歪了,胸腔也變形了,痛苦的不得了。」崔以泰說,病床上的好友當著倆人的面,求他們給自己執行安樂死,「他當時說他都革命一輩子了,現在別讓他自己解決自己啊」。病人妻子也跪在地上,求他們讓病人安樂死吧,「我當時和書記說,你給我下令,我就敢執行啊。」書記最後也沒同意,安樂死沒有立法,誰也不敢妄動,畢竟蒲連升的例子擺在那裡。

  1986年,漢中市傳染病醫院住院部肝炎科主任蒲連升,禁不住病人家屬王明成的再三請求,給其不堪忍受病痛的母親注射了冬眠靈,病人次日睡夢中死去。但隨即,王明成的大姐、二姐便將蒲連升告上法庭,起訴蒲連升和王明成故意殺人,雖然最後蒲連升無罪釋放,但那之前他已在看守所裡呆了492天。

  在安樂死論壇上,方嘉珂轉述了原民政部部長崔乃夫託他帶的一句話,安樂死立法可能是條漫長的路,需要至少二十年的時間,但是這條路是一定要去走的。方嘉珂說,他今年六十多了,如果他能在八十歲的時候幹成這件事,那也是值了。(為保護病人隱私,病人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羅瑞卿之女創辦網站呼籲「尊嚴死」
    當我們身邊的人因為疾病、年老而瀕臨生命終點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要全力搶救。很多時候,即使沒有希望,我們還是要做諸多努力。可是,一個走到生命盡頭的人,不能安詳離去,反而要忍受心臟按摩、氣管插管、心臟電擊以及心內注射等等驚心動魄的急救措施。
  • 羅瑞卿之女倡導尊嚴死 建議成年人儘早考慮生前預囑
    瓊瑤提出希望「尊嚴死」,引起社會關注。羅點點 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1951年出生在北京,畢業於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療系,臨床從醫多年。2006年,羅點點創辦「選擇與尊嚴」網站,倡導生前預囑和尊嚴死。2013年,羅點點和陳毅之子陳小魯等一起創辦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著有《我的死亡誰做主》。
  • 選擇與尊嚴「、「尊嚴死「與中國人的生死觀:你的臨終誰做主?
    最後的幾個月,望著時刻需要呼吸機和輸液維持生命,經常需要人工吸痰,無時無刻不遭受疼痛折磨的母親,我能做的只有每天陪著她,為她洗臉、洗頭、洗腳、翻身。放棄搶救?!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根本不會想、不能想、不敢想,也不忍想的問題!
  • 羅瑞卿女兒建臨終不插管俱樂部 倡導尊嚴死
    羅點點是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曾經從醫多年。起初,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談起人生最後的路,一致認為,「死得要漂亮點兒,不那麼難堪」,不希望在ICU病房,身邊沒有一個親人、「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工業化」地死去。最後,十幾個愛說笑的人在一間簡陋的老人公寓,嘻嘻哈哈地宣告俱樂部成立了。
  • 北京成立協會宣傳尊嚴死 若存活無望可放棄治療
    大限將至時,是選擇插管、上呼吸機等竭盡全力地去挽救生命,還是放棄一切生命維持措施,有尊嚴、無痛苦地死亡?昨天,記者獲悉,本市已經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北京市衛生局主管下開展業務。□協會概況羅瑞卿之女辦網站提倡尊嚴死記者獲悉,由北京市衛生局主管的「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經北京市民政局審查批准已於今年6月正式成立,並於上周向社會公布協會章程。
  • 羅點點 「尊嚴死」不是「安樂死」
    受訪者供圖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提出「自然人的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將「尊嚴死」概念帶入公眾視野。什麼是「尊嚴死」?跟「安樂死」之間是什麼關係?對此,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
  • 瓊瑤的「尊嚴死」:被搶救、被插管、進ICU就是沒尊嚴嗎?
    近日,即將進入耄耋之年、身體也依舊健康的瓊瑤,在臉書上寫下了「生前遺囑」,以公開信的形式,預先向兒子、兒媳表達了「尊嚴死」的意願,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在這篇公開信裡,瓊瑤提到,不管生了什麼重大疾病,不動大手術、不進加護病房、不在身上插任何管子、拒絕一切最後的急救措施。
  • 陳毅之子曾欲讓父親尊嚴死 醫生:你說了算嗎
    近年來,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等公益人士,致力於「尊嚴死」的推廣,此舉旨在讓臨終者最大限度地保持尊嚴與舒適。  陳毅兒子陳小魯的遺憾  開國元帥陳毅之子陳小魯近年來熱心公益,他是「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的會長與理事長。
  • 在中國,「尊嚴死」有多遠?
    在中國,「尊嚴死」有多遠? 2018-10-23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新華社圖) 半年前,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遇到了一個病人,央求給他做手術。 「腫瘤太大,我實在做不了。」顧晉拒絕了。病人曾做過一次直腸癌手術,術後10個月出現了造口部位癌。
  • 北京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 提倡「尊嚴死」
    大限將至時,是選擇插管、上呼吸機等竭盡全力地去挽救生命,還是放棄一切生命維持措施,有尊嚴、無痛苦地死亡?  昨天,記者獲悉,本市已經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北京市衛生局主管下開展業務。  □協會概況  羅瑞卿之女辦網站提倡尊嚴死  記者獲悉,由北京市衛生局主管的「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經北京市民政局審查批准已於今年6月正式成立,並於上周向社會公布協會章程。
  • 北京晨報:尊嚴死還是賴著活?
    (7月30日《京華時報》)  贊成  以人為本 很有必要  無論「尊嚴死」還是「安樂死」,都是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和家屬負擔的一種死法。人固有一死,選擇「尊嚴死」和「安樂死」,何嘗不是一種死法?生前預囑已經在民間推廣,「尊嚴死」入法還遠嗎?
  • 尊嚴死
    沒想到,老太太瀕臨死亡前,有個兒子聲稱在遺產問題尚未解決前,醫師絕對不能讓老太太斷氣,否則就要控告醫師有醫療疏失,醫師只得依他之言「全力搶救」,經過多次電擊和心外按摩,這位老太太死前幾乎已被震得「粉身碎骨」。    另一位篤信天主教的89歲老人樂天知命,希望子女在他臨終前,不要給他插管開洞,讓他自然離開。
  • 對自己的臨終事宜陳小魯早有安排:力推「尊嚴死」就怕被不惜一切...
    2013年6月,經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正式成立,協會通過讓人籤署「生前預囑」文件,從而幫助人們有尊嚴的走向生命終點,實現「尊嚴死」。陳小魯任協會理事長,另一位紅色後代、羅瑞卿大將之女羅點點(羅峪平)任總幹事。羅點點2016年,陳小魯的嶽母楚青去世,她臨終前也住進了解放軍總醫院。「她當時就講,你不要折騰我,我走的時候你別讓我遭罪。」
  • 1/3危重症病人搶救在做無用功 「尊嚴死」引熱議
    這就意味著,醫院不再對其做延續生命的醫療或急救措施,以便讓其「順其自然」地駕鶴西去。  「尊嚴死」的倡導者認為,這不僅體現了對「植物人患者」意願的一種尊重,而且在客觀上幫助患者擺脫了「不得好死」的痛苦和悽慘,親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沉重的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負擔。
  • 插管治療:是延續痛苦的生命 還是有尊嚴地自然離去
    浙江在線11月23日訊這幾天,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與好友成立「臨終不插管俱樂部」的消息,在網絡和媒體上發酵傳播。醫生、患者、家屬,在面對死亡威脅時,應該如何抉擇?平靜地接受死亡來臨?還是不惜一切金錢、痛苦等代價,讓生命得到延長?  羅點點提出:不希望「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工業化」地死去。
  • 【深度】尊嚴死能解決「尊嚴」問題嗎?
    凌峰強調,「自然死亡」不同於「安樂死」,只是在死亡已不可逆轉情況下,停止延命的醫療措施,任由生命自然逝去,以減少不必要的搶救帶來的痛苦延續,維護死亡的尊嚴。     凌峰代表的建議在醫學界得到不少贊同的聲音。
  • 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提出「自然人的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將「尊嚴死」概念帶入公眾視野。什麼是「尊嚴死」?跟「安樂死」之間是什麼關係?對此,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接受了"政事兒"專訪。
  • 【觀象臺】"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大於結果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對很多人來說,死亡教育是缺失的一課。也許今天我們談到「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遠遠大於最後的結果。   最近,79歲的臺灣作家瓊瑤發表公開信,表達了選擇「尊嚴死」的意願。無論生什麼重病,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不需要急救措施,引起網上網下熱議。
  • 【觀象臺】「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大於結果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對很多人來說,死亡教育是缺失的一課。也許今天我們談到「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遠遠大於最後的結果。&nbsp&nbsp&nbsp&nbsp最近,79歲的臺灣作家瓊瑤發表公開信,表達了選擇「尊嚴死」的意願。無論生什麼重病,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不需要急救措施,引起網上網下熱議。
  • 開國將帥子女提倡「尊嚴死」「生前預囑」
    我們活著的人能做些什麼?羅點點說:「這不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不管人是在什麼情況下來到了這個階段,都應該得到充分的人道主義救治和照護,這次疫情中強調的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就充分體現了醫療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因此,由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專家共同為疫情中的逆行者——「醫護人員」發起及建立了「網上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