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點點 「尊嚴死」不是「安樂死」

2020-12-23 和訊

羅點點。受訪者供圖

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提出「自然人的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將「尊嚴死」概念帶入公眾視野。

什麼是「尊嚴死」?跟「安樂死」之間是什麼關係?對此,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

羅點點2006年創辦了選擇與尊嚴網站,2013年與人合作創辦了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推廣生前預囑和安寧療護、緩和醫療,希望有尊嚴的死亡早日成為中國人生命全過程。

談爭論

爭論長期存在 需要溝通交流

新京報:前不久全國兩會期間,圍繞「安樂死與尊嚴死」,你與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沈德詠有過交流。你發表了《尊嚴死不是安樂死》商榷文,沈德詠作出了回復,你怎麼看回覆中的觀點?

羅點點:就我們商榷的最核心的內容,沈主任回復,他們現在有一個專題組,就安樂死的立法進行各方面的學術研究。他認為,他們會在安樂死的立法過程中創立出一個新的空間。對此我們非常期盼,我們也希望專題組和沈先生在合適的時候,能把他們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我們特別想知道立法的突破和新的空間將是怎樣的。但對他在回復過程中以及之前文章中的一些表述,我仍保留自己的意見。

第一,他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尊嚴死亡一般稱之為安樂死,其基本理念是用安寧緩和的方式給患者以臨終關懷,最大程度地減輕痛苦,讓其自願而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我仍然堅持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容易造成混淆。

第二,他在回覆中的一個提法,「代表本人意願的死亡方式,都可以稱為有尊嚴的死亡。」這種提法我認為容易造成歧義,最好不要這樣提。

新京報:安樂死與尊嚴死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你為什麼堅持認為必須要釐清這二者的概念?

羅點點: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所指向的死亡方式,我們稱之為「尊嚴死」,也有一些文獻作者稱之為「自然死」,比如美國有關立法,翻譯過來就稱為《自然死亡法案》。「安樂死」和「尊嚴死」(或「自然死」)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是否涉及主動的致死行為,是否允許提前結束生命。

安樂死涉及主動的致死行為,不管這種致死行為是由誰來提供的,而且安樂死是提前結束生命的。而尊嚴死(或自然死)不涉及積極的致死行為,死亡時間既不提前也不拖後,遵循一個自然的死亡時間,這是二者最本質的區別。

新京報:你與沈德詠的交流,引發了一場討論,有其他人就安樂死立法發表自己的看法。你怎麼看這樣的討論?

羅點點:這其實不只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的討論,這種困惑、疑慮和爭論在很長時間就存在著,所以需要溝通交流、逐漸有一些共識。

在我和沈主任的商榷文下面,有一些網友發表了一些意見。其中有一個網友說,「我們不管叫什麼,是叫安樂死還是叫尊嚴死,我們只希望我們能夠有一個好死和善終。」網友表達這樣的意見,我充分理解他想說什麼。我和沈先生之間的商榷,也許有些人看起來是針對一些名稱、定義和界限的一種溝通和交流,他們認為這些可能不是特別重要。但就社會整體來說,就一個國家基本衛生政策和立法的艱難過程來說,把術語概念和它的語義先搞清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談「尊嚴死」

不一定非要通過立法來實現

新京報:如果「安樂死」與「尊嚴死」的概念沒搞清楚,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羅點點:我認為任何一個術語如果寬泛、不明確,都會在執行過程中造成某種混亂,導致延宕或者大家莫衷一是,最後沒有辦法得出一個統一的結果。

立法更應該把基本概念都弄清楚。如果基本概念混亂,這就很麻煩,影響法律的有效性、指導性,在執法過程中,就是一部不良的法律,一部界定不清楚、語義含混的法律。

新京報:你認為目前具備制定有關「尊嚴死」專門法律的條件嗎?

羅點點:對於安寧療護、緩和醫療或者叫尊嚴死亡、自然死亡的立法,我認為應該持有三個基本觀點。

第一,安寧療護、緩和醫療在很多國家現在推行得非常好,但是並不一定要有專門的立法。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是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推廣緩和醫療、安寧療護和生前預囑。也就是說,對於尊嚴死亡、自然死亡的追尋,不一定非要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實現。

第二,有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了專門法,比如美國,立法的時間最早、法律也完備。我當然希望尊嚴死亡、自然死亡的立法能夠儘量明確、儘量有指導意義,有完整的法律配套措施。因為尊嚴死亡、自然死亡的立法和國家各個系統的法律,比如民法典,以及國家基本醫療制度、醫保制度、文化、傳統道德心理等都有關係,不是一部專門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希望一部專門法律的制定,不要匆忙,應該在這些系統裡面,為社會找到一個真正的合理的出口。

第三,人的死亡方式這麼複雜的倫理哲學問題,我們不要期望通過一部法律就可以完全解決。國際上不管是立法還是沒有立法的國家,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停止爭論,並沒有停止繼續地探索。

新京報:很多人對死亡是比較忌諱的,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現在能不能接受「尊嚴死」?

羅點點:對於死亡方式的了解和不斷探索,現在已經成為社會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中國社會在發展,中國人的生活在不斷富裕,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據我們對其他國家的觀察來說,類似的問題一定在越文明、經濟生活越發達、生活水平越高的社會裡,這個問題才會得到越多人的關注。

當一個人、一個社會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對於生命質量的認識就會逐漸豐富和深入。現代中國人對於生命質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比如說,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死亡質量是生命質量裡面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對於好死和善終的追求,我認為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剛性的需求。我們中國人也已經到了關心自己的生命質量和死亡質量的階段。

談發展

安寧緩和醫療一定會往前走

新京報:2006年,你和陳小魯等人發起成立了「選擇與尊嚴」(Choice And Dignity)公益網站,提倡「尊嚴死」,當時的動議是什麼?

羅點點:首先我學過醫,當過臨床醫生,臨床上看到過很多痛苦的死亡方式,在ICU裡面連著很多管子,他們的生活已經完全沒有質量了,被人工的生命支持系統給予了人工的心跳。我覺得作為一個曾經是職業醫生的人,應該在醫療行為和人文關註裡,找到一個新的出路,解脫這樣的痛苦。

其次,我也是一個進入了老年的人,我有七大姑八大姨、有父母長輩朋友。死亡總是給人帶來哀痛、帶來悲傷,尤其是當我們的摯愛親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總是悲傷的。但是死亡方式能不能更好?我自己將來也要面對這個問題,我的死亡方式能不能夠不太痛苦,能不能夠不太疼痛,能不能夠比較有尊嚴,能不能夠比較不驚慌失措?我想要我自己死得不太難看,這是我非常真實的一個想法。然後我發現,不光是我自己,絕大多數人都不想死得太難看,做這麼一件事不是挺好的?於是我們就這樣一點點做起來了。

新京報:到現在14年了,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羅點點:比如我跟沈先生之間的商榷,沈先生發表觀點,我們之間互相商榷,隨後引發一些關注,大家就這個問題各抒己見,談它的歷史、過程和將來走向,這件事本身就特別好。

2015年,全國政協組織安排了安寧療護的全國調研,之後召開了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推進安寧療護工作」建言獻策,我非常榮幸地參加了全國調研,後又受邀參加了雙周座談會。我認為,安寧療護、緩和醫療的推廣一定要得到國家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關注,才能夠使安寧療護、緩和醫療成為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新京報:近年來,我國在一些地區設立了安寧療護試點,據你了解,試點情況怎麼樣?

羅點點:國家推廣安寧療護試點,第一批5個、第二批71個,一共76個。這是全國政協雙周座談會後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這些試點發展得挺好的,但疫情發生後有一些停滯。在這種重大的世界性疫情的過程中,應該怎樣落實安寧緩和醫療的價值觀和它的技術手段,實際上這又提出了很新、很嚴峻的問題。

我認為,安寧緩和醫療一定會往前走,這和誰的努力都沒關係,或者說都有關係。因為這是人生的重大問題,人生而為人,最後怎樣離開這個世界,一個社會和一個系統能夠提供給他怎樣的照顧,我相信這是任何一個社會中的正常人和任何一個想對社會有益有貢獻的人,都在關注的問題。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到討論中來,持續關注,讓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中享受社會文明給我們帶來的福祉,享受一個越來越文明、越來越符合本人願望的生命全過程。

新京報記者 王姝 何強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尊嚴死是不是安樂死?一個提案引發的討論
    尊嚴死不是安樂死——與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沈德詠主任商榷昨日看到《新京報》刊發《專訪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建議適時立法規制》。沈主任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尊嚴死亡,是指對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尊重其意願,停止延命治療,讓其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尊嚴死亡一般稱之為安樂死,其基本理念是用安寧緩和的方式給患者以臨終關懷,最大程度地減輕痛苦,讓其自願而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 選擇與尊嚴「、「尊嚴死「與中國人的生死觀:你的臨終誰做主?
    讓羅點點她們完全沒有想到的是:這件事會變成一個重大的、嚴肅的、需要一輩子幹到底的事業。從2006年開始,經過羅點點等一大批社會公益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國版的「安樂死」——「尊嚴死」有了很大發展。包括建立了「選擇與尊嚴」網站、成立了「生前預囑」協會、開放了「生前預囑」註冊,等等。
  • 沈德詠:希望「安樂死」能立法,讓病重患者不再煎熬,尊嚴的死去
    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和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對於安樂死的見解遠超常人的理解,首先我們看一下他為什麼會起草那份提案。不難看出,這份提案並沒有赤裸裸的用「安樂死」這個字眼,而是用了「尊嚴死亡」這個詞,這也是照顧到了中國人別樣的"死"文化,所以沈德詠才使用了"尊嚴"一詞。
  • 羅瑞卿女兒談尊嚴死:並不是放棄搶救才叫做尊嚴
    從尊嚴死到臨終關懷再到安樂死,無論幾種方式之間的分歧在哪兒,他們最終指向的都是生存的質量和死亡的尊嚴,以及如何更好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用溫和的方式面對死亡  「我們推廣一個理念——生前預囑,我們提供一個選擇——尊嚴死,我們提倡一種精神——我的死亡我做主……」這是陳小魯在「選擇與尊嚴」網站首頁上寫的一段話。
  • 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提出「自然人的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將「尊嚴死」概念帶入公眾視野。什麼是「尊嚴死」?跟「安樂死」之間是什麼關係?對此,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接受了"政事兒"專訪。
  • 你真的知道瓊瑤式「尊嚴死」在說什麼嗎?
    「尊嚴死不是安樂死」3月14日,北京青年報第二版每日評論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瓊瑤式「尊嚴死」離現實還有多遠》,將「尊嚴死」與「安樂死」混為一談。次日,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公眾號發表了羅點點的文章《北青報你錯了,瓊瑤的美好告別是尊嚴死可不是安樂死啊!》。尊嚴死不是安樂死,協會的創始人羅點點在文章裡重複了三遍。
  • 瓊瑤想要的「尊嚴死」 是安樂還是謀殺?
    撰文 | 邢穎 編輯 | 高語陽  「萬一我失智失能了,幫我『尊嚴死』就是你們的責任!能夠送到瑞士去『安樂死』更好!」79歲的著名臺灣言情小說女作家瓊瑤前天(3月12日)突然發表了一篇公開信給自己的兒子和兒媳。
  • 陳毅之子曾欲讓父親尊嚴死 醫生:你說了算嗎
    近年來,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等公益人士,致力於「尊嚴死」的推廣,此舉旨在讓臨終者最大限度地保持尊嚴與舒適。  陳毅兒子陳小魯的遺憾  開國元帥陳毅之子陳小魯近年來熱心公益,他是「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的會長與理事長。
  • 沈德詠:推進安樂死立法,才能減少濫用風險
    他在提案中用尊嚴死亡指代安樂死,指出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現已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法律議題,建議有關部門對此能予以重視,對相關問題儘早組織研究、論證,並適時予以立法規制。《中國新聞周刊》:你如何定義安樂死,它和安寧療護、尊嚴死亡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沈德詠:首先,我贊成羅點點的觀點,尊嚴死亡不是安樂死。我認為,安樂死是一種死亡方式,尊嚴死亡是對死亡狀況的一種描述。
  • 沈德詠:推進安樂死立法 才能減少濫用風險
    他在提案中用尊嚴死亡指代安樂死,指出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現已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法律議題,建議有關部門對此能予以重視,對相關問題儘早組織研究、論證,並適時予以立法規制。《中國新聞周刊》:你如何定義安樂死,它和安寧療護、尊嚴死亡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沈德詠:首先,我贊成羅點點的觀點,尊嚴死亡不是安樂死。我認為,安樂死是一種死亡方式,尊嚴死亡是對死亡狀況的一種描述。
  • 我想活得體面,到死都是:人生最後的尊嚴,是安樂死
    我最怕的不是活著,而是是活得沒有尊嚴。我已經無法選擇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但希望,能夠決定自己如何死去。我非常希望有一天,安樂死能合法。希望有一天,能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今天,我想和你們聊聊,這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安樂死。01比起人工地活著,這可能是一個人最有尊嚴的告別臺灣體育名嘴傅達仁,亞洲第一位安樂死的中國臺灣人。他為什麼要千裡迢迢去做這件事呢?
  • 什麼是「尊嚴死」和我們常說的「安樂死」又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尊嚴死」和我們常說的「安樂死」又有什麼區別?那麼,究竟什麼是「尊嚴死」?和我們常說的「安樂死」又有什麼區別?尊嚴死與安樂死不同,安樂死是醫生協助下的自殺,目的是為了結束進入臨終狀態患者的痛苦。而尊嚴死是一種自然死亡狀態,是指對沒有任何恢復希望的臨終患者或植物人停止使用呼吸機和心肺復甦術等治療手段。目的是減輕肉體痛苦使其安詳自然地等待死亡的降臨。尊嚴死是消極的、被動的,是醫療措施的不作為。
  • 臨終病人「尊嚴死」有何不可?
    因此很多病人情願放棄全力搶救,「按照自然規律有尊嚴的死亡」。在這種情況下,臨終病人的另一個選擇——「緩和治療」出現了。「緩和治療」和全力搶救有本質的不同,它的目標不是為了延長病人的壽命,而是為了緩解病人的疼痛及有關症狀,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心理輔導,提高病人最後時刻的生活質量。
  • 尊嚴死
    但特殊情況下,有的「持續植物狀態」或「生命末期」的患者會奇蹟生還,假如此前讓其尊嚴,不是對生命的踐踏嗎?三是尊嚴死會讓一些不孝子孫鑽空子。尊嚴死的前提是有尊嚴的活。可是,有些不孝晚輩在老人活著的時候,不是對老人打、罵、遺棄,老人活著的時候就沒有尊嚴。那麼,在老人生命末期時,他們恨不得讓老人早日升天,尊嚴死便會成為他們剝奪老人生命的藉口。此外,尊嚴死還可以以此讓債務人徹底躲避債務等。
  • 安樂死到底該不該被支持,痛苦折磨的病人怎麼選擇,有尊嚴的死
    我見過一個男人安樂死,一個年輕的女人哭的撕心裂肺。一個不懂得愛惜自己身體的男人年紀輕輕就患了癌症。首先強調一點,我國不認同法律也不支持安樂死。很多人認為安樂死不人道,沒有尊重人生命的選擇,所以不會被大多數人支持。
  • 周蓬安:支持安樂死!讓絕症患者擺脫折磨有尊嚴地離世
    讓絕症患者擺脫折磨有尊嚴地離世4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時,全國人大代表李傑、馬一德建議,經醫學界定,無法救治且無法減輕病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實施安樂死。李傑說,重度癌症患者到了晚期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鎮痛,往往人到最終沒辦法治療的時候就是癌痛。
  • 臺灣名嘴曝光安樂死全程,有尊嚴的死有錯嗎?
    專訪過拳王阿里,採訪過姚明等。胰腺癌,號稱癌症之王,特點就是高惡化性、難治療。那段時間,每一次手術對傅達仁來說都是一次折磨。每天睜眼不是在吃藥,就是在廁所,或者床上。這段與病魔做鬥爭的艱難和痛苦,沒有人能夠真的想像。
  • 體育主播傅達仁,患癌後赴瑞士安樂死:活得瀟灑,死得有尊嚴
    安樂死是一場協議好的死亡,是在完成了自己在世間的一切安排之後的決定,是一種自主的行為,但是這在中國是不被允許的,中國人也很難接受這樣的行為。但是在臺灣,著名的體育主播傅達仁就是以安樂死的方式離開人間的,他希望自己可以有尊嚴地死去。
  • 在中國,「尊嚴死」有多遠?
    在中國,「尊嚴死」有多遠? 2018-10-23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我準備好了,我會死得很好!」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再次一語驚人。 這句話,他在2018年4月的「生命教育與死亡輔導」清明論壇上也曾說過。他今年已經73歲了,給自己籤了生前預囑,愛人也籤了一份。 有人請他講講自己對生死的理解。「我在你們的年齡從來沒想到死,偶然想到覺得很可怕,但人生閱歷豐富了以後,對人生的意義就會有更多了解。」
  • 安樂死 ,「安樂」之路如何走?
    然而過了這麼多年,柏拉圖的主張仍然只是一種理想,因為絕大多數國家仍將安樂死視為非法。法國的近鄰荷蘭、比利時除外。前者是第一個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比利時則緊隨其後。本月初,41歲的比利時男子洛倫佐,在安樂死前完成了自己最後的心願——看一場主隊的足球比賽,度過生命裡「最後的9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