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尊嚴死」有多遠?

2021-01-17 公益時報網
在中國,「尊嚴死」有多遠?

2018-10-23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新華社圖)

半年前,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遇到了一個病人,央求給他做手術。

「腫瘤太大,我實在做不了。」顧晉拒絕了。病人曾做過一次直腸癌手術,術後10個月出現了造口部位癌。顧晉見到他時,腫瘤已經侵及腹壁。

病人不甘心,「我才32歲,還想看著女兒長大。但現在,我甚至無法擁抱她。」

因為這句話,從醫30年的顧晉最終拍板,做!他解釋,這是一場關乎患者「尊嚴」的手術。

手術做完,病人異常激動,他說自己重新品嘗到了在人群中行走的滋味。遺憾的是,半年後,患者還是病情復發去世了。顧晉記錄下整個故事,投稿給了美國專業期刊《結直腸與肛管疾病》,文章的標題是「病人的尊嚴能否影響外科決策」。

2018年10月13日,在「緩和醫療(安寧療護)國際高峰論壇暨藝術行動」上,顧晉分享了這則故事,「無論是外科還是內科醫生,都應該關注患者尊嚴,關注舒緩醫療。」

這一天,10月的第二個周六,也是世界臨終關懷與緩和醫療日。

2018年是現代安寧療護運動創始人西西里·桑德斯誕辰100周年,本屆活動的主題「緩和醫療,我最重要」(Palliative Care-Because I Matter)正是出自她的經典名言——「因為你就是你,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你都最重要」(You matter because you are you and you matter until the end of your life)。

生前預囑,是否有法律效力?

「我準備好了,我會死得很好!」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再次一語驚人。

這句話,他在2018年4月的「生命教育與死亡輔導」清明論壇上也曾說過。他今年已經73歲了,給自己籤了生前預囑,愛人也籤了一份。

有人請他講講自己對生死的理解。「我在你們的年齡從來沒想到死,偶然想到覺得很可怕,但人生閱歷豐富了以後,對人生的意義就會有更多了解。」望著臺下的年輕人,韓啟德為生前預囑「站臺」。

生前預囑是實施緩和醫療的第一步。傳統醫學模式下,患者若不作聲明,醫生在患者病重之時會盡全力搶救。生前預囑就是在健康或意識清醒時籤署文件,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某些醫療及護理。

2006年,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等人創辦了「選擇與尊嚴」網站,提倡生前預囑和尊嚴死。之後,又成立了北京市生前預囑推廣協會。

「選擇與尊嚴」網站擬寫了生前預囑的樣本,即「我的五個願望」——我要或不要什麼醫療服務,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麼,我希望誰幫助我。

不過在中國,當生死離別來臨之際,並沒有相應的政策和法律規定為生前預囑提供依據。院方一般會拿出幾套治療方案供患者家屬選擇,如果患者事先擬寫了生前預囑,家屬也同意不實施治療,院方才會提供緩和醫療。

「生前預囑想要生效,靠的是醫患溝通所達成的共識。能否提高生前預囑的法律效力?」韓啟德說。

1976年,美國加州通過了《自然死亡法案》,允許患者依照自己的意願,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延長臨終過程,自然死亡。在加拿大、新加坡等國,也有專門的生前預囑立法。

而在日本,推廣生前預囑採取了另一種模式。厚生勞動省要求所有醫生在接診時,第一時間了解病人對於自己臨終的要求,並將其作為病案納入病歷管理。醫患充分溝通,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將其變成機構和個人之間的約定。

在羅點點看來,日本這種鄉規民約的方式,或許更符合中國現有的環境。

國務院參事鄧小虹希望有朝一日,來了終末期病人,醫生能習慣性地問一聲家屬,「有生前預囑嗎?」

「臺灣緩和醫療走了35年,大陸頂多3年就夠了」

按照患者本人意願,以儘量自然和有尊嚴的方式離世,緩和醫療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理念推廣之外,緩和醫療覆蓋的範圍更廣了,手段也日益多元化,但挑戰仍在。

緩和醫療早期集中於減輕晚期腫瘤患者的痛苦,但一些晚期非惡性疾病的痛苦程度,並不亞於腫瘤患者。

墨爾本聖文森特醫院緩和醫療中心醫生Jennifer Phili給出的答案是:將緩和醫療納入非腫瘤患者照護體系。她參與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門診為晚期的呼吸困難患者提供綜合呼吸服務,能夠很好地控制呼吸困難並改善生存。

在中國,非腫瘤患者的緩和醫療,目前還在摸索階段。

緩和醫療不僅停留在生理層面,還要求考慮到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需求。

「醫學靠兩條腿走路,一條是技術,一條是藝術。如果醫學不想成為殘廢的醫學,兩條腿都要有。」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康復科主任唐麗麗看來,腫瘤心理學就是醫學中的一門藝術。

最近五年,腫瘤心理學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國內相繼成立了多個專業委員會,編寫了《腫瘤心理治療指南》,該領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唐麗麗感嘆,國內腫瘤心理學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你比較一下,從業人員佔了多大比例?」後備人員的短缺,造成緩和醫療中的心理幹預不足,這也成了阻礙緩和醫療發展的一個原因。

高峰論壇上,有記者問臺灣「安寧療護」之母、成功大學護理系教授趙可式,如果用臺灣作為參照的模板,大陸的緩和醫療處在哪個階段?

趙可式用故事做了回答。幾年前,「安寧療護病房裡的婚禮」是臺灣媒體們的最愛,「未婚妻快不行了,未婚夫說我還要娶你,大家都來拍。其實這不是緩和醫療真正要傳遞的信息」。

在臺灣,這個時代已經過去。對於大陸緩和醫療的發展,趙可式表示樂觀,「臺灣的緩和醫療走了35年,我覺得大陸頂多3年就夠了。」

她最大的心願是未來不再有「安寧病房」這個概念,「所有人都可以在家人的陪伴中,有尊嚴地走向死亡,為什麼還要安寧病房?」(據《南方周末》)

相關焦點

  • 瓊瑤式「尊嚴死」離現實還有多遠?
    隨著這篇長文在網上熱傳,「安樂死」或「尊嚴死」的話題再次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因涉及法律、醫學、倫理、道德等多個方面,安樂死是一個古老複雜的問題。全球共性的爭議在於,人是否有「死的權利」、病人要求安樂死的真實意願如何評估、作為動態概念的「不治之症」如何鑑定,以及如何避免安樂死濫用等問題。
  • 臨終病人「尊嚴死」有何不可?
    因此很多病人情願放棄全力搶救,「按照自然規律有尊嚴的死亡」。在這種情況下,臨終病人的另一個選擇——「緩和治療」出現了。「緩和治療」和全力搶救有本質的不同,它的目標不是為了延長病人的壽命,而是為了緩解病人的疼痛及有關症狀,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心理輔導,提高病人最後時刻的生活質量。
  • 尊嚴死
    除了浪費國家的錢和醫療資源之外,關鍵是沒尊嚴。全身赤裸,一動不能動,全身插滿管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何苦呢?那麼,把死亡的權利還給本人,即尊嚴死去涉法嗎?    【贊成】是對患者的尊重    王東明(鄭州高新區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我個人支持尊嚴死。有如下理由:首先,是對患者的尊重。
  • 什麼是「尊嚴死」和我們常說的「安樂死」又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尊嚴死」和我們常說的「安樂死」又有什麼區別?還是放棄一切,有尊嚴、無痛苦地等待死亡降臨?據報導,北京市現在已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北京市衛生局主管下開展業務。協會旨在通過推廣使用「生前預囑」,讓更多人知道,在生命盡頭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以保持尊嚴,是一種權利。
  • 羅點點 「尊嚴死」不是「安樂死」
    羅點點2006年創辦了選擇與尊嚴網站,2013年與人合作創辦了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推廣生前預囑和安寧療護、緩和醫療,希望有尊嚴的死亡早日成為中國人生命全過程。談爭論爭論長期存在 需要溝通交流新京報:前不久全國兩會期間,圍繞「安樂死與尊嚴死」,你與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沈德詠有過交流。
  • 你真的知道瓊瑤式「尊嚴死」在說什麼嗎?
    即使危重病人本身有「放棄積極治療」的意願,子女也不敢輕易答應。「孝」和臉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若千斤,晚輩砸進全部積蓄,也要盡力為長輩續命。松堂的病人活動室 圖/孫俊彬2006年年底,何欣(化名)的奶奶因為呼吸困難住進了中國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 【深度】尊嚴死能解決「尊嚴」問題嗎?
    不過對於凌峰教授等的觀點,也有不少不同的聲音: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就說到:「自然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目前在中國推行,時機還不成熟。如果操作不當,「自然死」會變成「安樂死」,引發很多倫理問題。黃潔夫認為:中國目前正在推行器官捐獻工作,人們剛開始接受器官捐獻的中國三類標準,即腦死亡、心臟死亡和心-腦死亡,如果現在又開始推行「自然死亡」,很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 民法典強調生命尊嚴受保護,為未來探索尊嚴死制度提供基礎
    曾全程參與民法典草案起草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解讀稱,「生命尊嚴」包含三個方面,一個就是生的尊嚴,一個就是活的尊嚴,還有一個是死的尊嚴。程嘯指出,維護「生命尊嚴」並不是從人對自己生命的積極主動支配角度來考慮,更多的是從一種消極的防止侵害角度考慮,也是從最有利於維護人的尊嚴角度出發。如緩和醫療的方式,不是像安樂死那樣積極主動加速患者的死亡,也不去無益地延緩死亡,而是通過解除痛苦等多種方式,使那些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患者,能夠儘量舒適的、寧靜且有尊嚴地死去,這實際上充分體現了生命的尊嚴。
  • 羅瑞卿女兒談尊嚴死:並不是放棄搶救才叫做尊嚴
    「安樂死在全世界碰到了許多法律和倫理上的難以跨越的障礙,在中國,雖然安樂死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包括政府和法律專家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在我國實施安樂死可能會出岔子,現在中國談安樂死還是太早了。」  羅點點更希望人們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去面對死亡——尊嚴死。
  • 北京晨報:尊嚴死還是賴著活?
    (7月30日《京華時報》)  贊成  以人為本 很有必要  無論「尊嚴死」還是「安樂死」,都是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和家屬負擔的一種死法。人固有一死,選擇「尊嚴死」和「安樂死」,何嘗不是一種死法?生前預囑已經在民間推廣,「尊嚴死」入法還遠嗎?
  • 選擇與尊嚴「、「尊嚴死「與中國人的生死觀:你的臨終誰做主?
    從2006年開始,經過羅點點等一大批社會公益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國版的「安樂死」——「尊嚴死」有了很大發展。包括建立了「選擇與尊嚴」網站、成立了「生前預囑」協會、開放了「生前預囑」註冊,等等。這個文件,或者說這樣約定,有可能會導致病人因為不採取,或者撤掉生命維持系統而自然死亡,但是由於這種選擇是病人自己做出的,這樣的死使病人擺脫了悽慘狀態,親屬也擺脫了沉重的精神負擔,人們認為這樣的死是高尚而尊嚴的。安樂死,是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 3億老人呼籲:我們有100個理由支持安樂死!要活得有尊嚴,更要死得有尊嚴!
    在全世界只有少數的國家能夠實行安樂死,在咱們中國,安樂死還不被法律允許,但是它卻已經是很多老人關心的話題了。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活著的時候,有尊嚴、有自由,同時,也希望死也要有尊嚴。人們只認為優生才是一個問題,但是有沒有想過,優死也是一個人的權利。著有《還珠格格》的知名臺灣作家瓊瑤就曾公開表示過:「不論我生了什麼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萬一我失智失能了,幫我『尊嚴死』就是你們的責任!能夠送到瑞士去『安樂死』更好!」
  • 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你發表了《尊嚴死不是安樂死》商榷文,沈德詠作出了回復,你怎麼看回覆中的觀點?羅點點:沈先生的回覆有非常良好的溝通意願,表現了很好的寬容心。就我們商榷的最核心的內容,沈主任回復,他們現在有一個專題組,就安樂死的立法進行各方面的學術研究。他認為,他們會在安樂死的立法過程中創立出一個新的空間。
  • 周蓬安:支持安樂死!讓絕症患者擺脫折磨有尊嚴地離世
    讓絕症患者擺脫折磨有尊嚴地離世4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時,全國人大代表李傑、馬一德建議,經醫學界定,無法救治且無法減輕病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實施安樂死。李傑說,重度癌症患者到了晚期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鎮痛,往往人到最終沒辦法治療的時候就是癌痛。
  • 羅瑞卿之女創辦網站呼籲「尊嚴死」
    在中國,這一領域卻鮮為人知。羅點點,部隊醫生,見證了太多的生死離別,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選擇自己的死亡?2006年,羅點點作為創始人之一,創辦了「選擇與尊嚴」網站,倡導「尊嚴死」,將這一概念引入了我們這個忌諱談論死亡的國家。
  • 韓國首例尊嚴死引爭議 專家稱在中國缺法律依據
    東方傳統倫理與「尊嚴死」的理念是否存在衝突?中山大學哲學系翟振明教授以及廣州市醫學倫理學會名譽主委、廣州醫學院醫學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人之初雜誌社社長董玉整教授將為我們解讀。  核心提示  一個人「有尊嚴地死去」,應該是指他的死在沒有他人強行幹涉的情況下發生,也就是說,在死亡問題上,他在自然規律允許的前提下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 【觀象臺】"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大於結果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對很多人來說,死亡教育是缺失的一課。也許今天我們談到「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遠遠大於最後的結果。   最近,79歲的臺灣作家瓊瑤發表公開信,表達了選擇「尊嚴死」的意願。無論生什麼重病,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不需要急救措施,引起網上網下熱議。
  • 【觀象臺】「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大於結果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對很多人來說,死亡教育是缺失的一課。也許今天我們談到「尊嚴死」,討論本身的意義遠遠大於最後的結果。&nbsp&nbsp&nbsp&nbsp最近,79歲的臺灣作家瓊瑤發表公開信,表達了選擇「尊嚴死」的意願。無論生什麼重病,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不需要急救措施,引起網上網下熱議。
  • 羅點點講「尊嚴死」:有尊嚴地離世,是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
    推廣生前預囑,讓更多人按照本人意願,以儘量自然和有尊嚴的方式離世,是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生前預囑,是一份叫做「我的五個願望」的問卷式文件。只要識字,你就可以通過每一個願望下問題的選擇,讓自己的臨終儘量清楚地被安排下來。
  • 探索「尊嚴死」亟待法律規範
    探索「尊嚴死」亟待法律規範  本報特約評論員徐立凡  面對根深蒂固的倫理傳統,對「尊嚴死」概念謹慎推行,並給予其嚴格的「生前預囑」的約定,是必要的。  最近,因為媒體的報導,一個潛伏在日常生活湖面之下、敏感而嚴肅的問題被重新提起——那就是北京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向公眾普及和推廣使用「生前預囑」,以及「尊嚴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