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危重症病人搶救在做無用功 「尊嚴死」引熱議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東張西望

  世界上雖然僅有美國一個國家的35個州立法支持「尊嚴死」,但世界上共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旨在為「尊嚴死」的實施鋪平道路的臨終關懷機構

  從「安樂死」

  到「尊嚴死」

  1

  提倡「文明死法」,體現社會進步

  「安樂死」源自希臘文的「好死」一詞,意為「有意識地引導絕症或承受巨大痛苦又治癒無望的病人,在相對沒有痛苦或在相對輕鬆狀態下告別人世」。早在上一世紀初葉,美國就有人首次在法律層面上正式提出這一概念。目前,儘管世界上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正式立法為「安樂死」開了綠燈,但不論在西方國家還是在東方國家,「安樂死」所包含的積極、樂觀、人道、文明理念已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認可和接受。

  而近些年來,還有人更上一層樓,在「安樂死」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推出了「尊嚴死」。「尊嚴死」,亦稱「自然死」,即是指對那些自我意識喪失又並無治癒希望的病人,允許由親屬憑其生前預囑向醫院、法院等提出停止治療的要求。這就意味著,醫院不再對其做延續生命的醫療或急救措施,以便讓其「順其自然」地駕鶴西去。

  「尊嚴死」的倡導者認為,這不僅體現了對「植物人患者」意願的一種尊重,而且在客觀上幫助患者擺脫了「不得好死」的痛苦和悽慘,親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沉重的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負擔。由此可以說,這樣的「死法」帶給死者的是尊嚴,給親友留下的「最後形象」也是平和、高尚而且真實如常的,而這種多少帶有「壽終正寢」味道的死法往往能夠極大地撫慰親友的悲痛之心。

  「尊嚴死」和「安樂死」,其共同點都是為了減輕患者肉體、心靈痛苦和家屬負擔,提倡的是「文明死法」,體現的是社會進步。

  從表現形式來看,「尊嚴死」僅允許醫生為絕症患者提供死亡的「手段」,而不允許醫生像「安樂死」那樣「親自」加入直接導致病人死亡的過程,否則就會被控犯下殺人罪。

  事實上,「尊嚴死」更注重病人在經歷極度病痛的折磨之前能夠保持自己的尊嚴而「體面」地死去。也有人認為,如果說「安樂死」看重的是儘量減輕患者的病痛,那麼「尊嚴死」則更重視關注患者的精神層面。

  2

  美國雖有35個州立法支持「尊嚴死」

  但反對的聲浪從未停歇過

  由於「尊嚴死」涉及到倫理、法律、文化、宗教等多個方面,並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問題」,故自從此概念問世以來,討論和爭論一直沒有間斷過。

  迄今為止,世界上僅有美國一個國家的35個州立法支持「尊嚴死」,不過英國在1967年就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旨在為「尊嚴死」的實施鋪平道路的臨終關懷機構。目前,世界上共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有類似的臨終關懷機構。

  早在1976年,美國加州「自然死法」面世,成為世界最早有關「尊嚴死」的法律。而美國俄勒岡州則是率先經由全民投票通過了「尊嚴死法」,但其核心內容卻有多項「限制」,如:「尊嚴死」只有罹患「不治之症」者在滿足了某些條件的情況下才能予以實施(這兒的「某些條件」包括:病人極可能在6個月內死去;醫生須確診病人罹患的確實是「不治之症」),而且還需得到另一名醫生的確認;病人提供遺囑或預囑時必需精神健康、頭腦清醒並有能力自己作出決定,同時還必需是成年人。

  這樣,「尊嚴死」的實施範圍其實被進一步緊縮了。據悉該州近些年每年平均有3萬多人死亡,但實施「尊嚴死」符合條件者不到30人,還不到千分之一。有人分析認為,「尊嚴死」之所以能在俄勒岡州第一個站住腳,主要是因為實施範圍十分有限,加上限制條件又極為嚴格。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思想較為「開放」,也最富「創新」精神的美國,反對「尊嚴死」的聲浪也從未停歇過。全美病患與殘疾人法律中心的律師託瑪斯·陳一直建議「尊嚴死」理應緩行。他指出,所謂的「尊嚴死」實際上是鼓勵醫生協助病人自殺。這兒的「協助」,指的是醫生合法地幫助病人實施自殺,這就和給病人一支槍讓他對準自家開槍是一個道理。

  還有不少法律工作者質問道:規定了需由醫生確認病人罹患「不治之症」才可實施「尊嚴死」當然沒錯,然而究竟什麼才算「不治之症」卻很難定義,而且醫生也可能誤診。此外,醫生本應檢查要求「尊嚴死」的病人是否患有精神疾患,但有時某些精神病在短時期內又難以確診,而且有數據顯示,在希望自殺或通過他人協助自殺的人中,高佔90%以上的在精神上或多或少有異常。

  近年來還有不少病人、醫生和法律工作者不斷向法庭提出上訴挑戰「尊嚴死法」或「自然死法」,要求禁止實施此法令並宣布其違法。因而即便在美國,若想在全國範圍達成較為「統一」的思想,顯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3

  我國的有識之士也在積極倡導「尊嚴死」

  至於在我國,積極倡導「尊嚴死」的有識之士也大有人在。在全國「兩會」上,已有多名委員數次提請關注「尊嚴死」和「安樂死」。據統計,目前全國公立醫院內約佔1/3的危重症病人,對其實施的搶救實際上都是在做「無用功」,而且在客觀上不僅加重了病人和家屬的經濟負擔,而且也加大了病人和親友的痛苦並進一步延長了痛苦的時間。由政府工作人員、醫學界和學術界人士組成的志願者早在7年前,就建立了專門探討「尊嚴死」問題的公益網站「選擇與尊嚴」,並開始展開工作。

  目前他們主要集中做以下三件事:讓更多的國人知道什麼是「尊嚴死」,以及如何通過建立「生前預囑」,按照個人意願實現這個願望;讓更多的國人知道在生命盡頭選擇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以保持尊嚴是一種權利;通過推廣使用「生前預囑」,使遵從個人意願的「尊嚴死」在中國法律環境下變成事實。

  據悉北京市已經成立我國第一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北京市衛生局主管下開展業務。北京市衛生局表示,「生前預囑」概念在我國並無法律明確支持或禁止,目前尚處民間推廣階段。自2011年6月起,公民可以登錄「選擇與尊嚴」網站,自願填寫生前預囑,據悉已有近100萬人次登錄瀏覽該網站,並有近萬人完成了自己的「生前預囑」。唐綠意

相關焦點

  • 婁底市中心醫院實施ECMO手術搶救危重症患者
    所幸,在以該院急危重症醫學中心總負責人楊吉軍為首的ECMO專家團隊的全力救治下,嚶子終於轉危為安,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據悉,嚶子是自婁底市首臺體外膜肺氧合ECMO落戶婁底市中心醫院以來,成功實施的第一例清醒狀態下ECMO的患者,標誌著婁底市危重症患者急救水平再上新臺階。
  • 臨終病人「尊嚴死」有何不可?
    一、訂立「生前預囑」是為了保障臨終者「自然死亡」的權利1、「生前預囑」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並非新鮮事一個病人即將離世時,很可能已經神志不清,失去了表達自己意願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醫院到底是盡全力搶救延長其生命,還是以減輕病人痛苦為主,讓其自然死亡?
  • 瓊瑤的「尊嚴死」:被搶救、被插管、進ICU就是沒尊嚴嗎?
    近日,即將進入耄耋之年、身體也依舊健康的瓊瑤,在臉書上寫下了「生前遺囑」,以公開信的形式,預先向兒子、兒媳表達了「尊嚴死」的意願,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在這篇公開信裡,瓊瑤提到,不管生了什麼重大疾病,不動大手術、不進加護病房、不在身上插任何管子、拒絕一切最後的急救措施。
  • 急危重病人的正確識別及觀察要點
    一、危重患者的特點1、病情重,病情變化快2、置管多3、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4、多是臥床患者,多有食欲不振或不能進食。二、正確識別與判斷危重症患者正確識別與判斷是臨床護理首要工作,護士應在病人病情變化的第一時間識別判斷輕、中、危重程度,對危重病人早識別、早重視、早搶救、早告知提高搶救存活率,同時減少醫療糾紛。
  • 羅瑞卿女兒談尊嚴死:並不是放棄搶救才叫做尊嚴
    「選擇與尊嚴」的主要功能是推廣生前預囑,讓人們能夠在臨終階段選擇或者放棄一些生命維持手段。  陳小魯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開國大將陳毅的兒子。在陳毅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時,陳小魯去問醫生,能不能不搶救了,就讓他平靜地走吧,醫生一口回絕了他。搶救不搶救,陳小魯和醫生說的都不算。
  • 新領域 新挑戰:中醫參與危重症搶救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為北京市最早的3家新冠肺炎市級定點收治醫院之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以下簡稱「佑安醫院」)自1月21日開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截至3月16日,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救治,已經有90餘名患者康復出院,醫務人員零感染。
  • 總臺記者獨家跟拍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進駐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以來,從全院抽集臨床經驗豐富的黨員、專家,成立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參與全院危重患者搶救指導和應急情況處置。插管、搶救、穿刺、上ECMO等急難險重任務往往是他們衝在最前。  近日,總臺央視記者跟隨這支突擊隊走進紅區,與「死神」近距離交鋒。
  • 市中醫醫院產一科主任張勝軍:產科危重病人「保護神」,成功搶救...
    自參加工作以來,張勝軍主任一直堅守在產科臨床第一線,擅長產科疾病的診治,熟練掌握婦產科各類手術的操作,尤其在產科危急重症的搶救治療方面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行醫29載,她親手接生過12000餘名新生兒,成功搶救1000餘例危重病人,作為一名產科醫生,從未出現醫療差錯及事故,她以纖瘦的身姿扛起守護生命的重擔。
  • 搶救重症病人:36個患者走了17個,給病人插管的醫護被叫「敢死隊」
    國家衛健委重症巡查組的專家分成12個組,搭配武漢本地專家,每天從各家定點醫院的ICU病房「撈人」:對輕症病人進行評估,篩查出重症病人,將其轉至救治重症和危重症的定點醫院。 楊芳的生命掌握在一根軟管能否順利插入喉嚨。
  • 【深度】尊嚴死能解決「尊嚴」問題嗎?
    凌峰強調,「自然死亡」不同於「安樂死」,只是在死亡已不可逆轉情況下,停止延命的醫療措施,任由生命自然逝去,以減少不必要的搶救帶來的痛苦延續,維護死亡的尊嚴。     凌峰代表的建議在醫學界得到不少贊同的聲音。
  • 連日裡多名危重病人接踵而來!「極寒」天氣身體千萬別逞強
    之後5天內,浙江省人民醫院又陸續收治4名重症肺炎等危重病人。危急時刻,重症監護室(ICU)「葉克膜」(英文縮寫ECMO,俗稱人工心肺機)團隊10多名醫護在眾多學科配合及兄弟醫院支持下,竭盡全力,初戰告捷,爆發性心肌炎病人心臟「休息」5天後已恢復自主跳動,其他幾位危重病人目前情況穩定。
  • 「慢郎中」是誤解,「治療急危重症是中醫的優勢」
    中醫學歷史上幾次大的學術飛躍,都與同時段疫病的流行,與中醫藥用於治療急症、危重症有關。據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之一、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的代表作《瘟疫與人》記載,公元2世紀和3世紀,在中國出現了兩大類疾病,並引發兩次特別突出的大規模死亡。第一次對應的是張仲景時代。「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也說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所治疾病多是傷寒這一急性熱病引起的危急重症。
  • 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有多兇險?紀錄片《生命·呼吸》展現生命的...
    該片以呼吸為題,把救治危重症病人這樣專業性很強的醫療過程,融合進了普通人最熟悉的呼吸行為中,讓觀眾能清晰地理解醫生們複雜的專業術語和治療方案。 與《生命·方艙》一脈相承地採用了多視角口述的方式和敘事的情景,《生命·呼吸》把武漢危重症病人收治的兇險展現在了觀眾面前。其用第一人稱的語態進行講述,讓觀眾感覺更加貼近危險的ICU病房。
  •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累計收治1452例病人 八成以上是重症危重症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累計收治1452例病人 八成以上是重症危重症】#全力以赴遏制疫情# 3月21日,在湖北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副院長,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抗疫重症定點醫院院長劉繼紅表示,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武漢市新冠肺炎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定點醫院之一,2月5日晚上開始改造病房,共計開放828張病床,2月9日晚開始收治病人
  • ...記「龍江好人」、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於家興
    【要聞】刻苦鑽研醫術 勇攀醫學高峰 ——記「龍江好人」、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於家興 2020-05-21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北京晨報:尊嚴死還是賴著活?
    「尊嚴死」入法,世界上早有「他山之石」:美國35個州立法支持自然死亡,英國1967年就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臨終關懷機構。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臨終關懷機構。  從中國的現實來看,「尊嚴死」紮根於「肥沃的土壤」。一者,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大醫院心內科教授霍勇表示,目前醫院內1/3的危重症病人,對其的搶救是無謂的。
  • 寧夏首例插管治療危重症患者是如何治癒的?專家講述救治全程!
    1月28日晚,他正在給一個腦出血病人做微創手術,手機不停地響,手術結束後王曉麒一看有6個未接來電,是醫院應急辦打來的,是不是有啥著急事兒呢?回了電話才知道,寧夏的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來了一位重症患者,急需重症醫學專家,於是他被緊急調配到第四人民醫院。當晚9點,王曉麒和專家組其他人員一起連夜趕到第四人民醫院。
  •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西醫聯手救治危重症,大有可為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葉永安介紹了中醫藥治療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作用和效果。葉永安介紹說,中醫藥在這次武漢抗疫中間非常重視並積極參與重症及危重症的救治,組織專家也制定了三版重症、危重症的診療方案,並且推薦了4個方劑和8個中藥注射劑,在這次重症及危重症救治中均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 鍾南山院士帶領的這支國家隊ICU有何搶救「秘笈」?
    ,創下了當時非典危重病人搶救最高成功率——84%。17年後,這個經過「非典」考驗的「戰場」再次擔起重任,重拾當年的榮光——從1月23日至5月27日,自其他醫院轉入廣醫一院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共19例(其中5例上了ECMO),經過醫護人員125個日夜全力以赴的搶救治療後全部「脫冠」,創下第一個危重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的記錄,並通過肺康復努力實現患者零後遺症記錄。
  • 直面六大死亡考驗:人都死了,搶救?不搶救?|呼吸驟停|搶救|死亡|...
    某年某月某日某地,120又送過來一位心跳呼吸驟停倒在路邊的病人,還有著體溫,瞳孔還沒散大,急診醫生奮力搶救了兩個多小時後宣布臨床死亡,家屬不答應了,說既然來的時候就死了,為什麼還要搶救兩個多小時?說得似乎有那麼一點道理。然而,對於這樣的場景,很讓急診醫生委屈,一方面,長時間搶救並不是醫務人員單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