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管治療:是延續痛苦的生命 還是有尊嚴地自然離去

2021-01-20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1月23日訊這幾天,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與好友成立「臨終不插管俱樂部」的消息,在網絡和媒體上發酵傳播。醫生、患者、家屬,在面對死亡威脅時,應該如何抉擇?平靜地接受死亡來臨?還是不惜一切金錢、痛苦等代價,讓生命得到延長?

  羅點點提出:不希望「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工業化」地死去。她寫的一本《我的死亡誰做主》,送給了因為支持父親放棄放化療、平靜去世的杭州醫學博士陳作兵,她把他視為能理解生命尊嚴的「同道中人」。

  ICU是個很神奇的地方,患者進入這道門,意味著「生命垂危」;有些患者,從這裡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也有更多患者,從這裡獲得重生。

  昨日,杭城飄著細密的雨。一整天,記者就在杭城某些大醫院的ICU病房採訪,見證現代醫療技術與疾病的博弈,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

  患者要不要搶救——醫生判斷?家屬決定?還是由自己的意志?

  昨天,看到的,聽到的,都撞擊著記者的心靈。

  晨練「猝死」可能成為植物人,救還是不救

  下午2點過後,正是ICU的家屬探視時間。

  門口已經聚集了40多位家屬,排隊換上藍色的鞋套、帽子、探望用的隔離衣,進入病房。

  走廊上,一下子空出很多塑料矮凳。

  記者很小心地問了部分家屬,如果插管搶救對病人來說很痛苦,你願意替家人做放棄決定嗎?

  30多位探視出來的家屬,有的看我一眼,翻出白眼;有的覺得我「有病」,說這樣的晦氣話語。當然,更多的家屬回答了記者的問題。一位丁女士和另外幾個家屬,告訴記者,他們曾看到網上說羅點點的俱樂部,但「自己的家人,只要有希望,我要堅持一下。」沒有一個家屬,願意放棄搶救。

  傍晚時分,記者碰到了剛從外面趕來的趙女士,她的頭髮淋得溼溼的,還沒擦乾,見到有醫生從監護室裡出來,她馬上與其他親人一起圍了上去,焦急地問:「我的丈夫怎麼樣?」

  趙女士的丈夫劉先生,61歲。前天早上,他去西湖邊晨練摔倒,心臟呼吸驟停,也就是老百姓說的「猝死」。醫學上,大腦缺氧6分鐘,就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劉先生被送進醫院時,距離事發已過去近半小時。儘管醫生全力搶救,他的心臟也恢復了跳動,但大腦卻陷入深度昏迷。因為錯過了最佳搶救時機,即使繼續插管搶救,劉先生仍然可能會成為植物人。

  醫生與趙女士一家談完病情,希望家人能做個決定——繼續插管搶救還是放棄?趙女士沒等醫生話說完,連說:「不管怎麼樣,要救!植物人也要救!」

  醫生見多了這樣的場景,繼續說,照顧這樣的病人,不僅僅是每天幾千元的醫療費問題,長期下去,親人的情感透支也非常大。他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妻子堅持不放棄治療,把植物人丈夫接回家,照顧2年以後,全家一貧如洗實在無力負擔,這時家人想到了放棄,可是植物人會呼吸,有心跳,除非「餓死」,不然不會馬上死亡。「這時,家人感覺更加地痛苦和內疚。」

  聽到這,趙女士的手突然攥緊,深深吸口氣,旁邊的家人也都沉默了。

  「你們可以回去商量商量。」醫生說。

  腦死亡捐獻器官,兒女說這是另一種生命尊嚴

  昨天下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拿著父親的身份證,看了又看,吳小姐的眼圈又紅了,剛擦去的眼淚又掉了下來,「父親這一輩子,還沒開始享福呢!」

  狠狠心,把身份證有照片的那一面,翻過來,扣在桌上,仿佛這樣,就避開父親的眼睛;顫抖著手,吳小姐提筆、籤名。她的母親、大哥、大姐,都已經在這份《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上,籤下了名字,大家的筆跡,不約而同地,有點扭曲,

  11月19日傍晚5點多,剛放下飯碗,吳爸爸忽然大喊頭痛,被緊急送入醫院。入院那一刻,他已經呼吸、心跳停止;經過搶救,一直無法自主呼吸,只能依靠維生設備,維持著身體的新陳代謝。

  醫生宣告:65歲的吳爸爸,腦死亡。

  從安徽趕來的姨父老蕭,說服三兄妹做了決定:停止維生設備,捐獻器官。

  在他樸素的價值觀裡,這就是生命最後的尊嚴:它可以延續下去。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老蕭說,用呼吸機來維持生命,也許連襟還能「活」上一周、一個月,但這沒有意義。

  兒子吳先生說,一個肝、兩個腎,都捐了,救人就救到底。

  「漸凍人」老太太,生前拒絕插管安然離去

  拒絕插胃管,拒絕呼吸機,用細如竹竿的右手手指還能動,一筆一畫、顫顫巍巍地寫下,「求求你,讓我安樂死」。

  浙二搶救室護士長陳水紅一直記得這個2009年夏天送來的病人。

  那是一位66歲的「漸凍人」,老太太多次入院,從與疾病頑強鬥爭,到產生求死之心,醫護人員們一路見證。

  老太太的疾病發展下去,會發展到全身僵硬;如果不進行氣管插管,最終就會死於呼吸衰竭;而用藥物幹預,延緩病情進程,每年要花費十多萬元。

  「氣管插管,連動都不能動,眼睛只能直勾勾地盯著天花板上的一小塊地方。」神經內科主治醫生歐陽志遠如此描述老太太未來的生活狀態。

  這是老太太2009年第三次入院。這一次,她堅決拒絕治療。

  不知為什麼,她的肺張力在一夜之間完全喪失。

  要維持生命,就必須進行氣管插管。

  這一次,丈夫和兒女決定尊重她的心願。經過與主任醫師討論,疾病確實無治癒希望,家屬在病曆本上簽字要求放棄治療。堅持近2個小時後,老人如願,安靜地離開人世。

相關焦點

  • 瓊瑤的「尊嚴死」:被搶救、被插管、進ICU就是沒尊嚴嗎?
    與此同時,現代醫學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新方法、新藥物、新科技不斷地被應用於臨床,使得手術的安全性越來越高,手術治療疾病的年齡上限在不斷被打破。80歲以上,甚至90歲以上的老人成功進行各種胸、腹和骨科手術的案例並不罕見。比如急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術後可以完全康復,生活質量基本不受影響。高齡的下肢骨折患者,通過手術能夠恢復行走,極大地提高了生活質量。
  • 北京晨報:尊嚴死還是賴著活?
    大限將至時,是選擇插管、上呼吸機等竭盡全力地去挽救生命,還是放棄一切生命維持措施,有尊嚴、無痛苦地死亡?29日記者獲悉,北京市已經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北京市衛生局主管下開展業務。因病或因傷導致身體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持續植物狀態」或「生命末期」,不管是用何種醫療措施,而所有的生命支持治療的作用只是在延長几天壽命而存活毫無質量時,人們通過「生前預囑」選擇停止救治,減輕肉體痛苦,讓自己有尊嚴地死去,即是一種權利,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從本質上說,尊嚴死也是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其二,選擇尊嚴死是一種高尚的行為。
  • 羅點點講「尊嚴死」:有尊嚴地離世,是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
    推廣生前預囑,讓更多人按照本人意願,以儘量自然和有尊嚴的方式離世,是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生前預囑,是一份叫做「我的五個願望」的問卷式文件。只要識字,你就可以通過每一個願望下問題的選擇,讓自己的臨終儘量清楚地被安排下來。
  • 「尊嚴死」還是再拖一拖?自己、家人、醫生……生命的終點誰來做主
    儘管沒有任何人或技術可以真正主宰生命的去留,但在面對死亡時,不同的觀念與態度直接決定了死亡的質量。 今天我們探討「優死」,不僅僅是談論生命最後的那一刻,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醫生,我現在只有一個要求」。  這是老張住進腫瘤醫院後對成文武主任反覆說的一句話。
  • 倫理專家稱尊嚴死非人道死亡:撤呼吸機同樣痛苦
    一個生命就要走到盡頭的人,可以依自己意識清醒時訂立的「生前預囑」,拒絕接受氣管插管、心臟電擊、心內注射等急救措施,主動結束可能出現的單純依賴生命支持系統維持的毫無質量的生命狀態……  昨天,本報獨家報導了北京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向公眾普及和推廣使用「生前預囑」,以及「尊嚴死」的概念,此消息引發高度關注。
  • 癌症病人到了晚期是不是很痛苦?專家呼籲:讓患者有尊嚴地死去
    老林有一兒一女,在對老父親的治療問題上,他們有了爭執。大兒子認為:一定要治,父親辛苦一輩子,這是我們兒女應該做的,不然就是不孝。小女兒認為:繼續治療意義不大,家裡實在拿不出來這麼多錢,而且看到父親痛苦的樣子,不如接回家調養。
  • 尊嚴死
    她說,很多人為了種種原因,堅持要求醫師使出「十八般武藝」,繼續急救明明只剩最後一口氣的親人,使得患者受盡痛苦,含恨而終。    有位73歲老太太得知自己在患乳癌後,清楚交代後事,然後安心地接受治療。4年後,癌症復發,並轉移到肺臟、肝臟、腦部和骨骼,她自知來日無多,就籤下了「不急救」的意願書。
  • 生前預囑:讓尊嚴死,變得可能
    生前預囑,有五個願望:通過病人在清醒的時候,自己做決定,在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就可以避免自己做不了決定,家屬做了決定,又要承受不同的壓力的局面。這也能理解為,有尊嚴地離開。而對於「尊嚴死」,在選擇與尊嚴的網頁上,顯示的定義: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放棄搶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讓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後,而是自然來臨。
  • 羅瑞卿之女創辦網站呼籲「尊嚴死」
    天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生命的故事每時每刻在我們身邊發生,人們既可以享受新生命誕生的歡愉快樂,亦須面對生命逝去帶來的痛苦傷悲。  當我們身邊的人因為疾病、年老而瀕臨生命終點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要全力搶救。很多時候,即使沒有希望,我們還是要做諸多努力。
  • 北京成立協會宣傳尊嚴死 若存活無望可放棄治療
    大限將至時,是選擇插管、上呼吸機等竭盡全力地去挽救生命,還是放棄一切生命維持措施,有尊嚴、無痛苦地死亡?昨天,記者獲悉,本市已經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北京市衛生局主管下開展業務。「很多人離世前都是很痛苦的,生前預囑體現了對人的尊嚴的尊重,且是完全自願的,美國30多個州都立法認可『自然死亡』」,鍾東波表示,主張推動此協會成立的多是來自醫療界且很有社會責任感的老同志,他們的努力是值得尊敬的,但目前生前預囑的推廣還屬於民間團體的行為,衛生行政部門將不會介入推廣宣傳,也不會有何官方舉措推廣此概念出臺,但對其效果和發展會「觀察」。
  • 你會選擇沒有尊嚴地活著還是有尊嚴地死去
    人的一生,長路漫漫,不知道要經歷何種快樂與痛苦的事情!我們一般是無法用想像來描述未來的。因為大多數的未來是不可知的,我們只能且行且珍惜那生命中難得的真情實感。有很多的人,活著只是為了活下去,自身的尊嚴,人格,一切的一切都被踐踏的碎成了渣渣,可是卻不得不延續著那被人無情踩踏的每一天!人常說,我們控制不了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能掌握生命的寬度,一旦失去這一切,再長的生命長度也會褪去他原有的色彩……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有尊嚴地死去?
  • 逝去的美麗,有尊嚴地離開
    但是對於小安來說,死亡意味著有尊嚴地和平靜地死去。小安在吳市打拼多年,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還有他人生最重要的另一半,小夢。當小安向我介紹著自己情況的時候,眼神略顯蒼涼,語言平淡,動作不多,總是望著窗外。我能理解他的心情,因為小夢剛離開他不久,是陰陽兩隔的那種。
  • 3億老人呼籲:我們有100個理由支持安樂死!要活得有尊嚴,更要死得有尊嚴!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活著的時候,有尊嚴、有自由,同時,也希望死也要有尊嚴。每每看到一些ICU病房老人插著各種管子,被連上各種儀器,無法動彈,無法說話,只是為了延長几天或者幾個月的生命時,我感到十分悲傷,我就想,等我到了那一天,我絕對不要這樣!沒錯,把死亡的權利還給本人,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 「讓我死」插管生存有多痛苦?醫生親眼目睹患者死亡請求
    這種狀態,在一個ICU醫生面前發生,已經有很多很多很多次,所以我也在插管的談話中,詳細地告訴過家屬:「插管」不只是插了氣管插管,而是一種很殘酷的生活的開始。如果插管能夠解決老王的呼吸衰竭,醫生何樂而不為呢?但是慢性疾病的終末期,病情沒有可逆性,坦白地說:這樣的殘酷沒有回頭路!
  • 臨終病人「尊嚴死」有何不可?
    一、訂立「生前預囑」是為了保障臨終者「自然死亡」的權利1、「生前預囑」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並非新鮮事一個病人即將離世時,很可能已經神志不清,失去了表達自己意願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醫院到底是盡全力搶救延長其生命,還是以減輕病人痛苦為主,讓其自然死亡?
  • 探討尊嚴死,已經是個進步
    雖然醫生建議鼻胃管,但瓊瑤還是反對,因為平鑫濤老先生在遺囑中明確寫到:他不想滿身插滿管子,想清清爽爽地離去。可是,平鑫濤與前妻的兒子則堅持要給父親插鼻胃管,不能讓父親活活餓死。   在是否給平鑫濤插胃管的問題上,瓊瑤與繼子之間在臉書上展開了論戰,一邊要遵守丈夫的選擇,讓其清清爽爽地逝去;一邊是要孝敬父親,不能讓老人活活餓死。
  • 不是說要儘可能地延長病人生命麼,為什麼有人要「拒絕插管」呢?
    病人是某醫學領域的知名教授,瞳孔反射有、心跳也有,就是沒有意識,呼吸也不行,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這種情況多少天了?500多天!以當時的收費情況,每天少說也需要花費幾千元,為什麼能住500多天呢?全公費,不用花一分錢,只要病人活著,每月就有成萬的工資,當時工資平均水平也就千把元,兒子每月領工資的時候順便看看病人。後來再沒有去過VIP病房,也不知道病人又活了多少天?
  • 前列腺增生治療進入無創時代 不開刀、不插管、無痛苦
    一直以來,前列腺增生的發病率高、治療難度大、治癒率低、遷延不愈成為醫學界的一個難題。藥物治療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傳統的開刀手術切除前列腺,創傷大,出血多,易並發尿失禁、膀胱頸口狹窄等;腔鏡手術切除前列腺,雖有明顯進步,但仍不能避免創傷、出血等問題,且高齡、有心腦疾病者均不能手術。
  • 自然死亡,是我見過最離奇的死法!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一生會見證很多生命的誕生,也會親歷無數生命的離去,也免不了在最終,迎來自我生命的終結。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那時候的社會話題還是人口老齡化,孤巢老人。在農村裡,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到誰誰誰去世了,因為現代工業的汙染,所以因為患癌死去的老人越來越多。有時候,當你聽說一個人是自然老死的,竟然會覺得那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幸福。
  • 首次成功完成危重患者插管治療
    本報訊(記者朱彤)1日,我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再傳捷報,醫療隊重症組在受援醫院負責病區,成功完成一名危重患者插管治療病例,目前該患者已接受拔管處理,各項指標都比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