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愛情與尊嚴,尊嚴與麵包,你選擇什麼?

2020-12-23 安喜囍講故事

導語:

都紅是盲人小說《推拿》中最美的女人,而對於看不見的都紅來說,她的美麗是一個笑話,是一場災難。老闆沙復明愛上了健全人口中描述的都紅,都紅看不見沙復明的愛,拒絕了沙復明。同時她也有自己的愛情,在意外與推拿中心的小馬相撞之後,都紅喜歡上了小馬,但是小馬喜歡按摩女小蠻,於是都紅什麼都沒有說,直到小馬受到打擊,都紅才有了唯一一次含蓄的表達。

在所有的推拿師中,都紅的手法最差,因為都紅在盲校本來不是學推拿的,她有極高的音樂天賦,老師不顧她唱歌的愛好,強行決定讓她學彈鋼琴。在一次向殘疾人「獻愛心」的大型慈善晚會上,主持人嚴重傷害了都紅的自尊心,使她從此拒絕彈鋼琴,改行當推拿師。但是,這件事在都紅的心裡留下了巨大的陰影,所以當她在意外中失去了推拿師賴以生存的大拇指,成為殘疾人中的殘疾人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她拒絕了來自其他盲人的愛與幫助,離開了盲人推拿所。

為了尊嚴她從唱歌轉為彈鋼琴,又拋棄了鋼琴,選擇了推拿,最終又放棄了推拿,去尋找新的自己。這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她的美麗與通透帶給我很多感受。

今天我們就一起從都紅不斷受損又不斷尋找的人生旅程中,去感受她給不了和得不到的愛以及尊嚴三次受損的歷程。在第三部分,我會結合小說以及都紅的經歷,談一談對現實意義的一些思考。

01、都紅給不了和得不到愛:追求者與被追求者的角色互換,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愛恨情愁,悲歡離合。

愛情像是一個圈,你追我趕,周而復始。

老闆沙復明喜歡去老年舞蹈中心與健全的大媽跳交誼舞,與健全人相親,他想進入主流的世界來證明自己,但終究未被接納,盲人把有眼睛的地方叫做主流社會。後來聽說在按摩中心裡都紅是最美的,這是主流社會的美麗,於是他便開始追求都紅。

「我一歲的時候眼睛就瞎了,算是先天的了。我從來都沒有可憐過自己,從來沒有,可是我今天可憐自己了。美到底是什麼?得了癔症了。天天想,夜夜想,沒日沒夜的想,就是想看一眼。都紅,都紅,美很吸引人是吧?」只有沙復明是盲人裡的讀書人,思考美,思考愛情,思考主流社會的這些問題只有沙復明才能提出。

盲人一直在「用」這個世界,而不是「懂」這個世界。問題是,「美」不需要用,只需要懂。什麼是美?都紅自己也是盲人,「美」的當事人居然也是什麼都不知道的,這真是一種說不出口的悲哀。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都紅拒絕了沙復明,她對沙復明說「你以為你是愛情,其實就是你的虛榮心迷戀上一個概念,僅此而已。那不叫愛情,你該曉得啊。沒有哪個女人是看不到愛情的,眼瞎的女人尤其看得到。」

在我看來,都紅拒絕沙復明的那句話, 是影片中最殘酷的臺詞,「你不過是愛上了一個概念」。盲人永遠不知道什麼是美麗,沙復明不知道,都紅也不知道。他愛上的概念,對都紅來說是一個笑話,對正常人來說,長相也是愛情,而對看不見的都紅來說,是一場災難。

都紅拒絕沙復明,因為她看不到沙復明的愛情,更是因為她喜歡的人小馬,而小馬又喜歡按摩女小蠻。在休息室,都紅撞上了小馬,她非常欣喜的說:「小馬,我撞上你了!」小馬沒有回應,這對小馬來說,這不過是普通的一天當中的一個普通的場景,但是對都紅來說,她撞上了她的愛情。

一次,小馬去找小蠻的時候,被掃黃的警察抓走了,回來後,小馬委屈的哭了。都紅安慰他:「每個人的眼淚不一樣,但是想哭的念頭是一樣的。」在這裡,都紅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對小馬告白:「你知道人和人相撞與人和車相撞有什麼區別嗎?對面走過來一個人,你撞上去了,那是愛情;對面開過來一輛車,你撞上去了,是車禍。但是呢,車和車總是撞,人和人總是讓。」

這就是我最欣賞的都紅啊,撞上了,便是愛情,但人和人總是讓,我撞上了,你讓開了。命運實在一件難以捉摸的事,沙復明對都紅的愛,都紅對小馬的愛,都紅一個給不了,一個得不到,都沒有結局。沒有結局何嘗不是另一種結局,盲人與正常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恨情愁,悲歡離合。

02、都紅尊嚴的三次受損:人生旅程的意義,就是找到自己的尊嚴,尊嚴它看不見,看不見的東西才真的存在。

都紅尊嚴首次受損是音樂老師強迫她轉唱歌為彈琴

她小時候表現出對於音樂上的天賦,許多曲子一聽就能哼出來,但是,發現她這個天賦的老師卻要求她去學鋼琴。在老師看來,一個盲人唱歌是沒出息的,老師說:「特殊教育一定要給自己找麻煩,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你不方便,不能做的事情,才具備直指人心,感動時代,震撼社會的力量。你必須彈鋼琴。」因此她被迫從唱歌轉而去學習對盲人來說最困難的彈鋼琴。

這時的都紅意識是不自由的,因為聽老師說,做困難的事,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同,才能獲得自己的尊嚴。於是都紅妥協了,這是都紅尊嚴第一次受損,為了尋找作為盲人的尊嚴而放棄自我。

都紅的尊嚴第二次受損,是在一次「向殘疾人獻愛心」活動中彈鋼琴。

都紅因緊張而彈得很糟,她發揮失常,心裡失望地要死,但觀眾卻給了她熱烈的掌聲,主持人也華章麗句地讚美她的演奏。都紅意識到:「她到底是一個盲人,永遠是一個盲人,並不能按正常人標準評價」。更嚴重的是,主持人對觀眾說:一出生就「什麼都看不見的」都紅是「可憐的」,是為「報答全社會對她的關愛」才演出的。

都紅更加明白:她欠社會的債,她是「為了烘託別人的愛」而來的。演出失敗後,她不妥協了,再也不彈鋼琴了。因為她發現她永遠是一個盲人,她這樣的人來到世界只為一件事,就是供健全人寬容,供健全人取樂,她這樣的人能把鋼琴彈出聲音就很不得了了。因為她發現,鋼琴不僅不能幫助她獲得尊嚴,反而讓她羞恥。

原文中這是一段非常有痛感的描述。

我們對他們的悲劇嘆息,然後陶醉於自己的悲天憫人,熱愛做戲又全情投入地演出,最後送給自己掌聲,全程自我高潮。廉價的同情和廉價的成就感做了一個交易,但只是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來,做出俯瞰眾生的樣子。

這是都紅尊嚴的第二次受損,但是是她第一次感受到。都紅彈鋼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把它當作報答社會的手段、供健全人施予同情的工具,她賦予鋼琴的內在價值和目的意義未獲尊重。故而,這次演出「成了都紅內心終身的恥辱」,她拋棄鋼琴、選擇推拿,開始對尊嚴的尋找。

都紅尊嚴的第三次受損,是在沙宗琪推拿中心的休息區。

都紅來到沙宗琪推拿中心,因推拿技術不是一般的差而遭到沙復明再三拒絕。為了生計,更為了尋找尊嚴她當著所有人向沙復明勇敢地毛遂自薦。被拒絕後她並非通過離開來維護尊嚴,她不再區分「人類的尊嚴」與「盲人的尊嚴」,不再「比健全的人背負更多的尊嚴」。相反,她放棄了強加的過當自尊,從人而非殘疾人的立場來尋找本有的自尊,最終得以留下。

後來因為意外她的大拇指被門夾斷,成為「殘疾人中的殘疾人」,推拿中心組織了捐款,而且眾人心照不宣將足療的部分讓給都紅來做。無意中,都紅因慈善晚會所致的尊嚴傷疤被揭開了,盲人的愛心、同情令她被大家更嚴重地「可憐」了。盲人都不理解,這種傷害比健全人給都紅的傷害更深、更徹底,令都紅再次置於被觀看、同情的社會舞臺。

這是都紅的尊嚴第三次受損,重拾的尊嚴再次受損,都紅不辭而別,徹底離開了。都紅離開後去了哪裡,誰都不知道,她不能再推拿了,也不能彈鋼琴了。但我知道,都紅她還是會繼續尋找尊嚴,也許她會繼續唱歌,去找回原來的自我。

尊嚴它看不見,對於盲人來說,看得見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看不見的東西才真的存在。

03、對現實意義的思考:這個世界的憐憫大多數只是一種施捨,被施捨的群體實際上並不需要。

都紅這個人物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盲人內心對於尊嚴的渴望,小說中還描寫了沙復明的尊嚴,小馬的尊嚴,老王的尊嚴。畢飛宇把盲人的日常生活當作普通人的生活來寫,拋棄我們思維裡那種自上而下的打量與窺探。小說之所以精彩,可能就是因為健全人從來不會擁有這樣的視角,不會將自己帶入到盲人的世界去感受生活,感受他們想要的尊嚴。

這個世界的憐憫大多數只是一種施捨,被施捨的群體實際上並不需要。

都紅的出走實際上在讓人擔心的同時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正如畢飛宇在談到小說結尾的目光時說到:「我們的目光對於盲人的傷害遠遠大於幫助。」

盲人和健全人終究還是隔了一層,道理很簡單,他們在明處,健全人卻藏在暗處。這就是為什麼盲人一般不和健全人打交道的根本緣由。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的一種動物,是更高一級的動物,是有眼睛的動物,是無所不知的動物,具有神靈的意味。他們對待健全人的態度完全等同於健全人對待鬼神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

我們這些自以為活著健全的人,其實在某些方面是需要盲人引導的。而同時,人與人之間,哪怕是朝夕共處的人,都有那麼一些事情,是不會向任何人提起的。在一段關係中,不要自作多情,不要過度關心,你以為你什麼都知道,其實你什麼都不知道。

人最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施捨給別人的幫助

結語

《推拿》這本書讓我了解了盲人豐富的感情生活,內心活動,激情與憂傷,盲人和健全人的一樣與不一樣,對盲人的心理描寫和生活百態描寫的入木三分。都紅對愛情與尊嚴的追求也令人頗為動容,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和結局。有些事情不必強求,有些事情又必須去追求,借用書中的一句話結束:「都是瞎子,誰還看不見。」看的見與看不見的有什麼區別呢?有眼睛的也未必能看的很多,愛啊,要比眼睛清楚很多。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你看完《推拿》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相關焦點

  • 不看《推拿》,不足以談尊嚴
    《推拿》原著作者畢飛宇,在推拿中心理療的時候結識了這樣一群盲人朋友,決定寫出他們的故事,情感真實文字飽滿,折射出深刻的社會價值,這本書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真乃實至名歸。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莫過於加深了對盲人的了解,也重新定義了殘疾人的尊嚴。看完原著,再去看電影,就會發現兩者是多麼契合。
  • 什麼是真正愛情,有尊嚴的去愛對方,才是你最幸福的愛情!
    愛情,是肯定有尊嚴的。但是愛情不適合跟尊嚴放在一起討論,這個是我的觀點。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種的愛情,表現形式超乎我們所能夠想像的。我們經常歌頌偉大的愛情故事,你要知道那並不是空穴來風,愛情確實是偉大的。姑娘的尊嚴掉了一地!委屈嗎?只能怪姑娘愛到忘了自己。再愛一個人,也要記得留一分尊嚴一分愛給自己,愛對方八分已是極限!尊嚴是什麼?是嚴肅的對等。理性和必須 這兩個詞是尊嚴的重要性,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而愛情是感性的荷爾蒙,美好又可能不那麼美好的一種不斷的感受。
  • 不看《推拿》不足以談尊嚴:一本寶藏小說,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推拿》原著作者畢飛宇,在推拿中心理療的時候結識了這樣一群盲人朋友,決定寫出他們的故事,情感真實文字飽滿,折射出深刻的社會價值,這本書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真乃實至名歸。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莫過於加深了對盲人的了解,也重新定義了殘疾人的尊嚴。看完原著,再去看電影,就會發現兩者是多麼契合。
  • 選擇與尊嚴「、「尊嚴死「與中國人的生死觀:你的臨終誰做主?
    無論她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是什麼,至少可以讓她少遭一些痛苦折磨。但是,如果讓我再一次選擇,我仍然不會主動提出放棄搶救。生活裡、生命中有些事情就是如此:你明明知道應該怎麼選擇,但是你卻不能選擇。因為你沒有選擇的權力;因為人除了理性還有感性;因為人類社會除了法律還有倫理和道德。
  • 選擇生存or選擇尊嚴?尊嚴是吃飽後才考慮的事情嗎?
    選擇生存還是選擇尊嚴,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同的人,不同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那麼與之相關的,尊嚴,是吃飽後,才考慮的事情嗎?一、生存是尊嚴的基礎生存,無疑是尊嚴的基礎。剛出生的嬰兒就只知道吃奶,生存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 男人的尊嚴對於愛情來說,到底是什麼
    那麼,你是怎麼想的呢?故事的真實與否先不說,但故事最後,其實只是陳述了一件事情,我覺得是男人都應該學習的,「等了前9天,是因為我願意為了愛情放下尊嚴,第10天走了,是因為我不想讓我的愛情沒了尊嚴。」對於愛情來說,男人所謂的尊嚴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吵架了,認個錯,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兩個人感情本就應該如此,你生氣了,我先讓一步,我生氣了,你再主動退一下。
  • 什麼是尊嚴!(超經典)
    經典說說,每天更新帶圖片說說大全愛情說說 -傷感說說 -勵志說說 -搞笑說說 -心情說說-文藝說說▼男人沒錢,沒女人,沒槍桿子,都是小事,但沒了尊嚴,路邊的狗都不會拿正眼看你。女人沒容貌,沒身材,沒好工作,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尊嚴,不管走到哪都沒人待見!人,活的是一種尊嚴。可以不被認同,但需要一份尊重;可以不被重視,決不能讓人視為廢物。人,活的是一種自重。人貴自重,別人如何輕賤你都不要緊,重要的是你自己別輕賤了自己。
  • 失去尊嚴的愛情,難免走向盡頭
    愛情應該是兩個獨立人格的交互,即便我們在愛情中陶醉,也要維繫住自己最後的一分理智,只有你時刻保持清晰的思維,才能將愛情長久維繫下去。在一個獨立人格必須擁有個體的尊嚴,我們不能因為一段愛情而去犧牲自己的尊嚴,那只會讓我們事後追悔莫及。
  • 你會選擇沒有尊嚴地活著還是有尊嚴地死去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也學會了感嘆人生,也許是年歲大了,經歷的多了,覺得生活中值得擁有,值得慶幸,值得珍惜的事情越來越少了!社會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家庭生活中的你牽我拌,有的時候真的是讓人應接不暇,反應慢的人還沒等反應過來,事情就已經結束了。
  • 怎樣的選擇?是尊嚴?還是苟且?
    人是要活出尊嚴的。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我的父親是抗戰時期的老戰士,他在年輕的時候衝鋒陷陣,浴血沙場。按照父親的說法,他的命是從無數犧牲戰友的屍體中留下來的。
  • 什麼是尊嚴殖民地?
    : 劇情 / 愛情 / 驚悚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盧森堡 / 法國上映日期: 2015-09-13(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2016-02-18(德國) / 2016-04-15(美國)片長: 110分鐘又名: 殖民地 / 殖民尊嚴地 / Colonia Dignidad文/muffin張1973年,智利政變。
  • 沒有尊嚴的愛情,認真你就輸了
    到底什麼是愛情呢,我覺得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我個人覺得,愛情也是分幾個階段的。從最開始的怦然心動,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不管對方什麼樣都可以接受。到慢慢的感情平穩,彼此更加了解,接受對方的生活,了解對方的一些小缺點,給對方適當的空間。慢慢融入對方的生活,朋友,在所有人認識人的面前公布關係。
  • 北鬥的尊嚴
    第一個出場的大boss,南鬥的殉星希恩,就是那個給拳留下7個傷疤的男人,他和拳之間的爭鬥看似是兩個男人為同一個女人之間的愛情對決,其實本質上是在廢土亂世選擇不同生存方式的對決,是一種對尊嚴的理解不盡相同而卻又為了保護心愛的人而殊途同歸的解決方式,這一方式一直延續整個南鬥的故事線。聽起來有些拗口,員外給你細說說南鬥是怎麼回事你就清楚了。
  • 保持平等的尊嚴,是完成愛情的基本方式
    他不允許我有正常的社交生活,甚至連跟別的男人多說幾句話,也會遭至他的侮辱,說我天生就是賤什麼的,在我反駁的情況下,他甚至還動手打過我。不僅這樣,他還總是說,我什麼什麼都不行,如果沒有他,早就餓死在大街上了。如此循環往復,他的結論就是我不應該離開他半步,就是動動這樣的心思也是不道德的。終於,在經過多少次折磨之後,我離開了他,來到這個城市。
  • 回訪2018年入圍方案FreshPitch《選擇與尊嚴》
    新鮮招標截止時間為FreshPitch每年的第一個星期六是世界臨終關懷和姑息治療日,讓我們面對生命的本質,面對死亡的尊嚴。安寧療護為提升生命本質、關懷死亡尊嚴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紀錄片《選擇與尊嚴》從感性層面記錄了一群無望的末期病人,他們從面對死亡、科學治療方法、醫療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給出了各自的答案。該片入圍新鮮動態實景影像大會,時間裡項目有什麼新進展,新鮮提案採訪了製片人趙的溝通。
  • 在愛情裡不要委曲求全,不要沒有尊嚴
    在愛情裡不要委曲求全,不要沒有尊嚴,因為愛不是求來的,愛是相互的,強扭的瓜不甜。在我們遇到比我優秀很多的另一半時,我們會自卑,會感覺自己配不上對方,就會不自覺的討好對方,不斷的委曲求全,做一些放棄有尊嚴的事來討好對方。
  • 尊嚴死
    但特殊情況下,有的「持續植物狀態」或「生命末期」的患者會奇蹟生還,假如此前讓其尊嚴,不是對生命的踐踏嗎?三是尊嚴死會讓一些不孝子孫鑽空子。尊嚴死的前提是有尊嚴的活。可是,有些不孝晚輩在老人活著的時候,不是對老人打、罵、遺棄,老人活著的時候就沒有尊嚴。那麼,在老人生命末期時,他們恨不得讓老人早日升天,尊嚴死便會成為他們剝奪老人生命的藉口。此外,尊嚴死還可以以此讓債務人徹底躲避債務等。
  • 尊嚴的歷史及其含義
    生物倫理學家魯斯·麥克林說,尊嚴是一個無用的概念,生物倫理意義能夠得出個人自主法則:因為所有人都有同樣的感到痛苦、全面發展、推理和選擇的能力,所以誰都沒有權利侵犯他人的生命、身體和自由。一旦你認識到自主法則,尊嚴就增添不了什麼了。」麥可·羅森援引西方古典、自由主義和天主教的傳統,希望恢復尊嚴在道德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 《簡愛》告訴我們有尊嚴的愛才是真愛
    那麼,什麼是「忍讓」的底線?那就是「尊嚴」。如果已經喪失了做人的尊嚴了,你還在忍讓。那善良已經轉化為「軟弱」或「怯懦」。越過了這個底線怎麼辦?只有反抗!那些不反抗的人,值得同情但並不值得敬仰。因此,魯迅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簡.愛顯然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人。在忍無可忍之後,在作為人的尊嚴完全喪失之後,她的反抗是堅強有力、勢不可擋的!作為從小失去父母,寄養在舅媽家裡的孩子,她忍受了許多年。
  • 羅瑞卿女兒談尊嚴死:並不是放棄搶救才叫做尊嚴
    從尊嚴死到臨終關懷再到安樂死,無論幾種方式之間的分歧在哪兒,他們最終指向的都是生存的質量和死亡的尊嚴,以及如何更好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用溫和的方式面對死亡  「我們推廣一個理念——生前預囑,我們提供一個選擇——尊嚴死,我們提倡一種精神——我的死亡我做主……」這是陳小魯在「選擇與尊嚴」網站首頁上寫的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