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沒讀長篇小說了,終於又讀了一部,儘管用了二十多天,不過,這也有個好處,能有更多的思考的時間。讀過一半了,我還不太明白:這部書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經典名著?它既沒有曲折的愛情故事,也沒有深刻地揭露社會現實......一天一天的過去,一點一點的思考,慢慢地,一個詞語從腦海中蹦了出來:「尊嚴!」然後再回顧前文,愈發感覺到這就是本書的主題!我常想,人性中最美的應該是「善」,或者說「善良」、「愛心」。在簡.愛身上,當然也具有這種美德,甚至比一般人更加善良。比如她和海倫的友情,在海倫病得奄奄一息的時刻,她偷偷地跑到她的病房裡,陪伴她度過人生中的最後一個夜晚。在她得到遺產之後,她把這些財產和表哥、表姐們平分。在裡德舅媽病重之時,她不記前嫌去看望她,並希望和她和解等。善良的人往往具有另一個特點:忍讓。這也應該算是一種美德。但「忍讓」絕不是無限制的。那麼,什麼是「忍讓」的底線?那就是「尊嚴」。如果已經喪失了做人的尊嚴了,你還在忍讓。那善良已經轉化為「軟弱」或「怯懦」。越過了這個底線怎麼辦?只有反抗!那些不反抗的人,值得同情但並不值得敬仰。因此,魯迅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簡.愛顯然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人。在忍無可忍之後,在作為人的尊嚴完全喪失之後,她的反抗是堅強有力、勢不可擋的!作為從小失去父母,寄養在舅媽家裡的孩子,她忍受了許多年。但作為一個人,哪怕是寄養的人,也同樣有人的尊嚴。這種尊嚴一次次被踐踏之後,她像火山一樣爆發了。這是一種令人震驚的頑強意志!對於她的恩人裡弗斯先生,她也表現了極大的忍讓和屈從。特別是她放棄正在學習的喜歡的德語而聽從裡弗斯的意旨去學毫無興趣的興都斯坦語。但是當裡弗斯提出要她成為他的妻子和他一起傳道時,她卻斷然拒絕了。因為他們之間沒有愛!愛情依然是本書的主題。什麼是真正的愛?我曾多次說過我的觀點,不過我還想再重複一次:愛應該是摒棄所有外在條件之後的靈魂的融合!通俗一點說是「兩情相悅」。其前提應該是「平等」。沒有平等,愛就成了一種附庸或施捨。在「夫為妻綱」的時代就談不上平等。平等都沒有了,又何來尊嚴?舒婷在《致橡樹》中說:「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簡愛和羅切斯特最初相愛時身份地位懸殊很大。簡愛是一無所有的家庭教師。羅切斯特是富甲一方的紳士。但他們追求的是真正的愛。因此,羅切斯特沒有選擇漂亮而富有的英格拉姆小姐。簡愛也從沒有因為自己一貧如洗就低人一等。儘管她不漂亮,沒地位,沒親人,沒財產......但她善良、堅強、聰明、勤奮......在和貴族紳士的愛情中,她依然要擁有自己的尊嚴。當他感到自己受了欺騙(哪怕這種欺騙是善意的),喪失了愛的尊嚴時,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反抗——逃避!而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不顧尊嚴的所謂愛情在上演啊!像那些「二奶」「情人」「第三者」。如果連尊嚴都沒有了,那也只能是對愛情的褻瀆!如果真正的愛上一個人,你可以遠離他,可以到天涯海角,但無論你走多遠,你的心都留在了所愛的人那兒。因此這種相思的痛苦在深深地折磨著男女主人公。當人生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簡愛因繼承了叔父的遺產從一無所有變成了富姐。她決心回到愛人的身邊。然而此時的羅切斯特遭遇了火災後不僅一貧如洗,而且眼瞎、手殘,年齡又比簡愛大了二十歲。那麼,簡愛還會再選擇他嗎?她只有十九歲,而且有錢、聰明,有教養等。她已經擁有了在上流社會選擇貴族青年的資本,但是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羅切斯特——真正的愛情!不過,此時你不要以為她是為愛犧牲,她照顧丈夫,彼此感到甜蜜,她同樣給了丈夫愛的尊嚴,不讓他認為照顧他是一種負擔。他們是在共同享受愛的幸福。愛的力量讓羅切斯特的一隻眼又重獲了光明,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過的是美滿的生活!或許,在世人的眼中,常常把財產、地位、工作、家庭、相貌、房子、車子等作為首選條件。而根本看不到內在素質。像在水面上看荷花,卻不知道下面有沒有藕。等到知道了,已為時已晚!最後,我想說一說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英國作家三姐妹中的姐姐。她從小失去母親,後來又先後失去姐姐、弟弟、妹妹,經歷過生活的無數磨難。為了生活,姐妹三人同時努力寫作,都一舉成名。但都不幸早亡。夏洛蒂在愛情上也歷盡坎坷,三十六歲時和父親的副牧師相識,總算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可好景不常,結婚不到一年就離開了人世,死時不滿四十歲。我想,或許作者一生都在追尋「愛的尊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