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人勸諫秦始皇迎回趙姬,全部宣布失敗,為何第28人就成功了呢

2020-12-24 歷史鑑賞者

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

這就是秦始皇將趙姬囚禁在雍城後,對手下臣子們所說的話。此前趙姬和嫪毐私通,還生下了倆兒子。事發之後,秦始皇宰了嫪毐,還摔死了這兩個孩子。

從此趙姬和秦始皇,成為了形同陌路的兩個人。可是大家都覺得秦始皇這件事做得太殘忍了,尤其是對母親不孝,所以臣子們紛紛勸諫。

秦始皇說了這句話以後,依舊還是有不少人勸諫,結果秦始皇一口氣就殺了27人。這手段簡直讓人駭然。本以為無人敢來了,這個時候有人冒死再次勸諫,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一、普遍認為,這個人就是茅焦。

在《史記》當中,第28個勸諫秦始皇的人,是齊國人茅焦。茅焦是齊國人,但是在秦國討生活。得知27人被殺後,茅焦還是敢於勸諫,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茅焦是抱著必死之心去的。

當時呂不韋因為嫪毐的事情,也被免除了相位,秦始皇終於大權在握。這個時候齊國、趙國都來恭賀,茅焦也在其中。

茅焦以外客的身份,前去勸說秦始皇,其實是有一定優勢的。他告訴秦始皇:你的志向是一統天下,可是你卻幽禁了你的母親,不孝順的名聲傳開以後,那麼天下人聽到了你的這一名聲,肯定會加倍抵抗。

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桓齮為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鹹陽,復居甘泉宮。---《史記》

這話一下子就戳中秦始皇的內心了,因為什麼孝順不孝順,對秦始皇來說,那都是狗屁。只有一統天下才是事情的關鍵所在。

所有妨礙他一統天下的事情,秦始皇都會想辦法避免,這次不孝的名聲,如果對他一統天下的事業,產生了影響,那秦始皇定然會追悔莫及。

因此秦始皇幡然醒悟,將太后趙姬重新接回了甘泉宮。至於茅焦,也被秦始皇任命為上卿。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為何要殺掉27人,卻偏偏聽茅焦的話呢?

1、茅焦是外客,秦始皇必須要重視。其實歷史上,並沒有對那27人的身份,有過多的描述。有部分野史認為這27人是呂不韋的人,這也有一定可能。秦始皇極有可能利用這件事,剷除呂不韋的黨羽。

可是我認為,呂不韋要是真的想要復出,就不應該再讓自己的人在秦始皇面前多嘴,因為這麼做,反倒是會適得其反。

不管是不是呂不韋的人,這27人大概率是秦國本地人,而且沒什麼太大的出息。而茅焦就不同了,他是外客投秦的,這身份必然會引起秦始皇的重視。

秦國六代君王都因為重用外客,所以才會使得秦國變得如此強盛。秦始皇時期本來也任用外客,但是卻因為呂不韋和鄭國相繼出事的原因,搞了一出逐客令的笑話。

李斯的《諫逐客令》出版以後,秦始皇這才取消了逐客令,重新開始重用外客。所以說在這個敏感時期,如果秦始皇不尊重外客,尤其是像茅焦這種捨生忘死之人的話,那對秦始皇的名聲影響是很大的。所以說就算秦始皇不聽茅焦的,也不會殺了他。

2、茅焦的話,說到了問題的關鍵。這前面27個被殺掉的人,估摸著一定是抓住一件事情不放,那就是秦始皇你小子不孝順!只有把趙姬太后給接回來,你才算是孝順。

孝順在秦始皇的心裡值幾個錢?要是真的值錢,秦始皇就不會宰了嫪毐,再驅逐呂不韋了,順帶著還把趙姬的倆兒子給摔死了。

跟這樣的秦始皇談孝順是不對的,他們從一開始就把大方向搞錯了。茅焦就比較聰明了,他從一統天下的偉業入手。你不是要一統天下嗎?如果你不孝順的名聲傳出去,可不利於你一統天下哦!

這一句話,立刻就打動了秦始皇。所以說談話是有技巧的,光靠勇氣成不了大事,必須要找到勸諫的關鍵才行。與其說茅焦足夠勇敢,倒不如說茅焦足夠聰明。

二、《戰國策》認為,勸諫秦始皇的是頓弱。

司馬遷和劉向這兩個人總是有點不對付,司馬遷的《史記》寫在前面,而劉向的《戰國策》寫在後面。

在遇到模稜兩可的問題時,司馬遷採用哪種說法,劉向偏偏就會採用另外一種說法。這就是兩個人寫史書最大的區別。

在蘇秦張儀的事情上是如此,同樣勸諫秦始皇這件事上,也是一樣。司馬遷偏向於茅焦,劉向偏偏就不寫茅焦,他把頓弱列為這件事的主人公。

頓弱是趙國人,他對秦始皇說的話,也是句句扎心的。他告訴秦始皇,有名無實的商人,不需要勞作,就可以獲得很多糧食,有實無名的農夫,再怎麼辛苦,家裡也沒有餘糧。至於秦始皇本人,是個無名無實的人,因為雖然高貴到無與倫比,卻沒有可以孝順的對象。

做完鋪墊以後,聰明的頓弱和茅焦的出發點是一樣的,他告訴秦始皇:你一心想著吞併六國,但是連母親都不孝順,又怎麼能做成這樣的大事呢?

有其實而無其名者,商人是也。無把銚推耨之勞,而有積粟之實,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無其實而有其名者,農夫是也。解凍而耕,暴背面耨,無積粟之實,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乃是也!已立為萬乘,無孝之名,以千裡養,無孝之實。---《戰國策》

你看看,頓弱的切入點也很好,其實就是投其所好。秦始皇一聽這話,知道事情不對,立刻轉移話題,就問頓弱,自己是否能夠吞併六國。

頓弱這個時候居然被秦始皇給帶偏了,立刻侃侃而談如何吞併六國,並且獻出了自己的計策謀劃,卻忘了自己是來勸諫秦始皇孝順母親的,還是秦始皇老道啊!

總結:殺27人,只是因為他們沒說到點子上。

如果你遇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或者說宋仁宗趙禎,那勸諫可以直言不諱,甚至帶有侮辱性的詞語也不為過,畢竟這兩位帝王願意承受。

可是其他帝王沒有這樣的胸襟,你讓他們聽到一些刺耳的話,他們心裡當然就不舒服了。因此勸諫,必須要有一定的技巧。

投其所好就是最好的勸諫方式,秦始皇想要吞併六國,那麼每次勸諫的時候,就應該把所有問題都往吞併六國上帶。漢武帝想要滅了匈奴,那麼勸諫就要跟滅匈奴扯上點關係。朱元璋喜歡分封兒子為諸侯王,那麼勸諫的時候,就要帶上分封制的好處。

只有在投其所好的前提下,委婉地將自己的建議表達出來,才有可能獲得君王的認可。畢竟你是個打工仔,太耿直了,老闆不一定能接受。那27人被殺,就是因為勸諫的手段太耿直了。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連殺27個諫臣,為何就茅焦能說動他寬恕太后趙姬
    茅焦是戰國末期的著名說客,曾經不畏生死,在秦始皇連殺27個諫臣之後,勇敢進諫。最終茅焦成功說服秦始皇寬恕太后趙姬,更在事後得到秦始皇重用,被封為上卿。那麼茅焦是如何說服秦始皇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趙姬與嫪毐
  • 秦始皇軟禁生母趙姬,殺二十七個勸諫大臣,為什麼沒有處死茅焦?
    然而後來秦始皇卻又把母親接回了鹹陽,讓她居住在甘泉宮,原來是接受了一個人的勸諫。這個人就是齊國人茅焦。好像除了《史記》和《說苑》之外,茅焦在其它史料中並沒有出現過,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雖然也有寫到,但那畢竟是小說,而且小說中的內容與《說苑》中所寫的內容幾乎完全一致。
  • 《大秦賦》為趙姬求情,嬴政連斬27人,第28個不怕死的進來了
    其門客為了挽回局面,想出一計:鼓動秦王迎回太后,則呂氏可以得到強援。於是,呂不韋在朝中的黨羽紛紛勸諫秦王。 好不容易奪回親政權的嬴政大怒,連殺27位為太后求情的大臣,直到第28位。電視劇的情節亦真亦假,歷史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 《大秦賦》中的趙姬,和歷史上的趙姬有何不同?
    呂不韋忍痛割愛,將趙姬送給了異人。就這樣,牽出了一件千古疑案,那就是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誰?為何會有這樣的爭議呢?這還要從《史記》說起......連升三級因趙人追殺,呂不韋不得不帶著異人逃出邯鄲,但趙姬母子卻被拋棄了。史料記載,趙姬母子是躲回了娘家才逃過一劫。之後異人成了秦國太子,趙姬母子才得以回到丈夫、父親的身邊。就這樣,趙姬從舞女一路升級為太子妃。沒多久,異人又稱為秦王,她又升級為王后。
  • 秦宣太后和趙姬經歷相似,為何趙姬卻被秦始皇所不容?
    可是,周人對戎人的徵伐是有目的的,那就是為東進滅商掃除後顧之憂。因此,隨著武王伐紂的成功以及後續周人因商人反叛而不斷發動的徵討戰爭,周人在關中平原的軍事力量隨之被削弱了,這就使兩方的實力對比再度發生了變化。於是,周人再度面臨了其先祖在豳地的處境。
  • 秦始皇生母趙姬成就三個男人,為何她成背鍋俠,愛的太卑微?
    秦始皇母親趙姬,是一個苦命的女人。我們常說,三個女人一臺戲,但是這三個男人卻將這臺戲演繹成了千古絕唱,而趙姬不過是其中的悲劇人物罷了。兒不嫌母醜,這是古訓,儘管司馬遷、司馬光都說趙姬姿色出眾,為何還是被兒子秦始皇百般嫌棄呢?斷絕母子關係不說,還硬是將親生母親趕出皇城,難道偌大的皇城之中,就沒有趙姬的一方容身之地?
  • 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的真實結局是?
    可秦始皇對古代歷史的影響是很大的,當遊客在長城上眺望河川,無不想起秦始皇,在兵馬俑前感慨藝術雕塑的同時無不想起秦始皇,談論歷史,縱閱古今,統一度量衡、修公路、車同軌、縣制等,目前都在沿用著,說起很多很多的事情,無不想起秦始皇……秦始皇的這位母親趙姬,很多人並不了解,更多的是從電視劇等看到關於趙姬的很多緋聞
  • 秦始皇母親趙姬是怎樣一個人?雖行為令人不恥,但也是有可敬之處
    此時秦國的國君秦昭襄王此時長子嬴悼太子在魏國去世,只剩次子安國君嬴柱,於是就選擇自己的孫子派往趙國做質子,安國君的兒子就有二十多,那麼選誰去呢?結果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因異人母子不受安國君的寵愛,就被派往趙國邯鄲作質子。
  • 秦始皇究竟是誰兒子?《大秦賦》中,秦始皇為何將玉佩還給呂不韋
    ---《史記,呂不韋列傳》秦始皇自己估計也搞不清楚這件事,因為嬴異人兒子的這個身份,對他來說最有利。所以他也就默認了這個情況,但是他心裡總歸是有疑慮的。二、那塊玉佩,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定情信物。秦始皇在誅滅了嫪毐叛亂以後,也成功地讓呂不韋收拾包袱回封地去了。
  • 長信侯嫪毐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夠讓秦始皇母親趙姬欲罷不能
    嫪毐本是秦國的宦官,因受秦始皇母親趙姬寵愛,而被封為長信侯。嫪毐依靠趙太后勢力,形成與秦始皇軍權抗爭的集團,從而威脅到秦始皇的統治。後來,嫪毐企圖發動暴亂殺死秦始皇,事情不成反而被殺。歷史上說,嫪毐與趙太后就如同夫妻一般,不但在一起生活生活,還生了兩個兒子。後來兩人私情暴露,小孩被摔死,嫪毐被滅三族、趙姬被貶雍地反省。
  • 羋八子與趙姬都是秦國太后,都跟外人生了兒子,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宣太后在老了以後,一度曾要求魏醜夫給自己陪葬,但被人勸阻。趙姬在守寡後曾經與丞相呂不韋私通,呂不韋因為擔心秦王嬴政一天天長大會引發政治危機,於是自己抽身出來,卻把嫪毐這個有著特殊男人能力的人送給趙姬,於是趙姬就和嫪毐私通,同樣生下了兩個兒子,但是宣太后與趙姬兩人的結局是有很大不同的。
  • 秦始皇生母:趙姬
    秦始皇嬴政的生母,秦莊襄王的王后,生在當時的趙國都城邯鄲(今天的河北邯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太后 。原本是趙國富豪家的女兒,後來成為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把趙姬獻給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嬴異人,成為嬴異人的夫人。於公元前259年生秦始皇嬴政。後來嬴異人成為秦國國君,她成為秦國王后,兒子嬴政即位為秦王,趙姬成為王太后。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去世。
  • 秦始皇生母,入主秦宮的名妓趙姬-4
    自當密僱家庭保姆撫養,皇太后對宮娥侍女等一再宣布,誰要是走漏風聲,當即處死並誅滅九族。  皇太后一連生下兩個私生子,貼身太監原是野男人,這樣的宮廷醜聞誰敢亂說?然而,秦王政非等閒之人,他暴戾陰險,自然叫密派的心腹侍臣密報消息。被密派的心腹宮女對此事左右為難,隱而不報吧,欺君之罪要殺頭,密報吧,這是皇帝的親生母親——皇太后。
  • 呂不韋和趙姬是什麼關係,為何把嫪毐送給趙姬,最後釀成悲劇
    據史書記載,呂不韋跟趙姬是情人關係,當趙姬被人從趙國救回秦國之後,這兩人分離那麼長的時間,好不容易才能見面,當然天天如膠似漆,秦莊襄王在位的時候
  • 秦始皇生母趙姬的關係到底多混亂?秦始皇生父成2000多年懸案
    秦國國君是嬴姓、趙氏(那時中國人的姓、氏是分開的,姓是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以後,姓氏才合為一體),所以稱呼其為趙政,則明顯認為他的父親並不是呂不韋,而就是秦莊襄王。俗話說,孤證不立。除了《史記》,還沒有支持這一觀點的例證?
  • 秦始皇母親趙姬,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趙姬和子楚婚後生下了他的嫡長子嬴政,也就是秦始皇,由於她先後嫁了兩個丈夫,因此後世很多人懷疑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趙姬有孕是呂不韋精心設計的政治陰謀。但是根據目前的文獻檔案和史料,這些問題很難考證,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子楚還是呂不韋,只能是一個歷史謎團了。
  • 嫪毐之亂後嬴政軟禁趙姬 為何很快將其接回全因華陽太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嫪毐之亂後嬴政軟禁趙姬 為何很快將其接回全因華陽太后 《大秦賦》最近幾集劇情著實有點拖沓,評論區有不少人表示演得磨磨唧唧,嫪毐似乎成了主角,戲分比秦莊襄王還要多。嫪毐和趙姬的格局註定成不了大事,嫪毐之亂後,嬴政雖然對趙姬趙太后非常不滿,但趙姬   原標題:嫪毐之亂後嬴政軟禁趙姬 為何很快將其接回全因華陽太后     《大秦賦》最近幾集劇情著實有點拖沓,評論區有不少人表示演得磨磨唧唧,嫪毐似乎成了主角,戲分比秦莊襄王還要多。
  • 大秦賦——趙姬和嫪毐:你都會什麼呀?嫪毐:小人精通騎馬
    最近隨著《大秦賦》 的熱播,劇裡面的人物也備受關注,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等輔佐下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故事。秦始皇嬴政也建立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的故事趙姬是秦始皇的生母,趙國邯鄲人,生年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趙姬本是呂不韋的姬妾,後成為秦莊襄王的王后,其子嬴政即位為秦王以後,她又成了王太后,秦始皇統一天下,追尊她為帝太后。
  • 大秦賦:趙姬為男寵嫪毐封官授爵,只因他討好趙姬絕活無人能敵
    畢竟在那個時候,商人即便是有錢,但是還是要比人低一等,因此,呂不韋把所有的精力、心血到押在了嬴異人身上。最後的結局說明他沒有押錯,呂不韋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將嬴異人與嬴政捧上了皇位。而在《大秦賦》中,爭議最大的還是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她的「出名」不是因為對秦國有多大的豐功偉績,而是因為與嫪毐私通淫亂後宮。
  • 秦始皇為何不立皇后?受到趙姬的影響,他那23個兒子都是誰生的呢
    你只能說秦始皇沒有皇后,但是不能說秦始皇沒有娶媳婦兒。秦始皇的媳婦兒雖然不出名,在歷史上甚至沒有留下一個名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有不少媳婦兒。 因為據記載秦始皇有23個兒子,要是沒有媳婦兒的話,他是怎麼生下這麼多兒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