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雍城舉行成年的加冠禮並開始親政那一年,他的生母帝太后趙姬與嫪毐淫亂的事情被人舉報。秦始皇非常惱怒,那面子上實在掛不住啊,於是命人著手調查此事。
嫪毐知道事情敗露,肯定沒有好果子吃的,便先下手為強,竊取秦王嬴政的王印和太后的印璽,調動京城及地方軍隊,加上他的家丁企圖攻佔秦王居住的蘄年宮。秦始皇果斷平叛,令昌平君和昌文君發兵攻打嫪毐,在鹹陽城殺死數百人,後將嫪毐車裂並誅滅其三族,將帝太后趙姬和嫪毐所生的兩個孩子也殺死。
而對於自己的母親趙姬,秦始皇不能也不好處分,只好將她貶入雍城棫陽宮,軟禁起來。
這件事情,在《秦始皇本紀》和《呂不韋列傳》中都有記載,劉向的《說苑·正諫》中也寫到了此事。
然而後來秦始皇卻又把母親接回了鹹陽,讓她居住在甘泉宮,原來是接受了一個人的勸諫。這個人就是齊國人茅焦。
好像除了《史記》和《說苑》之外,茅焦在其它史料中並沒有出現過,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雖然也有寫到,但那畢竟是小說,而且小說中的內容與《說苑》中所寫的內容幾乎完全一致。
《大秦賦》中的茅焦
《史記》中只說茅焦是齊國人,對他的其它信息一點也沒有交代,他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勸諫秦始皇接回他的母親趙姬。
秦始皇殺了嫪毐,幽禁了自己的母親,許多大臣議論紛紛,認為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這些議論的大臣都受到了秦始皇的嚴厲處罰。並下令說:"日後有敢再來說太后的事情的,先用蒺藜責打,然後殺掉。"為此,先後有二十七位進諫者遭到了秦始皇殘酷的殺戮。
《東周列國志》中這樣描述道:"相繼而諫者不止,秦王輒戮之,陳屍闕下,前後凡誅殺二十七人,屍積成堆。"
按照《東周列國志》裡的情節,這時齊王建來秦國朝見秦王政,趙國的悼襄王也來了,秦王政在鹹陽宮置酒招待他們。齊王和趙王看見宮殿下成堆的死屍,在知道原因後,都在私下裡議論秦始皇的不孝之行。
秦始皇一下子殺掉那麼多的人,一時間,就沒有人再敢去進諫了。這時,有一個不怕死的人出場了,他就是在秦國為客卿的茅焦。
茅焦當然也知道秦始皇幽禁太后的事情,也知道秦始皇因此而殺死了二十七位進諫的大臣。他感慨地說:"做兒子的把母親囚禁起來,天下哪裡有這種道理?"於是他決定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向秦始皇進諫。
而那些和茅焦居住在一起的人,聽說茅焦冒死去勸諫秦始皇,都覺得這小子是瘋了,認為他這一去那肯定必死無疑。也有人勸說茅焦,讓他不要去找死,但是茅焦一點也不在乎,最後還是去了。大家都擔心這個不知死活的茅焦連累了自己,於是私下裡瓜分了他的行李財物,然後各自逃亡去了。
這茅焦也真夠大膽的,他來到秦始皇宮殿,一點也不隱瞞,直接向殿前的使者說明了來這裡的目的:"我是齊國人茅焦,是因為太后的事情來勸說大王的。"
大概這時秦始皇的心情比較好吧,所以聽說茅焦又是因為太后的事情求見,並沒有立即處死他,而是派使者提醒茅焦說:"你來的時候沒有看到殿前的那些屍體嗎?他們可都是因為來說太后的事兒被殺掉的,已經有二十七個遭到殺身之禍了。"
茅焦笑了笑,回答說:"那些進諫者的屍體我當然看到了,可是我正是為此事而來。"使者問:"難道你不怕秦王殺了你嗎?"茅焦好像有點開玩笑似的回答說:"我為什麼要怕死呢?我聽說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如今已經有二十七個了,我來就是要湊夠二十八之數。"
使者把茅焦的話原原本本地報告給了秦始皇,秦始皇聽後氣得火冒三丈,怒氣衝衝的說:"這小子是故意來違背我的命令的,趕快準備一口大鍋,我要煮了他。"說完,用手按劍端坐在那裡,氣勢洶洶地讓使者召茅焦進見。
茅焦進殿的時候故意走得很慢,使者催促他快點,茅焦說:"我今天到了那裡反正就要被處死了,您就不能讓我死得慢一點嗎?"
其實茅焦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用來消磨一下秦王的怒氣,二是也好思考一下對策。
茅焦緩步來到秦始皇面前,不慌不忙地行過禮,秦始皇氣衝衝地看著他,心想,我倒要聽聽你小子想說些什麼!
茅焦行禮之後,小心翼翼地對秦王說:"大王,我聽說,長壽的人不忌諱談論死亡,國君不忌諱研究國家滅亡。人的壽命不會因為忌諱死亡而長久,國家不會因為忌諱亡國而保存。人的生死,國家的存亡,都是開明的君主最希望研究的,不知道陛下是否明白我說這些話?"
茅焦說完了這段話之後,秦始皇的怒氣雖然稍稍有了緩解,還是有些生氣的問道:"你說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快說出來讓寡人聽聽!"
茅焦說:"忠臣不講阿諛奉承的話,明君不做違背世俗的事。現在,大王有極其荒唐的作為,我如果不對大王講明白,就是辜負了大王。"
秦始皇愣了一下,厲聲問道:"你敢說本王有極荒唐的事情?是不是活得不耐煩了。"
茅焦不慌不忙的說:"大王不要生氣,請聽我慢慢說。」
茅焦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天下之所以敬畏大秦國,僅僅是因為秦國的力量強大嗎?同時還因為大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深得天下眾人人之心啊。可現在,大王車裂你的假父,這是不仁;殺死你的兩個弟弟,這是不友;將親生母親軟禁在外,這是不孝;殺害進獻忠言的大臣,只有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才這樣做啊。這樣的行為,這樣的品德,如何能讓天下人信服?天下人聽說之後,就不會再心向秦國了。我實在是為秦國擔憂,為大王擔心啊!"
茅焦似乎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所以他在和秦始皇說完這番話之後,自己動手解開衣服,走出大殿,伏在殿下等待受刑。可是等了半天,卻並沒有聽到秦始皇把他處死的命令。
原來秦王政聽了茅焦這番話之後,深為震動,他認真的反省了一下,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利於收服人心,更影響統一天下的大業。雖然自己已經下令將進諫者處死,但是茅焦的話確實很有道理,自己不能再錯下去了。
於是,秦始皇走下大殿,親自扶起茅焦,對他說:"先生何罪之有!請先生起來,穿好衣服,我願意聽從先生的教誨。"
茅焦知道秦始皇此時已經醒悟,便進一步勸諫說:"大王有悔悟之心,實在是秦國大幸,大王不殺臣,臣感恩不盡,但之因勸諫大王而被處死的那二十七人,都是些秦國的忠臣,希望大王厚葬他們,別寒了天下忠臣的心。還有,秦國正圖一統天下,大王更不能落下遷徙母后的惡名,應該把太后迎回鹹陽。"
秦王說:"那被處死的二十七人,都是來指責我的。沒有一個能像先生一樣向我講明事關天下統一的道理。先生的話使我茅塞頓開,哪裡有不聽的道理?"
於是,秦王採納了茅焦的建議,命令司裡收取二十七人之屍,各自用棺槨收殮,把他們一起葬在龍首山,並命名為"會忠墓"。
龍首山古稱甘浚山,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北部,因其主峰東大山山形似龍首,故名龍首山。
而後,秦始皇又親自率領車隊,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鹹陽,母子關係得以恢復。
返回都城鹹陽的太后趙姬非常高興,設酒宴款待茅焦,並盛讚他說:"先生是天下最正直的大臣。在危急時刻,先生轉敗為勝,安定秦國的江山社稷,使我們母子重新相會,這都是茅君的功勞啊!"
後來,茅焦受到秦始皇的尊敬和重用,被任為太傅,尊為上卿。
關於茅焦勸諫秦始皇迎回太后的事情,《史記》中記載的非常簡單。《秦始皇本紀》中只記載了茅焦對秦始皇說的一句話:"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
而《呂不韋列傳》中記載的更為簡單:"及齊人茅焦說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歸復鹹陽。"
《史記》中也並沒有記載秦始皇殺二十七位進諫大臣的事情,所以我們也無法確定事情的真假。如果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秦始皇為什麼不殺茅焦呢?《東周列國志》用秦始皇的話說明了原因:"前諫者,但數寡人之罪,未嘗明悉存亡之計。"
這就是說,被處死的那十二七人,在進諫的時候,只一味地指責秦始皇的過失,而沒能以秦國存亡和天下統一的大計來說服他。茅焦卻做到了這一點,他無疑是懂得說話的藝術的。所以茅焦最終沒有湊足"十二八宿",反而受到了很大的封賞。
太后趙姬稱讚他"抗枉令直,使敗更成,安秦之社稷",《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五回的最後,馮夢龍引"南屏先生"的詩頌揚道:
二十七人屍累累,解衣趨鑊有茅焦。命中不死終須活,落得忠名萬古標。
但這位"南屏先生"又是誰呢?朋友們有知道的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