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明知康熙對付他,手裡握有40萬重兵,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2020-12-24 小姐姐講史

鰲拜素來以「滿洲第一勇士」著稱,作為大清朝的三代元勳,他在朝中的勢力不容小覷。但也正是由於他的勢力越來越大,從而在康熙帝眼中他成為了最大的威脅。康熙帝雖然很早就登基了,但是手中並沒有什麼權力,一直受到鰲拜的幹涉。所以,康熙帝一直都在找機會除掉他。其實,鰲拜心裡也清楚,隨著康熙皇帝的不斷成長,以後定會想辦法對付他。最後的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鰲拜被康熙帝擒拿。那麼鰲拜手握重兵,為什麼不選擇在紫禁城造反呢?

首先,造反有風險。鰲拜手中到底有沒有40萬重兵呢?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察。姑且,鰲拜手中真的握有40萬重兵,如果他想造反,又有多少人能夠聽命於他呢?要知道在八旗制度確立之後,各旗子弟向來都是只聽從旗主的命令。而鰲拜只是鑲黃旗,他並不是旗主。除了鑲黃旗,還有正黃、正白旗,這些都是皇帝直接統領。所以,鰲拜雖然權勢大,但他手下的人不一定會有膽量和他一起造反。要知道這些士兵不僅僅是鰲拜的士兵,更是大清朝的士兵,他們心中肯定會有所顧忌。再加上鰲拜平時做事都囂張跋扈,估計有很多人都看不慣他的嘴臉,不聽從他的指揮。所以,鰲拜若要想造反,心裡肯定還是沒有底氣的。況且還是在紫禁城,如果造反一旦失敗,鰲拜的性命肯定就不保了。考慮到種種結果,我想鰲拜肯定不會輕易選擇在紫禁城造反的。

其次,鰲拜真的有造反之心嗎?要知道,鰲拜早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就跟隨其徵戰沙場無數,立下了汗馬功勞,大清能夠順利入關,也少不了鰲拜的功勞。後來,皇太極去世後,為了讓

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上皇位,他堅決地站在多爾袞的對立面。那時福臨還小,也正是多虧了鰲拜的支持,他才能夠順利地登上皇位。如果他真的有造反之心的話,為何當時還要幫助福臨登基呢?這似乎有些說不通。回顧鰲拜的一生,好像也沒有做什麼損害大清利益的事。只不過是因手中掌握的權力過大,因此有些得意忘形罷了。再說,當時鰲拜權傾朝野,康熙皇帝還小,自己手中又有權力,那麼為什麼還要造反呢?如果鰲拜造反,肯定會背上罵名。歷史上,本就君臣有別,以臣弒君是大不義,會受到世人唾棄。且如果鰲拜這麼做了,那麼朝廷中其他忠心的大臣和皇親貴族都不會善罷甘休的。這樣看來,造反也沒有什麼必要了。

也可能鰲拜確實有造反之心,但只是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罷了。在鰲拜眼中,他認為康熙就是個黃毛小子,根本就沒有什麼威懾力,他也更沒有想到康熙皇帝會找人去抓他。作為戰場上馳騁殺敵的老將,他怎麼也沒想到會被幾個孩子捉住。這也是他自己疏忽大意的結果。當時,康熙皇帝召他進宮,他就像往常一樣入宮了,在他毫無防備之心的情況下,在康熙帝一聲令下,幾個會功夫的青壯年突然出現,沒幾下就把鰲拜制服了。康熙擒鰲拜在清末文人李伯元筆下的《南亭筆記》中也有相關記載:

「鰲拜日,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進講,鰲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坐,而一內侍侍其後。命賜者,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撲於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兒悉起擒之,交部論如律。」

所以,由此看來,康熙帝是在鰲拜沒有防備心的情況下展開行動的,當鰲拜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晚了,想造反也沒有機會了。

關於「康熙生擒鰲拜」這件事似乎也很有爭議,鰲拜可是「滿洲第一勇士」,雖然那時年齡也相對較大,但是也不至於那麼輕鬆就被幾個小孩子給捉住了吧!鰲拜當時就算是可以反抗,殺了康熙,他也不會那麼做,這樣做的結果就只有死路一條,甚至還會株連九族。所以,可能當時鰲拜不是打不過,而是不能打,他還要考慮到整個家族的安危。除此以外,鰲拜其實還比較忌憚孝莊太后。孝莊太后本身就是蒙族中最大的貴族,她身後的滿蒙貴族勢力更是十分強大。如果鰲拜選擇造反,應該不會有好結果。

所以,總得來看,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鰲拜都不太會選擇在紫禁城造反。但是為什麼還要將他除掉呢?就是因為他做事太過囂張跋扈,根本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直至還替皇帝做決定,這些都讓康熙帝忍無可忍。雖然康熙帝也清楚鰲拜並沒有做什麼對大清不利的事且為大清付出了很多,立下汗馬功勞,但是鰲拜的存在已經威脅到了皇權。雖然他沒有造反,但卻阻礙了康熙皇帝親政,所以就算不造反也會被除掉。

相關焦點

  • 鰲拜在當時手上持有40多萬的兵力,為何沒造反?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歷來是帝少被欺,甚至是被手握兵權的重臣廢除,自立為帝,但在清朝康熙年間,皇帝康熙八歲登基,年幼無知,而作為輔政大臣的鰲拜不僅僅武功高強,而且手握重兵,可以調動北方40萬大軍,但他雖專橫跋扈,卻始終沒有推翻康熙,自立稱帝的想法,這是為什麼呢?小編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鰲拜忠於清朝的思想根深蒂固。
  • 清朝歷史上最大的權臣鰲拜,為何不謀反,甘願被囚?
    一部《鹿鼎記》讓康熙擒鰲拜的情節深入人心,小康熙繼承皇位後,四大輔臣勾心鬥角,鰲拜雖處在四輔臣之末位,但由於資歷老,軍功高,囂張跋扈,加上手握重兵,逐漸不把小康熙放在眼裡。皇帝身邊有一侍衛,只是在御前對鰲拜表現出一點不禮貌之意,鰲拜就找機會,以倭赫等人擅騎御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將其處死,甚至倭赫一家也因鰲拜而家破人亡。皇帝身邊的近侍,就這樣被一個臣子直接處死,很明顯沒有給康熙一點點面子。再後來,鰲拜又要求兩黃旗和兩白旗置換土地,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極力反對,鰲拜居然無視康熙的旨意,將三人處死,可以說在朝中,鰲拜已經沒有忌憚之人。
  • 鰲拜究竟是忠是奸?扳倒他後,康熙為什麼饒他不死
    年少的康熙皇帝計擒鰲拜之後,往鰲拜的頭上扣了三十條罪名,其中第一條中就包含藐視朕躬這四個字,剩下的有好一部分都是數落他拉幫結派、工作作風強橫、不守工作流程、不守臣子本分、阻塞言路等等,說白了就是專政、不尊重自己。咋一看,一個臣子欺君如此,確實應該查辦。但就此認定他是奸臣卻有失公允,鰲拜應該算是個過於囂張的權臣。
  • 班布爾善只是跟從鰲拜,康熙囚禁鰲拜,為何卻一定要殺班布爾善
    只是說他一直黨附鰲拜。在鰲拜被康熙囚禁後,大臣們議定班布爾善有二十一條大罪,最終康熙判處他絞刑。問題來了,班布爾善不過是鰲拜的手下而已。正所謂「擒賊先擒王」,康熙對主犯鰲拜只是囚禁,為什麼卻嚴厲處置作為從犯的班布爾善呢?再說了,班布爾汗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呢,他是努爾哈赤的孫子,算起來,還是康熙的堂叔。康熙對待「外人」尚且很寬容,為何對待自家人,卻那麼殘忍呢?
  • 歷史上最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然而,鰲拜卻始終不屈服,縱然三次被多爾袞論死,他也誓死不從,始終忠於順治。正是這樣矢志不渝的忠誠,鰲拜才換來了順治的由衷信任,也才換來了輔政大臣這等重職。康熙繼位,鰲拜雖然也專權,大搞黨同伐異、任人唯親之舉,可對康熙,始終是恪守君臣之道,未曾有過半分逾越。
  • 16歲的康熙皇帝扳倒60歲的鰲拜,為何沒有將他殺掉?
    只是,由於鰲拜功勞太大,部眾實力雄厚,多爾袞不敢真的將他殺掉,以免帶來更大的麻煩。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親政,獲悉鰲拜當年與多爾袞激烈對抗的情形後,對鰲拜極為敬重,任命他為議政大臣,在決定朝政大事時經常聽取他的意見。後來,順治皇帝臨時時,又在遺詔中將鰲拜列入四大輔政大臣之列。
  • 順治去世時,留給康熙4大輔政大臣,為何最後會變成鰲拜專權
    正白旗人,即多爾袞三兄弟陣營中的一員,在多爾袞死後,他見風使舵,選擇倒向順治,並協助順治搜集罪證,清算了多爾袞和他的黨羽,讓順治信任,把他安排給康熙的輔政大臣,但蘇克薩哈背恩忘義,協助順治清算了多爾袞的黨羽,被清算的人多是兩白旗大臣,讓兩白旗人恨之入骨,根本不支持他。
  • 鰲拜權傾朝野手握40萬大軍,為什麼康熙擒鰲拜後沒有對他處斬?
    鰲拜,一個複雜的人物,在我們的影視劇裡,似乎喜歡把鰲拜演成一個奸臣,亦或是一個有造反之心的野心者,但是真正的鰲拜是否真的如影視劇裡醜化的那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如果鰲拜真的如同影視劇裡所演的那樣,是個權傾朝野手握40萬大軍的風雲人物,為什麼康熙不處斬他以絕後患呢?
  • 康熙皇帝駕崩,十四阿哥胤禵手握重兵,如果起兵造反可能成功嗎?
    康熙皇帝駕崩後,十四阿哥胤禵的確是手握重兵,很多人也在議論,胤禵如果當時不回京,而是選擇起兵造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條件比胤禵好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都已失敗告終,胤禵如果起兵,勝利的概率也幾乎為零。
  • 年羹堯權傾朝野,握有重兵,為何雍正卻能輕鬆除去他?
    說起年羹堯,大家都很了解,在雍正還不是皇帝,還是皇四子的時候,就跟著他,為雍正的成功上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年羹堯的支持,雍正不太可能登基上位,雍正登基後,年羹堯手握重兵,但是為什麼雍正還能在不引起騷亂的同時除掉了年羹堯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
  • 清朝權臣鰲拜,到底是奸臣還是忠臣?康熙為何要將其制服
    後來他跟武英郡主去攻打明皮島,但是因為地形易守難攻,他倆便請命,即使是死了也要攻下明皮島,如果攻不下,就不回來了,後來鰲拜運用智謀,很快就攻下了明皮島。4、保順治被多爾袞革職鰲拜動用了全部的力量,最後讓順治順利當了皇帝,但同時也惹到了多爾袞,你是他多次被多爾袞革職,差點就問斬了,但是他依舊對順治忠心耿耿。
  • 胤禵手握重兵為何康熙駕崩後不兵變奪位?
    康熙五十六年準噶爾部的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再度對西藏發難,這次康熙因為年齡的原因所以不能再御駕親徵,他選擇了勇猛的老十四胤禵代他徵討策妄阿拉布坦。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並且其出徵的規格以及其他都是按照皇帝親自出徵的要求操辦的,不僅如此,康熙還對西藏守軍表明見胤禵如見他。
  • 清朝噩夢「朱三太子」,61年造反70次,康熙大怒:誅全族
    在清朝歷史上,提到風雲人物就不由得想到康熙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從政61年,「他」卻造反70次,成為了清朝噩夢,76歲時被康熙下令:「誅全族」!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個人也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商人,而他不姓朱。 頂著「朱三太子」名義造反的越來越多,竟有70餘次,一時間,「朱三太子」這四個字成了清政府揮之不去的噩夢。康熙為了對付他們可是費盡了心思,軟硬兼施,除了清繳,康熙甚至發動官員讓他們尋找明朝的殘餘勢力,給予官職,實行勸降政策。
  • 康熙明知十三阿哥是冤枉的,為何還以協助太子造反的罪名關了他?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偽造太子手諭調兵圍八大山莊,為何引而不發?為何明明知道十三阿哥是冤枉的,仍然把他關了起來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一下這件事發生的前提:這件事發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在這之前剛發生過刑部貪贓枉法的事情,因為涉及到太子和八阿哥,弄得康熙老爺子不太痛快,最後對張廷玉嘆口氣說,自己的孩子看來是治不好了……
  • 班布爾善作為康熙的「親生」皇叔,為何心甘情願成為鰲拜的馬仔!
    愛新覺羅真的完蛋了,他有什麼好處呢?只是鰲拜一直重用班布爾善,他也不敢找茬,畢竟人輕言微。班布爾善在鰲拜府密謀過很多事情,比如說談到怎麼對付康熙,班布爾善居然讓大家一人在手心裡寫一個字,然後當著鰲拜的面大家一起打開。那當然了,當著鰲拜的面,誰敢亂寫,九個人都寫了一個死字。一套騷操作居然把所有人都綁上了賊船,再想下船那可不容易。
  • 鰲拜的權勢有多大,為什麼被年僅14歲的康熙制服了
    4、1669年,被康熙聯合索額圖、黃錫袞、王弘祚等人逮捕下獄論罪,囚死於牢中。鰲拜上位從鰲拜的履歷我們可以知道,在皇太極時期,鰲拜是一個單純的戰將,在政治上沒有任何作為。豪格一想,雖然自己沒當上皇帝,但福臨好歹是他弟弟,總比多爾袞上位強多了。但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豪格沒有想到,僅僅幾年後他就被多爾袞隨便找個藉口關起來弄死了,死的時候才40歲。不但人死了,老婆也被多爾袞和多鐸兄弟瓜分了。豪格死後,鰲拜就成了兩黃旗的牌面,正面對抗多爾袞。
  • 人們只知道康熙少年擒鰲拜,卻不知為何晚年為鰲拜平反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他8歲即位,14歲罷黜了鰲拜,開始掌權,除了鰲拜,康熙的整個統治時期都很精彩,鰲拜被捕後,康熙沒有殺他,更奇怪的是,在他的晚年,康熙封他為「朝武帝」,這是嶽飛在中國歷史上所獨有的榮譽,那康熙皇帝為什麼要為鰲拜報仇呢?
  • 當初跟著康熙擒鰲拜的幾個小布庫後來都混得如何,是否輝煌騰達了
    這個事件的結束,標誌著康熙皇帝正式的接受了皇權,保證了自己的皇位。歷史劇中的鰲拜總是顯得邪惡無比,那麼在正史裡面鰲拜的形象怎麼樣呢?他得到了哪些機遇才發達,又做了哪些讓君王感覺到威脅的事情而讓一代大帝必欲除之而後快?
  • 十四爺為何寧願被削兵權也不敢造反,只因此人的存在!
    可是繼位之初,根基不穩,朝中「八爺黨」還有很強的勢力,還有在西北正在打仗的十四爺,被康熙封為「大將軍王」,手中握有10萬大軍,一旦兩方勾結起來,對雍正是個極大的威脅。而雍正也是看到了這一點,親命內侍圖裡琛去西北傳召,以回京奔喪的名義命十四爺回京,並藉此解除了他的西北軍權。
  • 班布爾善是鰲拜手下的人,為什麼康熙只囚禁了鰲拜,卻要把他殺了
    康熙剛剛做皇帝的時候,朝政大權都掌握在鰲拜的手中,那個時候他根本就不把皇帝當回事。所以他在舉行完婚禮之後,就想要把鰲拜給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