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素來以「滿洲第一勇士」著稱,作為大清朝的三代元勳,他在朝中的勢力不容小覷。但也正是由於他的勢力越來越大,從而在康熙帝眼中他成為了最大的威脅。康熙帝雖然很早就登基了,但是手中並沒有什麼權力,一直受到鰲拜的幹涉。所以,康熙帝一直都在找機會除掉他。其實,鰲拜心裡也清楚,隨著康熙皇帝的不斷成長,以後定會想辦法對付他。最後的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鰲拜被康熙帝擒拿。那麼鰲拜手握重兵,為什麼不選擇在紫禁城造反呢?
首先,造反有風險。鰲拜手中到底有沒有40萬重兵呢?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察。姑且,鰲拜手中真的握有40萬重兵,如果他想造反,又有多少人能夠聽命於他呢?要知道在八旗制度確立之後,各旗子弟向來都是只聽從旗主的命令。而鰲拜只是鑲黃旗,他並不是旗主。除了鑲黃旗,還有正黃、正白旗,這些都是皇帝直接統領。所以,鰲拜雖然權勢大,但他手下的人不一定會有膽量和他一起造反。要知道這些士兵不僅僅是鰲拜的士兵,更是大清朝的士兵,他們心中肯定會有所顧忌。再加上鰲拜平時做事都囂張跋扈,估計有很多人都看不慣他的嘴臉,不聽從他的指揮。所以,鰲拜若要想造反,心裡肯定還是沒有底氣的。況且還是在紫禁城,如果造反一旦失敗,鰲拜的性命肯定就不保了。考慮到種種結果,我想鰲拜肯定不會輕易選擇在紫禁城造反的。
其次,鰲拜真的有造反之心嗎?要知道,鰲拜早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就跟隨其徵戰沙場無數,立下了汗馬功勞,大清能夠順利入關,也少不了鰲拜的功勞。後來,皇太極去世後,為了讓
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上皇位,他堅決地站在多爾袞的對立面。那時福臨還小,也正是多虧了鰲拜的支持,他才能夠順利地登上皇位。如果他真的有造反之心的話,為何當時還要幫助福臨登基呢?這似乎有些說不通。回顧鰲拜的一生,好像也沒有做什麼損害大清利益的事。只不過是因手中掌握的權力過大,因此有些得意忘形罷了。再說,當時鰲拜權傾朝野,康熙皇帝還小,自己手中又有權力,那麼為什麼還要造反呢?如果鰲拜造反,肯定會背上罵名。歷史上,本就君臣有別,以臣弒君是大不義,會受到世人唾棄。且如果鰲拜這麼做了,那麼朝廷中其他忠心的大臣和皇親貴族都不會善罷甘休的。這樣看來,造反也沒有什麼必要了。
也可能鰲拜確實有造反之心,但只是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罷了。在鰲拜眼中,他認為康熙就是個黃毛小子,根本就沒有什麼威懾力,他也更沒有想到康熙皇帝會找人去抓他。作為戰場上馳騁殺敵的老將,他怎麼也沒想到會被幾個孩子捉住。這也是他自己疏忽大意的結果。當時,康熙皇帝召他進宮,他就像往常一樣入宮了,在他毫無防備之心的情況下,在康熙帝一聲令下,幾個會功夫的青壯年突然出現,沒幾下就把鰲拜制服了。康熙擒鰲拜在清末文人李伯元筆下的《南亭筆記》中也有相關記載:
「鰲拜日,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進講,鰲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坐,而一內侍侍其後。命賜者,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撲於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兒悉起擒之,交部論如律。」
所以,由此看來,康熙帝是在鰲拜沒有防備心的情況下展開行動的,當鰲拜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晚了,想造反也沒有機會了。
關於「康熙生擒鰲拜」這件事似乎也很有爭議,鰲拜可是「滿洲第一勇士」,雖然那時年齡也相對較大,但是也不至於那麼輕鬆就被幾個小孩子給捉住了吧!鰲拜當時就算是可以反抗,殺了康熙,他也不會那麼做,這樣做的結果就只有死路一條,甚至還會株連九族。所以,可能當時鰲拜不是打不過,而是不能打,他還要考慮到整個家族的安危。除此以外,鰲拜其實還比較忌憚孝莊太后。孝莊太后本身就是蒙族中最大的貴族,她身後的滿蒙貴族勢力更是十分強大。如果鰲拜選擇造反,應該不會有好結果。
所以,總得來看,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鰲拜都不太會選擇在紫禁城造反。但是為什麼還要將他除掉呢?就是因為他做事太過囂張跋扈,根本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直至還替皇帝做決定,這些都讓康熙帝忍無可忍。雖然康熙帝也清楚鰲拜並沒有做什麼對大清不利的事且為大清付出了很多,立下汗馬功勞,但是鰲拜的存在已經威脅到了皇權。雖然他沒有造反,但卻阻礙了康熙皇帝親政,所以就算不造反也會被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