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的感覺溝通起來,用一種感覺來描寫另一種感覺。又稱為移覺。
(一)通感的類型
1.比喻式通感 借比喻的方法來實現感覺的溝通。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視覺通聽覺)
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劉鶚《明湖居聽書》;聽覺通視覺)
這方場中的建築,節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朱自清《威尼斯》;視覺通聽覺)
兩人相愛時,渴求無限甜蜜的吻,但為何在爭吵時,卻要用接吻的嘴互相傷害呢?(觸覺通味覺)
(二)通感與其他修辭方法的關係
比喻式通感屬於比喻;形容式通感屬於移就。
(三)通感的表達效果
生動、形象、活潑,展示優美的意境;勾起人們聯想,豐富審美情趣。
1.魯彥《聽潮》: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
2.劉鶚《明湖居聽書》:王小玉初唱時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使人感到甜潤、舒暢,「五臟六腑裡,像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生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3.朱自清《威尼斯》:在微微搖擺的紅綠燈球底下,顫著釅釅的歌喉,運河邊上一片朦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紅的樣子。
(四)通感的運用
1.用來實現「通感」的兩種感覺必須具有相似的屬性。
「甜言蜜語」,用「甜蜜」的味覺形容「言語」的動聽,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使人愉悅。
2.用來相通的事物要比原事物更形象,更容易感知。
「甜言蜜語」如果倒過來,用「言語」的動聽來形容「甜蜜」的味覺,就不形象,也不容易讓人感知。
把本用於甲事物的詞語,移用於乙事物。
(一)移就的類型
1.移人於物 把屬於人的某些情態移用於物。
廣場上燃起快樂的篝火。/ 面對嚴峻而又溫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種從未有過的驕傲。(鐵凝《哦,香雪》)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一個昏暗的日子,便又這樣開始了。/ 哦,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的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鐵凝《哦,香雪》)
(二)移就與其他修辭方法的關係
1.移就與比擬的區別
比擬是把甲當作乙來描寫;移就是把寫甲的情狀的詞語移用於乙(並沒有真正把甲當乙來描寫)。
在很遠的什麼地方,幾聲暗淡的鐘鳴,在灰色的空氣中發抖。(郭風《鐘聲》)
「暗淡的鐘鳴」「灰色的空氣」是移就。「鐘鳴」在「發抖」是比擬(擬人)。
2.移就與通感的聯繫
形容式通感既是通感的一種,又屬於移就。移就是把本用於事物甲的詞語,移用於乙;而形容式通感是把本用於人的感覺甲的詞語,移用於乙。
前面講通感所舉的例子「甜蜜的吻」「釅釅的歌喉」,講移就所舉的例子「暗淡的鐘鳴」,都是通感與移就兼用。
(三)移就的表達效果
移就可以把人的感情滲透到物當中,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情調,產生很強的藝術魅力。
1.茅盾《子夜》:吳蓀甫突然冷笑著高聲大喊,一種鐵青色的苦悶和失望,在他醬紫色的臉皮上泛出來。
2.鬱達夫《還鄉記》:我女人經過的悲哀的足跡,現在由我一步步的在踐踏過去!若是有情,怎得不哭呢!
(四)移就的運用
移就具有濃烈的主觀色彩,具有顯著的求新特點,在運用時,要特別注意與語境的感情色彩、風格色彩、整體氣氛協調一致。
鑑賞下面各題文字中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1.建築也是新式,簡截不羅嗦,痛快之至。(朱自清《威尼斯》)。
2.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劉白羽《長江三峽》)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4.這裡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宗璞《紫藤蘿瀑布》)
5.她又重複指點了一遍,便轉身往回走。剛走幾步,又回過頭,大聲說:「不礙事,明兒太陽出來,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個蒼老的聲音,被紛揚的雪花託起,在空蕩蕩的小街上蹣跚。(張抗抗《雪天》;2015年高考語文上海卷)
1.移就,「簡截」「不羅嗦」本用於文章,「痛快」本用於心情,這裡用於建築物,表現建築物造型簡潔,線條明快,沒有多餘的裝飾,生動地表達作者對威尼斯建築的讚譽之情。2.通感,視覺通聽覺。把自己在長江三峽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轉化為欣賞一曲交響樂,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在青山綠水、詩情畫意中陶醉和迷戀的感情。3.通感,嗅覺通聽覺。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時濃時淡、時有時無,遠處高樓上傳來的渺茫歌聲時斷時續、時隱時現,二者相似。用歌聲比喻花香,給人以輕盈飄忽的美感。4.通感,嗅覺通視覺。把嗅覺的香氣,轉化為視覺的淺紫色,形容淡淡的芳香給作者飄渺輕柔的感覺,意境優美。5.通感和比擬,變聽覺為視覺,化無形為有形;步履的「蹣跚」(緩慢搖擺)表現出聲音在「我」心頭久久縈繞,對「我」觸動很大。
下期預告:姚老師講語文•現代漢語修辭 ⑱ | 修辭方法·拈連和仿詞
往期《姚老師講語文》課程精彩回顧,請點擊閱讀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