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痴心人,不斷相思淚 | 第629期
洛神賦圖 | 晉·顧愷之(宋摹)
大家是否還記得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跳的那支驚鴻舞?想必觀眾當時和皇上的表情一樣驚豔:你還有多少驚喜是朕不知道的!印象深刻的還有安陵容唱的那首同名曲「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令人心嚮往之。這樣絕妙的歌詞出自漢末天才詩人曹植的《洛神賦》,可以說是描寫美人的典範。古今對《洛神賦》的解讀,從未停歇且版本繁多:有人望文生義,說曹植所寫就是美好的女神,寫出了一段未結之情;也有人,讀出曹植背後的深意,稱曹植寄心文帝,感於壯志難酬……今天,初岸君為大家推薦的文章由青年作家李崢所作,本文從賦文本身華麗的辭藻、優美的描寫,以及曹植賦予它那撲朔迷離的情感表達,來談談《洛神賦》的魅力為何經久不衰。李崢 | 文
洛神賦 | 葉露盈
洛神賦 | 葉露盈
公元223年,曹植已屆而立之年。由京城返回封地途徑洛水時,他感懷往事,落筆著賦。洛神賦 | 葉露盈
上世紀末,一代歌后鄧麗君把《清平調》重新演繹出來,使李白詞又增了股風味。在虛空開篇後,詩人曹植要帶領我們一遍又一遍,細細看:即便遠遠近近一直在看在說,這美人的形象也依舊朦朧難測。至於此,詩人對美人的眉眼沒有著上一滴墨。可我們會覺得說洛神不實就不美嗎?不會吧。怕是愈加想要一睹美人芳容。詩人早早看穿了這點,一筆一線去勾描,讓欣賞洛神美態的人,經受得「耐心」的考驗吧。這白白的肌膚、這合度的身段、這修長的頸項、這高高的髮髻,這丹唇皓齒,這彎彎的眉毛,這明眸善睞,這嫻靜儀態……如此柔情嫵媚,如此難以形容。機敏的曹植自知美人之美,難於形容,卻分明運用了世上最完美的言辭。洛神賦 | 葉露盈
維納斯雕像
洛神賦 | 葉露盈
待到箭刺之時,曹植恍然明白,但事已至此,一切已晚。她身軀輕如仙鶴,欲飛還留。一聲哀婉長吟後,眾神紛至沓來:有湘水二妃,有匏瓜星,有牽牛星……眾神至,只見洛神憂喜不明,凌波微步,行蹤不定。如此的婀娜,令曹植茶飯不思。曹植或許萬萬沒想到,神女會哀,會鳴,會召喚起她神靈界的那些孤獨朋友。縱使是神明,也有「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心思啊。片刻顧慮後,洛神讀懂了這憂慮的眼神,曹植幡然開悟,剩下滿腔懊惱和悔恨。來不及待他解釋和挽留,眼前的眾神又顯現出了別樣的奇景壯觀:倏忽一瞬,風神水神停風止波,馮夷女媧響鼓清歌,洛神與眾神一道,飄搖離去……離去的洛神回眸一望,輕啟朱唇,似訴人神之別的心頭怨。洛神賦 | 葉露盈
不見她,心惆悵。曹植登高望遠,久久不能忘懷。再見一面呢,哪怕就一面也好啊。可是,逝去的終究是逝去了。刻舟求劍,往往是愛別離時,痴男怨女最愛做的事。他逆流而上尋找她的方向,除了尋見夜夜的傷心外,什麼旁的也尋不見。心戀洛神的曹植,可能試過了翻山越嶺、上下求索的艱辛,卻徒勞無貨。可能是心中之憾太難排遣,可能是思戀之情太深太重,曹植揮筆而就《洛神賦》,讓這份思戀代代相傳。洛神賦 | 葉露盈
下篇·十方世界起心動念的那刻,我信
對《洛神賦》的解讀,版本繁多:
有人望文生義,說曹植所寫就是美好的女神,寫出了一段可驚可嘆的奇遇;
有人妄加猜測,結合曹植的身世解讀,把這份克制之愛與求不得的憾,完美鑲嵌去了叔嫂情的故事裡;也有人,讀出曹植力透紙背的深意,稱曹植寄心文帝,亦是屈子之志,感於壯志難酬,隱喻君臣大義;如此等等,說法不一。
自然,在這眾多解讀裡,最多爭議、最不著調的,當屬求不得的叔嫂情。
魏晉之後,歷朝歷代都有人起而抨之,稱此說法的無比荒謬。
宋人劉克莊稱「叔嫂情」一釋是好事之人為之。
明人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裡譏笑曹植,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遜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辭太華。」又稱「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傖父耳。」清代更有人群起而鞭撻之。
許是因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萬個女神吧。
不知為何,唐人傳奇小說《洛神傳》中清晰交待叔嫂戀的字字句句總在我腦中打轉。
在那裡,曹植與美人甄皇后的愛慕非但沒有因為「叔嫂戀」而遭人鄙夷,反而飄蕩著戀愛中本該有的華美甜蜜的味道。
當問及曹植(也即陳思王)精魄何在時,回應稱「見為遮須國王」。
多玄妙,多合理啊。
曹植生前總也無法如意的事,在這裡許以他萬事順意。
那些未結之情、未了之願,在傳說中,許他一個完美結局。
此愛此恨,縱是綿綿無期,也有處化解,有枝可依。
在塵世的姻緣裡,善男信女們擺渡不了許多的倫理限制,一猶豫,一遲疑,心願皆成空。
佛家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是苦,這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每一樣,也都是苦。
在天才文豪構架起的想像國度裡,愛別離、求不得、心有憾事的受苦男女,可以須臾間跨越人神之隔、跨越倫理之界,不也很好嘛?
許是因為這樣,宋玉、曹植,乃至東晉顧愷之,接連把一個一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只要按住心思細細品味《洛神賦》,只要目不轉睛認真端詳傳世名畫《洛神賦圖》,這許多的界、諸多的限,便會頃刻蒸騰。
《洛神賦圖》全卷分三部分——黃昏相遇、人神殊途、就駕啟程,層次分明安排著曹植與洛神的相遇相知和遺憾分別。
畫卷上,翩若驚鴻的洛神深情款款望向曹植,空中飄著的衣裙讓洛神仙氣十足;而她眼中的哀婉與無奈,也愈加襯託了人神相隔的求不得苦。
倘若單憑觀看,尚不能夠看出成就《洛神賦圖》的美有多麼難。
或可照貓畫虎,臨摹上幾筆,便只一二。
顧愷之這位畫痴,不知在畫中用了多少心思和真情。他給仙女凡人的點睛,點睛之後仿若即刻能下地行走;他筆下飛馳的雲車,奔放的龍、魚、鯨,都與現實的世界如此不同。
時人稱顧愷之為「畫絕、文絕、痴絕」,此三絕。他博學多才,善詩書,精繪畫,他認為自己所寫的那篇關於古箏的《箏賦》,可與嵇康的《琴賦》相媲美。據《世說新語》記載,「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這「阿堵」就是指眼睛,就是他的用筆神妙之處。
我相信,沒有一片赤子心,就不可能創作出傳世的畫作。
清高如顧愷之,若不是深受《洛神賦》的感動,也絕不會動手畫一筆洛神的模樣。
我更相信,這樣的純粹天才,多半會作出「神畫」,顯現神跡。其人其身,也多會有些奇遇。
據《晉書·顧愷之本傳》載,「嘗悅一鄰女,挑之弗從,乃圖其形於壁,以棘針釘其心,女遂患心痛。愷之因致其情,女從之,遂密去針而愈。」
說是顧愷之喜愛一位鄰家女子,就畫下了女子的畫像並用釘子釘在牆壁上。自畫上牆後,這名女子就心痛。顧愷之發現之後,把釘子去掉,女子的心痛就好了。自然,二人由此結下了良緣。
這故事有趣,讓我想起了一個與之相似的唐代「神畫」故事。
據杜荀鶴《松窗雜記》載:
唐代進士趙顏,於畫工處得一軟障,上畫婦人甚麗。畫工謂此畫為神畫,此女名真真,呼其名百日必應,應後以百家彩灰灌之必活。趙顏照畫工的話去作了,女果活而下障,為趙顏生一子。後趙顏疑女為妖,真真即攜子復上軟障而沒,唯畫上多添了一兒。
神跡並不止見於曹植和顧愷之面前。
信則有,不信則無。
世間情與愛,容不得遲疑,容不下半點怠慢。
這則悽美的故事感動了納蘭性德,他替男主人公趙顏抱憾,體察他所感,寫下了柔情萬千的詩句:
春情只到梨花薄,
片片催零落。
夕陽何事近黃昏,
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
銀箋別夢當時句,
密綰同心苣。
為伊判作夢中人,
長向畫圖清夜喚真真。
畫中的她,夢中的人,未招之魄,可聽到了深夜裡聲聲的呼喚?
縱然是悔,縱然是憾,也無可奈何別了紅顏,枕夢墜舊年。
人世間的許多情愛糾纏,於動人處,並不在於那些得到或失去,不在於成住敗空,而在於——你的心意,我懂;人情的幽微感人,於神奇處,並不困於倫常的固見、不囿於異界之隔,而全然在於——十方世界起心動念的那一刻,心悅誠服地說:我信。
不等、不慮、不疑。
如此,得償所願。
(本文選自《美人如玉》一書)
作 | 者 | 簡 | 介
青年作家、主持人、聽箏讀詩文化品牌創始人。代表作:《指尖舞與玫瑰花瓣的眼》《美人如玉》《人間詞夢》(古詩詞話劇)。
-END-
- 撰 文 | 李 崢 -
- 編 輯 | 小 雪 -
- 圖 片 | 網 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