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冬 通訊員 李登玖
淮北新聞網訊 「十三五」期間,我市社會救助工作進入發展快車道,市民政部門通過「加減乘除法」紮實做好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等社會救助工作。全市「十三五」期間用於社會救助方面支出資金近14.5億元。
「加」。持續提高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救助標準。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五連增」,全市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452.5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210元,統一提高到每人每月641元,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了42%、210%,實現了城鄉統一標準。特困人員分散和集中供養基本生活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月200元和450元統一提高到每人每月833元,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了317 %和85%,實現了分散供養和集中供養統一標準。2018年,建立了特困供養人員照護補貼制度,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護理補貼標準從建制之初的每人每月150元和100元提高到目前的每人每月242元和165元。
「減」。縮短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審批時間。2019年,建成市智慧救助服務平臺,實現低保、臨時救助等網上申請審核審批,「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為解決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打造「綠色通道」。深化「放管服」改革,2020年,在全省率先實現縣區100%推行低保及特困人員審批權限委託下放工作。
「乘」。適度擴大保障範圍。紮實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推動符合條件的重病重殘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低保「單人保」。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未脫貧人口和收入不穩定,持續增收能力較弱,返貧風險較高的已脫貧人口以及邊緣人口,全部按政策、按程序及時辦理,納入兜底保障。
目前全市共保障農村低保對象3580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236人。今年以來,連續9個月啟動價格補貼聯動機制,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人均發放價格臨時補貼448元。
「除」。持續開展城鄉低保專項治理。在全省率先建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通過「線上」信息核對和「線下」入戶相結合的方式,對在冊低保、特困人員家庭情況進行詳細核查。引入「第三隻眼」監督社會救助工作,連續五年採取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第三方機構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健全低保、特困供養工作規範管理長效機制,確保「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來源:淮北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