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的畫作,在藝術市場中屢次拍出高價,備受稱讚的《交河故城》曾拍賣出4070萬元天價,創下新高。在蘇富比藝術晚拍中,他的另一名作《魯迅故鄉》,以3400萬港元落槌。
《魯迅故鄉》堪稱吳冠中70年代寫實階段的經典之作。1978年,他應魯迅博物館邀請,到紹興寫生,由此創作了這幅名作。
在這幅畫中,吳冠中憑高眺遠,以俯瞰的視角描繪出紹興的風景,不管是水、天還是建築,都蒙著一股霧般的朦朧灰色。白牆黑瓦的江南古宅在水中宛如一座小島,緊密地擠在一起。
綠色的樹和蜿蜒向前的水天之景,既讓畫面有了種清朗淡雅的生動,又延伸了空間感,江南水鄉特有的溫潤景色和建築特色由此鋪展開來。
畫裡彷佛浸透著吳冠中對江南水鄉的細膩情感。作為魯迅先生的故鄉,吳冠中或許在這裡體會到了不一樣的情緒,事實上,魯迅對吳冠中的藝術繪畫也有著重要的啟發。
吳冠中曾說:「我生長在宜興農村,小橋流水人家,童年並未覺得她有什麼特色。是讀了魯迅以江南農村為背景的小說,才深深感受到水鄉風物和江南人家的親切。」
吳冠中十分推崇魯迅,「要做一個有脊梁的中國文人」,他對此深以為然。他曾這樣說:「一百個齊白石抵不過一個魯迅,齊白石少幾個對於這個國家關係不是很大,但沒有魯迅,這個民族的心態就不行。」
後來他又說:「魯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講過一句很荒唐的話:100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那時受到很多攻擊,說齊白石和魯迅怎麼比較。我講的是社會功能,要是沒有魯迅,中國人的骨頭要軟得多」。
其實拿這兩位來比確實有點不恰當,雖然都是搞創作的,但他們各自領域不同,所產生的影響也不一樣。但能理解吳冠中先生說這句的意思,他是想強調魯迅先生更實際地幫到中國人的作用以及在近代中國發揮的巨大影響。
吳冠中1919年出生,曾師從林風眠、潘天壽,擅長油畫、中國畫,從17歲開始,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創作中。
其畫風清新自然,表現技法多樣,既有西方藝術的形式美,也有中國繪畫的意境美,二者相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除了繪畫,吳冠中也撰寫了大量的藝術觀點和理論文章,在藝術界影響頗深,當然也引發了一些爭論。比如將齊白石和魯迅相比的說法,對畫家以獎代養的言論等。
他曾提出「取消美協、畫院」等言論,從而引起軒然大波。他認為,當今社會過於浮躁,畫家千方百計進入美協,只為了獲得頭銜;而展覽、畫廊雖然辦得越來越多,但並不是為了文化藝術服務,而是奔著盈利去的——「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譁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
作為一代繪畫大師,吳冠中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所謂的拍賣天價,都是炒出來的,他更希望的是自己的畫作走入到人民中去,接受靠時間和人民的評判。為此,他多次捐出自己的畫作,新加坡美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故宮博物院、上海美術館等,都能看到吳冠中的畫作痕跡。
從藝幾十年以來,吳冠中不僅研究油畫,也致力於探索中國畫。縱觀他的畫作,不難看出其中蘊含著的濃厚的中國畫韻味,既有他所倡導的形式美,也有他明快、自由的獨特技法。筆墨揮灑中富含著情趣意味,有一種恰到好處的、靈動的畫面效果。他的這些繪畫技巧和理論,對中國畫的變革也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