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吃就來不及了!這幾碗面快成絕版

2021-02-21 錦繡人文地理

浪奔,浪流,萬裡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在租界勢力與黑幫勢力交織的舊上海,生存是無盡的惡浪險灘。來上海灘闖蕩的人心裡必備三張圖:上海地圖、租界勢力圖、黑幫勢力圖。此等背景下,暗語自不可少。

「先桑儂去阿里的?」(先生你去哪裡?)

「阿拉上半齋菜館。」(我去半齋菜館。)

「先桑,儂不曉得現在叫老半齋啦。」(先生,你不知道現在改名老半齋了。)

「哦,那我曉得啦。」(哦,那我知道了。)

這在對暗號嗎?

如果是,那必定是低端幫派所為。日內瓦公約都不保護的間諜肯定不會用,嗶嗶這麼長時間,很危險。他們會採用更簡潔的暗語,就好像上海麵食江湖的「接頭暗號」那樣,一句話,簡潔明了效率高。

「老闆,來碗重青。」

青,什麼青,為何要重?

這和一碗麵有關。陽春白雪,下裡巴人。這碗蘇式面的名字很好聽——陽春麵,承包了老一輩上海人的記憶,曾俘獲無數少男少女的心,地位與北京雜醬面、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麵等大哥不相伯仲,曾作為上海灘的面中王者,是上海人的蘇式面情結之頭號代表。

陽春麵聽上去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其實就是一碗光面,加點湯再撒點碧綠生青的蔥花就大功告成。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連根菜葉都不給你。碎蔥花的綠色置於白面之上,像初春的柳葉,頗有陽春白雪之意境。可就是這樣的一碗麵,卻是屬於下裡巴人,屬於平民百姓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一碗陽春麵要八分錢。畢竟是物資匱乏的年代,即使是城裡人也要掂量半天,Gucci勇氣、處心積LV才去吃一碗,頗有點早期iPhone的味道,在考慮割腎與否的天人交戰中勝出,才能坦然地走向麵攤。

萬萬沒想到,你還沒走到麵攤,就已經被飄來的豬油香迷得五迷三道。

據環球姐的姨婆描述:那麼大的挑子,比吳亦凡和那麼大小吃盒加起來還要大。挑子裡的水「嘟嘟」地在滾,邊上的搪瓷面碗又大又圓,碗裡只放兩樣東西,一份小醬油,一塊豬油。煮麵師傅用水一舀,往碗裡一澆,湯就衝好了。面不能粗,不能細,不是龍鬚麵也不是韭葉面,而是用小闊面。碗旁邊有一個大扁鍋子,師傅「啪」地一把,面應聲而下,拿一個竹笊籬,搖個四五下起來。用一雙很粗很長的筷子把面撈起,在面碗裡一來一去層層折起來,一絲不亂,最後再舀上一勺滾燙的湯,撒上一把蔥花。

為什麼要層層折起來呢?

姨婆告訴環球姐,這是用面的溫度把豬油化掉

飢餓年代的肚子沒有油水,豬油一馬平川攻城略地,魂牽夢繞的香氣搭配回味無窮的豬油,俘獲了無數味蕾。簡單的一碗陽春麵,在那時可抵山珍海味。

當然,有條件的人家在下這碗面時,會用豬骨熬製湯底,更甚者,用雞骨頭、肉骨頭、黃鱔骨頭,集海陸空三者之精華。

「老闆,一碗陽春麵,重青。」

上海陽春麵放的是蔥,但是蘇州人吃這碗面放的卻是大蒜葉子。大蒜葉也叫青蒜。如果你喜歡吃大蒜葉,就得懂點行話,否則連菜都點不明白。「重青」就是告訴老闆,陽春麵要放大把青蒜。據說好吃得不得了,吃完嘴巴是臭的,可吃的時候卻非常香

「老闆,一碗陽春麵,免青。」

對於像環球姐這樣的精緻的豬豬女孩,再愛吃也討厭口臭。當然要 「免青」,不要青蒜,加蔥花就好。這樣說好像姐能吃到似的。別誤會,姐只是告訴大家,當時的上海小姑娘怎麼點菜。現在的上海,已經很難吃到當年的陽春麵了。

時代總是按下了2倍速或以上的快進鍵,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卻不斷在開倒車。陽春麵利潤微薄,一碗光面賣不出價錢,店家把她從菜單上除名。生活條件大大改善,滿肚油水的現代人再也看不上這碗光面。正如戰國時期的楚國歌曲《陽春》、《白雪》,能和唱者終是少數,難覓知音。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環球姐看著《下裡巴人》,發出了無數個嘖嘖嘖嘖嘖嘖嘖……

在陽春麵與上海漸行漸遠的同時,另一碗麵卻仍在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刀魚面,一碗以魚命名,卻整碗找不到半條魚、乃至半根魚骨的光面,你值得擁有。

在哪可以吃?

文章開頭就告訴你了:「先桑,儂不曉得現在叫老半齋啦。」

老半齋於1905年開業,剛開張時取名為半齋總會,後改名為半齋菜館。店裡經營的鎮江與揚州風味菜點,治癒了不少老鄉的胃,同時其口味獨特的菜品也吸引了大批新粉絲。

春江水暖鴨先知,帳房最知生意事,有位管帳的員工,看半齋菜館生意興隆,竟起了山寨的念頭。撂挑子不幹後,在老東家對門開了一家新半齋菜館,也經營淮陽點心和鎮江菜。

半齋菜館開始有種如履薄冰的危機感,為了留住食客,老闆決定去鎮江重新聘請一批質量過硬的廚師,經過迭代的菜品,質量也優於新半齋。就在那時,半齋菜館更名為老半齋。

在新老半齋的對弈中,老者存活了下來。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半齋已經聞名全市。

三四月是刀魚上市的季節,懂行的老饕都要趕來老半齋一嘗美味,刀魚面是這裡的搶手貨。

刀魚,體形狹長薄,呈銀白色,肉質細嫩,價格不菲,每年的三四月是品嘗的佳期。等到四月底的時候,刀魚骨變硬,刀魚面便要下市了。

這刀魚汁面看起來和陽春麵差不多,區別就看湯底。將小毛刀(小刀魚)的魚肉拆骨炒成魚茸,加入豬骨和雞湯慢火熬煮,若時間是成就這碗面的最好工具,那麵湯則是這碗面最好的佐料。面裡不見刀魚蹤影,魚的鮮美卻注入了每一根麵條

美食背後首先是廚師,然後才到食客。

制面很關鍵,惟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打面師傅,才能制出對口的麵條。這意味著這面一打便是一輩子

第二,那位煮麵師傅同樣重要。刀魚骨刺多,只有老師傅才能把骨頭理清,熬煮湯汁時火候的控制須有經年累月的經驗,這是門手藝。唯有功夫深,才能將刀魚的鮮味溶入湯中,煮出這碗面的靈魂,這便是煨面。

煨面是老半齋這類淮陽系麵店最具代表性的招牌,湯稠面軟的口感彰顯燒煮功力的深厚。這碗面與上海陽春麵更像是同病相憐的姐妹,她們的命運快車,實則開往同一個方向。

1978年,改革的春風拂過神州,物質生活日漸豐富的人們,對澆頭的需求越來越多,陽春麵已不再是首選。

澆頭面顧名思義,就是澆上菜的面,它的精彩之處就在於面上的各式小菜,還有隨之而來的諸多行話。

「湯寬」就是湯要多,「湯緊」便是湯要少。

面有「軟硬」之分,「硬面」就是面要下得硬一些。

面要多一點,澆頭少一點,叫「重面輕澆」

「輕面重澆,雙澆雙喜」意思就是澆頭要多,面要少。澆頭有「單雙」之分,「雙澆」指要兩種澆頭。澆頭是「雙喜」,就是一塊燜肉加一塊爆魚。

在上海的很多麵館裡,澆頭一般有燒好的和現炒的兩種,供不同喜好的顧客選擇。澆頭根據不同人的口味與習慣,又分直接放到面上的和放在一個小碟子裡端上來的。等到吃的時候再把澆頭一點點夾到面裡,這個過程就叫「過橋」

在各色澆頭裡面,最受上海人歡迎的就是那物美價廉的大排面。果然,時代的進步讓人膨脹了,當時的上海人就像現在的環球姐,沒點葷腥的東西,就不大開心。

何以解憂,唯有大排

上海人覺得,豬身上那塊裡脊肉,上面有一釐米的肥肉,下面有一寸半左右的精肉。夾精夾肥的肉放入油裡一炸,再加蔥、姜、糖、老酒、醬油、紅燒等汁水燒乾後,放入裝有湯底和面的碗中。嗯,這才是上海人要的一本滿足、解饞佳品。

久而久之,大排面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有了不一樣的地位。

面在中國,因自身又細又長,有「長壽」的寓意,在上海的石庫門弄堂裡,只要有一家人過生日,就會給左鄰右裡送大排面,弄堂裡的熊孩子更是從早上就開始盼著那碗面。石庫門內外,樓上樓下,廂房前後,鄰居都被告知不要燒飯,這是何等的隆重。

白駒過隙,匆匆一年又一年。網際網路進入了中國,QQ變成了一隻企鵝,網頁搜索圍脖卻彈出了微博,一個叫小龍的哥門做出了一個叫「微信」的APP,美食也因此跟網絡結緣,網紅店一詞悄然誕生。

原本在上海思南路上的阿娘黃魚面,就是在這背景下一夜走紅。該店的傳說,曾一度風靡上海灘。

上海的很多老字號麵館,追根溯源,除了蘇錫幫,還有寧波、淮揚、安徽等地的老底子撐著。阿娘黃魚面,便是寧波風味,也是老上海味道之一。

06年的一個周末,環球姐路過了阿娘在思南路的舊店,吃到了一碗讓人幸福落淚的黃魚煨面。17塊人民幣卻給了我元氣滿滿的感覺。那時阿娘還詢問起我手中的相機,問我都拍了些什麼?

在那之後,我還去過幾次,直到某一天,偶然得知阿娘已經過世,舊店已經歇業。

一年後,新的阿娘麵館重新開張,阿娘的孫子接過了這一塊沉甸甸的招牌。可我再也沒有去過一次,只是靜靜地看著,關注著。

《思南路36號,上海的阿娘面當之無愧是網紅面之首》、《阿娘黃魚面:上海「面」的一塊牌子,二十年不變的味道》、《拔草上海米其林餐廳,讓人桑心的阿娘面》、《阿娘麵館真的沒有以前好吃了》……

「二十年不變的味道」,當看到這幾個字時,心想怎麼可能,阿娘不在,那碗面已經死了

守住一家老店的招牌,靠的還是人、得靠廚師的那身功夫,那千錘百鍊的手藝。百年招牌應猶在,只是廚師改。

關於上海的面,能說的故事太多太多。比如開洋蔥油拌麵、烤麩面、三絲冷麵(勁道的雞蛋面)、麻醬拌麵、菜湯麵、爛糊面、兩面黃、上海炒麵等等。在這個緬懷與失去頻發的年代,這些面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如今的上海,美食的選擇權已悄然落入新派的年輕人手中,面對全國各地的麵條流派,還有諸如日本面、韓國面、義大利麵等外國面種的衝擊,他們會Pick誰?

每當環球姐走進各大商場,步入不同的美食街,老上海麵店的地盤在漸漸失去,與那些設計新潮的連鎖麵店相比,上海老麵館似乎還有點格格不入。

那一碗碗默默存在多年的上海麵條,還能保留多久?環球姐不知道,我能做的,好像除了多吃以外,別無他法。

又有喜又有愁,早已分不清歡笑悲憂。

本期足跡:上海的面

文 | 環球姐

圖 | 攝圖網正版授權、網絡

相關焦點

  • 這十碗面你吃過幾碗?
    今天就來整合下編輯部目前為止吃過的所有牛肉麵!看完這篇合集,相信你一定能找到一家想吃的店。用這十碗面,來拯救寒冷的冬天。青蔥和香菜堆得高出了碗,麵條實打實的筋道,牛肉燒得紅透,夾起面和牛肉香菜一起吃,整個人都會被這一碗鮮香淹沒,有點微鹹的重口味,適合被冷風吹到打寒戰的人。人均: 20元左右營業時間: 6:00-14:00;17:30-21:00
  • 日本這碗面,普通人都要吃上十幾碗,飯量大的人吃幾十碗太正常
    日本這碗面,普通人都要吃上十幾碗,飯量大的人吃幾十碗太正常!說到日本作為中國人內心當中都是心情很複雜的,一方面我們忘不了之前的國讎家恨,但是一方面日本確實發展得很好,有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的地方,而且現在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日本的很多東西都出現在中國的市面上。
  • 人生有三碗面最難吃——人面、情面、場面,你吃了幾碗?
    舊中國上海,青幫老大杜月笙經常感嘆說,人生有三碗面最難吃——臉面、情面、場面。情面、臉面、場面,是人生必須吃的三碗面。吃好這三碗面,如魚得水;吃不好這三碗面,寸步難行。抹不開情面抹不開情面是很多人的弱點,當然也不能說弱點,畢竟要是沒有沒有人情味那活著還幹啥,但是抹不開情面有的時候真的很吃虧,就以本人為例,雖然不是大虧但是也是教訓啊,都已經記不得吃過多少次虧了,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一個人跟我借了2000塊,已經10年了還沒要出來,但是感覺關係不錯,抹不開情面就借了,結果一開始是等幾天等幾天,
  • 新鄭這18碗面,口味贊到爆,你吃過幾碗?
    而在新鄭每一碗麵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每一碗麵也都是一個傳奇,在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熟悉的味道,面霸們吃的不單單是一碗麵,更是一種回憶,一種鄉愁。鄭韓故城的小吃有很多,而且都是正宗吃家兒,好吃的更是數不勝數,能在這片土地上紮根這麼久必然身懷絕技,新鄭人喜面對麵食情有獨鍾,面對於古城的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而這家擀麵牢牢抓住食客們的心,迄今為止在這裡已開了好幾家分店。
  • 記憶中的那碗面—績溪澆頭面!
    面最好是手工溼面,上好的麵粉只添加少許溫水後,在麵缸裡反覆揉搓,直至面性熟,麵團韌勁超強,光滑成絲。大鍋水沸,提起細面,入鍋翻滾幾番,高挑三折入碗。大碗裝面,麵湯醇香。湯,一定要放豬油,醬油,春天時還可放幾點細細的大蒜葉,滾水澆入,浮綠悅目、醇香盈鼻。會吃麵的人,第一步必定會端起碗,喝一口麵湯,讓這股鮮香悠悠入嗓,溫溫入胃。
  • 來我這吃碗海鮮面!
    剛捕撈上來的海魚、蟶子、貝殼、蝦蟹,將以最快的速度送至各大店鋪,經師傅們三下五除二地擺弄便能下鍋上碗。一碗海鮮面上桌,天了嚕!這澆頭可謂佔據半壁江山,滿噹噹地呈現在食客眼中。懂吃的老饕們會先把貝殼類挑出來吮吸乾淨,再把蝦蟹類剝殼吃掉,然後一口魚肉一口面地大快朵頤,最後捧起面碗喝盡那鮮美醇厚的湯頭,一飲而盡!
  • 滷麵、拌麵、炒麵、魚面…這10碗面,福建人能吃一輩子!
    上次發了一篇粉的合集👉 15元吃撐!讓福州人慾罷不能的這7碗粉,我最多能忍0.2秒!,後臺有不少小夥伴私信小貝想看麵食合集。那小貝,肯定是有求必應呀!今天特意給你們整理了一期【麵食合集】🍜~滷麵、拌麵、沙茶麵…你別說,福建人吃麵的花頭還真不少,快來看看你恰過幾種~ 莆田滷麵 作為莆田zui招牌的美食之一,滷麵承載了太多莆田人的記憶,每逢佳節或集會,莆田人的桌上總會有這樣一碗令人滿足的家鄉味道。
  • 簡單點兒,吃碗麵 |Yiyi.123
    空著肚子一大早起床,坐了幾個小時的長途汽車,路上胡亂吃點東西到家睡一下午。起床肚子餓了,老爸下了掛麵,還有一個荷包蛋,足夠。我是不久前才明白,簡單點兒的食物也可以帶來巨大的滿足感。 我以前常常笑話港劇裡的一個梗:「不開心,我給你煮碗面吧。」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我一直不喜歡吃麵。不是面不好吃,是太容易就吃到。
  • 魔都50碗必吃好面,見面不如一起吃麵!
    跑遍各個區,刷了300碗面精心奉上《魔都必吃的50碗面》@各位麵條控,速速收藏當然日本拉麵不僅僅只有豚骨湯麵!這碗有3種吃法的味噌沾醬面,第一種吃法是面+味噌蘸醬,風味挺濃鬱的。第二種吃法是倒入辣油&醋,做成拌麵。第三種吃法是在剩餘的麵湯裡面加入清湯。麵條是中粗面,比粗面更彈牙一些。提到黃魚面,海尊苑必須要有姓名!
  • 職場人,青幫老大的「三碗面」,你吃過幾碗?
    不過,今天我們來研究杜月笙生前講過最著名的一番話:人生需要吃好「三碗面」,體面、情面、場面。 這三碗面是杜月笙一生為人處世的基準法則,我們職場人,應該從中思考出一點生存之道,就算不能立地頓悟,至少也能讓自己在職場左右逢源,豈不是更好。 一、體面 職場人都希望有體面的工作,但很多人都是外在體面、內在骯髒。
  • 熱skr人的二伏天,這9碗面廣州人一定要吃!
    所以今天你想吃哪碗面?以下潮妹為你推薦超好吃的9碗面用傳統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壓打出來的麵條面質幼細爽口彈牙配合雲吞、牛腩、炸醬都是一絕加班餓了,來碗車仔面中午不知道吃什麼來碗車仔面而且車仔面加魚蛋和火腿腸真的是絕配呀!
  • 國慶吃麵 國泰民安|今天,整碗河水豆花面
    國慶吃麵 國泰民安|今天,整碗河水豆花面 2020-10-12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碗醜哭我的面,卻吃到我想再來十碗!
    而這家店,便是美食君吃炸醬麵的「秘密基地」。一上桌記得要馬上攪拌,關鍵是動作要快。清爽的黃瓜絲為它增色不少,麵條裹上醬汁後瞬間就把我徵服了,嘶溜一口就上癮,吃得那叫風生水起,完全顧不上形象。「一家店,9碗面」價格丨¥25牛肉炸醬麵是肉食者的最愛,牛肉送進口中,柔軟不失彈性,輕嚼一口,特有的葷香便瀰漫開來。
  • 當廣東人說「我煮碗面給你吃」時,吃的都是什麼面?
    當廣東人說:來,我煮碗面給你吃……別猶豫,抄起飯盆,跟他走!廣東的麵食,雖比不上北方的種類繁多,但一一拎出來品評,其口感和賣相,依然是不容小覷的。潮汕人聽了搖頭,「生面」聽了沉默,「鹹面線」聽了落淚……生面和鹹面線這對潮汕麵食的「小兒子」,縮在「大哥」粿條的盛名陰影下瑟瑟發抖(氣的)。生面小時候生病初愈,最喜歡吃的就是阿公阿嬤現和現做的生面。和面的時候加入適量的鹽和鹼水,和出來的面柔韌而極具延展性。
  • 「隴上這碗面」鄉食雜記之:面
    【隴上這碗面】鄉食雜記之:?面槐花?面李滿強春天的時候,一個旅居蘇州的甘肅朋友說:想吃?面了!面這窮人家的飯食了吧?」他在那邊幽幽地嘆氣:「那可是小時候的味道吶!」?面是鄉裡的叫法,我查了一下字典,「?」字是「盡」和「暴曬」的意思。如果和食物聯繫起來,我倒覺得第二個解釋能沾上那麼一點。但在吾鄉,?面不是「暴曬」出來的,而是蒸煮而成,其做法,倒是和「煨」與「焐」的意思更相近一些。
  • 探訪西安餐飲場所:有食客吃剩半碗面 「剩一口」成習慣
    期間,記者注意到,除了這一桌食客外,大部分就餐的食客,在點餐時基本上都是吃多少要多少,餐桌剩餘情況不是太明顯。鹹寧西路長安千僖餐廳:提議「剩魚」要打包 推來讓去沒人要「這條松鼠魚基本上沒動,你帶回去晚上吃吧!」「我晚上就不吃東西,拿回去白瞎了。」「我也不帶,家裡不開火!」
  • 中國最值得吃的6碗面,你吃過幾種?吃過一半的都是有口福
    中國最值得吃的6碗面,你吃過幾種?吃過一半的都是有口福說到麵食,相信很多人喜歡吃麵,麵條是中國的傳統美食,從宋代開始,人們在每一種面裡放入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非常好吃又有特色。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被網友評為中國最值得吃的6碗面,你吃過幾種?吃過一半的都是有口福。炸醬麵是老北京人夏天的最愛,炸好的幹黃醬,配上菜碼,拌在過了水的面裡,味道好極了。而且炸醬麵家家都會做,每家都有不同的味道,其歷史由來也很有趣,傳說八國聯軍進北京,西太后逃跑西安時比較喜歡吃的一種面就是炸醬麵。
  • 蘭州拉麵館全國有幾萬家?到蘭州後,卻發現這碗面是「冒牌」面
    多年來,蘭州拉麵價格雖略有漲價,但在北方一些小店,由於麵館無須精裝修,2個人就可以開一家麵館,有的甚至一個簡易棚就是一個蘭州拉麵館,所以這碗面的價格即使到了現在,普通面依然在7到15元之間,從而受到大眾青睞。在河北一帶筆者見到的蘭州拉麵館,一般前面加「正宗」二字,以示自己和別人家的不同,這樣的字眼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都能見到。
  • 吃了這碗大肉麵,再說自己是南京人
    大開大合間,鹼水面煮熟撈起再入滷湯,也照樣彈牙歡脫,毫不影響rapper發揮。▲像順心拉麵的大肉麵,索性跟拉麵結合了除了肉和面,黑紅油亮的湯看似是個打醬油的洗腳婢,卻潤物細無聲地遊走在這碗面的靈魂和聲裡。
  • 夏至來臨,多吃這碗面,開胃解暑,它是「最接地氣」的美食!
    導讀:夏至來臨,多吃這碗面,開胃解暑,它是「最接地氣」的美食!六月份已經過去一大半了,馬上就要迎來酷熱的七月。現在夏至來臨,多吃這碗面,開胃健脾又解暑,它是這個夏天在老百姓中最接地氣的美食。不少人在夏季喜歡待在空調房裡,這樣身體很容易受涼,如果在家煮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面來吃,吃著麵條會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吃完整個身體都會舒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