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
文 | 讀書君
說起鳳姐,你可能還會想起她的那些雷倒眾生的驚人語錄和句子:
擅長詩歌與散文,精通古漢語,9歲博覽群書,20歲到達頂峰,往前300年往後推300年,智商無人能及;
非北大清華碩士不嫁,伴侶必須有劉德華那樣的帥氣,謝霆鋒那樣的冷酷……
是的,當年憑著一股「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勁頭,鳳姐讓自己徹底火了一把,並成了天下皆聞的網絡紅人,不僅國內人盡皆知,在國外也頗具「影響力」,就連美國《人物》雜誌都對其進行了專訪。
時至今日,她依舊是眾人眼中的網紅,時不時仍然能在網絡上掀起一陣熱議浪潮。
最近,鳳姐因為一段自嘲感悟,又被推上了熱搜。
她表示:人有的時候活得不如狗,移民改變不了階層,美國夢難做。
一向超級無敵自信的鳳姐,如今說出這番不易之話,一時間讓不少人都為之感慨不已。
鳳姐,本名羅玉鳳,1985年生,重慶市綦江區人,中專、大專學歷,畢業後當過服務員,做過超市銷售員,當過洗腳工,後因為狂妄自大的言論而走紅。
客觀上說,鳳姐出身底層,單從其人生經歷和她的言論看,她屬於典型的病態型自戀人格,過於自吹自誇。
不過,深入地看,鳳姐也並非是如表象所呈現的那樣「無知」。從她在《延河》雜誌發表的八首詩以及在其他平臺發表的文章看,她並不是媒體描述中的那樣粗鄙、無知、惡俗。
羅玉鳳詩歌節選
平心而論,她確實有些文採,思維邏輯清晰,且是個有「追求」的人,心懷遠大抱負。
2010年鳳姐去了美國,並稱「出國就沒有打算回去」。
但是,出國打拼10年,到如今卻依舊沒有闖出一番天地,甚至還在直播中感慨「移民也改變不了階層,有時活得不如狗」。
這又是為何?
一心想靠努力打拼,走上人生巔峰的鳳姐,為何始終過得猶如「蜉蝣」一般渺小。鳳姐為何夢碎美國?
想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解釋:
一般而言,越是生活底層的人們,越是對財富、成名抱有極大的渴望。
很多人都曾夢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為此,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會去走「偏門」,做一些極端或鋌而走險,不道德的事情,以此希望能夠快速達到目的。
比如鳳姐,一個典型的極端代表,她身上固有才華,也固有勇氣,但是卻不足於支持她走下去,這種局限性源於其認知格局。
鳳姐出身底層,貌不驚人,才不出眾,比上不足比下也沒有太多優勢,她想開闢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選擇了出國。
許多人認為,只要出了國,換了一個美麗的場地,辛勤打拼,就能過上美好的生活。顯然,這些想法有些過於天真。
海外華人一直是個特殊的群體。中國很早以前就有了向外移民的歷史,尤其是19世紀中後期後,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百姓民不聊生,且在「苦力貿易」的刺激下,不少人背井離鄉,遠渡重洋謀生。
然而,由於沒有學歷、沒有文化,沒有技術,他們往往只能靠出賣體力勞動為生,或洗衣做飯,或種地開荒,或端餐盤洗碗筷……生活有多辛酸大概也只有當事人知道。
對於鳳姐而言,也不亦如此。
沒有學歷、沒有語言背景、沒有美貌和身材,原本在國內還略顯優勢的口才,到了國外,毫無用武之地。她以為出國能換來一個新的天地,能改變命運,卻不知,在國內無法實現的人生價值,到了美國也難以實現:
因為人的成功,從來都沒有捷徑,不是光只靠改變外部環境就可以的。
最後,為了生存,她只能選擇出賣體力換取低廉的勞動價值,在美國幹起了美甲師工作,且一幹就是十年。
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積月累的過程。而學習與自律,是成功的重要保障。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學習,接受教育。
學歷不高的鳳姐,到了美國之後,並沒有選擇繼續深造學習,而是選擇了打工謀生。
都說選擇遠比努力更重要,鳳姐沒有選擇學習教育,她選擇了出國闖蕩,但卻未給自己加足了「油」,最後,車子響聲是夠大,但是卻一直在原地打轉,全做無用功。
說到這裡,想到了另一個女人——鄧文迪。
1968年生於山東的鄧文迪,年輕的時候,人生經歷也沒有什麼與眾不同,活得也沒比鳳姐差多少。後來,她嫁給了世界報業大亨默多克,成為世界超級富豪太太,全球頂級「女強人」,而她的成功,和她積極上進的學習態度,以及自律的人生都離不開關係。
鄧文迪
鄧文迪是一個刻苦、上進的女人,16歲時考入廣州醫學院,之後,又先後考進加州州立大學和耶魯大學學習。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豐富的學習經歷,出眾的才能和學識,她根本無法進入富豪大亨的眼中,也根本無法一步步走到了人生的巔峰,成為了世人矚目的焦點。
鳳姐腦子不傻,但是卻不夠聰明,她自詡「九歲博覽群書,二十歲智慧超群,前前後後六百年,無以知無一不曉」。除開這話帶有的幾分誇張成分不說,給人的感覺不僅謙虛度不夠,還不善學習,和文學家王安石筆下的那位方仲永「神童」有些相似,光有名聲卻不好學。
此外,鳳姐對他人對外界事物的要求很高,正如開頭所言,擇偶上的要求就十分苛刻。但是,對他人要求高的同時,卻未對自己嚴苛。
從網上流出的照片看,鳳姐活得並不精緻,相反,活出了「女屌絲」的慵懶、頹廢範。
臃腫的身材,不修邊幅的穿搭,邋遢的容貌,這已然是位大媽的模樣,和知性、精明、幹練的女性形象毫不沾邊。光從外形上看,就絲毫看不出鳳姐欲要改變自身底層的氣質形象。
從古至今,階層性一直存在,且階級固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堅固,不可動搖。
不同階級,擁有不同的社會資本,上流社會與下層階層,顯然存在許多的不對等性。儘管我們一直致力於相信,世界存在公平和正義,但那也僅僅是相對而言。
階層不同,決定認知視野也不同。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就生動形象地揭露了這一現象。中國百年以前,地主家的少爺遭遇長工家的孩子,驚訝地發出感嘆: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裡出賣罷了。」
年輕的少爺,哪裡知道這巨大認知視野偏差,正是他們的階級鴻溝,正是中年後拉開他們親密距離的主導原因。在年少的男孩們看來,他們只不過是很高興能夠有一個可以與其分享完全不同經歷的朋友,因為這是他往常的朋友們所不知道的世界。中年之後,才發現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認知也是有所不同的。
出身底層的鳳姐,儘管很努力地試圖去改變現狀,但是來自於社會的無形壁壘,卻無不時時在束縛著她。沒有身份,沒有背景,沒有人脈,沒有學歷……她只能選擇低下頭顱,選擇底薪廉價的工作。
一直以來,美國傳遞的觀念是一個講究機會平等的國家:任何人,無論出身如何,都能靠個人的天分和努力取得成功。然而,那其實也不過是句美好的雞湯罷也。
美國貧富的階級隔離森嚴,眾所周知,美國教授帕特南曾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就曾揭露了這種巨大的「階級鴻溝」:上層階級在美國仍過著幸福的生活,下層階級卻遭遇了生活秩序的全面崩潰。
一個柔軟的女子,從中國跑到美國欲要圓滿,想靠辛勤的體力勞動,在美國站穩腳跟,闖出一番新天地,顯然這樣的想法多少有些異想天開,甚至是痴人說夢。
不過,不管怎樣,鳳姐終究是個有勇氣的人。敢於追夢,不怕吃苦,心氣雖是高了點,但並非是自命清高,五指不沾陽春水,無病呻吟。即便是給美國人修指甲,也活得光明磊落,自在灑脫,比窩在家中啃老、當鍵盤俠的人要好許多。
有人說她俗不可耐,其實她人長得雖是俗了點,但文字不俗,智商情商也並不是零,不管怎樣,客觀上說,羅玉鳳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觀點的人。
雖然她活得有些高調,但不可否認,不偷不搶,踏實做人,也挺好!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